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橙子
教育硕士,旅居北美
大宝毛头难养难搞
二宝果果天使乖乖
实用育儿经验与你分享
闺蜜昨天很郁闷!
不,准确的说,她已经已经为这件事郁闷一年多了,昨天已经近于崩溃状态。
什么事呢?很简单,她家娃儿的自我安慰方式是咬嘴唇,5个多月开始,到现在快两岁了,没事就咬啊咬,困了累了无聊了更是咬,嘴都咬肿了也不停。
传说那些尊重孩子的办法都一直在试,平心静气的提醒,讲道理,多表扬,转移注意力,尽量不闲着,引入其他安慰物,等等等等,木有用,依然是咬。
她曾经用很激动的语气问我:用打的行不行?
这孩子来得坎坷,是闺蜜的心头肉,她本身也是个崇尚科学育儿,尊重孩子发展规律的妈妈,能问出这句话来,可见已经焦躁成什么样子。
昨天和我说,她觉得因为她因为这件事失去了很多,只要母子俩在一起,她就忍不住要不停的提醒制止,搞得孩子都不喜欢亲近她了。
而最令人丧气的事情是,付出这么多的代价,孩子的毛病依然没有变好的迹象。
在我后台的留言提问中,也不乏很多这种急于想改掉孩子坏习惯的焦虑妈妈,孩子总是熊的,各种坏习惯可谓玲琅满目:吃手指,尿裤子,爱发脾气,爱打人,夜醒要哄,等等。妈妈们纷纷表示,能想到的办法都用了,斗争得筋疲力尽结果依然是却收效甚微,打了当时会好,过后还犯,不打连当时的效果都没有,简直没辙了。
当然,改变这其中哪一种坏习惯,我都可以讲出一堆的应对办法。但是我今天要讲的不是具体的技术问题,而是妈妈们面对这类问题的心态问题。你战术再好再先进,就算赢得每场战役的胜利,如果整个战略不对头,依然会落得满盘皆输。
那让我们想一想,如果真的把改掉孩子的坏毛病比喻成一场战争,那么交战的双方应该是谁呢?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长大的我们,会直觉的认为对阵双方是——英明神武的家长和不听话胡来的熊孩子。我们当大人的需要不停的指出孩子的错误,并且用各种方式制止孩子的坏行为,才能帮助孩子改正坏毛病。
当你这么想这件事的时候,就会不知不觉的变成了警察,孩子就变成了现行犯,你觉得警察和现行犯的关系能好得了嘛?现行犯又真的会因为警察要抓他而不去做坏事吗?
NO,NO,NO,现行犯会选择躲避警察,然后在做坏事的时候更加充满了禁忌的快感。
之所以用这种传统的警匪模式帮孩子改正坏习惯,让人耗尽精力却很难奏效,因为我们根本就弄错了敌人。
记住了,父母们,你们的敌人永远不应该是你的孩子,如果你不想让孩子也把你当成敌人的话。
在这一场战争中,我们其实忽略了真正的敌人——坏习惯,我们需要对抗的是孩子的坏习惯,而不是孩子本身。
我们要做的是做孩子的战友,和孩子并肩作战,和坏习惯作斗争,就好像一起去战胜一个难缠的怪兽。
改一个长期的习惯,无论对大人还是对孩子,都是不容易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只是居高临下的摆起家长架子,去纠正去制止,反而转移了焦点,你的对立态度会让孩子认为,不能做这件事是因为爸爸妈妈不喜欢,而不是内心里认为这件事本身不对。
如果孩子心里压根就不想改正,只是单纯的躲避你的追杀,又怎么可能改掉毛病呢?
做孩子的战友,避免和孩子陷于无休止的意气之争,消除内耗,才会让事情的焦点回到坏习惯本身上来,孩子心里才会产生真正的内驱动力去改变自己的行为。
只需要换个角度去想,你的想法和态度就会变化很多
对待敌人,你无论怎么隐忍怎么想保持风度,都不会有什么好情绪的:紧张,焦虑,挫败,愤怒,这些东西会不断消磨你的耐心,让你特别容易失控发火,也特别容易悲观绝望,丧失意志。
对待战友,你会内心充满温柔,当他失败了你只会心疼,安慰他不必灰心,下次再试,然后和他一起商量解决对策,争取下次不败,当他小有胜利你自然会欢呼雀跃,鼓励表扬。
当年给毛头做如厕训练的时候我异常辛苦,明明已经可以控制自己大小便了,但就是不停的出事故,一天三五次是准准的,有时候明明憋得满地乱跑也拒绝坐盆,气得我头昏脑涨。美国的公寓都是地毯,一旦弄脏特别难洗,这种状况持续了两周,终于有一次我耐心耗尽崩溃了,一边大哭一边冲着毛头使劲的吼,把他也吓得使劲的哭。事后我也特别内疚后悔。
那天夜里我看了许多关于如厕训练的资料,也好好梳理的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件事情。其实毛头尿裤子的时候是很害怕内疚的,每次都会一边哭一边瞄我,因为他知道如果他尿了裤子妈妈会生气,就是因为这种恐惧,他才会想要逃避这种感觉,所以会一直憋着直到憋不住为止。
之后我再也不紧迫盯人不停的问他要不要上厕所,再也不为他尿在裤子上发脾气,反而去安慰他,告诉他不要紧,妈妈没有生气,下次记得告诉妈妈帮你就好了。
然后,很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他出事故的频率不断降低,一周之后,他就再也不尿裤子了。后来这种频繁尿裤子的情况又反复过几次,我发现,只要我用帮助他的心态去应对,不出三天他就会恢复正常。一旦我没忍住生气了,尿裤的行为就会变得更加频繁。
当你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你只看到了孩子犯错不听话,当你站在孩子的同一侧,你才会看到他的脆弱和挣扎。现代所有的新式教养方式,包括尊重孩子感受,PET情绪控制,和孩子共情等等,都是建立在“和孩子站在同一侧”这个基础上的。
如果你内心依然觉得自己是大家长,是来纠正来修理孩子的,无论你沿用了多么科学的方法,都是只得皮毛不得精髓,可能还真没有直接呼巴掌有效。
做新式的父母,不光要有新的方法,也要真正能摆脱掉从你原生家庭继承下来的心态,做到打心眼儿里尊重孩子,把他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新方法才能奏效。
如果你的孩子在你眼里浑身都是“坏习惯”,那就是时候好好检讨自己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