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创业
创投圈大小事尽在掌握
关注
点击标题下方蓝色字体“腾讯创业”关注公众号
腾讯创业 | ID:qqchuangye
更少的融资规模不仅造就了更伟大的公司,也给予了创业者更大的创富空间。
文 / 硅兔君
来源 / 硅兔赛跑(ID:sv_race
一句“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的讽刺昭示着时不时会出现的资本与创业的非理性状态。
Founder Collective的管理合伙人Eric Paley今年发表了一篇文章,提醒创业者注意,融资数量与创业成功并非正相关关系,有时金钱会变成一剂甜蜜的毒药,在不知不觉中腐蚀初创企业。
因此,创业者需要学会高效利用风投资金。
注:Founder Collective成立于2009年,迄今已有29个成功退出案例。知名投资案例包括Uber、Venmo、BuzzFeed、Kaggle等。
在这欣欣向荣的创投世界中,资本变得愈发唾手可得。
资本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为创业者披襟斩棘,迅速引爆企业拓张;
同时却又时刻悬在创业者的脖子上,不但会减少创业者的退出机会,更会使初创公司滑向持续烧钱、最终无以为继的危险边缘。
在这动辄数以百万乃至亿计的融资浪潮中,我希望通过本文指出融更多的钱,并不意味着初创企业离成功更近,相反,谨慎融资,将融资数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及高效的资本策略,对创业者更有利。
1
融资规模与企业成功
并无显着关系
诚然,公司拓张离不开资本,但权威天使基金Founder Collective所调查的IPO数据却出人意料地显示,更多的融资并不能造就更成功的公司。
经过对近五年来20家最成功的科技公司(依据科技公司市值排序,选取排名前20的上市科技公司)进行分析,有以下发现:
14家公司上市前的总融资额少于1.25亿美金;
14家公司中,融资额在5000万美金至1亿美金之间的有6家;低于5000万美金融资额的也有6家;
Atlassian(一家为程序员和产品经理等开发管理工具的企业服务领域的公司)甚至完全没有融资。
一般独角兽的平均融资规模大约为2.84亿美金,而这14家公司的融资规模远低于这一平均值。
有人或许觉得这样的数字过于空洞,于创业者以及企业的实际发展并无价值。因此,我希望通过一个实际案例,讨论一个与创业者本人息息相关的因素:财富。
更少的融资规模不仅造就了更伟大的公司,也给予了创业者更大的创富空间。
2
你愿意做Zappos
还是Wayfair的创始人?
我常常问哈佛商学院的MBA学生们这个问题。
这些精英学生,几乎每位都熟悉并憧憬Zappos式的成功,却鲜有人听闻过Wayfair的故事。
自然,十有八九选择了Zappos。
Zappos的成功经历可以载入教科书,供后续无数学生学习。
它曾是美国最大的鞋类电商,在硅谷最好的VC的资金支持下,Zappos每个阶段的发展都如鱼得水。
2008年,Zappos的年销量便远远超人预期地突破10亿美元,并在次年被Amazon以8.5亿至12亿美元之间的价格收购。
创始人Tony Hsieh,不仅用他别开蹊径的领导理念多次登上权威杂志封面,也随着公司的收购,带着2.1至3.7亿美元的巨大财富潇洒离场——这样的成功,自然令人心向神往。
然而,许多人却并不了解另外一个更加成功的电商创业案例。
Wayfair是一个家具电商公司。
创始人Niraj Shah与Steve Conine白手起家,通过购买数百个诸如“www.racksandstand.com”等网址进行SEO(搜索引擎优化)从而巧妙利用谷歌的算法积累用户。
从第一个月开始,Wayfair便已经开始盈利,但与Zappos不同的是,直到他们的销售额突破5百万美元之前,他们从未接受任何外部资金。
很多人认为Wayfair过于固步自封,但两位创始人一直笑到了公司2014年在纽交所上市。
Wayfair有诸多值得学习的成功经验,然而最引人瞩目、最值得探究的还是两位创始人的成功方式。
公司上市之际,每个创始人依然占有公司大约29%的股份。
虽然两人在上市后频繁出售股份,根据3月1日显示的69亿美金的市值(Wayfair如今市值攀升至81亿美金),两人各自坐拥的财富价值是Zappos所有股东从出售公司一单中赚取的财富总和。
换言之,通过高效地使用资金,以及在公司颇具规模后再进行融资,Shah和Conine赚取了Hsieh近乎十倍的财富。
回到最初的问题,你更愿意做Zappos还是Wayfair的创始人呢?
我的答案是:我更愿意做Wayfair的创始人。
3
高效资本策略
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
有些人会觉得这样的差距是因为家具与鞋类市场的差异。
的确,家具市场是鞋类市场大小的两倍,但由于鞋类的高购买频率、低运输成本,以及较少的客户争议与退换货,后者无疑更适应电商的发展。
因此,尽管行业特性多少有些影响,最大的因素仍在于两者差异的资本策略。
Zappos在创业初的六年内共融资6280万美元,而Wayfair在前六年里却不曾借助一分唾手可得的风险资金来加速自己的发展;
当然,公司在确立了市场中的统治地位以及具备相当的规模后,Wayfair对资本同样来者不拒——他的总融资规模是Zappos的三倍之多。
然而,由于公司的规模,两位创始人掌握了较大的议价权,因此外部资本对创始人股权的稀释远小于Zappos。
过早地借助外部资本以及过多的股权稀释的负面作用,远不止经济损失。
当Zappos被Amazon收购后,Hsieh表示他是因为其余股东的压力而“被迫”出售公司——频繁融资,在带来成功的同时,也迫使他最终放弃自己的梦想与坚持。
或许,如果Hsieh依然掌控着Zappos,公司未尝不能上市。
不同于Hsieh的无奈,直到IPO之时Wayfair的两位创始人依旧控制着超过半数的股权,使得他们得以保持在这庞大企业中的话语权。
这样的无奈,在企业中频频发生。
譬如,乔布斯尽管天纵英才,却因为早期引入过多投资人,包括施乐公司、罗斯柴尔德等,导致其股权在1980年IPO时稀释至15%,最终无奈被扫出自己一手创建的苹果;
再比如前些年的俏江南,为了引入鼎晖创投的2亿资金,冒险签署对赌条约,其失败迫使张兰出让控股权,甚至资产遭到冻结。可见风投对企业与创业者的潜在威胁。
该案例的比较止步于公司各自的收购与IPO。
事实上,上市之后,更有效的资本策略同样有益于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
Founder Collective的数据证明,融资规模最大的20家上市公司在上市后增值了22%,而融资规模最小的20家上市公司则增值了89%。
尽管样本量较小,但差距是惊人的——凭借客户的信任稳步发展的企业,相较与依赖外资迅速膨胀的企业,具备更强的发展潜力。
4
问题没有这么简单
当然,风投的意义远不止前文所讨论的这么简单。事实上,绝大部分企业都无法达到Zappos或Wayfair中任何一个的高度;
对于很多创业者来说,让企业站稳脚跟,比寻求回报来得更加切实。
对于他们,风投绝不止意味着一笔不菲的资金,更是一本名片簿——客户也好,合作伙伴也好,其余投资人也好,这些都可以在推动企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同样,我们也不能断言Tony Hsieh在没有这么大规模的融资下,依旧能达到现在的高度。
但无论如何创业者应铭记在心,去精益、高效地寻求与利用风投,而不是盲目追求资本,以出“风头”。
对于创业与融资之间的关系,你如何看待呢?你觉得创业早期应该引入资本的助力吗?
 欢迎评论区留言,与大家分享哦。
彩蛋:
企鹅数钱小程序已上线!
用最洋气的姿势扫遍国内外融资动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