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亚裔新闻局(AANB)报道】7月4日是美国独立日,举国上下的各类庆典和游行中,星条旗迎风招展,雄壮的国歌令人肃然起敬。
此时此刻,兴国之地的马里兰州最大城市巴尔的摩,更是人们景仰的国庆胜地——这是美国国歌诞生之地,至今,麦克亨利堡(Fort McHenrry)依然屹立在港口,讲述着1814年美英战争的悲壮故事。
那里,如今成为一座国家历史公园和博物馆(见下图),其中的参与式国旗教育更是独具特色。前不久,笔者全家曾在此参观,鲜活生动而充满乐趣的爱国教育令人难忘。

国歌诞生在英军军舰甲板上
进入麦克亨利堡历史博物馆,不用买门票,你就可以免费参观一个小型的历史展馆,观看国歌诞生的历史纪录片。生动逼真的影像,把人们带进1814年9月13日至14日那场惨烈的制胜之战:
为了从独立后的美国夺回殖民统治权,1812年,英国再次对美国发起战争,甚至在1814年8月24日放火烧毁白宫。之后,他们计划从陆海两路夹击港口重镇巴尔的摩,并直捣费城腹地。
巴尔的摩东南部的麦克亨利堡军事要塞,驻守军官料定英军会攻城,他们组织万名民兵,花了几个月筑起城池。但是,却没找到合适的国旗。
当时守城的美军指挥官乔治·阿姆斯特德(George Armistead)希望“有一面巨幅国旗,让英军从很远就能看到”,于是,他们花钱请当地著名的制旗人玛丽·皮克斯吉尔(Mary Pickersgill)赶制出来两面国旗,一面试30英尺高,42英尺长;另一面被称为“风暴旗”,17英尺高,25英尺长。
巴尔地摩市中心的玛丽·皮克斯吉尔国旗纪念馆
1814年9月13日,英军向巴尔的摩港口的麦克亨利要塞进攻巴尔第摩全城总动员,上万民兵挖战壕,三千人坚守港口,对英军持续炮轰坚决抵抗
此时此刻,在英军舰队里,有一名是年轻的美国律师、诗人恰巧亲眼目睹了这一战。他就是弗朗西斯·斯科特·基Francis Scott Key),为了营救被俘的医生朋友,25岁的弗朗西斯登上了英军旗舰“布拉依茨”号,与英军交涉。英军此时已与美军开战,为了防止泄密而把他扣留在军舰上。
 9月13日,英军舰队通宵猛烈炮击要塞,弗朗西斯亲眼目睹惨烈激战,心里一直默默祈祷
     9月14日凌晨,弗朗西斯急切地走上甲板,从硝烟未尽的晨曦中,他清晰地看到斑驳的星条旗依然伫立在要塞上空、迎风飘扬(上图),年轻的诗人顿时热泪盈眶,创作灵感奔如泉涌。
     他在一张信纸背面,即兴创作了这首伟大的诗歌《保卫麦克亨利堡》(Defence of Fort McHenry(下图)——就这样,美国国歌就在攻打巴尔的摩的英国军舰的甲板上诞生了
(弗朗西斯创作的国歌原件,至今陈列在麦克亨利堡历史博物馆)
    这首诗歌经过美国作曲家约翰·斯塔福德·史密斯John Stafford Smith创作成为一首进行曲,并更名为《星条旗之歌》The Star-Spangled Banner,很快流传全美。1931年被美国国会正式定为国歌,由胡佛总统签署了这项国歌法案。
穿越历史的国旗重现
麦克亨利堡博物馆循环播放的历史纪录片,不仅运用了大量史料图片,还起用了一批演员,并制作大量数字特效,真实生动地重现了美英激战,颇有大片风范。
而最令人感动的是,纪录片的最后,当激战后的清晨,弗朗西斯站在甲板上急切地用望远镜眺望港口。硝烟散尽,晨光之中,星条旗依然高高飘扬,弗朗西斯眼含热泪说:“是我们的国旗,它还在那儿!”
麦克亨利堡守住了,英军撤退了,美军胜利了!
这时,国歌奏响,银幕缓缓升起,观影的人们起身肃立。
在银幕后方,是一整面墙明亮的大玻璃窗,窗外正前方,就是傲然伫立的麦克亨利堡,还有那在蓝天下迎风招展的巨幅美国国旗——如同百年前弗朗西斯在英舰甲板上亲眼所见!
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场景!这也是多么精巧的“借景”设计!观影现场中不少人热泪盈眶,神情肃穆。
 跨越时空,穿越历史,人们听到了在捍卫主权的战争中历经战火洗礼的神圣国歌,看到了代表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的不落国旗,爱国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弥足珍贵。
百年过去,人们依然能在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历史博物馆(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s 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看到这面象征抗英胜利、催生美国国歌的巨幅国旗(下图)。
(欢迎读者关注“美国亚裔资讯”微信公众号明天的“独立日”系列特稿)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