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一键关注
街头摄影漫谈(1)
Bill
远山道场微信群主邀请我以每次30-60分钟的线上讲座的方式来分享我对街头摄影的认识,这对我来说是个难题。原因是,我主要是街头摄影的实践者,而不是能够夸夸其谈的理论家。在街头摄影领域,尤其在中国的摄影界,出过好几本书的能说得头头是道的理论家10有89缺乏实践,拍得很烂;而拍得还不错的摄影师却要么不怎么能说、要么故弄悬殊不说人话、要么干脆懒得说。真正牛逼的摄影师觉得只需要靠作品说话,没有拿得出手的好作品,说什么都是白搭;但是另外一方面,却也有很多刚刚入门甚至还没有入门的摄影爱好者不知天高地厚热衷于总结街头摄影的极其有限的经验写出令人啼笑皆非的攻略甚至秘籍,就好像街头摄影是像开车那样的一门简单的手艺。
在近4年的街头摄影实践中,我遵循的是“三多”原则:多拍多看多思考——并不包括“多说”。因此一下子不知道从何说起,考虑了几天,我觉得不如干脆在我读过的照片里选出一些,和大家谈谈我的读图心得,也在我的习作中选出一些来把我的“多拍”分享给诸位,最后小结一下我现阶段对街头摄影的“思考”。
读图心得可以按照我理解的风格流派分成几个单元。
(1)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及其追随者
诸位应该都知道布列松吧?他玩摄影之前是学绘画的,匈牙利摄影师马丁·芒卡西(Martin Munkacsi)的一张照片让他意识到拍照也可以实现他的美学理想,生活的某个瞬间的形式美甚至可以超过画家的构思和创造。触动布列松心弦就是下面这张照片:

马丁·芒卡西
动感的线条、前后人物之间错开和搭接、白色背景和黑孩子之间的反差和对比、还有左边一只手与右边联成一体的三个孩子之间的对比平衡,一切都恰到好处奇妙无比。而这只是转瞬即逝的存在,可遇而不可求,有幸眼见也不一定就能拍下来。
布列松正是以形式美的追求开始他的摄影生涯的,并为他的摄影实践创造了“决定性瞬间”这个概念。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是指:事件进行中,恰好有一个瞬间,所有元素(人、地、物)均各得其所,并同时展现出特定的内涵和意义”。这一瞬间出现时,摄影师必须抓住它。他认为“决定性瞬间”的本质由三个环节构成,即一、意义即内涵之表达,它是使事件产生意义或赋予事件意义的时刻;二、空间即构图之组成;三、时间即时机之捕捉。至于决定时机的关键,就在前两者何时能展现其最佳状态之时刻。日本摄影家木村伊兵卫的注释更简单:“决定性瞬间就是光线、构图与感情相一致的瞬间。”
我们来看看布列松的作品是如何体现他的决定性瞬间的:

布列松1:一个人正跳向未知的画面边框、断掉的铁轨等等暗示了二战前夕世界命运的不确定性。。。。这张名作的意义有很多解读;整个画面的布局:,特别是背景有一张招贴画上也有一位跳跃者和前景形成视觉和意义上的关联;当然关键是布列松在这个决定性瞬间按下了决定性的快门。
布列松2:这张的意义不大,完全是构图美的瞬间。很显然,布列松发现这么一个场景,然后等待一位行人经过,在最恰当的位置按下快门。骑自行车的人落在画面的空白处,和环境的线条不粘连,是点睛之笔。
布列松3:这张作品和2很类似,也是构图美的瞬间。左右远近的4扇门有节奏地分布,加上层次简单的白灰黑影调已经很美了,而阶梯上奔跑的孩子的位置正体现了他对快门时机的把握。
布列松4:不难发现,前面三张有个共同点,都是一个结构不错的场景+一个点元素出现。这张就稍微复杂点,在一个透视感很强的场景中,有4个点元素的出现,他们姿态各异,以合适的位置分布在画面中,所谓合适的位置,就是不叠不粘,错落有致,和环境线条不干涉,画面平衡。当然他们不是同等重要的,左2正在攀爬的女孩的动感美丽的体态是画面的焦点,就像是协奏曲中的独奏乐器,而环境及其他元素则是伴奏的乐队。这种多(活动)元素的时机把握显然比前三张难得多。
布列松5:和4有些类似。画面下部的群像和上部墙壁上的窗户形成了联系和对比,而画面下部的众人也不是同等重要,他们以前中后的纵向排列打开了画面的空间,中景的戴礼帽者成为画面的焦点。如果把画面下部比做钢琴协奏曲中整个乐队的演奏,那么画面上部就像钢琴跳动的音符,和乐队构成既对抗又合作的关系。
布列松6:和5类似,这也是多(活动)元素的构成。有资料表明,布列松在前后1-2分钟里按下了10几次快门,最后选出了这一张“决定性瞬间”。分布、不叠不粘、错落有致、排列的节奏,姿态和表情各异是这一类群像成败的关键。
布列松7:和4类似,不过这张场景的线条美是重点。
布列松8:这张照片拍摄于中国10周年国庆前夕,除了其显而易见的历史记录意义,也可以看到布列松在决定性瞬间把握上的一丝不苟。多元素的的分布,特别是用前景的方式打开画面的纵向空间、人物动态、光影、地上的鸽子,他们各就各位不叠不粘。
前面8张貌似都是构图形式美的例子,以致于相当多的街拍摄影爱好者以为构图的形式美学是街头摄影的关键,而这一切学习模仿起来也不困难,找一个构成线条光影都很美场景,然后守株待兔等待关键元素的出现再按下快门成为很多街头摄影爱好者的“攻略”或“秘籍”。然而,事实上,只有形式美或者说只有形式上的模仿和重复,是不可能成就大作的,相反只能是一堆空洞苍白的形式训练片,我更愿意把他们称为街头糖水片。
请不要忘记,布列松还认为:无论一幅摄影作品画面多么辉煌、技术多么到位,如果它远离了爱,远离了对人类的理解,远离了对人类命运的认知,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可惜的是,布列松的作品多以形式完美的方式出现,多数人只看到了几何,而忘记了爱。
布列松9:这也是布列松的名作之一。技术上形式上均有瑕疵,比如轻微的失焦、脚切的位置不理想、柱子从孩子头上长出来等等。但是孩子的表情和姿态战胜了一切,成就了这张杰作。不要以为捕捉到这个瞬间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我的一位拍了几十年的师长说他一直想拍出一张类似的作品,却没有成功过。
布列松10:这张片子类似9,形式上却比9完美。画面左下和右上的平衡、尤其是孩子头上的手指和右上角车轮辐条在视角上的映衬显露出布列松在面对有内容有意义的元素时也绝不会忽略对形式美的极致追求。这就是布列松!
布列松的影响非常深远,特别是自布列松和战地摄影师卡帕共同创立马格南图片社之后,马格南摄影师们已经把这套形象美学的原则应用到纪实甚至新闻摄影的各个领域,成为纪实摄影的典范和标杆。只不过,马格南摄影师们也各有各的侧重,在内容和形式的互动中形成了各自的风格。
马克吕布基本上是布列松风格的忠实继承者,但他更侧重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朴实记录。下面来欣赏一下马克吕布在中国拍的众多作品中的几幅:
吕布1:前景的运用、斜线分割的上下元素的安排,是布列松的美学原则的运用。
吕布2:群像的多元素安排,也有重点元素和非重点元素的主次之分。
吕布3:远山、池塘和人物构成的纵向层次,关键是锄头切割池塘的线条美。
吕布4:革命时代的新娘。关键这不是一张特写,环境(上下床、蚊帐、上铺的箱子和悬挂的衣服)、人物的衣着等等细节的交代,具有非常重要的人文记录价值,当然也不失构图美学的追求。
吕布5:前景、画像、剪影和挥拳高呼口号的主要人物,在真实记录的前提下,有很完美的画面形式感。
吕布6:画面分割是街头摄影的一种典型的形式技巧,窗格把画面分成6块,每一块都有东西可看,堪称画面分割的典范之作。
中国云南土生土长的摄影家吴家林,在开始摄影的时候并没有机会读到马格南摄影师的作品,但是却不自觉地走到布列松开拓的道路上,不同的只是他的云南人民朴实平常的生活场景。他被马克吕布发现并介绍到西方,被西方摄影界认可,走了出口转内销的成功之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吴家林不承认自己只是一位纪实摄影家,他更愿意别人叫他影像艺术家,也就是说在他心目中影像的形式美是第一重要的,艺术地记录比记录本身更加重要。但是我觉得形式美固然重要,但坚持对自己身边平淡日常生活的不断记录更是他成功的关键。
吴家林1:右边的有点荒诞感的佛像是布列松的场景,他在这里等待左边人物的出现,然后按下了快门。
吴家林2:场景+单元素猴子,当然猴子的姿态是关键。
吴家林3:右边人物和左边的鸽子之间有相似性关联。
吴家林4:前景+背景的模式,姿态生动很重要。
吴家林5:布列松曾经编过一本画册叫《布列松之选》,这张作品入选。多元素的有趣排列是布列松构图美学的精髓之一。
吴家林6:有形式感的场景+点元素。
待续……
长按关注Bill先生的公众号,可收看他的摄影作品
— END —

回复“庄子江湖”可查阅往期目录
回复数字可收看往期精华文章
96】道场精华 | 陆海刚:远山张望,寻踪玉帝
【95】刘勃:读古希腊历史的一点札记
【93】道场精华 | 李江:《小楷艺术与学书体会》第一讲
【91】张远山《伏羲之道》书摘2:神农归藏历,山西襄汾陶寺
【89】张远山《老庄之道》书摘1:中西渐行渐远,导致千年时差
【87】道场精华|刘勃:何谓“中国”?
【86】张远山《伏羲之道》书摘1 :伏羲连山历原理
【84】张远山新著《老庄之道》简介、目录
【83】张远山新著《伏羲之道》简介、目录
【82】书评|磐木: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 我们要到那里去?——读张远山《伏羲之道》有感

长按识别二维码订阅“庄子江湖”
编辑:贺马儒

感谢分享朋友圈,转载请注明来源
纸质发表和出版,联系公众号后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