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停电了,坐我斜前方的一哥们从桌洞里变出一个那种矿工戴的头灯,戴在头上,抬眼扫视一圈班里情况,淡淡地垂下眼睑,继续做题。
题图:啊哒 / 知乎
教室里发生过哪些「惊为天人」的事?
知友:谁动了我的隐形衣
教室后面有一个充电的插口嘛。带手机的呀什么的都在后面充电。老班当然不让啦,我们就想了个计策,从超市要了个大纸箱子,里面放了一个子弹头插座,然后用校服盖着。掩人耳目。
这是背景。
有一次英语课。老师在上面讲着。忽然某个手机开始震动。应该是闹钟吧,一直在响终于引起了老师的注意力。老师绕到后面翻开上面的校服,看到了一个满身负荷的子弹头,身上插着各种各样的充电器,连着各种各样型号的手机。一个纸箱子保守估计当时装着价值 1.3 万的手机们。然后嘛……老班知道了……老班很生气。要杀一儆百。就把震动的手机从三楼飞了出去。然后我们数学老师就换了个新手机。
没错。数学老师的手机也在里面充着电。
知友:王爱国
高三的某天晚自习,教室很安静,大家都在埋头学习。
这时候忽然听得窗外传来嘭的一声,随后几丈高的白色火光跃起,极为炫目。随之而来的,是楼内所有电灯的集体熄灭。
世界安静了一霎。随后同学们开始反应过来,纷纷掏出了藏匿的手机,打开手电筒。教室里一片欢叫之声,大家忙着拍照庆贺。
就在举国上下狂歌痛饮热烈欢庆的时候,坐我斜前方的一哥们从桌洞里变出一个那种矿工戴的头灯,戴在头上,抬眼扫视一圈班里情况,淡淡地垂下眼睑,继续做题。
继……续……做……题……
找出了那天别人发的朋友圈……
你问我后来呢?
后来,这哥们高考考了我们班第一……
知友:啊哒
本人有一个说怪癖也不算怪癖的怪癖:攒卷子。
从初三开始的习惯,一口气坚持到了高三。按照科目,发放时间(一般以月考,期中,期末为标准划分),卷子类型(一般以平时练习,平时考试,正式考试等为标准划分),来进行标准化体系化的划分。同类的卷子订一摞,标上名字和编号,记上张数,放在桌子左上角堆起来。
就像这样。
呃好像有点乱。大家看照片右边塌了的那一堆就是。
每到上课无聊的时候,抱着一摞卷子数数数就是我最大的乐趣……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上课闲的没事干啦 :)
时间久了,大家也都知道了我有这种怪癖。从此每逢同学要收集复习资料,老师找不到卷子的时候,就都会来找我:xxx,你有那个什么什么卷子吗?
每逢此时我都会牛逼哄哄地一拍卷子:就在这摞里面,随便翻吧。
家长会的时候永远不用告诉家长我坐在哪儿,一进教室,找到卷子堆得最高的那张就是我的了。在一些家长眼中,我的卷子是宛若地标一般的存在。
而每到学期末,学年末的时候,清点并发布本学期本学年的卷子数量,也成为了一件具有仪式性的事情……
现在毕业了,卷子还是舍不得扔,但也不知道怎么处理。
卷子里好像满满当当地藏着我这几年的时光呢。
最后还想说一句......我已经说了一万遍照片里的 3675 张是高三一年的量了,高中三年加起来是将近 6400 张.....orz......
知友:戈玄白
我小学的时候有一个特别讨人厌的女老师,贼喜欢体罚学生,动不动就往死里扇耳光揪耳朵。
她还让我们自己选,上课讲小话被发现了,家庭作业做错了题,是要抄一百遍《渔夫和金鱼》还是被她打,那肯定还是选择挨揍啊,一百遍抄下来手都断了。
再加上她和学校某领导是亲戚,虽然这是听说的,反正我们一直没弄明白是哪个领导,她又在家长面前特别热心,而且我们还是「自愿挨揍」的,就让她嚣张了很久都没人管。
直到有一天她上课的时候,我在下面偷偷看哆啦 A 梦的某个大长篇,那是一本从租书店租的漫画书,结果没藏好,被她发现了,她一拍桌子,像狮子一样吼道:戈玄白!我看到了,你等着!然后就想下来揍我。
我一害怕,就翻窗跳楼了。
她当场吓得差点背过气去,瘫软在地。
我在窗户外面的一个夹层里蹲了一会儿,心跳得特别快,咕咚咕咚像打鼓一样,好不容易平息了气息,才爬起来踮起脚往里面看,教室里已经乱成一锅粥了。我想再爬回去,但是太高了够不着,就大喊,谁来拉我一把。他们都凑过来看,但是不敢伸手拉我,怕没拉上来,反被我拽了下去。有人就把我的凳子丢给了我,我便踩着凳子爬回去了。
后来没过多久,那个老师就申请换班了,听说是因为差点被我吓出个好歹来……有心理阴影了。换来了一个又好看又温柔的老师,对我们特别好,我们全班都喜欢她,像喜欢一个美丽的邻家姐姐一样。
我们的教室在五楼,自从我发现窗户外面有一个侧伸出来的能站人的夹层,我就偷偷翻出去过好几次。本来我自己一个人能爬回去的……真的。可能是那天太害怕太紧张了吧。
那时候我中午经常不回家,教室里就我一个人,我就爬出去蹲在那里欣赏风景。从那里看下去真的特别好看,就像一幅画一样。
话说我那个凳子一直都没能拿回来,我不敢再翻出去自己取了,也没好意思让别人帮忙,我就从家里拿了一个小马扎坐。
再后来我们换教室的时候,我又稀里糊涂拿到了一个新凳子。
我原来的那个凳子站在窗户外,一直也没人拿。
很多年过去了,我很想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