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其聪明、技术能力强、研究刻苦的数学家。”美国犹他大学教授Christopher Hacon评价许晨阳。摄影/周忆沁 

撰文 | 陈晓雪 周忆沁
责编 | 李晓明
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教授、“80后”数学家许晨阳教授获选2017/2018庞加莱讲座教席(The Poincaré Chair),将于2018年1月至6月在法国庞加莱研究所访问。消息来自于世界著名数学研究机构庞加莱研究所(Institut Henri Poincaré)官网。
庞加莱讲座教席”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领袖数学家庞加莱(Jules Henri Poincaré)命名,旨在资助世界最杰出年轻数学家的科学研究。2013年设立以来,已评选四届,每届2名数学家。
许晨阳是第一位来自美洲以外的年轻数学家。此前六位数学家,五位来自美国,一位来自加拿大,此次与许晨阳同时入选的,是美国西北大学数学系教授Valentino Tosatti。
许晨阳主要从事基础数学核心领域代数几何方向的研究,是国内代数几何方向的青年领军数学家。2016年,他因在代数几何领域,特别是在双有理几何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而获得面向发展中国家中年轻数学家的“理论物理国际中心(ICTP)拉马努金奖”。
许晨阳1981年出生于重庆,1999年入选国家数学集训队,后保送到北京大学数学系,2008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2012年,许晨阳从美国回到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工作至今,期间在《数学年鉴》Annals of Math等顶尖数学学术期刊发表多篇研究成果。
“许晨阳研究能力强,有数学造诣,对数学很感兴趣,做科研时能坚持不懈……作出了一流的学术成果,成为国际代数几何领域的年青领军人物,为北大的代数几何方向的发展做了很多工作,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6年7月许晨阳刚获得ICTP拉马努金奖时,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田刚对《知识分子》这样评价他。
田刚是许晨阳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也是将许晨阳引进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的人。田刚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K-稳定性两个定义的定价性猜想,在2014年被许晨阳与李驰合作证明。
普渡大学数学系助理教授李驰评价许晨阳这位合作者,像是“搜索引擎”,对自己的领域研究很深入,可以搜索到很多别人没想到的东西,从而推进问题的研究。
“许晨阳是比较open(开放),比较social(喜欢社交)的人。不管是同一个领域的同行,还是别的(领域的)人,交流都很多。”李驰对《知识分子》说。
在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期间,许晨阳和导师Janos Kollar到美国犹他大学访问。
“第一次见到许晨阳,我立刻意识到他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年轻数学家。” 犹他大学教授Christopher Hacon向《知识分子》回忆。“许晨阳已经在读非常前沿的论文,包括我和别人合作的论文,并给了我们非常棒的反馈意见。”
“最令我震惊的是,虽然只是在研究生涯的早期阶段,他却很有自信和志向。” Hacon说。他后来与许晨阳合作,发展了正特征三维极小模型纲领。
庞加莱讲座教席”项目经费来自“七大千禧年难题”的部分奖金。
2000年,英国克雷数学研究所(The Clay Mathematics Institute)提出“七大千禧年难题”,每个难题悬赏100万美元。俄罗斯数学家格里高利•佩雷尔曼(Grigori Perelman)2006年成功破解了难题之一“庞加莱猜想”,但拒领奖金。这位数学奇才一生中拒领过很多奖项,其中包括“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
克雷研究所与庞加莱研究所合作,用被拒领的奖金设立了“庞加莱讲座教席”。此举效仿了伯克利大学米勒研究所,后者1993年至1995年间为格里高利提供了访问和科学研究的机会。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点击查看相关文章
知识分子
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投稿:[email protected]
授权:[email protected]
长按二维码,关注知识分子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科学队长!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