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来美国之前,牛妈对美国的印象大都是从为数不多的影视作品里得来的。

到了美国以后,才发现现实中的美国和想象中的差别巨大。
那区别大概就和牛妈开了美颜和不开美颜自拍差不多。
比如说,以前看美国电影,都以为美国人长得像汤姆克鲁斯或者茱莉亚萝卜丝。
来到美国以后,发现人们确实像克鲁斯或者萝卜丝,只是加了一百斤以后的。
还比如说,以前以为美国都是高楼大厦,直升机就突突突突的在摩天大楼丛林里穿梭。
来到美国以后,才知道除了大城市中心一点弹丸之地,其余的地方都是绵延不绝的农田,森林和荒原,最常见的建筑是一层的小平房。
对美国成年人的印象呢就是特别开放。一高兴了就party,一言不合就上床,完全没有贞操道德束缚啊。
来到美国以后,才发现普通美国人下了班都直接回家,应酬活动也是默认带配偶。周末不是在家烧烤,就是全家出动户外晒太阳或者超市买菜,不卡拉ok不蹦迪也不抓小三,一点也不刺激。
而对美国的小孩,就记得在电视上看到他们进屋不脱鞋,对父母直呼其名,各种捣蛋恶作剧。小时候看得我非常羡慕,觉得做美国小孩真好,随心所欲无拘无束想干嘛干嘛。
到来到美国,又有了孩子,才发现我错的很离谱。
美国的孩子,虽然看上去上串下跳活泼大胆,有意见了吵吵嚷嚷的有啥说啥,但是了解之后才知道这些外在的表现并不代表他们没有礼貌,不遵守人际交往和社会的规章准则。正相反,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美国父母对于我们强调的认字啦,数学啦,才艺什么的都很放松,但是对社会交往,行为准则方面却非常重视。
我的邻居美国人家有个三岁的小女孩,牛妞很喜欢和她玩。平时在一起的时候,我注意到她的妈妈和她说话特别有板有眼,一丁点小事都是Please(请)和thank you(谢谢)不离口。
“妈妈我要喝水。”
“你要说什么?”
“妈妈请给我喝水。”
她妈妈把水递给她。
小女孩接过来刚要喝,妈妈又提高声调严肃的问:
“现在你要说什么呀?”
“谢谢妈妈。”
“不用谢。”
我在旁边看着觉得有点好笑,这样是不是太严格太生分啦?
在我家,大人都习惯了为孩子做事,他们只要开口要求,不管语气是不是令人愉快,老母亲都屁颠屁颠的为她们办了。中国人都觉得,一家人不分彼此,说话可以无所顾忌一些。
这个小女孩到我家来玩的时候,说话也是一样有板有眼。想上厕所了,会过来说“Chen,请带我去上厕所好吗?”
给她零食吃会很有礼貌的说谢谢。
给她不想吃的东西,也不会露出厌恶的表情,而是说:我不想吃这个,谢谢你。
有一次因为什么事哭了,我妈抱着她想安慰几句。我妈不懂英语也不知道说啥,就用中文说“别哭别哭”,又加了一句“I love you."(我爱你)
小女孩听见以后,虽然脸上还挂着泪珠,还是带着哭腔的回了一句"I love you too."(我也爱你)
我们都乐了。小家伙一看就是顺口而出的,实在有点可爱啊!
有礼貌的小孩真让人忍不住的喜欢呢,我们都很欢迎她到我们家来玩。
我想,如果牛妞和牛妹去别人家做客也能这么有礼貌,对别人来说也是令人愉悦的体验吧。
牛妞今年就要上小学了。上小学前,很多美国的父母会咨询幼儿园老师的意见,看孩子们对学校生活是否做好了准备。
以前老师每次写评估,90%都是社交方面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关于学习。我不是推妈,也在心里嘀咕她是不是在学校学的太少了?
我问老师,牛妞的学习好像不太行啊,十以内的加减法都算不过来啊,英文书也不能自己看啊,我们在家要怎么补习一下啊?
老师像看怪物一样看了我一分钟。然后露出“你们这些中国妈妈呀”的表情(虽然一闪而过,还是被我的敏锐的观察力抓住了),慢慢的告诉我她觉得牛妞完全做好了上学的准备:牛妞和老师同学的相处都很好,愿意帮助别人,可以集中注意力,可以完成自己的任务,懂得要求和拒绝……完全没问题!
听说不用在家补习,我松了一口气。哦对了,老师形容的那个孩子真的是我家那个混世魔王公主吗?
和美国父母聊多了,发现大家在这个年龄最关心的都不是学业和才艺,而是社交能力的发展。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可以在更成熟的年纪进入学校而多呆一年幼儿园,和我们中国父母喜欢提前上学,多学东西的观念天差地别。
中国家长:到时间还不上学?那要比同龄人少学多少东西,太可怕了!
美国家长:孩子还没掌握好社交礼仪和技能,进学校交不到朋友讨不到老师喜欢,太可怕了!
和小孩子们打交道多了,我慢慢的越来越理解美国父母的做法。
一个别人家的孩子会不会背唐诗三百首,是不是深刻的理解了除法,谈不谈钢琴打不打网球我一点也不感兴趣,但是他们彬彬有礼的谈吐和举止却会给我大大的好印象,让我忍不住糖果玩具西瓜中间那部分都给她/他。
碰上说话粗鲁,乱发脾气,莫名哭闹撒泼的小孩,我只会敷衍的笑着,心里默默告诉自己下次不要一起玩了。
我希望我的孩子是前者。不仅是因为这样她们独自在外的时候受同龄人欢迎,受长辈们喜爱,而且也是尊重,友爱等我看重的品质的表现。
当然唐诗还是要读,钢琴也是要弹的。中国孩子的看家本领不能失传。
而社交礼仪是不得不学习的。
帮助她们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我学习了邻居美国妈妈的方法。
首先大人要做好榜样。家人之间互相要求做事,也要说“请”和“谢谢”。不小心做错了事,一定要说“对不起”,哪怕是对孩子。
一开始他们肯定不习惯,经常忘记,我就和邻居妈妈一样提醒“现在该说什么呀?”等她们正确的说出礼貌用语再满足她们的要求。

其实记住这些基本礼仪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很简单的。这个年纪也就来回那么一点儿事,我家不是贵族没有王位要继承,没有那么多繁文缛节。但是“会做”不代表“愿意去做”,尽管该怎么做她们都门清,有时候就是忘了,不想做,觉得麻烦,没必要,你要求怎么这么多。
和孩子们一起看书是一个让他们慢慢接受的好办法。牛妈作为一个画故事的人,深知对孩子来说,生动有趣的故事比生硬的说教和干巴的理论来的有效多了。
强烈给大家推荐一套绘本书:【熊猫先生礼仪课堂】,里面用短小易懂的小故事展示出了孩子在生活中最常见的几个场景,以主角熊猫先生的经历告诉小朋友们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如何向人提出请求
收到礼物(或者别人为你做的事)不是你喜欢的怎么办
想要的东西要马上得到?耐心等待,结果可能出乎意料呢
讨厌刷牙、洗澡?小习惯却是能改变人整体精神面貌的大事
简单看看每个故事里面都说了些什么:
1,我又不欠你,我为什么要帮你(常用的礼貌用语)
“给我牛奶”“你去洗一洗”。孩子小的时候这样说话还过得去,越大越不能忍。我是老母亲不是老妈子啊喂!
 “你要甜甜圈吗?”“给我粉色的。”
就算你不会跟孩子计较,就算幼儿园小朋友还没有太多的需要被尊重的意识,一旦正式上学,不礼貌的要求就没有那么容易被满足了。
“不给,我改主意了。”
牛妹学礼貌用语学的很快,“请”和“谢谢”不用什么力气就会说了。
那天吃完饭,她睁着一双圆溜溜的眼睛望着我:
“妈妈我吃完了,可以下桌子了吗?”
老母亲心花怒放:
“可以可以亲爱的,想看电视玩iPad随便你!”
要知道几天前这还是吃一顿饭要下桌玩好几圈的熊孩子啊!
淑女闺秀好像近在眼前。
牛妞脾气倔点,年纪也大些更有主意,心情好的时候愿意说,心情不好的时候无论我们怎么提醒要求都不说。
这时候我就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要做温柔而坚定的妈妈,虽然自己随时都想动摇和发火。
书里告诉我,这个时候需要让孩子体验到礼仪与结果的因果关系。
“你不说请和谢谢我不会帮你,别人也不会想要帮你,但是如果你说了,我不但能帮你拿东西,还有一个惊喜哦!”
面对小恩小惠和强大演技,牛妞完全抵抗不了,乖乖照做,然后我使出浑身解数各种猛夸,让她把“有礼貌”和“得到表扬和好处”联系起来。
刺激孩子们做出想要的举动,然后奖励,下一次她们就更有动力重复同样的事。
家里有狗的同学们一定知道我在讲什么。
不过和狗不同的是,孩子不断地重复重复直到变成习惯,到像邻居小女孩那样自然而然的脱口而出以后,狗饼干就可以不用再给了。
 “都给你!”“非常感谢!我爱甜甜圈!”
2,感谢的不是礼物,是心意
牛妞过五岁生日我们给办了个party,拆礼物的时候,见到不喜欢的马上小嘴一撅扔到一边:“我不喜欢这个!”
我在一旁尴尬癌都要犯了,赶快打圆场:“这个也很好玩呀,你不是看过小汽车的电影吗……”
可是再补救伤害已经造成了,送礼物的妈妈脸色已经不好看了。
我好希望在那之前,我们一起读过这本书。
 “可是我有8条腿啊。”“心意才是最重要的。”
就连我们有时候也会不自觉地把礼物的贵贱等同于心意的轻重了。但是人际交往的本真并不是为了物质,对于别人的给与,怀有感恩的心才会满足和快乐。
这本书教我们的解决方法:建立同理心
《跟丹麦父母学幸福教育》一书里有一章专门讲共情的培养,也就是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从小促进共情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孩子日后建立充满关怀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知道充满关怀的人际关系恰恰是真正快乐和幸福的基础。”
“谢谢你,熊猫先生。”
“默默阿姨的饼干确实没有青青阿姨的礼物贵,但那是她觉得最好吃的饼干。她一定很喜欢你,才会花一上午的时间专门为你做饼干,做饼干可是要买很多东西,费很多时间的,对吧?你上次送给花花的怪兽她好像也不是特别喜欢,但那是你特别喜欢的玩具呢。”
如果换位思考,孩子很容易感受到真诚的情谊,所以只要我们引导,他们就能诚挚地表达谢意,并且理解感谢意义。
3,“我愿意等”,无论对大人还是孩子,都是当下稀缺的品质
牛妞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都是立刻就要。
我要明天就过生日!
我要明天就去Stella的趴体!
我现在就要这条裙子!
我们怎么还没到?
我等不及了!
“我等不及了”,就是她的口头禅。
 “不,我不想等,再见!”“我愿意等,熊猫先生。”
等待对孩子来说比较困难。但遵守社会秩序,比如排队,需要等待;完成一个个目标,比如学习一门技艺,需要时间的打磨;哪怕只是跟小朋友一起玩,也需要保持一致的步调……
无论对于礼仪还是成功来说,耐心都是应该从小培养的一种特质。
书中建议的方法:转移注意力与超预期回报
转移注意力这招我经常用。比如逛街时她们看见玩具想买,我不会正面拒绝,但是跟她们说我们再逛一下看看也许有更好的玩具,都看过后再决定。或者先吃顿饭,然后再讨论玩具的问题。一般来说她们五分钟就会忘到脑后,等再想起来的时候,想要的欲望已经不是那么强烈了。
另外,让孩子意识到等待是值得的,也就是超预期回报,也会有强力的效果。比如这次没给她买裙子,但是生日的时候居然收到了裙子加整套配饰和鞋子,那有多惊喜!
“因为上次你听了妈妈的建议,没有立刻要买裙子。所以这次我看到了更好的,就觉得应该奖励你一下。”
这种惊喜的感觉还烙印在孩子的记忆中,并影响他以后的决定。
“哇!这份等待是值得的。”
4,刷牙、洗澡,小习惯却是能改变人整体精神面貌的大事
晚上的睡前仪式是我家的一大难题。
谁知道洗澡和刷牙这两件小事,放在三岁小孩身上就是艰巨任务。 
“我要去睡觉啦,熊猫先生。”“你忘记刷牙了。”
但如果连自己的卫生等小习惯都不能坚持,遑论意志力、耐力、抗挫力……
好了不说那些高大上的,这些小事如果不搞定,我第一个崩溃。
书中给我的方法:找反面形象,看礼仪故事
“去年我已经洗过了。”“我身上现在香香的哟。”
如果孩子不愿意做这些小事,就拿些反面形象提醒他们一下。
“哇,你不澡就睡那不臭臭的啦。还记得《晚安,熊猫先生》里的臭鼬吗?总是一边冒着臭气,一边说自己去年已经洗过澡了。还有说早上已经刷过牙晚上就不用刷的河马,嘴里冒出来的是什么?”
绘本故事中的形象很容易被孩子记住,有趣的小故事也能让孩子快速明白是非黑白。她们想要模仿书中的正面形象,不愿意和反面人物比较,有动力做正确的事。
这介绍是不是长了点?但其实书很短,都是小小的故事,适合学龄前的孩子。
写了这么多真有点累,不过觉得很有意义很心甘情愿。
毕竟,让这个世界多一些可爱懂礼的娃,少一些熊孩子,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现在就点击文章末尾的“阅读原文”或者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去当当网购买,
六一节有很好的折扣哦!

其实这不是一篇广告,虽然它看起来很像
一个多月前中信出版社找到我推荐这套书
我一看内容真的不错,正好是我需要的
也应该是许多爸妈需要的
所以就满口答应下来
后来发现写文章真的好难
拖到现在才写完
我跟出版社说

推荐书要给我的读者一点福利吧,他们同意了
所以牛妈有了第一次粉丝福利
请大家转发这篇文章
把截图后台发给我(微信也可以,要是你是好友的话)
每第五个人我会联系你们(就是第一,五,十,十五……这样类推)
中信会送你们一套【致敬童心】童书
(仅限中国大陆地区,因为海外他们不寄)
   快关注正经起来吓死你的牛妈,下次就有漫画啦!
如果你喜欢这篇,你也会喜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