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记忆工坊成员夏一红和李艺泓开办了第二届“生命记忆”线上工作坊。这里,送上工作坊的总结。
祝大家2017年有个满意的结束,2018年有个全新的开始:)
过程篇
这次课程是39位加2位导师一起完成的旅程。这旅程里,有参加者分享的课程需要,有每日群中分享的早读干货,有4次必修加2次选修的课堂,有课后小组练习,还有课上课下讨论,以及结课之后的后续活动。
感谢所有支持我们、报名参与这个旅程的朋友们,因为你们让一切成为可能,因为你们才有了这个舞台,可以和大家一起探讨生命、记忆、叙事、故事等等这些话题。中间有任何担待不住的地方,也请大家海涵。
结课后,参加者Emily发起了时间旅行者——前半生自传&未来60年生命展演系列活动。结课后,还在继续欢迎大家投稿,分享自己的课程心得及相关实践。结课后,希望同学情可以延续下去,以同学会群的方式,各种后续活动的方式。
每一次相遇都是新的契机。因为相遇,才有了后来新的故事。
财务报告篇
课程收费所得的安排如下:
  • 300元用于随课参与奖学金,已全部用完;
  • 余款的20%留为记忆工坊基金,供团队活动使用;
  • 另外20%用于结课后奖学金(参加者结课后投稿或举办后续活动可获得,每发布一篇可得100元),目前继续开放中。
  • 扣除上述之后为导师劳务费。
反馈篇
课程结束后收回12份问卷(虽然回收率有些遗憾,但作为一个非常懒的参加者,好理解没有交问卷的小伙伴)。
课程安排,如时间、时长、参与方式、报名方法、收费安排等方面除一项获得66.7%好评外其他均获得75%好评,剩余反馈为“尚可”。小伙伴们就安排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例如使用灵析简化报名等等。
关于“印象最深”“最有帮助”的内容,小伙伴们说:
如何把「人」与「事」分开去做访谈,对我平时与亲人沟通也很有益处。我就能很快意识到自己有没有把天聊死了呢。”
“1.印象最深:访谈时如何使用双重聆听技巧(包括个人行动与个人信念的交织,以及个人故事与社会背景的交织)。2.最有帮助:关于生命记忆如何应用在个人、家庭及社会上的系统性介绍;以及进行访谈的方法论及步骤。”
“课程中讲到的技巧,要注意的事项,都是以后服务中可能会用到的。比如做访谈,口述史,要获得采访对象的书面同意,签订相关资料。”
最深刻的是透过记忆地图的方式来串起四堂课,从第一堂课的何谓口述史到第四堂课的叙事治疗,以及如何应用在计划上,我觉得都收获良多。……一红从理论和实践的脉络给予很多宝贵的建议,而李老师在非虚构写作上说的口述史就是结合佛教的眼耳鼻舌身意之方式来进行访谈,觉得特别好记和应用。
“印象最深的是那3个不同的台湾地图,呈现出每个人的独特性,要想进入一个人的生命故事,需要找到合适的生命地图作为指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访谈者要跟被访者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两者共同合作来完成生命故事旅程的探索。通过这个课程,最大的帮助是激发了自己尝试写身边人生命故事的渴望,自己也希望接下来有一个开始,并希望能继续得到指导。”
“印象最深的是跟同伴做作业访谈吧,突然也会发现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很好滴提出问问题的视角,也会开始考虑会不会伤害到对方等等。”
关于“每日分享”的文章,最深刻的是:
“关于跟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婆婆相处的那篇《和阿尔兹海默症斗争的Vera,以及她的秘密》,以及李艺泓老师写的《光棍老羊已死,风流随风而逝》。最有帮助的是感觉每个人都是一本生命故事,即使是再普通的人也有自己的故事,如果能将最普通人的生活和故事发掘并呈现出来,那也是很有价值的。”
俞灏明报道的采访提纲,这篇分享,挺震撼的。一个采访提纲可以这么细致,这么多。能想到这么多问题来问,也是不容易哈。我觉得可以学习像记者一样,懂得发散思维,深入挖掘你的采访对象的方方面面。做社工的,对个案进行评估的时候,要有目标的开展,要做全方面的评估。每日分享的文章,我都有收藏起来,希望不定期的可以学习复习。
关于课程的总体评价摘录:
总体上,我觉得课程挺满意的,一红很用心的准备,也和伙伴们分享了很多自己的经验,每天和我们分享相关推文,也会分享一些公众号。很感谢。 可能是因为群里的伙伴都特别忙,大家的交流不多,只有部分同学有些分享或者发言,互动少了点,不过这个情况是可以理解的。 有小组的互动,通过课后作业,能认识到两位热心认真的小伙伴,挺开心的。
我觉得很棒,我只怪自己后两堂课没能准时听课,在课堂做发问和学习。因为分组的小伙伴也比较忙,所以还没能一起做练习,课程结束了也再找我们补回练习作业,我觉得挺好,忙碌中不忘提醒自己为什么要来学习,希望能记录一些故事和想法。
喜欢最后一次课,以新秀社区故事馆为案例的分享,将一个项目从产生、执行到成果展示,以及持续下去的生命过程有一个很完整的呈现,收获良多。
关于课程的建议(都是真爱啊,一红会好好记住的!):
有时候觉得理论概念太抽象了呢,希望未来能多有一些实际例子帮助理解。还有就是同学间的互动交流比较少,本来还挺期待能互相学习的,但是只和自己组的朋友有比较多的交流,没有跨组交流。未来是否可以设置组与组之间的互相评论作业的环节之类?”  
“1.怎么激发小组成员多交作业;2.线上的工作激发成员打开心胸;3.一红,你需要一个助教,最好是参加过往届学生。”
再有类似课程,想学习:
“针对具有相似特质的社群进行访谈,如何呈现社群的生命故事,自己想多了解。”
“1.叙事治疗相关的专业课程 2.关于非虚构写作更加具体和专业的干货培训(例如如何选材、架构故事等、例如在不同领域如何运用等)”
“如何提取记忆的部分,包括如何问问题以得到一个rich story,还有工作伦理相关的注意点。”
将来想做的,我们可以互相支持的:
“希望能慢慢学会如何和不同人群做访谈,以性别、年龄、宗教背景、性取向等等为划分的不同人群,学习如何更好地让对方站在生命舞台的中央,赋能于对方。”
我会随时留言请教一红,也与同组的伙伴保持联系,问题可能还是在我把想做的事去实践。
“希望能集合所学之后所用,组织活动。”
“个人觉得叙事/生命故事等手法很实用,可以深入学习运用。”
几个月后再看这些文字,仍然好像“在一起”,仍然能感受到满满的爱。
小伙伴们,
你们现在好吗?2017年后来的日子里,有什么和生命记忆有关的新故事发生呢?2018年又会发生什么呢?期待我们多多唠嗑,听到你们各种各样的消息。
2018年,我们继续同行。让我们在一起,碰撞出化学反应,收获新一年里意想不到的礼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