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
是第37个世界粮食日。
而86岁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再次震惊全世界!
15日,袁隆平团队选育的,
超级杂交稻经过测产验收,
平均亩产1149.02公斤,
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的最新、最高纪录。

不仅如此,
他看到高速发展下的中国,
现代化建设步伐吞噬了大量耕地面积,
中国当前的土地退化面积,
已占据耕地总面积的40%,
受污染的耕地面积,
更是高达1000万亩以上。
加之近年来,化肥、农药、农膜等,
农用物资的投入量一再加大,
已引发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80多岁高龄的他没有退休,
他一直在替所有中国人担忧着:
面对中国土地严峻的现状,
是不是可以在海上种水稻,
把盐碱荒地变成能长庄稼的良田?
业界的人都坚信杂交水稻生命力再强,
也种不到北纬35度以上去,
在碱化程度高的地方,
几乎没有植物能够幸存。
寸草不生的盐碱地
可他却觉得,这事儿可以试试,
他不仅试了试,还试成功了,
在一个几乎没法种出庄稼的地方,
种出了中国最顶级的大米!
将寸草不生的滩涂荒地,
变成了绿油油的万亩良田。
现在,袁老手中的盐碱地
不久前,好消息传出,
袁隆平“海水稻”正式测产,
2.8亿亩盐碱地未来将能种庄稼。
袁隆平说:
将在3-5年内选育出在盐分浓度,
3-8‰海水灌溉种植条件下,
产量达300公斤/亩以上的耐盐碱水稻新品种。
目前全世界约有8亿饥饿人口,
而全球有9.5亿公顷盐碱地,
如果海水稻试种、推广成功,
按每亩盐碱地产值200-300公斤计算,
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
这不仅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巨大,
更造福人类,
改变了全人类的命运!

不仅如此,袁隆平还宣布了,
一项重大成果:
近期我们在水稻育种上,
有了一个突破性技术,
可以把亲本中的含镉,
或者吸镉的基因‘敲掉’,
亲本干净了,种子自然就干净了。
镉是什么?
是一种十分危险的环境污染元素,
如果在人体中积存,
会导致软骨症,甚至癌症。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向环境中,
释放镉高达30000吨左右。
其中82%-94%的镉会进入土壤中,
而水稻是对镉吸收最强的大宗谷类作物。
如果水稻亲本去镉技术取得突破,
那么,他不仅解决了“吃的饱”问题,
还解决了“吃的安全”这一大难题!
前30年发明杂交水稻,

立志让中国人吃饱。
后30年发明“耐碱水稻”,
立志让中国人吃好。
80多岁仍然奔波于田间地头,
这个突破预言,
一次次震惊全世界的中国人,
他人生中这样的预言突破,
可绝不仅仅只有一次。
1930年,袁隆平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

23岁时,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
他从西南农学院毕业,
被分配到偏僻的安江农业学校当老师。

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农业科研。
正是在这里,
他度过了自己人生中最难忘的18个年头。
1959年—1961年,
三年饥荒像一阵龙卷风似的掠过中华大地,
当时,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年轻的他看到这一惨状,
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专业研究出高产水稻,
让自己的同胞们免受饥饿之苦。
他把目光放在了杂交水稻上,

预言杂交水稻大有研究和未来发展的可能,
即使当时的科学家都判定,
这一领域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但倔强的袁隆平依旧相信,
自己的判断没有错!
无数次实验,无数次失败,
他依然没有放弃,
即使看不到希望,
一想到那路边、田埂,
到处饿得骨瘦如柴的同胞们,
心中的激情就一次次取代了失落。
1970年6月,
在湖南省农业学大赛科技经验交流会上,
人们对他这几年来,
数千次杂交实验不够理想的结果产生了怀疑,
“水稻杂交无先天优势”的论断被更多人相信,
这时候,对他的质疑不绝于耳。
他甚至成了“农学院最出名的神经病”。

而当时华国锋的一句话:
“周恩来总理经常过问杂交水稻科研的事,
希望能继续研究下去”。
给了他雪中送炭般的鼓舞和支持,
使他坚定了自己科研预言的方向。
为了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的种子,
因为有了它,水稻才能进行人工杂交。

他拿着放大镜,
对着试验田里的万千株稻穗,
开始了大海捞针般的探索,
好不容易找到合适的种,
研究已经开始有些曙光了,
结果却撞上了当时的“文革”。
他的那些像盼孩子一样,盼出来的秧苗,
就那样轻而易举地被人扒光了。
他怕看不住苗,
干脆把种子绑在身上,用体温催芽。
他还差点为了这些秧苗,说错话被批斗。
在那个敢怒不敢言的年代,
他只能躲得远远的专心做自己的科研。
皇天不负有心人,
到了70年代,他的默默研究有了转机,
他的助手李必湖发现了一株,
雄花败育的天然野生稻,
他和两个助手在100倍的显微镜下再三确认,
这个寻找了10多年的目标就是它。
他当即把它命名为“野败”。
“野败”的发现为后来的研究铺平了道路。
1973年,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
他正式对外宣布:
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预言成功。
在他对水稻的研究过程中,
有这样的成功也伴随着可能的失败,
但他却都没有知难而退。

1989年,杂交稻遭遇过一次重大危机,
当时,长江流域出现罕见盛夏低温,
导致光敏的不育系出现育性转换,
两系杂交稻出现严重问题,
专家都认为光敏不育系不可控,
两系杂交稻已经走到穷途末路。
但他却始终坚持,
痛定思痛,细致分析问题,
终于,他发现这种材料的育性变化,
不仅与光照有关,还和温度有关,
从而得出育性波动的临界点,
而解决了这一吓倒所有专家的大难题。
当你恐惧不可能时,
也是在拒绝可能性。
从20世纪80年代起,
中国民间就普遍有这样的说法:
“我们吃饱饭,靠的是两‘平’:
邓小平和袁隆平”。
因为他的坚持和引领,
两系杂交稻在中国大面积推广。
水稻产量非常大,
的确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但这些也使他招来了质疑,
有些人怀疑他用了转基因技术。
他坦然回答:
对待转基因,积极研究,谨慎应用,
只有科学证明没有问题后,
粮食才能投放到市场中去。
人民不是小白鼠,
不能用那么多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来做实验,来冒险。
他的前瞻性眼光和务实态度,
让人心生敬意,
外界批判曲解他,他却毫不在意,
继续从容地行走在田间。
作为杂交水稻之父,
外界权威机构评估,他的身价值1008亿,
对此,他只是哈哈大笑,
因为他的日常生活比普通人还节俭,
他依旧住几十年的老房子,
到超市买最便宜的衣服,
每个月他大部分支出,
都用于资助穷苦的农民和学生。
在他看来,钱够用就行了,
一天到晚都是金钱的世界,没什么意思,
他笑称自己是“精神首富”。
闲暇时他最大的乐趣,
就是和老伴儿话话家常游游泳。
袁隆平和妻子邓哲
兴致来时,
还会对着自己心爱的稻田,
拉一首动听的小提琴曲。
如果说事业成功,
给他生活带来什么改变的话,
大概就是,
他把自己到实验田去的自行车,
改成了一辆摩托车。
平时他上午九点就到办公室,
开始一天的工作,

十二点回到家中吃饭休息,
下午四点再回办公室,六点下班。
赶上水稻生长期,
他必定每日亲自下田观察,
为节省时间,还坐在田埂上吃饭。
在他眼里,
去田里看水稻就跟看儿子似的,
一天不见就想得慌。
在浩荡的稻田里,他一次又一次,
突破了人类粮食生产的新高度,
虽然无数奖项环身,
本可以安详晚年的他,
却依旧选择在田间地头奔波,
往返于实验室和住处的两点一线中。
八十几岁高龄了,
看到稻田还是会趁众人不注意,
直愣愣跳下去,一株一株扒开看。
他身体硬朗,不肯认老,
上楼梯不要人扶,吃饭不用别人夹菜,
每天打排球游泳,睡前要看书,
除了很少用手机,也很少上网。
他不喜欢人家叫他袁老,
更喜欢被称为袁老师,
80多岁时还幽默地自称“80后”,
现在过了85岁了,则改成“90前”。
袁隆平和孙辈在一起
80岁大寿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不仅专注于祖国的田畴,
更慷慨地在全世界播撒智慧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
尽可能地让人类远离饥饿。
他在发展祖国水稻事业的同时,
也帮助其他发展国家解决饥饿问题。
他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
发表论文60余篇。
30多次赴国际水稻所,
开展合作研究和技术交流,
10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
菲律宾、孟加拉等国指导发展杂交水稻。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先后在境内外举办了,
50余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
培训了来自40多个发展中国家,
约2000名政府官员和农技专家……
为表彰他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世界许多国家都为他颁发奖项,
以色列总统亲自为他颁发沃尔夫奖,
泰国国王金镰奖,法国最高农业成就勋章……
他还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聘请为,
国际上发展杂交水稻的首席顾问,
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在浩瀚无际的宇宙中,

还有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不久前,比尔·盖茨到访北京大学,
以“中国的未来”为题发表演讲,
比尔·盖茨对他的巨大贡献,
毫不吝啬其赞美之词,
表示中国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进步,
已为撒哈拉以南地区的农户们,
带来了巨大好处。
这位世界首富称袁隆平,
是“世界精神首富”。
他曾说过:
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
他这一辈子,就做好了这一件事:
培育优良的杂交稻,
让世界人民有饭吃。
大道之行兮,
安民以食为天,
五谷杂粮兮,
备则终岁无患。
锅碗瓢盆兮,
空则一日不安。
他一穷二白时,
有着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
他名满天下时,
却淡泊名利只爱守望稻田,
他无私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让成千上亿中国同胞免于饥饿,
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
他所宣称的预言和立下的宏愿,
今天真的都实现了。
他功在当代,惠泽千秋,
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这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梁,
比起那些“网红”、“明星”,
这位老人更值得我们,
去追去爱去仰慕……
致敬,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