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故事
-27-
Maison Martin Margiela
时尚圈有个“隐形人”
他遵循“三不原则”,不受访、不拍照、不露面。如果想要采访他,你只能乖乖地把问题打在纸上,传真到他巴黎的工作室。
这个神秘兮兮的“怪才”名叫 Martin Margiela,虽然离开时尚圈已有十年之久,但你仍能从现在的潮流中看见他设计的影子,他传奇的故事也依然为人所津津乐道。
由他创立的时装品牌 Maison Martin Margiela 像一个代号为 MMM 的“秘密组织”。品牌没有统一的 logo,不找代言人也不曾投放任何广告。
但这个“秘密组织”彻底颠覆了服装设计的意涵,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 /
Maison Martin Margiela
/ /
Kate Moss in Maison Martin Margiela
Margiela 就读于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安特卫普六君子”全部毕业于这个学校)。毕业之后,他师承当时红极一时的法国设计师 Jean Paul Gaultier,帮他打下手。习惯了独自工作的 Jean Paul Gaultier,回忆起与他共事的那段时光充满了欢声笑语,所以当 Margiela 决定自立门户的时候,他十分不舍,但也坚信这个天赋异禀的年轻人一定会成功。

 川久保玲或许是 MMM 的第一位客人 

MMM 背后有一个隐藏的“女人”,Margiela 的灵魂伴侣: Jenny Meirens。在比利时纺织工会举办的比赛上,Meirens 一眼就相中了这个年纪轻轻的毛头小子,之后他们便成为了朋友。
Meirens 是一个先锋级的买手。早在 1984 年,她就开设了自己的买手店,代理川久保玲和山本耀司等设计师品牌在安特卫普的生意。
第一次去东京和川久保玲谈生意的时候,Meirens 穿了一身 Margiela 设计的衣服(包括鞋子)。面对着没有任何表情的川久保玲,Meirens 最后鼓起勇气问:“你觉得我穿得怎么样?”川久保玲沉默了一会儿,“我很喜欢你的鞋子。”她随即向 Meirens 订购了一双,这样说来,川久保玲或许是 MMM 的第一个客人。
以日本“分趾袜”为灵感的品牌标志 Tabi Shoes “分趾靴”
1988 年,Martin Martin Margiela 正式出道。一开始的时候,整间公司只有他们两个人,这个情况也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当各路设计师极尽所能地奢华,这两个人却反其道为止,对这些凸显“设计师”标签的设计嗤之以鼻,他们要让设计回归到衣服本身。
Meirens 提议使用空白的商标,“当人们看到一件衣服的商标是空白的,一定会觉得很酷,让他们更好奇。”

MM6是为年轻女孩设计的支线
之后便有了这个神秘的商标,四条白线宽松地把白色缝布缝在衣服上,外面会显露出“四条白杠”。
设计的本意是可以让客人轻易地扯下,让衣服不属于设计师,而只属于你一个人。
但现在,谁又舍得扯下这彰显品质的“四条白杠”呢?

1997 年开始,他们用 0 到 23 号的数字系统来分类品牌不同的支线。6 号是女装,10 号是男装。而 23 这个数字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没有,23 是商标上能塞下的最大数字。
Line 13:Objects & Publications
MMM 曾发售过幸运鸡蛋,灌你一碗心灵鸡汤
 看 Margiela 的秀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被时装周宠坏的杂志编辑有时要跑到巴黎郊区的北非社区,有时要跑到荒无人烟的公墓才能看 MMM 的秀。抵达后,现场没有事先预留好的头排座位,因为 MMM 秀场的座位“先到先得”。拿到黑色和白色邀请函的人要从不同入口进场,不然就会被拒之门外,当然,川久保玲除外。
MMM 第一场秀,模特脚底涂着红色油漆走在白色地毯上
Margiela 的回顾展上复刻了这一场景
但这些“离经叛道”的秀总是座无虚席,因为它们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时装的理解。现正当红的设计师 Raf Simons( Calvin Klein 的创意总监)无数次在采访中表达他对 Margiela 的崇拜之情,他毫不吝啬地赞美:“是 Margiela 的秀让我想要成为一个服装设计师,他改变了我所有的想法。”
混乱的秀场
MMM 的邀请函也十分与众不同。有一次,他们把秀场信息登在免费的报纸上,发行之后,团队用红笔划出重点,再邮寄出去。“这是最便宜的邀请函了。”
还有一次,买手和记者收到了一张写有电话号码的白色卡片,打通之后,语音信箱的留言会帮你解锁看秀的时间和地址。

各式各样品牌的邀请函,左下的茶包上写着 MMM 在北京办展的资讯
Margiela 的秀也不怎么容易看懂。
你很难想象他可以把屠夫穿过的围裙改成裙子,把路边捡来的盘子碎片做成上衣,把纸牌做成马甲,他可以把任何东西变成衣服。但 Meirens 称赞他说:“无论什么材料、甚至是别人眼中的废物经过他的手,都会变成时髦的服装。”
“废物利用”这个优点或许和他奶奶直接关系。战争时代物资紧缺,大家都要通过缝缝补补来维持生计。Margiela 的奶奶把一件磨损的衣服拆成两半,翻出另一面重新缝成一件新衣服,这个故事给了 Margiela 很大的启发。
他长大以后很爱古着,时常去跳蚤市场淘旧物。“缝补”呈现出来的缺陷美也令他深深着迷,他喜欢服装处于一个“未完成的状态”,所以他时常让缝纫线跑到衣服外面,更把用于服装设计的假人模特的表层皮质剥开,做成成衣。
外界把他这些对于服装的“实验性”尝试归结成“解构主义”,但他自己从来没有这样宣称过,他享受这种对于服装原材料的探索,让他深入服装设计的根本。所以他有时会把模特的头蒙住,让大家把焦点完全落在服装身上。
1999 年,MMM 才正式推出 10 号男装线。在此之前,Margiela 都专心地为女性设计服装。
看起来天马行空、没有边际的他,设计的时候,从不凭空捏造一个想象中的女性形象。而是尊重 Meirens 和团队中其他女性的意见,如果 Meirens 说“女性不喜欢这样”,他会认真地思考,做出调整。
因为他觉得服装是人的“第二层皮肤”,穿着舒适非常重要。

工人手工缝制晚礼服,由三条材质不同的婚纱组成
 黑与白之间,藏着无数种可能 
Margiela 和 Meirens 有着外人看来完全不同的性格,Margiela 天马行空,Meirens 理性思考。正好一个负责设计,一个负责营销。
Meirens 骄傲地说:“我们的钱永远都刚刚好,不多,也不会负债。没有人资助我们,而这份自由的空间对我们来说无比重要。”
喜欢黑色的 Meirens 和钟情白色的 Margiela 就这样完美地配合着,“好像是两个热情洋溢的灵魂,紧紧相吸。”在黑与白的空白地带,他们互相鼓励,互相支持,激励着彼此,创造出了神话般的 MMM。
在 MMM 谁都要穿“白大褂”,继任 John Galiano 穿上之后也少了一丝不羁
在 Margiela 的眼中,有无数种白色,所以他称它们为 whites。白色不仅仅只是一个颜色,而是反射了所有颜色之后的总和。他喜欢看白色随着时间慢慢变黄,从这种变化中,它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
可想而知,MMM 总部从地板到天花板都被涂上了白色的油漆,所有的家具都被白色棉布覆盖,MMM 的店员也都统一穿着“白大褂”。而 Meirens 呢,她把家里涂成了黑色。
纯白色的巴黎总部
 “性冷淡”时装的先驱 
1997 年 4 月,是他职业生涯中重要的转折点。

爱马仕首席执行官 Jean-Louis Dumas 宣布 Martin Margiela 成为新的创意总监,这个消息震惊了整个时尚圈。许多人抱着看好戏的心态,认为他会给“凯丽包”打几个洞,或是继续用那些“廉价”的材料来设计礼服。
在确定选用 Margiela 之前,爱马仕没有收到任何他的作品集或创意灵感,Margiela 给爱马仕的只是几个关键词:舒适,品质,经典,永恒,手工,传统,优雅。而正是这 7 个词赢得了Jean-Louis Dumas的信任。
奢侈的橙色遇到了前卫的白色。
当时,时尚圈对 Margiela 时期的爱马仕褒贬不一。舆论都期待这个“怪才”给爱马仕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他却收敛了起来,收敛得被评价成“毫无设计感”。Margiela 试图用服装表现一种“虚无感”,这个概念自 MMM 创立之始的空白商标就可见一斑。
90 年代不像现在,“性冷淡”风大肆横行,当时大部分的人或许无法理解 Margiela 过于极简的设计。他着力于每一个细节,希望制造出所有女性都合适的、能过历久弥新的服装。现在看来,Margiela 的设计仍然没有一点年代感,穿它出门,依旧时髦,爱马仕也保留了许多他曾经的设计,经典的双圈手表就出自 Margiela 之手。
在爱马仕的氛围之中,Margiela 尝试了很多新的东西。之前,他从来没有用过羊绒,因为太贵了。他想把羊绒换成他喜欢的法兰绒。但爱马仕不同意,他们觉得法兰绒不高级,最后双方妥协,让工厂制造了一种羊绒布料,看上去像是法兰绒。
他也开始探索如何让衣服变得实穿且有趣,深 V 领口的设计让女生不会在穿脱的时候弄乱头发,可拆卸的风衣袖口能够适应不同不同的温度,这些设计背后都体现了他对女性的尊重与了解。
张曼玉为 Martin Margiela 时期的爱马仕走秀
向来独来独往、神神秘秘的 Margiela 加入爱马仕之后,虽然依旧保持着原有的个性,但我们也终于有机会从别人的口中,窥探出一个更具体的形象。
Margiela 会和爱马仕当时的皮具产品的负责人 Christian 讨论产品的每一个细节,Christian 说 Margiela 十分理性,毫不情绪化。而且极其有条理,就像是一个工程师。
曼哈顿 The News Showroom 的创始人 Stella Ishii 评价他是一个温暖而敏感的人。
他没有把爱马仕的标志丝巾做成裙子,也没有把铂金包涂上白漆。但是他把成衣的 logo 换成了 70 年代的标志,把扣子的缝线改成了 H 型的品牌标识。大师都迷恋细节,他们把个人特色不显山不露水地融入品牌,而也只有细心的你,才会发现。
巧合的是,六年之后,爱马仕选择了 Margiela 曾经的老师 Jean Paul Gaultier 来接替他。
大师的“小心思”
 We Margiela 
在 Meirens 眼里,Margiela 的这段经历为 MMM 带来了许多资金,他们招募了许多人才,无论他们有没有时装背景。品牌并没有借此加速扩张, 2000 年才在东京开设第一家旗舰店。

但值得一提的是,2012 年,MMM 和快时尚品牌 H&M 联名,选出品牌库当中的代表之作,进行复刻。王菲裹在身上那条著名的“被子”就出自这个系列。
2003 年,看着时尚圈好像又回到那个盲目崇拜“设计师”的年代,Meirens 身心俱疲,选择退出时尚圈。她买下了意大利海边的一栋别墅,和她的小狗 Luna 一起安静地生活。
在她房间,并排挂着三个古董相框,里面没有任何东西。她把内衬的帆布拿走,呼应着品牌至今都在使用的商标。Meirens 一生都十分谦逊,默默做品牌背后的女人。而那一块商标背后体现出“设计的自由、勇气和信念”,是她自诩这辈子最大的成就。
在昏暗灯光的映衬下,我们依然可以看见她金色头发下面那双蓝色的眼睛,以及她身上那条及膝黑色长裙,来自 Maison Martin Margiela 。
Raf Simons 形容她拥有极强的个性,是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女人。去年,这个强大的女性离我们而去。
Meiren 去世那天,MMM 官方 Instagram 发了这张照片,Margiela 和 Meiren 在后台相拥(没有正脸)
Martin Margiela 呢?
2008 年,他宣布退出品牌,其余的事情,我们一概不知。他来无影,去无踪,好像是武侠小说里的“世外高人”。他与世无争,也不曾妥协,自由自在地独自创作着。
30 年,40 场秀,百余件经典服装。这位大师还留给了我们什么?或许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草草作结的。
最后,想要分享一段 Margiela 的采访。是的,用传真进行的采访。有意思的是, Margiela 在所有采访中都以“我们”自称,而不是“我”。
记录片《 We Margiela 》于 2017 年 10 月 23 日上映
第一排空着的座位为 Martin Margiela 而留
什么是颜色?强度,温度。冲突,和睦。
怎么使用颜色?需要的时候。

什么是黑色?是不存在,是存在,是情绪,是遮盖物。

什么是红色?是他脸红,是她脸红,是发烧,是命令。

什么是皮肤?一种保护。

什么是布?一种媒质。

什么是材质?时间的结晶。

什么是结构?达到目的方式。

什么是功能?回应所需。

什么是艺术?需要回应。 

什么是工艺?时间的产物。

什么是服装?最外一层。

什么是时尚?一组建议。

什么是回收?另一个机会。

你如何回收再创作?自然地。

在 MMM 的工作方式?时间,问题,答案。

在爱马仕的工作方式呢?时间,另一种问题,另一种答案。

除了服装,你还想要什么?理解。

生命中最重要的词是什么?我们。
FIN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策划:Lens Brand Lab
编辑整理:倪时俊
REF:
《 Maion Martin Margiela 》by Rizzoli
The New York Times Style Magazine: The Woman Behind Martin Margiela
Another:Exploring the World of Margiela, the Hermès Years
Dazed: The untold story of Martin Margiela’s time at Hermès
好奇心日报:关于Martin Margiela,你可能不知道的100 件事
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Lens日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