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月18日,《小枇杷》主编程静应新东方教育群邀请,在多个微信群进行了以“海外华裔家庭的中文教育”为主题的讲座,并与听众进行了互动问答。谢谢热心读者的整理,以下为讲座的主要内容和读者。

各位家长、《小枇杷》的老朋友和新朋友,大家晚上好!
首先要说的是,我并不是从事中文教学和研究的专家、老师,我对于家庭中文教育的所有想法和感受都是来自于作为两个ABC的母亲,和主办《小枇杷》杂志、电台、读书会五年来的观察和经验。在这五年,我确实见证了许多孩子从牙牙学语的婴儿、到双语混淆不能自如表达自己的儿童,再到可以流畅进行中英文阅读、甚至写作的少男少女。当然,我也看到了,很多家庭随着孩子的长大、业余时间的减少、英文交流的增加,而最后不得不放弃中文。我相信,会收听今晚讲座的家长,都是非常关心中文教育的。但是在海外学中文,毕竟是一件孤独的事。也许学习中文的ABC总数不少,比方说很多中文学校,都有5001000人了。但是就我们身边的10个、100个中国家庭,又有多少是把中文教育放在各种才艺学习的首位或者说前几位的呢?所以对于重视中文教育的家庭来说,不管我们距离多远,都是在并肩战斗。这也是2012年我们创办《小枇杷》的初衷,就是希望有这样一份杂志,是专门属于这个族群、这种身份的孩子,陪伴他们成长。就我自己来讲,让孩子学习中文,不管是目的、手段还是结果,其实都是我们之间的一种“陪伴”
在海外学中文这件事很难,真的很难,不是宝宝刚出生的时候,我们抱有一个美好的期待,就会顺理成章实现的,因为这是逆水行舟。想想我们当年学英文,至少大环境是对我们有压力的,即使是为了考分,我们也是想争取学好的。而这些条件,海外华裔甚至都没有。但另一方面,这是一件家长完全可以影响,甚至可以说起决定作用的事情。这不像是让他们去学希伯来语、阿拉伯语,我除了给他请老师,做不了太多。中文是我们的母语,我们整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因此我们所做的所有积极的努力,都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不要放弃,坚持,一定会顺利。
刚才提到在国内学英文和请老师,任何语言教育如果只交给学校或家庭,都是很难在大范围内取得成功的。单依靠学校,就像我们在中国学英语,虽然后来大家也考toefl\gre出来了,但是英文的流畅程度一般说,跟付出的时间来比,还是很低效的;而单单依靠家庭呢,就需要父母花费大量的心血,尤其是到了后期,在强势语言英文的冲击下,中文的保持和提高是个很大的挑战。所以呢,如果孩子已经在上中文学校,或者有老师在教,我也希望家长不要放弃家庭中文教学,而如果家长打算独自承担中文教学任务呢,也注意给孩子创造跟外界进行中文交流和练习的机会,也就是说,让孩子接受中文的渠道不是唯一的。
1)我先来说说学校教育有什么优势。
首先它有系统性、规范性,循序渐进,还有考核标准,有同伴竞争的压力或者说动力。Peer pressure.另外呢,孩子有一个固定的地方,可以看到跟他们一样黄皮肤、黑头发的孩子也会让他有种民族认同感。因为我们让孩子学习中文,不仅仅是将这门语言作为一项技能来掌握,更重要的是,让孩子长大以后,有一个健康积极的自我认知,不会产生太多的身份困惑,对自己的血统、民族、祖先的文化感到骄傲自豪。这才是我们教孩子中文更重要的意义。而中文学校,作为一个华人社区,都会组织很多活动,像庆祝春节啊、演讲比赛啊、各种书法、国画等等的文化课啊。给孩子呈现的是一个全面、立体的华人文化。
2)但中文学校确实有它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
首先就是时间上。如果是周末中文学校,一个学期30次课,一次两个小时,一年才60小时。这拿来学习一门语言肯定是不够的。
其次,很少中文学校有严格的升级考试。一个班里孩子的水平差距很大。这样也造成老师很难执行教学计划。
再有呢,学校毕竟是学校,得跟着教学大纲和教材走,所以形式相对是单一的。像做游戏啊,一起做顿中餐啊,一起看中国电影并且讨论啊,这些很好的学习中文的方式,基本上都很难实现。
因此呢,从双语培养的角度说,作为弱势语言的中文,主要还是要靠家庭教育。
3)家庭中文教育有什么优势呢?
我们生活在海外,如果父母一方或双方能说中文的话,其实最理想的就是对孩子进行双语培养。中文很可能是他的第一或第二语言,当他开始进入学校,接触社会,英语很可能逐渐成为他的强势语言,汉语成为弱势语言,但是这跟从小没有习得中文,需要将它作为外语来学习,差别还是很大的。通常认为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在六七岁之前。在这个时间之前,孩子学习双语的成功率较高;在此之后,孩子仍然可以习得第二语言,并达到近似母语的水平,但是成功率就跟成年人学习外语差不多了。所以在英文环境里,中文培养开始得越早越好。
在家里呢,时间非常自由。通常双语家庭对于孩子的语言培养有两种策略:
一个是一位家长一门语言(One-Parent-One-Language, OPOL
这种策略最适合父母一方非华人的情况,或者家里比较强调强势语言的教育。如果在孩子幼小时就这样做,孩子能很好地适应跟不同的家长说不同的语言,并不会混淆。
另一个是“家庭母语(Minority Language at Home, mL@H
也就是所有家庭成员在家只说弱势语言(中文),对外才使用强势语言(英文)。这样做可以极大地增加孩子接触中文的时间。
接下来我想具体谈谈家庭中文教育的方式。
1)家庭学习中文的第一步,首先是定目标、做计划。
我之所以提出这一点,是因为我发现很多家长对孩子学中文的目标要不然是不清楚,要不然是不现实。比如很多家长说,希望孩子长大能读金庸。读金庸有多难呢?需要五千以上的汉字量,需要知道很多历史、典故甚至诗词。这么高的要求,家长又准备花多少时间教呢?一周两小时中文课,再加四小时完成中文作业,十年也达不到这样的水平。而十岁读射雕的ABC还在的确也是存在的。比如我们小枇杷公众号就推出过这样的介绍。这个孩子的母亲分享了她推孩子中文的经历,有心的家长可以学习、比较一下她下的功夫。

推中文高手秘籍分享:如何九岁读射雕

所以我们在定目标的时候,就要给孩子的各种事情划分优先级。体育、音乐、下棋、计算机,各种才艺,你把中文放在哪个位置,给它多少时间,这都要考虑进去,来决定你的目标是否合适。
2)有了目标,再制定计划。
好多家长的计划可能就是今年学完某某教材第三册,每天写50个汉字。有这样的计划挺好的,但这只是学习计划。每周给孩子讲多少分钟的中文故事呢?这也可以有计划,长期的、短期的,细节越多越好,而且不一定是母亲一个人,还有父亲,还有跟其他中国人交流的机会,都可以写进去。
3)好,我们来说家庭中文教育的四个方面。
   第一是日常交流。
日常交流特别特别重要。如果说家长为孩子学中文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好好跟他说话。
家长式的语言跟他交流,英文叫做parentese language.
这种语言有这样的特点:放慢语速;强调难词;充满感情,温柔;不时的停顿,给孩子重复的机会;随时解释、简化、扩展可能让孩子困惑的内容;大量的使用肢体语言;举例说明。
这样的语言是最能帮助孩子母语习得的。
跟孩子说话,讲究很多技巧。
首先要有趣,让孩子乐意听。语言学家发现,家长与孩子的亲密程度是决定他弱势语言成败的一大因素。也就说,让孩子喜欢你,喜欢你说的话,对语言学习很重要。你是他了解中国的第一个窗口,一定要用你的语言给他留下愉快、温暖的记忆;很多美国电视里面,都有一个很crazyAsian mom的形象,总是用中文或韩文对孩子大喊大叫,push他们干这干那,也许我们亚裔对孩子是要求比较高,但我希望这不是他们对母亲的全部印象。有一个妈妈总是用中文很温柔地跟孩子说话、聊天,和一个妈妈总是用中文训斥他、催促他,两个妈妈的孩子对于中文的感情都是不一样的。
其次,要有益,真正让孩子从与你的交谈中学到东西,不要回避用中文与孩子讨论各种各样“复杂”、“深奥”的问题不必要在日常对话中不断switch code  mix your language(转换或混淆语言),尽量用原汁原味的中文来表达。很多家长可能觉得,我孩子中文都说不好,我要是用中文跟他讲,他可能都听不懂。其实孩子刚出生,他什么都不懂。我们不也是一遍遍跟他说,喝水、吃饭、尿尿,慢慢他就懂了吗?小孩子,完全可以接受任何语言的解释,只在于你解释的耐心和技巧。
我们不但不应该在交流中回避中文的一些生僻词,反而应该随着孩子年龄增加,刻意地添加口语里的成语、专有名词、长句出现的频率。在孩子达到一定年龄,开始对生活有了更多的观察和思考之后,如果他对一门语言驾驭能力不足于让他使用这门语言讨论政治、科学、社会等问题,他会越来越少地使用这门语言。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孩子上学前是全中文的,到了10岁以后,就开不了口了。因为他的语言跟他的智力不匹配,他即使会说也不愿意说了。所以,让孩子能够用中文“言之有物”,是家长的责任
再次就是有用,交流不是单向的,要让孩子必须回应。儿童学习语言,离不开两个核心:足够的语言输入(exposure)和使用这门语言的需要(need)。所以从一开始就最好不要形成“你说中文,他用英文”的交流模式。不用逼他,温柔地提醒他,帮助他组织语言,当他用中文回答时,给他积极的情感回应。Mom, I want some water.你只要重复一下,你是想要喝水吗?如果这样几次,他还不改,他再跟你说mom, i want some water.你可以跟他开玩笑,你是想要喝酒吗?他很可能就不得不用中文纠正你了,“我是要水”。
孩子四岁到七岁这个阶段,一群华裔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家长说,你们要说中文哈。每次见到这个场景,我都一方面很欣赏家长的用心良苦,一方面我知道这不会有多大用。想想我们自己,有多少人的英文是靠在国内的时候去英语角练出来的?那个时候至少还有个动力,可能是想出国,或者进外企。现在这些小孩子,除了取悦父母,他没有任何动力去跟他的小朋友们练英文。他们在一起会说英文,是因为英文更能表达他们想要表达的。所以解决的办法,就是你在家多帮助他把中文练好了,让他出去碰见人,想说英文说英文,想说中文说中文。
假如我们是在中国养育孩子,你怎样说话对孩子的中文水平影响都不太大。但是在海外,我们就是孩子主要的中文来源,所以在养育他们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再次学习如何说中文。见缝插针地使用一些“大词”“偏词”,并且加以解释是有必要的。比如提到国家名字的时候,就中英文都说,比如鸡年到了,可以跟孩子理一下有哪些含鸡的成语;比如春天来了,可以说遥看草色近却无,说到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些话,你说过,在孩子的大脑里都会留下印记。
  家庭中文学习的第二个方面:氛围的营造
这包括他看到、听到、感受到的。比如:书刊、电视、电脑、平板电脑及手机上的内容,甚至还有家里的装饰、布置等等。
很多家长担心买了中文书孩子不看。首先,书一开始要靠家长讲的,没有孩子能自发地看懂书;其次,书多是一种氛围。家里中文书多到可以开图书馆的,我还没见过孩子中文不好的。
同样,家里的布置有一些中国风,经常做中餐,有一些中国仪式性的活动,对增加孩子对中文的熟悉程度和亲近感特别重要。
  这里我说一下给孩子订杂志。每到固定时间就会收到一份写着他名字的杂志,多么自豪啊,这会让他觉得,对中文是有归属感的。看一些有趣的中国电视、参加中国人的聚会活动,学会几门中国传统的才艺,比如剪纸啊、刺绣啊、古筝啊、乒乓球啊、围棋啊,最好能用中文学,中华文化就成了他的烙印。这就是作为母语来培养。我们办《小枇杷》首先考虑的是,要把怎样一个中国呈现给孩子的问题。所以图画和文字是同样重要的。这是我们用过的一些插画,都是高水平的。华裔孩子对中文的爱好完全是可以自然而然地培养出来的。中国就在那里,但怎么呈现是家长的责任。
   第三个方面:亲子阅读、讲故事
讲故事和亲子阅读有很多技巧,从怎么选书、怎么展示一本书,尤其是绘本,怎么吸引孩子来一起读,怎么提问,都有很多方法。
选书一定要选好书。看出版社、看第几版、看首印印数、还有名家作品、获奖作品等等。从小时候看的绘本开始,家长就要警惕那些粗制滥造、充满意识形态的垃圾童书。买经典的,即使外文译本也可以。
讲故事也有技巧。对于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在讲述中运用悬念,让孩子欲罢不能。与孩子一同创作故事,鼓励他表达、激发他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历史、地理、科技等知识融入你的故事中,培养他的求知欲。
这些内容我觉得我们都可以单独讲一期。今天时间有限,还是希望大家能花时间多看一些这方面的书来提高自己,反正现在资源也多,我们小枇杷公号也会持续的分享和推荐跟阅读有关的内容。
  家庭中文教育的第四个方面就是各类活动
学中文不是一个老师的事,不是一位家长的事,也不是一个家庭的事,而是我们所有华人该一起推进的事。所以多多参加各种聚会,尤其是以学中文为目的的聚会,是特别有意义的。
现在美国很多地方都有中文读书会,小枇杷也创办了几家。我觉得特别好。到了这个特定的场所,见到的都是跟自己一样的华人小孩,说中文的叔叔、阿姨来给他们讲故事、做手工、玩游戏,这样的孩子长大,是不会太抗拒中文的。
所以,如果当地有这方面的活动,我鼓励大家多多参与;如果没有,可以找几个志同道合的家长创办一个,也可以呢,家长主动到美国学校或其他场合去宣传中国文化。我自己每年春节都去儿子的学校办一次culture class.小孩子挺有兴趣的,我孩子也会很骄傲。这样,他以后在使用中文的时候也有自信,不觉得这是要躲着别人说的语言。
以上我说的很多都是中文作业以外的功夫,如果家长把这些做好了,那么无论是在家里自己教,还是送到中文学校,整个学习的过程都会轻松、愉快、高效很多。
好,下面我再介绍一下《小枇杷》杂志。
前面说的这些,我想家长已经可以从中看到我作为主编对中文教育的理念是怎样的。开头说过,我觉得海外儿童学中文,无论是从目的、手段还是结果,都是一种父母与子女间的陪伴。所以我们设计这本杂志,不是要把它作为教材,也不是识字读物,而是家庭间或老师和学生间的纽带。
每一期《小枇杷》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整本杂志基本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我们的主题设计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每年第一期,都说讲今年的生肖动物。每年介绍一个城市或地理位置,六大古都已经介绍了四个,介绍一个民俗或活动,比如足球和饺子,介绍一类人,比如美女和英雄,介绍一个节日或节气等等。比如我们讲过中秋、端午,比如一种文化成就,比如丝绸和纸。
每当我听家长说,我的孩子读不懂你们杂志,所以不能订阅的时候,我都很替她遗憾。因为这些文化主题,如果你不在他识字前开始介绍,当他学习汉字的时候,那些字就是无根之木,他能记住多少,多久呢?我觉得,很多家长的中文教育一大误区,就是忽略了“文化积累”的重要性。他们生活在美国或者欧洲、澳洲,以及其他国家,他并不会天然地知道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那么如果他不了解这些,中国汉字对他就成了无意义的符号,这将让他的学习变得多么艰苦卓绝。
除了每期一个主题外,《小枇杷》的栏目设置也很有特点。每年我们做一个连载。既改写过中国的经典故事,《花木兰》、《阿凡提》、《哪吒》和《齐天大圣》,也有关于美国华裔儿童的原创,就在今年。而且语言上尽可能还原生活中的状态,中英文穿插,但是会用中文解释英文的意思,让习惯用英文表达自己的孩子知道这句话中文可以这么说。
除了连载的故事,还有成语故事和故事。每期还有中国文字,简单易懂的介绍一个汉字,解说他的演变。文化类的栏目主要有中国人文、世界人文、民族民俗、中国自然、诗词金句。还有一个特色栏目是童年记忆,专门给孩子讲述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小时候的中国。还有一些偏理科的栏目,比如科普、你问我答、动脑筋。
趣味类的栏目有适合刚识字的孩子的四格画、手工、儿歌、谜语。像我们的一些图画游戏也是很有意思的,比如迷宫、找不同、哪里错了。这样的安排,增加了孩子的趣味性。就是他不识字,也能翻到某一页开始看。
所有这些栏目呢,划分成一到五星,从易到难。当孩子可以阅读我们的五星文章时,基本就实现了自主阅读,也就是说,到这,孩子的中文你不用太担心了。回头看看,我们小枇杷的第一批读者,很多都到了这个水平,作为编辑,我觉得这也是我从工作中得到最大的奖励。
为了星级难度的划分,我们还根据我们自己的字库,将所在星级以上的难字注音,难词呢,下面打上三角符号,有些重点知识做注释,每期有1-2个栏目为双语,并且每期都有英文的导读和目录,其实这也是让一些非华裔的家长或者刚开始学汉语的小孩,不要对这个杂志有畏惧心理,觉得象隔着一睹山一样进行不下去,搭一个英文台阶,让他们走入这个中文世界。
每期还有一篇文章有断句符号,帮助孩子学会朗读中的停顿。
这些编辑的设计,都是为了我们独有的读者群--海外华人儿童设计的。他们的需求是独特的,我们的内容和提供的辅助也是独特的。所以我可以很自豪地说,如果你的孩子生活在海外,《小枇杷》是最适合他的读物,而且可以陪伴他成长。即使对于中国的孩子,这也是一本高质量、不媚俗、三观正,没有意识形态,可以开阔眼界,提高审美品位的杂志。而何况,它还是一个展示儿童才华的平台,我们每一期漂亮的封面,都是儿童创作的,每一期里也有发表他们作品的童话童画栏目,有许多充满童真和想象的文字和画作。
今天我要说的差不多就到这了。如果有想购买《小枇杷》的朋友,可以随时到我们的网站pipamag.org订阅今年一年的杂志,以及购买过刊。因为我们有连载,所以你任何时间开始订阅,都会收到这一年的杂志,已经出版的会一次性寄过去。之后按月寄。往年的过刊内容也不会过时,但是我刚才看了一下,2013-2015的都已经缺货了。有时候我们会少量补印一些,所以一旦有货,要抓紧下单。
小枇杷一年六期,定价是30多美元。但我们的成本远远不止,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是一家需要捐款的非营利组织。也没有人力、物力去做很多宣传推广。主要就是靠大家口碑相传。所以如果大家希望支持我们,欢迎订阅、捐赠、成为志愿者,并且向学校、图书馆和朋友们推荐我们。
我们的心愿,就是陪伴华裔儿童共同成长!
谢谢大家!

群友提问:
1.《小枇杷》鼓励以家庭为单位组织孩子的读书会,请程主编介绍一下各地读书会的情况?
以上是几篇关于读书会的文章。其实各地读书会办成怎么样,这主要是依靠当地志愿者的付出。我们因为是自己办了几家,协办过一些。然后也跟一些读书会有联系。其实我觉得最难的是坚持。一般就是有23个或34个比较热血的志愿者,这件事情就可以做起来,但是你要长期运行下去,就是需要不断有志愿者上去讲故事,设计游戏,把这个组织起来,还是挺不容易的。
象长岛石溪的这个故事会,我们办了50多期了,可以说效果是非常的好。我们的方式就是所有参与的家庭轮流来主持。但是也会面临清黄不接的问题,就是当这些孩子大了,有没有足够的小孩子家长加入进来。因为它是一个非常松散的志愿者组织。所以说每家读书会会走多远,这个很难预计,但是我觉得这个没有关系,可以不断办新的,只要是有这样的热情聚在一起,就可以办一个读书会。有些最小的读书会,也就34家人,但是也坚持很多年了,就是一定要相信,你所做的一点一滴,都会带来孩子的改变。象我自己参与的长岛的读书会,最开始有些小朋友还不会说话。或者刚刚开始说话。然后3年多过去了,慢慢这些孩子可以背木兰诗,可以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甚至有小朋友背三字经、论语。真的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一个过程。因为你可以看到一个完全在美国生活的孩子,但是对于中文是如此的亲近,如此的喜欢,如此的自然而然的运用。我觉得中文教育达到这种效果,就很成功了。
我们非常鼓励大家在各地办读书会,有一个原因其实就是它跟上中文学校是不不一样的,华裔孩子里面,我不知道喜欢上中文学校的有没有1%啊,反正我认识的孩子就没有喜欢去的。尤其长大了以后。但是读书会不一样,它是华裔小朋友和他们的长辈聚会的场所。我觉得小朋友都很盼望这样的活动。这对他的印象是温暖的。前一阵有一篇纽约时报的文章,被很多人转发。小枇杷公众号也转发过。那篇文章就是一个ABC说,中文学校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战斗。那读书会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party。这给孩子学中文留下的印象太好了。所以我对有心办读书会的家长的建议就是,有这个想法就去做,一定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跟你一起干,这样可以走得更远,但是当干不下去的时候,也不要气馁。你做的事情,已经在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了。这个过程是享受的。你的意义就达到了。
又推送了一篇学中文的笑话。就是想告诉大家,我希望学中文是一个特别愉快的过程,在孩子长大以后是有温馨回忆的,而不是让孩子想起来是一个特别痛苦的事,然后等到进了大学,又反问爸妈,当年你们为什么没有更狠的推我,我现在根本就是不会说中文,看不懂中之。其实我希望孩子大了以后想到的是,幸亏学中文是这么有趣的事情。我都不知道我怎么就学会了。
2.关于小枇杷 几岁开始读,到了几岁就不合适的问题。
我们也会经常被家长问到。我觉得可以从34岁开始,家长可以开始给孩子讲小枇杷了,里面的内容可能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理解,但是象故事性的,他们总是愿意听的,然后趣味性的,他们也是愿意玩的。从5岁到910岁是看小枇杷最黄金的年龄段。尤其是已经可以开始阅读二星到三星的孩子,他已经可以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享受到乐趣,但是哪家长依然应该陪伴他阅读,把45星的文章读给他听,然后23星的和他交流。我们一直强调我们是一个亲子阅读的杂志。就是它不是一本杂志你丢给孩子,你自己去看,这件事情就完成了。而应该是父母和孩子坐在一起,打开这本杂志,可以釆取比如说他读得比较费劲,他读一段你读一段,或他读一页,你读一页,这样来分享,而且在读这个杂志的过程中,你可以随时扩展内容,比如我们讲到秦始皇、兵马俑,那是一个独立的故事。但是如果你去过兵马俑,可以告诉孩子比这个文字上多得多的东西。孩子就会对这个事情有深刻的记忆。而且这是一个可以让孩子产生巨大好奇的话题。你们可以从这谈开起,说到中国的甚至《盗墓笔记》。这样子会让学中文变得非常有意思。
到了多少岁不合适?就是这个孩子真的可以读懂,但是他也不再有兴趣了,那自然就不合适了。我觉得12岁的孩子依然可以看的,但是14岁可能就不是特别的合适。
但是同时我们也有读者把这个杂志订给她的美国丈夫,让他学中文。其实我觉得这也是学中文很好的一个方式。就象我们学英文的时候,也会有老师建议我们去读儿童的书,文字上不会有太多的障碍,阅读的过程更有成就感。其实儿童的读物也是外语学习者最先定应该掌握的知识点都在里面。
3.家庭教育如何分配听说读是这四方面的时间和重要性?
首先取决于你学匀中文的目标是怎样的。
我前面讲过制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很现实。如果你并没有想把中文放在其他才艺之上,花很多时间、精力的话。也许对于海外儿童来讲,学习写作不是一个一定可以达到的目标。所以就是你想怎么分配,你对她中文教育进行到哪一年,确实要各个家庭,根据自己的条件、目的来量力而行。
我个人觉得,在家庭而言,其实最能够做好的是听、说。如果你想通过中文学校把听说这两样做得很好,也不是太可能的。我去年年底参加中文教师年会的时候,碰到马立平老师,她也说过我们小枇杷电台特别有意义,因为好多家长忽略了给孩子磨耳朵的重要性。就是你要让孩子不停的听。其实也就是一个中文的输入。最终才能有输出。你要听的仅仅是家长日常对话,这是太简单的中文,在孩子56岁后,对他帮助不是特别大。他需要听到更复杂的内容,所以家长给孩子在喜马拉雅、荔上订一些节目,让他经常听。或者让他看一些节目,都是很有必要的。比如说小枇杷电台也是为了训练孩子的听力。其实最开始我们做这个电台,是因为很多家长抱怨说,没有时间读给孩子听。但是电台是替代不了家长的这种亲子阅读。可是他一样有作用,就是训练孩子的耳朵。
因为有些词,特别是俗语。他从耳朵听过来,可能是挺陌生的。这个不仅仅是他认识不认识字的问题。
说这方面,家长也要去孩子有更用心的要求。就是如果从小中文教育做得很好,孩子和家长的互动对话,似乎都没有问题。但是慢慢他大一点,他想有更多表达的东西,他可能语言就跟不上了。这时候家长要帮助他。比如说今天早上孩子吃饭的时候,小的就跟大的说,我吃的比你多一种口味,我的高级,你的太矮级了。我听了就觉得很好笑,因为他觉得高的反义词是矮。有高级就会有一个矮级。那我需要去告诉他,这里有一个词叫低级。如果我笑一笑就过去了,就失去了让他多学一个词的机会。
读的话,就是回到我们前面所说的。要给孩子选择一些好书去读。然后还是说看你的目标是怎么样的。如果你对中文的要求比较高,到了孩子67岁,就要强调孩子的阅读,这个过程应该是要一直持续到他上高中。这样他的中文阅读的功底才会扎实。如果你没有这个心的话。就是坚持几年,如果孩子能够考个AP考试,把它通过了,我觉得那也很不错。
相关推荐:

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read more",了解/订阅北美儿童中文杂志《小枇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