本文共有 4278 字
如果觉得页面很长
那是因为留言很多
经常有读者问我:L先生,你懂这么多东西,平时是不是读了很多书呀?
确实是的,我每个月花在买书上的钱,基本都在500-1000块。
这里面,绝大部分是电子书(亚马逊、豆瓣、多看、微信等),其他一些没有电子书版权的,才买实体书。
即使这样,家里的实体书也已经清了好几趟,送了不少给朋友了。
可能有人会觉得不可思议。但其实,比起付费参加价格不菲的课程,读书,实在是一件性价比极高、又极其自由的知识获取方式。
原因无他,只因为大陆的书价,实在是太便宜了。
就说实体书吧。大陆的实体书,每本在30-50元之间,1000块可以买到20-30本。而相比之下呢,亚马逊出售的英文书,基本是14美元打底,差不多90块;台湾的书,均价在500-600新台币,折算大约110多块;香港的书,好的要去到150-200港币,亦即120-150人民币左右。
更别说大陆的电子书,普遍还有打折。算下来,1000块,在上述地区只能买5-10本,在大陆起码能买25本。
(当然,质量也是一个问题,所以要挑)
每每和朋友聊及这个话题,都有人会问:那这么多的书,你能看得完吗?
同样,后台也经常有读者问:我买了很多书,也经常会看,但总觉得自己消化不了,得不到什么东西,怎么办?
其实,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原因就在于,我们传统的读书方式,是非常低效的。
传统的读书方式是什么?打开一本书,花上1-2个小时,一页一页读;今天读完,明天接着读。读完一本书再打开另一本书;间或在书里做做笔记、写点摘抄……
不是说这样不对。在信息匮乏的时代,这没有问题。但如今,我们能触及的信息量,呈指数级增长,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用最短的时间、最大化地「压榨」书本的价值。
关于如何读书,我已经写过好几篇关于方法论的文章,详见:
但这些更多的是关于「思维方式」。那么,有没有什么实用技巧,可以更有效地「压榨」书本的价值呢?
今天,分享一套我自己的实用阅读指南。
首先,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读书的本质是什么?
其实,无论你读的是文学,还是实用书籍,本质都是一样的:把书里的文本,转化成新的信息,进行摄入;再通过思维的分析、联结、消化,把这些新信息嵌入到记忆中,内化成为知识。
这些知识,有些是显性知识,你可以回想起来,并有意识地进行运用和模仿;有些是隐性知识,你未必能想到它们,但它们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你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谈吐举止。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读书塑造人的人格」。

从这个过程思考,为什么我们读了很多书,却留不下什么东西呢?
主要就是这三个环节出了纰漏:
1)没有将文本变成有效的信息;
2)缺乏思维的参与,没有将信息嵌入记忆里;
3)缺乏行动,没能在实践中巩固知识。
第三点讲过很多,不赘述了,今天主要聊聊1和2。
我会分享4个技巧,来帮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1. 问题和目的导向
如果你接触过一些讲阅读方法的书,一定会知道,它们开篇都是这句话:「带着问题去阅读」。
为什么这一点如此重要呢?
举个例子,像下面这张图:给你10秒钟时间,看一遍,然后遮住,问你:图上有什么?
不好回答,对不对?
但如果事先告诉你:我要你观察墙上挂的东西。同样,10秒钟,再提问:墙上挂了几幅有文字的画?
基本没有难度,谁都能记住。
问题导向的作用,就在这里:它相当于一个过滤器,改变了我们神经信号的「bias」刺激,让关注内容的权重提高,非关注内容的权重降低。那么,后者就变成了背景,前者则凸显出来,进入我们的思维。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集中优势资源,去攻克和消化它们。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之所以阅读效率低下,是因为我们高估了自己的吸收能力 —— 我们只是看到了,理解了,但并没有真正把它进行转化。
因为转化所需的资源,远远高于「识别」和「理解」。
所以,更好的做法是,时时刻刻带着问题和目的去阅读,只关注那些相关的内容,从而集中优势资源,专注理解、消化它们。
所以,我一直说:书不是用来「读完」的,而是用来「查」的。
一本书,只要能给我一点启发,解答我的一个疑惑,提供一个角度,就已经值回价钱了。
如何去「查」?这就需要以问题和目的为导向,去搜寻和定位信息,而不是漫无目的地浏览和阅读。
另一层:很多读者提到,有些书,我哪怕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还是读不懂,怎么办呢?
这种情况很常见。其实,就是因为你选的书,跳出了你现阶段的需求和能力范围。假设你在该领域的积累是10分,去读一本平均50分的书,怎么可能读得懂?
更合理的做法是什么呢?读一本10分的书,然后,从书里去提问,找到问题,再顺藤摸瓜,去「查」相关领域的书,把问题解决掉。这样,才能一步步把10分,提高到11分、12分。
提高阅读效率,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2. 113 包围法
如果说「问题和目的导向」是阅读的基本原则,那么「113 包围法」,就是践行这个原则的基本方法。
具体来说:
1)同一时间内只「查」一个知识点
你是否有过这种经验:读一本书,浏览一堆网页,觉得信息量巨大,到处都是新鲜的知识点,但读完之后,脑海里除了一个模模糊糊的印象,别的什么都记不住?
这就表明,你陷入了「信息黑洞」里面。
大量不加筛选的信息,同一时间涌入大脑,只会使大脑变得混乱,认知资源被迫大量分散,会大大影响记忆和理解的效率。
所以,务必要习惯「舍弃」的心态:这个时刻,我只关注我想知道的、搜寻我想了解的东西。别的固然很好、很有用,也先放一放,不要打扰自己的大脑。
这样,才能让大脑专注,集中精力去透彻解答一个问题。
2)以一刻钟(15分钟)为单位时间
传统的阅读,会告诉你:你要划出整段时间,一页页地读,连续读1-2个小时。
但这其实很粗糙 —— 阅读的意义,是从书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无论这些信息是实用的,还是精神层面的(比如文学)。跟页数、字数,一点关系都没有。
因此,更合理的做法是什么呢?以「知识点」为单位,少量多次阅读,并不断进行反思。
例如,阅读一个小时,我会把它分解成「4个阶段」,每个阶段15分钟。每过一个阶段,我都会停下来,问自己:这15分钟里,我离一开始的问题,又推进了多少?
这4个阶段,有可能是4个不同的知识点,有可能是2个知识点,也可能是集中全力、攻克1个知识点,这没有关系 —— 重点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可以知道,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没有浪费,我始终在让思维参与到阅读中来。
当然,时间不一定是15分钟,看你的实际情况。我建议设置在10-15分钟,不容易疲倦,也比较容易警醒自己。
3)反思时,问自己3个问题
在第二步进行反思时,不妨参考这个模板,问自己三个问题:
  • 我读到了什么信息?
  • 关于我的问题,我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解答?
  • 要完全解答这个问题,我还需要什么信息?
简而言之,把阅读当成一个项目,带着目标,不断地分割、回顾、思考,一步步向目标推进。
这是很多人常常忽略的地方。
如果你只是为了放松和消遣,那没有任何关系,怎么读都可以。但如果你是为了学习和自我提升,那么,必须让思维参与进来,不断地反刍和思考,把阅读当成一个项目。
这样,才能真正学到东西。
3. 写阅读总结
有过学术基础的同学,应该知道:做学术时,导师经常会要求你,做一个 Research Review。
不同地方叫法不一样,但大同小异:针对一个主题,把你所阅读的文献整合起来,写一份总结和归纳。
撰写 Review 时,你会发现:很多看似简单的内容,要整合到一起,并不容易。在这个基础上,归纳出它们的核心,对信息进行浓缩提炼,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就更困难。
但坚持下去,慢慢的,你的思维能力和阅读效率,都会水涨船高。
这其实就是一种「思维训练」。
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做法。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在日常阅读中,不用上来呢?
以我自己来说。我会先带着一个问题,去横向拓展,广泛阅读各种不同的材料,比如书籍、课程、视频,中文和英文……再运用113包围法和笔记法,从各种材料中,提取出对问题有帮助、相关性高的内容,把它们记下来。
然后,我会定期针对这些内容,写一个简单的总结归纳,用一个更大的主题把它们统摄起来。这就形成了对这个领域的一个局部的「知识网络」。
在这个基础上,再不断地去形成、构建新的知识网络,把它们联系起来,连成一个整体。
我的知识体系,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么构建起来的。
所以,之前有读者说过:读我的文章,感觉有一种「整体性」。仿佛每次都是从一个大的整体里面,取出一小部分,根据主题进行裁剪、打磨,再呈献给读者。
他说得非常对。
这其实就是一个「局部 → 系统 → 局部」的过程。不断地把碎片化的知识点,总结、归纳、提炼,纳入自己的知识网络,把它们变得有序,涌现出整体性和系统性。
坚持做阅读总结,你也可以实现。
4. 场景联想法
你可能还会记得,最开始的分析中,我提到的阅读模型,最后一步,是从知识网络,到实践。
这已经脱离阅读的范畴了,它需要你付出行动。但实际上,阅读时,我们也是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辅助行动的,比如「场景联想法」。
做法非常简单:反刍、思考时,问自己:这个问题,这个知识点,可以跟哪些生活中的情景联系起来?
如果你读到一个规律、原理,不妨问自己:有哪些现象,可以用这个规律和原理来解释?
如果你读到一个方法,不妨问自己:有哪些实际问题,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解决?
如果你读到一些案例,不妨问自己:我可以如何拆解这个案例?可以得到什么启示?这些启示可以用在哪些项目和任务里?
诸如此类。
联想之后,不要立刻将其丢掉,最好记下来,做成待办事项,提醒自己在需要的时候,去试着实践一下。
这是一个把「知」和「行」结合起来,最简单,又最有效的方法。
阅读可以是一种放松和休闲,可以没有任何目的。
但自我提升,必然是一项需要努力的任务。
没有谁能轻轻松松,毫不费脑,就把知识吸收内化。
与你,与大家共勉。
L先生说:
很多同学在后台问
下一期智识训练营什么时候开
下周四会发一篇公告
还是同样的时间,周四 21:30
感兴趣的同学,务必留意喔
写作课和深度营也在打磨中
会尽快跟大家见面 : )
如果你有关于生活、学习、思维的困惑
点击阅读原文,都可以找到答案
THE END
-  晚  安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