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近期,小男孩王福满凭借一头“冰花”走红,并被称为“冰花男孩”。之后,“冰花男孩”王福满以及他的家乡云南鲁甸受到了社会方方面面的持续关注,不仅筹集到了捐款,还在一些媒体的“精心策划”下开了直播, 圆了“北京梦”,办了“媒体见面会”。
一系列的活动,让人啼笑皆非,这一次的公益报道似乎跑偏了。
媒体敲锣打鼓、大张旗鼓的报道是“博眼球”、“蹭热点”还是真心做公益?媒体究竟该如何做好公益报道?
1月23日,《传媒茶话会》对话中国记协书记处原书记顾勇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资深记者杜昌华。
01
公益报道为何引来公众质疑?
“媒体对‘冰花男孩’大献殷勤的背后是‘借景’秀自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资深记者杜昌华告诉《传媒茶话会》,类似“冰花男孩”一样境遇的人有很多,一个真正有温度、有情怀、有责任的媒体不会等到别人去发现、去报道之后再像饿狼发现猎物似的一拥而上。
自1月10日起,国内多家媒体开始对“冰花男孩”展开长篇累牍的报道,形式也从图文拓展到直播,1月19日,在一些媒体的安排下,“冰花男孩”王福满和父亲、姐姐一起来到北京,坐飞机、去天安门看升国旗、参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和北京市公安局,甚至还出席了媒体专门为他们举办的“媒体见面会”。
多家媒体对“王福满圆梦北京”媒体见面会的报道
随着媒体对王福满关注力度的增强,也引来了公众对此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点赞,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媒体在消费弱势群体,借势炒作。
“媒体展示情怀心切,求功心切,对涉及弱势群体题材的敏感性重视不够,只顾炫自己而忘了采取足够的措施屏蔽对弱势群体可能造成的伤害。”杜昌华告诉《传媒茶话会》。
对此,中国记协书记处原书记顾勇华认为,是不是消费弱势群体,关键看当事人的意愿。
王福满的父亲在接受《每日人物》的采访时表示,他本人不愿意来,是因为孩子想来才陪同前往。
《每日人物》题为《“冰花男孩”受邀来北京参观 其父称自己本来不想去》的文章截图
顾勇华同时表示,媒体是真心做公益还是为了“借景”秀自己关键看是一时关注还是长期关心。
公益新闻本就为了传递实情,呼吁救助,促进相关管理制度和社会福利的完善。对于媒体而言,从基本的爱心出发,给人以真正的关爱,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名和利“消费”弱势群体,这是媒体应该坚守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理念。
02
别人发现了冰花,你最好要进一步想想去搬冰山
“‘冰花男孩’只是冰山一角,媒体应该致力于探索搬冰山的方法,而不是擦冰花,”杜昌华告诉《传媒茶话会》,“冰山男孩”只是一个显现出来的现象,现象背后的本质则应该是媒体关注的重点,停留在现象层面只能治标不治本。

冰山是什么?杜昌华认为是农村的教育问题:一刀切的乡村学校裁撤合并、教学资源不均衡、教学条件差等,都是这座冰山上的一块块坚实的冰块。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杜昌华看来,我们社会最大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是城乡差距,城乡差距最明显的是教育,并且这种差距正在继续扩大。
“救助了一个‘冰花男孩’,背后还有一群‘冰花男孩’,问题后面还套着问题,媒体更需要统筹考虑。”杜昌华建议,媒体要深入研究贫困现象,研究中国国情,研究党和政府的政策和举措,在理念和方法上都要做好充分准备,促进更科学、更合理的社会管理体制出台,从而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
03
有图未必有真相,核实再核实!
“冰花男孩”意外走红,源自监考老师发在朋友圈的一张照片。看到满头冰花的王福满,不了解真实情况的公众顿时爱如潮涌。
顾勇华认为,将满头冰花当作因为贫困而受罪的例子是媒体和公众一厢情愿的联想。
据《北京晨报》1月11日的报道《冰花男孩:长大后要当警察可以抓坏人》,据当地镇政府透露,“王福满家的经济状况在该村属于中上等水平,不属于低保户”,“王家新建的楼房有两层,共150平方米左右”,“王福满的父亲王刚奎名下有两辆车,一辆是北京现代小轿车,另一辆是五菱荣光面包车”。
《北京晨报》报道截图
王刚奎也表示“一个月能赚3000元左右”。
这样家庭真的有需要救助的紧迫性吗?
2016年“罗一笑事件”也是因为一篇微信,在事实未清的情况下网友开始捐款,但事后被爆料其父罗尔名下有3套房产。
“媒体做公益,第一就是要事实清楚!”顾勇华告诉《传媒茶话会》,现今做内容,最大的问题在于能否坚持真实。现在的媒体人,没几个人反对新闻必须真实,但同时也没几个人能做到新闻真实。
坚持采访!坚持核实!坚持实地调查!才不会在敲锣打鼓之后留下一地鸡毛。
04
坚持尊重地方依法办事
“冰花男孩”走红后,短时间内就募集到社会捐款30万元左右,但有网友指出,“冰花男孩”仅分得了500元。经过当地政府部门回应后,网友依旧不买账,该话题还迅速登上热搜。
《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发现,之所以存在这样的质疑,可能在于媒体报道中故意强调30万元与500元的对比,对官方的回应有所取舍——碎片化传播导致媒体信息刊载量有限,只能将最有吸引力的信息进行传播。
“媒体太自以为是,完全不懂得尊重地方政府,不懂得依法依规办事。”顾勇华告诉《传媒茶话会》。
事实上,鲁甸全县与“冰花男孩”类似情况的学生还有数千,王福满本身收到的捐款虽然不多,是因为政府要将所接受的捐款用来救助更多的类似学龄儿童。并且,“一夜暴富”的畸形慈善反而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这同样也违背了捐赠者们的初心。
对此,顾勇华建议,媒体要尊重当地政府,依规依法办事,要积极正面引导舆论,不能为了传播效果断章取义。
05
不要借神圣名义泄露隐私
杜昌华告诉《传媒茶话会》,不能打着救助的神圣名义登堂入室,将报道对象的所有隐私暴露在镜头之下。
早年,曾有河北沧州妇女收养脑瘫弃婴并为其治病的报道,本是好事一桩,但在媒体的过度报道之下,她失败的婚姻等极为隐私的问题也被媒体披露,导致养女离家出走,母女关系恶化。
因此,在涉及当事人隐私的事上,媒体要事先询问当事人意见,不能好心办坏事。
06
精神层面救助需要重视
杜昌华指出,弱势群体的贫困不仅是一种物质现象,更是一种精神现象,物质匮乏相对来说较易改变,贫困在精神层面的创伤更为深远,更难救治。
因此,媒体关注弱势群体,在关注物质的同时,同样应该关照到他们精神层面的建设。蜂拥而至的物质帮助之下,很容易助长“不劳而获”的思想。
“冰花男孩”的父亲曾表示,希望孩子好好读书,脚踏实地,靠努力改变命运,而不是不劳而获。
公益报道需要久久为功,在救助弱势群体后,要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上帮助弱势群体,引导他们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传媒茶话会》评论:
为了感染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救助的活动中,一些媒体在报道时随意泼文洒墨,过度渲染,过于暴露弱势群体隐私,简单评判弱势群体生活,只提物质救助、不提精神救助,一味同情,缺乏正向引导……从“小马云”到“冰花男孩”类似问题从未减少过。
公益新闻要报道有尺,宣传有度。
有人说,媒体有三张脸:“包青天的脸”“狗仔队的脸”“慈善家的脸”,这其中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媒体“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但也暴露出媒体尴尬的职能错位。
 主流媒体作为信息传播者和社会文化的引领者,理应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发挥资源整合的能力,致力于从宏观上推动整个局面发生体制的变化,发挥引导和建构作用,而不是单纯的扮演一个慈善家的角色。
《传媒茶话会》总编辑:陈银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