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中国科学院的院士,
也是一所中国著名大学的校长,
不幸的是,他被通知罹患癌症。

之后他:自觉命不久矣!
然后拿出藏着的880万元现金,
做了一件震动中国的事。
这事你知道吗?!
估计至少90%的中国人说:没听说。
那今天咱们就好好说说这事。
他,就是卢永根
1930年12月2日,
他生于香港,祖籍广东花县,
这是一个殷实的家庭,
父亲在一家英国律师行当高级职员。
父亲要求他勤奋学习,
有做错的地方就严加呵斥,甚至鞭打,
他对父亲心存敬畏,
在读书上从不敢懈怠。
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
他曾一时被送回广东老家避难,
不仅忍饥挨饿,

甚至连能穿的鞋子都没有。
东躲西藏、衣食匮乏的逃难生活,
让他深深体会到当亡国奴的苦楚,
爱国的种子埋进了他的心中。
避难的日子里,父亲曾托人,
特地捎来亲笔写的两句家训,
第一句是:身劳苦学;
第二句是:
既买锄头又买书,
田可耕兮书可读,
半为儒者半为农。
父亲的教导让他终身难忘。
两年后,他返回家乡香港,
父亲希望他继续读英文书院,
可民族意识已觉醒的他,
却自己选择了岭英中学,
在这里,他碰到思想进步的老师,
并被介绍到香港培侨中学读高中。
今日培侨中学
培侨中学的爱国思想很活跃,
在一位国文老师的影响下,
他阅读了许多进步书籍,他说:
在香港培侨中学读高中的三年,
是我树立人生观、
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
1947年,他秘密加入了中共地下党,
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同志会”,
1949年,19岁的他又加入中共地下党。
当初懵懵懂懂的少年,
成为了一个坚定的革命者。

高中毕业时,
党组织决定安排他回内地,
到岭南大学读书和从事革命工作,
他毫不犹豫地就同意了。
要知道,当时香港的生活条件,
跟大陆相比可是天差地别。
1949年的香港,店铺林立,满街都是汽车
1949年的中国却是一片废墟,到处是残垣断壁
60年代的香港已是一片繁荣景象
差距如此明显,可他一个香港人,
却放弃了安逸生活回到祖国内地。
他坚定地说:
是侵华战争的现实教育了我,
我要为祖国复兴效力。
回到大陆进入岭南大学后,
他领导着岭南大学的地下学联工作,
之后转入农学院,开始接触到,
自己一生的研究事业:农学。
大学毕业后又留在华南农学院,
担任起作物遗传育种学的助教。
1950年,卢永根(左)与胡景钊在岭南大学北校门码头
当时中国正大力提倡学习苏联,
一些坚持,
美国摩尔根遗传学学术观点的教授,
被批判和孤立,
可他却同意摩尔根遗传学观点,
他说:
苏联专家的国际主义精神是很感人的,
但政治和业务不能混为一谈。
1957年反右派运动开展,
他因此成了全校大批判的“靶子”,
被给予留党察看一年的处分。
然而最后的实践证明,他是正确的。
他敢于坚持真理,
独立思考,不畏权威,
坚持了一个科学工作者,
应有的诚实、正直,实事求是。
那时在华南农学院,他认识了,
原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
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丁颖,
相差40岁的两人成了忘年交。
他跟着丁颖出差各地,
跑遍了全国稻区,亲聆他的教诲,
他说:我从他身上得到许多教益,
一是他具有火一般的学习热情,
对自己的成就永不满足;
二是他淡泊明志,勤恳敬业。
生活俭朴,学农爱农;
三是他一丝不苟,虚怀若谷。
每一篇论文发表前,总要反复修改,
逐字推敲,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
1964年,恩师丁颖不幸去世,
他继承遗志,牵头完成了,
恩师研究的后续工作和项目总结,
并给女儿取名“红丁”,以纪念恩师。 
1963年8月,卢永根(左四)随丁颖(左三)在宁夏引黄灌区考察水稻。
文革时他未能幸免,被戴上,
“死不改悔,走资派兼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
下放到广东翁城干校10年之久,
直到1978年,他才迁回了广州。
1983年,他凭借真才实学,
担任起华南农学院院长,

开始了长达13年的校长生涯。
1993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经有记者问他,如何处理自己,
党员、校长、教授三个角色关系时,
他说自己谨记:
先党员,后校长;
先校长,后教授的原则。
这句话虽然简单,可想真正,
处理好三者关系很难,
但是他真正的做到了。
他是一个优秀、忠诚的党员。
他曾多次出国探亲和访问,
先后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
美国戴维斯加利福尼亚大学,
从事水稻科学研究,外国大学都挽留他,
美国的香港亲人也竭力说服移民过来,
可在中国受过无数曲折的他,
却不被异国物质生活所引诱,
毫不动摇地选择留在当时落后的中国。
众人百思不得其解,
那时有位美国移民局官员忍不住问他:
你具备移民条件,
为什么还要留在贫穷落后的中国?
他深情地回答:
我打心底里热爱自己的祖国。
因为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一个好校长,
意味着一所好学校,
而他尽职尽责,
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
80年代,学校经费紧缺,
他就对自己极为吝啬,
坚持不坐车,不搞特殊待遇,
办事尽可能乘坐公交、地铁。
一位做工程的亲戚来“走后门”,
他义正言辞地说:只要我一天在,
你一天不要进华农大门。
如此吝啬的他,
却在人才教育与培养上十分大方。
他四处奔走,
为学校筹备了不少科研资金,
为表彰教授团队对兽药开放的功效,
甚至拨出10万元的高额奖励。
不仅如此,他还专门,
为优秀学者成立工作室。
别人都说:“他为科研奉献了一切。”
1984年的一个夜晚,
他在学校作了一场演讲:
《把青春献给社会主义祖国》,
他的这场演讲,
直到今天听来仍充满激情。
他对学生们说:
你们这一代青年是幸福的、可爱的,
但又是带有缺陷的。
缺陷具体在哪里呢?
一是,没有全面而系统地接受过历史教育,
特别是中国近代史的教育。
因而,许多人对中国的历史不了解,
或了解得不多。
二是,缺乏社会发展史、
革命人生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等观点的教育。
三是,年纪还比较轻,社会阅历浅,
没有深切体会过,
我国民族被压迫、被剥削的痛苦。
当前中国青年学生们,
最需要的是爱国主义教育,
具体的爱国主义行动,
应体现在哪里呢?那就是:
一、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和刻苦钻研。
二、自觉地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
与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三、培养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牢固树立为祖国争光的雄心壮志。
四、清除利己主义思想。
要关心集体,热爱生活。
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
曾在一首诗中写道: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而他却说: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亦高;
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
我今天的发言,
如果能象一束小火花一样,
点燃你们心扉中的爱国主义火焰,
并迸发出热情,去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那是我所热切期待的!
1987年,华农人事改革,
成为全国关注焦点,
他顶住压力,破格晋升,
8名中青年学术骨干,
其中5人更是直接,
由助教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以破解人才断层困局,
打破了论资排辈的风气。
如今,这些人都成了独当一面的,
科研人员和学术带头人,
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贡献。
担任校长的13年,
他全心全意为学校全局谋发展,
从未利用校长的身份,
给自己的教授身份获得好处,
更从未利用自己的地位帮助,
自己的团队获取研究经费。
不仅在教育事业上卓有成就,
他自身科研实力更是过硬。
他与水稻打了一辈子交道,
提出的水稻,
“特异亲和基因”新学术观点,
对水稻育种实践产生重要作用。
他带领研究团队小心的保护着,
7000多份稻米资源,
和900多份野生稻资源,
保存了华南地区最大的野生水稻基因库。
近5年,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
累计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
每当听说发现了野生稻,
他总是不顾高龄,
亲身前往目的地进行实地研究,
为我国水稻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2007年8月,卢永根(左一)和谢华安(左二)等在福建省尤溪县考察再生稻。
如此优秀,忧国忧民的他,
2017年,一个晴天霹雳,
多年劳累的他被确诊患上了癌症。
而此时的他,
突然公布自己手里的880多万巨款,
一位老人,罹患癌症,
手里还有880多万元,
他的选择会是什么?
有人猜,他会飞到美国、欧洲,
找最好的医院为自己治病。

有人猜,他会拿这笔巨款,
到世界各地旅行,
让自己的余生活得精彩。
还有人猜,
他会把钱省下来,留给子女,
让子女过上更好的生活。
可他却做了一个,
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
不是给自己治病,玩乐,
更不是给子女继承,而是:
将毕生积蓄:880万9446元,
全部裸捐出去!
卢永根院士在银行工作人员指引下确认转账手续
今年3月21日,
他在妻子的陪同下来到银行,
两位老人不多商量,
只淡然一句:“都捐了吧。”
他用颤巍巍的手掏出,
牛皮纸包裹着的一叠存折,
接着,将十多个存折,
一笔笔转入华南农业大学账户,
因每笔转账都需输密码、签名,
前后足足花了一个半小时。
880万9446元,就这样,
全部无偿捐献给了中国教育事业,
这也是华农建校108年来,
最大一笔个人捐款。
他叮嘱说,
这笔捐款要为华农设立教育基金,
用于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鼓励年轻教师教学,资助农业领域,
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前来讲学交流。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留给子女,
他淡淡回答:孩子已经自立,
我的个人财产应为社会做贡献。
接受捐赠的华南农业大学,
党委书记李大胜在一旁,
早已听得热泪盈眶……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大胜和卢永根院士在银行
一次就捐出880多万元,
他很富有吗?
答案却恰恰相反。
他虽然贵为院士,
中国科学殿堂的最高荣誉。
可他家中的摆设是这样的:
破旧的木沙发、老式电视,
铁架子床锈迹斑斑,甚至连,
损坏的几把椅子,他都舍不得扔,
用铁丝绑了又绑,勉强使用。
是真正的,家徒四壁。
由始至终,他都保持着,
“布衣院士”的赤诚底色。
生活中,他有许多飨宴的机会,
却都婉拒了,理由是:节俭。
平日里,他常拿着一个半旧饭盒,
与学生们一起排队,
一荤一素二两饭,在不起眼的位置,
慢慢地将饭菜吃得干干净净。
还总会善意提醒,
那些浪费饭菜的学生:
“多少棵水稻才能长成一碗米饭?”
随着年龄增长,他的身体越来越差,
女儿多次劝他放弃工作,他都拒绝了,
有人建议请个保姆,有个照应,
出门叫上学校配的专车,还没听完,
他就直摇头,然后继续“我行我素”:
背个挎包、头戴遮阳帽,
缓缓步行到公交站坐公车,
一旦遇上大雨,就摞起裤腿,
趟着雨水回家。
在他办公桌上的一个笔记本扉页,
写着他用来自勉的四个“一点”:
多干一点;少拿一点;
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
尽管自己过得如此拮据,
可对扶贫和教育,他却格外慷慨,
每年都要捐钱,悄悄做过很多善举。
2015年,他和哥哥,
还悄悄将老家两间商铺祖屋,
捐给了当地小学。
如今,他罹患重症,
自觉命不久矣,他说:
 国家培养了我,
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
这是自己最后的一点光和热。
有人质疑他,一个老院士,

还是个大学校长,终生积蓄,
怎么会只有区区800多万元呢?
区区800多万元,真的不多,
还比不上一个商业工程的利润,

区区800多万元,真的不多,
还比不上娱乐圈明星几集电视剧的收入。
可这8809446元,是他省吃俭用,
一分一角,辛辛苦苦攒下来的!
这位老科学家,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用无言行动,诠释了人生的意义。
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死神留给这位脊梁的时间不多了,
他将不可避免地离去,
不可避免地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然而死亡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直到现在,
在中国知道他的人,
远远少于知道,
一个娱乐圈三线明星的人数。
你吃过的米饭中,也许就有他的贡献,
但是多少人知道他的名字?!
知道他的贡献?!
还记得前段时间的,
芭莎明星时尚慈善晚会,
说是慈善,其实就是各种明星,
出来露脸,为了上镜率勾心斗角,
等到真正需要他们捐款时,
却都不做声了,甚至有明星说:
我虽然没捐款,
但是我也没要出场费啊!
是,卢永根院士这800多万元,
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杯水车薪,
社会不缺这笔捐款,
但缺的是像他这样的人啊。
戏子当道,伟人渐熄,
我们不奢求社会上人人都是卢永根,
但更不希望社会上人人都崇拜,
那些毫无责任感,
没有大义的戏子明星。
人的一生,到底应该追求什么?
他用毕生奋斗回答了这个问题: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他心系苍生,
在浮夸与喧嚣中,
坚守理想和信仰,

生活朴实如土,
成就灿若星辰,
他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是一个大写的中国人,
是一个真正值得所有中国人尊敬的人!
视频:新华社对卢永根院士的采访报道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