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是进化论特稿组,这是一个新的栏目,名叫「特稿」
进化论的 slogan 是「内外兼修的成长教科书」,但虽然已经有了时尚、美妆、护肤、职场心理、女性健康等「内外兼修」的文章,我们仍然一直觉得缺了点什么。
我们经常能够从后台的留言中感受到,我们过于关注自己的小世界,纠结于买买买的各种细节,每天看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视野就这样被局限住了,无限放大了一些其实非常鸡毛蒜皮的事情,经常陷入一种自艾自怜的状态。
「特稿」这个栏目,就是跳出关注于自身的内容,和大家一起深入走近那些或平凡、或感动、或愤怒、或振奋,但绝对真实的,别人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去深度了解我们的同龄人的生活,我们的长辈的生活,那些和我们不一样的人的生活,知道世界上有那么多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可以带给大家一些启发。
让自己的心和脑都走出去,去看看更大的世界,我们会改变很多对自己当下生活的看法,心胸更加开阔,更加成熟
这就是我们特稿组的任务。
我们第一期特稿的主题是「焦虑」
选择这个选题的缘由,是因为那一篇关于胡玮炜的《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引发的关于「焦虑」的思考。
当我们向不同年龄、身份、性别的人问出同一个问题:
「你焦虑吗?」
他们大都回答了「当然焦虑啊。」
我们内部讨论了很久关于这个选题的切入点:焦虑到底是什么?什么才算是焦虑?为什么会有焦虑?怎么去解决这些焦虑呢?
我们采访了十几位进化论的读者,从中选择了三位非常有代表性的同学的故事
她们分别是 Sherry, Kate 和 Coco
我们先来听听 Sherry 的故事。

Sherry:「因为焦虑,我已经做了30次心理咨询」
主创说:在所有的受访者中,Sherry是唯一一位坚持梳理并且分析自己的焦虑的人,并且她一直主动地在做心理咨询。
和 Sherry 对话三个小时,她已经可以将「焦虑」与工作、家人、人际交往、童年经历、校园生活之间的关系串联起来。
心理咨询师虽然给了Sherry不少帮助,但其实通过倾诉来看清问题,更多地还是归功于她自己。就像是每周给了自己一个「上帝视角」的时间,不再一个人沉溺于坏情绪。
现在的 Sherry,初步找到了下一步的方向,找到了让她感到放松和开心的事情。
希望又要换下一个新环境的她,能够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归属感。
因为工作上的焦虑,我从2016年11月开始向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

我原以为自己只是工作压力大,然而在长达一年多的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不断引导我发现问题,梳理焦虑的源头,我才发现,原来焦虑的背后有这么多东西
我不知道该说自己是湖北人还是北京人。我出生在湖北,但10岁那年全家移居北京,我对家乡的记忆已经模糊不清,儿时的小伙伴早已失去联系,北京对我而言也没有一丝归属感
初到北京时,因为户口还没办好,只能暂时以借读生的身份上学,要交一笔借读费,也没有评「三好学生」的资格。我感觉到自己和其他人有些不一样。
慢慢地,我在这里长大,到了高中,进入了青春期,我变得内向、敏感,将自己封闭了起来。爸爸妈妈告诉我要好好学习,我的世界里就只有学习。现在想想,那时候眼界真窄呀。
大学时我选择了英语专业,我从小在英语课堂上都还挺活跃,学英语应该会让我的学业轻松一些。但是大学生活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改变,身边的同学似乎也都很浮躁和迷茫。
15年6月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了一家外贸公司做行政工作,选择这份工作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有外派出国的机会。很快,我在8月就被外派到迪拜
迪拜办事处的人不多,只有5、6位同事,由我来负责他们的日常工作生活,比如租房、整理文件、接待客人。
没想到的是,一遇到数字就晕乎的我还得接下出纳的工作,带我的姐姐因为要回国结婚,很多东西都没来得及教我。
我感觉所有的事情都堆到了一起,工作上有太多不懂得地方需要向其他负责人请教,可我却总是不敢开口。我的时间被工作塞满了,而我却没有一点成就感,越来越没有了自信。
后来,公司派了专业的财务负责人去迪拜,我就被调回国了。国内公司的氛围十分压抑,那段时间公司业绩不太好,大家都没什么事情可做,但还是要假装在努力工作。领导也总是黑着脸,大家在领导面前总是唯唯诺诺的。
预料到自己可能不会再被外派,而在国内也学不到什么东西,在工作满一年的时候我选择了辞职。
现在回想起来,离职后的我状态也一直没有调整过来,我好像时常避免与陌生人打交道,会因为一次面试的过度紧张而事后焦虑一整天。但是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样子是怎么回事,只是意识到需要寻求外界的帮助了。
辞职后的日子,我的生活大概主要就三件事——兼职、申请出国和心理咨询。
我做过很多种兼职,比如给外国展商做翻译、做早教英语老师。但最久的一份兼职是给两个不到10岁的小孩上英语课,在和他们相处的时候,我感到自己的状态和以前工作时不太一样,会很放松
面对他们我有十足的耐心,我有时会给他们带零食,课前他们就会盯着我的包,缠着问我,「老师,你今天给我们带什么好吃的啦?」上课的时候,小孩们也很积极活跃,课堂总是进行得很顺利,看到他们的进步,我也会觉得非常开心和有成就感
我申请了去国外读教育专业硕士,在自我整理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还是喜欢教育行业,喜欢西方更加自由的教育环境,而且用英语与人讲话时,我似乎成为了另一个不紧张的自己
而心理咨询,就像我给自己找的一个树洞,在我倾诉的过程中,咨询师没有干预我太多,甚至不会直接告诉我应该怎么做。但是,我逐渐对自己有了新的认知,也能比之前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焦虑。
这周四是我第30次做心理咨询,我和咨询师再次聊到了自己容易紧张的问题,也许是社交焦虑吧?我很开心能发现这些隐藏的问题,咨询初期我还有时会感到伤心,有时会松一口气,但现在更多的是想要积极地面对和解决。
当初糟糕的工作状态让我开始重视「焦虑」,但我并不知道这背后还有千丝万缕的「紧张」、「不自信」、「内向」,更不知道这些性格是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造成的。
我的爸爸也是一个很内向的人,整个大家庭聚会的时候,他总是不爱发表观点。我有时候会因此抱怨他,大概是我非常希望他能成为连接我们这个小家和其他亲人的桥梁吧。
我也没有特别亲密的朋友,我很羡慕能和小时候的玩伴保持联系的人。长大后,大家如果从物理环境上分开了,可能就真的分开了。
在北京,除了父母,我没有找到跟自己联系很紧密的人。而且,大家好像都不太爱笑,之前在迪拜,即使是电梯里的陌生人也会互相笑着打招呼。
每个人都不应该活成一座孤岛,我和我的焦虑战斗了这么久,终于要暂时离开这个10岁就来到的地方,去一个全新的环境了。
可能真正离开北京的时候,我还是会舍不得吧。

Kate:「面试官问我,你怎么考了两次研都没考上」

主创说:我们的第二位主角是 Kate。
Kate给我的感觉很乐观,一般大家都会认为心态好的人就不焦虑了,即便焦虑也能迎刃而解。
但是Kate却说她其实是一位悲观主义者,凡事都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这都是过去了才能轻松拿出来讲的事情呀。」

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我在从天津回北京的城际列车上,收到了我爸发来的消息,「放假都不回家,我都快忘记你是什么样子了。」
顿时内心一万个委屈,抽出一张纸巾捂在脸上哭了起来,速战速决,身边的朋友睡醒来也没发现什么异样。
如果要从北京回家,耗在路上的时间就得一整天,算上返程,三天假期根本不够。我也很想回家,不仅仅是想家吧,还因为在外的日子没有那么开心顺利,但是我也没有忘记当初选择来北京工作的理由。
我觉得焦虑其实也没什么不好的,从大学到现在毕业快两年,我一直都走着「非常规」路线,折腾不止,焦虑不减,倒也越来越看得开了。
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对读什么专业一点概念都没有,以为理科生读理工科专业就好,填了一堆化学、生物、材料。最后踩线进入省内一所985,却被调剂到我最讨厌的物理类专业,可以说是「致命打击」了。
专业课又难又枯燥,我尽力保持着不上不下的成绩,想过转专业,可惜我不是班级前五。于是我从大二开始修新闻学双学位,贡献了两年的周末时间。
渐渐地我会感受到自己和同班同学走的路越来越不一样。他们在和院里的老师做科研,而我却在外面实习;他们在铆足劲儿忙保研、出国,而我却在烦恼我能找什么工作。
没有人给我提供参考建议,我也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否正确,此刻的我甚至都想回到过去跟自己聊聊天,也能少走些弯路。但我知道,我不能停下来
有点后知后觉,实习一直持续到大四春招,当时招人的互联网公司远没有秋招多,最后在四月拿到了一个待遇还不错的offer。很不幸,这家公司在五月底跟我们学校被录取的几位同学毁了约,我还没就业就失业了
错过了校招,又不想在最后随便找个工作,我考虑一番后决定考研,报考的专业是新闻与传播学专硕。想着趁年轻,试错成本比较低,考上了当然很好,考不上也没关系。接下来就比较坎坷了。
考研的压力比我想象中要大很多,还是会胡思乱想——毕业了我还在家花着爸妈的钱,大家都在往前走而我却还待在学校,考不上的话该怎么办……最后确实没有考上,但是对传播学却越来越感兴趣,自然有了二战的念头。
为了不再有「啃老」的压力,我来到北京找了一份自认为比较得心应手的工作,这样就能有闲暇时间去复习,还能填补简历上的空白。
事实证明,哪有不加班的互联网公司呢?我既不想对工作马虎,又不想就此放弃考研,但实在是无法两全其美。
工作半年后,我辞职回家了,因为攒了一点工资,所以对爸妈的愧疚稍微少了一点。虽然心态比第一次要好很多,但是二战的焦虑感并没有少,甚至会对结果更加在乎。
那段时间,我持续失眠、脱发,几乎不怎么出门,还不敢在爸妈面前表现出「不自信」,怕他们担心。
考前一星期的时候,我一不小心在饭桌上说了一句「我感觉考不上了」,正确的剧情应该是爸妈的安慰和鼓励吧?
然而并没有,我爸反问我:「那你当初为什么要考?」
第二次的结果还是失败,我很快就整理好了自己的情绪,考不上天又没有塌掉对不对?
我再次来到了北京,其实爸妈一直都不愿意让我过来,但是家那边的互联网行业发展得确实不太好,我不想带着一种「这辈子就这样」的想法正式开启职业生涯。
由于只有半年正式工作经验,但又不是应届生,所以社招的时候还挺尴尬的。遇到过比较直接的面试官,会略带嫌弃地问:「你怎么考了两次研,考的还是同一个专业,都还考不上?」
就像当时考研的时候,也会间接听到议论的声音:「她要考xx大学?不可能吧。」
听到这些话当然会难过啦,但是好像也不用跟每个人解释自己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学校、这个专业,为什么考不上还固执地考两次,以及为什么考不上。
现在的我还焦虑吗?
当然。
工作遇到难题的时候会焦虑,每天都是雾霾的时候会焦虑,要交房租的时候会焦虑,吃多了站在体重秤上的时候会焦虑……
自己的确没有什么很优秀的经历,一路走过来也不是很顺利,但我觉得自己还有力气继续折腾~

Coco:「在我爸眼里,两种人最优秀——公务员和别人家的孩子」

主创说:Coco 的焦虑和 Sherry 以及 Kate 不同。
在她心里,有一场父母期望和自我期望的拔河赛,至今没有决出胜负。
采访时可以感受到Coco是一个很懂得安排自己生活、很有主见的女孩,但她又非常在意她从小到大都没有得到的东西——来自爸爸的认可,所以她内心并不轻松。
我们总是很容易受「他者凝视」的影响,希望自己的样子在别人眼中是正面的、优秀的,当无法达到这个虚无的标准时,就会很焦虑,Coco就是这样。

马上我就工作满两年了,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有了下班后独自喝一点酒的习惯,很解乏,酒量不好的朋友请不要模仿。不开心的时候我会多喝一点,当然只敢在周末晚上喝迷糊,不然会影响第二天的工作。
当初毕业季的时候,有很多北上深杭的企业来我们学校招聘,我一家都没有投。
选择留在省内工作,也不完全是因为离家近,主要还是我比较懒。懒到什么程度呢?就算是在这里失过恋,会触景伤情,也一点都不想走,觉得在这个城市待了这么久,习惯了。
我的焦虑可能是从高中开始的吧。从小到大我成绩一直都很好,到了高中却因为不适应环境而有所下降。我爸爸对我非常严格,所以我每次考试前都会很紧张,担心考不好没法交代。
印象中我爸从来没有鼓励过我,我一直处于这种「打击式教育」中。虽然我考上了省内最好的大学,但也没见他有多开心。
我的大学很美,很适合恋爱,你们应该很容易猜到是哪里。我和前男友是在马拉松社团认识的,在一起两年多,我们跑遍了学校里每一个操场,也几乎跑过了这座城市里能跑到的地方。
毕业季可能真的是分手季吧,我们没有吵架,也没有什么狗血的情节,只不过是他选择了去其他城市,留下一句「我不想耽误你。」
你们肯定会问我为什么不跟他一起走,我也有想过,但是他从来没有问过我。这段感情当然还是有其他问题的。
工作久久没有确定,还有失恋加持,躲在寝室里哭的感觉特别酸爽。最终我签了一直做到现在的这份工作,这家公司不大,工资也不高,唯一的好处大概是假期相对比较多。
自从我参加工作以来,每次回家或者和家里通电话,我爸就会重复讲同一个话题:「你为什么不考公务员?」,总是会拿我跟「别人家孩子」做比较。我真的挺无法跟他沟通下去的。
我也会留意公考的职位表,只是因为一些条件的限制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岗位。但是我爸并不会听这些解释,只会一直说我「固执」、「不听劝」。他不知道,我并没有安于现状,我也在努力工作,在观望更好的机会。
其实有段时间我是想要辞职的,去年我们组招了一个比我大6岁的人过来,和我平级。和她共事的时候我快焦虑到爆炸,因为她不仅工作总是出错,需要我给她收拾残局,还总是意识不到自己打扰到了其他人,喜欢好为人师。
我实在想不通公司为什么会招这样的人,还好在我辞职之前她就被辞退了。后来才知道,是HR看她有相关工作经验,薪资要求也不高,才录用了她。这段不愉快的经历也让我意识到,职场上的自我成长有多么重要
现在的我,没有很了不起的履历,没有男朋友,也没什么积蓄,有时候看到其他同学买了房和车,走向了婚姻,也会有一点为自己着急。但是转念一想,我都不用还房贷,而且我还能攒下不少假期,一个人出国小玩一趟,也挺自由的。
或许我对自己的期望还是会很高,可厉害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呢?是我爸期望我成为的样子吗?我也不知道,但我还是希望有一天我爸妈能够认可我,对我说一句,「只要你开心,我们就满足了。」
图片来源:news.cyol.com
我们采访了十几位同学以后,对「焦虑」有了更深的了解,但「为什么焦虑?」和「我该怎么办?」这两个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
就像 Sherry, Kate 和 Coco 一样,每个人的原因和处理办法都不尽相同。
「焦虑」,似乎和你在哪座城市没有关系,和你是否乐观没有关系,甚至与你的经济条件也没有关系。
相同的是,「焦虑」似乎并不会被永久消除,但是总会有办法让你与它和平相处。

你焦虑吗?你在焦虑什么?你是怎么应对的?
留言分享给大家吧。
头图插画作者:rovoz Zhong
想看关于「抑郁症」
的社会话题吗?

想看就点个赞让我知道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