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刊的杂志这几年很多,但能像《Interview》一样,被《纽约时报》和CNN当做大事报道的很少。很重要的原因就是《Interview》的创始人是大名鼎鼎的Andy Warhol
时间拨回到1969年。
当时的Andy Warhol已经有了金宝汤罐和明星大头像等作品,成立了自己的艺术工作室“Factory”,和地下摇滚圈跟好莱坞影星们打得火热,还拍了一堆实验电影。
明星见多了,Andy Warhol就很想干幕后。在那一年的夏天,好莱坞对Andy Warhol表示“你回去等通知”,但再也没有联系过他。于是他决定上映自己拍的最后一部电影《Blue Movie》,放一半因为尺度太大,播放人员都被抓进了局子(但他并没有),胶片也被没收了。
尽管有关部门不爱他的黄暴,但Andy Warhol依然没有放弃做电影的梦想。为了能赢电影节的入场券,他在11月创立了一本叫做《inter/VIEW》的杂志,也就是后来的《Interview》。
《Interview》的最大特点,和Andy Warhol的优势完美结合:第一就是审美好,照片漂亮得不行。无数“美则美矣,没有灵魂”的人,一上《Interview》瞬间就成了遇见李安的汤唯,或是遇见王家卫的章子怡,四面八方的灵气都来了。
Emma Stone的《Interview》照片△
第二就是明星访谈。但和大多数杂志不一样,《Interview》推崇不加编辑,没有中介的原生态访谈,这也是名字“Interview”的意义所在。
所以有时候看《Interview》的时候,会有种读剧本的错觉。整篇就是A:XXXX;B:XXXX,这样往返的对话。即使用第三人称写也充满了“He said” "She said"。
这并不表示一个法庭速记员就能为《Interview》写专访。这本杂志最厉害的一点,是让明星来采访明星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随便举几期近年的例子,都能闪瞎人眼:Gwyneth Paltrow来采访Penelope Cruz,Jennifer Lawrence采访小雀斑,卷福采访抖森,菲董采访Will Smith的儿子和女儿;还有更重量级的,比如Elton John采访Eminem,和Patti Smith采访Kristen Stewart。
艺术、时尚、娱乐、音乐几个基本板块之外,《Interview》还有很多Andy Warhol风格的栏目,比如“15 Minutes”显然来自于那句“每个人都可以成名15分钟”;还有一个明星问答栏目也叫做“Q&Andy"。
可以说如果没有上过《Interview》,就不算真正的明星。几十年来明星们充斥着《Interview》的每一页,除了好莱坞,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小众面孔。
针砭社交网络的#ME系列封面△
于是回到了最后的问题:为什么这么厉害的《Interview》,最终还是走向了倒闭?
直接原因就是没钱。不止没钱,还欠钱。
一名从业超过30年的出版人Deborah Blasucci,去年把《Interview》告上了法庭,说自己被恶意解雇了,原因仅仅是“花了太多钱”;原销售总监紧跟其后,索要自己的23万美金;连这本杂志的总裁Daniel Ragone,都说自己被欠了20万美金的奖金(PS.他的年薪是45万美金)。
Fabien Baron和他的作品△
这份“老赖受害人”名单里,还有Fabien Baron,《Interview》原来的总监,他和妻子起诉杂志还欠他们60万美金的工钱。Fabien Baron的简历里有圈内最金光闪闪的名字:意大利版的《Vogue》、Harper's Bazzar、麦当娜纪录片,还有Prada、Armani、三宅一生等一堆大牌客户。
Karl Templer作品△
另一位曾和Fabien Baron相提并论,被称为《Interview》黄金组合的,是造型设计师Karl Templer。也一样有着无比出色的职业经理,从《Vogue》、《W》这样的杂志,到Valentino、Alexander McQueen的秀场造型。(但Templer最近也被卷入了性侵丑闻,连着《Interview》杂志也在接受调查)
这可以说是全世界审美最好的人了吧。但《Interview》一边享受他们的才华,一边也很头疼。据说杂志方面表示这俩人虽然很出活儿,可基本上很难见到人(外面别的事情太多了),而且每次拍摄的成本巨高,这也是导致运营困难的原因之一。
总之这就是故事的结尾了。和很多杂志仅仅停纸刊不同,《interview》的网页版很快也要关停了,不是再见,是相忘于江湖。
看见这个新闻的第一反应当然是遗憾,这样的杂志都办不下去,还有什么样的值得办下去呢?
可我后来想想也很正常。尽管《Interview》有着无与伦比的人脉(能找来两个明星互相访谈,而且还能谈出东西来,这真不容易),可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能做自己的代言人,川普都推特治国了。社交媒体让表达更快,更碎片化,也让满满一页的杂志失去了优势。
Winona Ryder的《Interview》照片△
以及,时尚杂志要拍得高大上,就是要砸钱。
衣服能借,但布景是实打实的成本,加上各种人工费用,一个高级的摄影师日薪就是几千上万美金,还有助理、灯光师、造型师、化妆师等等。费尽心思的一套大片,也许只能吸引读者几秒钟的目光,简直是一个大写的不合算,只剩下维持格调的作用。
当然有广告商给钱,可我还是要表扬一下《Interview》,这么难了还是没有把自己搞成《Vogue》纸刊那样,砖头厚的一本里面半本都是广告;也没有和很多独立杂志一样,拼命压缩纯视觉的内容。尽管结局很惨。
所以才会有报道说《Interview》是一个华丽的壳子,里面已经烂了很久了。
上排Madonna,下排Nicole Kidman△
周一《interview》宣布进入破产,这几天的媒体又陷入了“纸媒已死”的哀嚎中。然而忧虑“优质内容没有市场”的论调,我还是不怎么赞同的。
这个时代并不是不需要好内容,而是世界在前进,内容呈现的方式和独特性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拿《Interview》最出色的采访来说,YouTube随便搜搜,类似的都能找到很多。《Vogue》做的明星五十问就是个成功的例子。
有好酒的人并没有迷醉的权利,而是要不断寻找大家喜欢的新瓶子,就是这样。

传统媒体是真惨啊,刚才查资料去了《卫报》的网站,居然和Wiki一样跳出了求捐款的页面。
不管怎么说,《Interview》停刊还是蛮唏嘘的,不舍程度仅次于几年前Style.com的关门。我在Texture(一个电子杂志阅读APP)下了一堆都没有好好看,现在要抱着悼念的心情翻一翻。
祝那些被欠钱的人都可以讨要成功吧。
PINKGAL
公众号ID:impinkgal

关注
我瞎写,你们瞎看 | 所谓Lifestyle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