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楷艺术与学书体会》第一讲
李江
各位老师,主持人:
晚上好!
今晚非常荣幸能在我们群做一个书法课题的分享活动。今晚做这个分享活动,心里非常忐忑,在各位老师面前深感才疏学浅,作为求学的后生,还请老师不吝指教,谢谢。
分享前我先自我介绍下,李江,毕业于山东大学,目前从事传统文化教育和文化产业项目策划工作
我呢,是从7岁开始学习书法,一直是自娱自乐,当做爱好伴随着读书的年代,及至毕业后也没有把书法爱好舍弃总是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练习。相对来说,或者庆幸的是有一点童子功。作为一名业余的书法爱好者,一直钟情于书法艺术,因缘际会,有幸与书画家朋友、老师求教,在求艺的道路上不断求得精进。
今晚我分享的主题是《小楷艺术与学书体会》,下面由我和大家一起梳理中国书法——小楷艺术的发展脉络,一起感受小楷艺术的魅力。
引 言
书法作为我国文化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源远流长。我国历史上著名书法家灿若群星,他们的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彩,其书学的成就,为后世学人所惊叹。
中国汉字书法大概经历了甲骨文、金石文字、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化过程和发展。
小楷作为楷书的一种,始于汉末三国魏晋之际。在印刷文字还不方便的时代,通行的正式郑重文书都需要以小楷书写。自隋唐以来,直至清代,都把小楷作为科举考试的一个重要科目,若不及格必将名落孙山,因而,小楷书法自然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
中国历代书家对小楷情有独钟,创作遗留下丰富的精品佳作。如魏国钟繇书《宣示表》,东晋王羲之书《乐毅论》、《黄庭经》,唐代钟绍京书《灵飞经》,元代赵孟頫书《汲黯传》、《道德经》,以及明代文征明书《真赏斋铭有叙》,王宠书《圣主得贤臣颂》《游包禅山记》,祝允明书《醉翁亭记》、《前后出师表》等等。这些珍贵的小楷作品,都是书法艺苑中的奇葩。
东坡论书有“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小楷创作除却了行草之张扬亦非楷书之肃穆,却是静雅的抒情与内心的沉潜。
历代书家小楷作品的创作都在追求严谨与自由的平衡,书体渗透与发展的演变。由隶书而入唐法,融行草而见蹁跹,历代书家的小楷创作独具时代特色,作品风貌也是章法出新而风格独具。
艺术是人与时代的碰撞,且与时代会形成面貌上的反差与矫枉。时至今日,小楷不仅在实用性上,更在与虚华的世风相抵触的意愿上,日益受到书家和读者的青睐。不论是行笔与章法还是内容与情怀,小楷所追求的是人内心“仁”的力量,实现的是自我的圆融与超迈。
楷书释义:
楷者, 法也、式也、模也, 是指笔画端方, 波磔势少的书体, 由古隶之方正, 八分之遒美, 章草之简捷脱化来。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是由魏晋开始流传,书体架构严谨、端正整齐。人们习惯上将横平竖直,互不相连,字字独立的字体,称做“楷书”。
楷书书体起源问题:
上海书家戴家妙先生在《关于楷书书体的概念与发生、发展过程》(《书法研究》2001年第二期)一文中提出一个看法:楷书是从草隶或古隶母体中演化而来。因为隶书的成熟包括方整字形和用笔的提按起伏,为东汉后楷书的发展做了充分的铺垫,以至于魏晋时楷书一出现就相当的完美了。
卢中南先生在《楷书研究》一书中对楷书源流做了相关研究,综合各家之说认为:
当今学界楷书的源流说主要有三种,即:楷书从章草出之说,楷书从行书出之说和楷书从隶书出之说。历代书法史论著和文字学专家、学者著说颇多,虽然有一些不同意见,但比较一致地认为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成。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隶书到楷书,也即隶楷转变时期的作品
《谷朗碑》坐落于衡阳市耒阳蔡伦纪念园,厚24厘米,青石质。碑额"吴故九真太守谷府君碑"(九真即现越南河内市),为全国现存的三块半楷书母体碑之一,堪称国宝,世界文化遗产。碑文18行、行24字,字体介于隶书与楷书之间,人称原始楷书,是隶书向楷书过度的代表作。
下面让我们再看两块隶书向楷书转换时期的代表碑刻:
《爨宝子碑》

《爨龙颜碑》
大家看出来了吗?这两块碑的风格及其相似。
分别名叫《爨龙颜碑》、《爨宝子碑》,"二爨"是两块云南"南碑瑰宝"。二碑是云南边陲少数民族的首领受汉文化的熏陶,仿效汉制而树碑立传的。
《爨龙颜碑》立于南朝宋大明二年,比《爨宝子碑》晚五十三年,爨,这个字及其难写,也不知道古人怎么这么有创造力。

为太难写了,干脆一起熟悉下这个“爨”姓氏。
爨氏,古乌蛮、白蛮大姓,又是古地域名。魏晋南北朝时由今云南东部地区统治集团爨氏大姓演变而成。晋宋至隋唐时爨氏分为东西两部(均在云南东部),大抵以曲靖至建水为界。唐代东爨为乌蛮,西爨为白蛮。元代称乌蛮为黑爨,白蛮为白爨。明以后,爨专指罗罗。通过异源同流和同源异流的不同途径,逐步形成今白族和彝语支的彝、纳西、哈尼等族。

我们继续哈,回到刚才的两块碑。
《爨宝子碑》,字多别体。书体是带有明显隶意的楷书体。碑中一部分横画仍保留了隶书的波挑,但结体却方整而近于楷书。用笔以方笔为主,端重古朴,拙中有巧。看似呆笨,却飞动之势常现,古气盎然。《爨龙颜碑》立于南朝宋大明二年,比《爨宝子碑》晚五十三年,可以说这两块碑是同时代的作品。《爨龙颜碑》,碑文书法字体介于隶楷之间,书法风格独特,被称为"爨体"。碑文古雅,结体茂密,虽为楷书,却饶有隶意,笔力遒劲,意态奇逸,结体多变,是隶书至楷书过渡的典型。有人将它与嵩高灵庙碑相比,认为"淳朴之气则灵庙为胜,隽逸之姿则爨碑为长","魏晋以还,此两碑为书家之鼻祖。"
接下来隶书向楷书转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钟繇即将登场,被称为“真书之祖”。

《贺捷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钟繇六十八岁时写。内容为得知蜀将关羽被杀的喜讯时写的贺捷表奏.此系最能代表钟书面貌的一帖。钟繇的书法,是较可靠的传世文人书中最早的作品。
《贺捷帖》,其字尚未脱尽隶书笔意,但已属楷体。今人徐邦达先生认为,此帖的体即羊欣在《采古来能书人名》中所提到的“八分楷法”。此帖“获”字的末笔,“舍”字的第一、二笔等,隶字的特点都还十分明显。钟繇的字以书写自然,风格古朴,以及章法结字的茂密幽深著称。这些,在此帖中都可约略见到。
《还示帖》
钟繇,三国魏书家,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明帝时封定陵侯,迁太傅。人称“钟太傅”,卒谥成侯。工书法,书学曹喜、刘德昇、蔡邕。他的小楷体势微扁,行间茂密,点画厚重,笔法清劲,醇古简静,富有一种自然质朴的意味。钟繇书作传下来的各种刻帖有十一种,计五表六帖,全是后世钩摹或临摹本;学界认为前四表《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力命表》接近钟繇的书风。此四表皆为上奏的公文,为‘章程书’的杰作;“钟繇书写奏表时是出于实用而兼具审美,务求便捷快速的同时,也在追求端庄工整”。
《宣示表》 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 相传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逸少又将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
此帖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此帖风格直接影响了二王小楷面貌的形成 (从《黄庭经》、《乐毅论》,《洛神赋十三行》等就可看出),进而影响到元、明、清三代的小楷创作,如赵孟頫、文徵明、王宠、黄道周等。更具历史意义的是,此帖所具备的点画法则、结体规律等影响和促进了楷书高峰——唐楷的到来。因此,钟繇《宣示表》可以说是楷书艺术的鼻祖。
钟繇之后,“二王”登场了。
“二王”指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亦称“大王”,“小王”;王羲之小时候从卫夫人学书,后变钟繇体势,独成一家。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代表作有大家熟知的,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还有《唐怀仁集字圣教序》
传世小楷作品有《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赞》、《孝女曹娥碑》等
《孝女曹娥碑》晋·王羲之
《乐毅论》晋·王羲之
《黄庭经》晋·王羲之
《东方朔画赞》晋·王羲之
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右军的传世小楷,得钟繇法。右军传世小楷作品因所书时间情境的不同,每幅小楷的意境情趣也都不同,正如孙过庭《书谱》所说:“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前乎后乎,各不相师,虽主调未变,而兼得众调。”
王羲之和王献之是以书法名世的“父子”书家。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为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小楷代表作《洛神赋十三行》。

《洛神赋十三行碧玉版原石》
洛神赋十三行碧玉版宋拓本全
小楷笔法一般以内敛笔势为主,不做大幅度的提按顿挫,线条因形迹上的短小常难见深远。而《十三行》却能以小见大,开张笔势、线条流畅,意蕴无穷。结构上中宫紧密四周舒展的辐射状布局也是特色。与王羲之小楷相比,如《乐毅论》、《曹娥碑》等,可见“大王”用笔紧敛,结构严整,清秀刚逸,意境闲适祥和;“小王”笔势外拓、起伏明显,结体险绝,书风放逸飞动。王献之对于笔法的一些变革,使其小楷呈现出迥异其父楷书的审美特色,张怀瓘称献之“能极小真书,可谓穷微人圣,筋骨紧密,不减于父。”王献之在其父”内拓“笔法上进行了创新,改为“外拓”笔法。
洛神赋十三行碧玉版宋拓本

其小楷,小字有大字风采,用笔挺拔有力,风格秀美,结体宽敞舒展。字中的撇捺等笔画往往伸展得很长,但并不轻浮软弱,笔力运送到笔画末端,遒劲有力,神采飞扬。字体匀称和谐,各部分的组合中,又有细微而生动的变化,字的大小不同,字距、行距变化自然。
欲对魏晋同时代书风有更多的了解,可参看西泠印社出版的《历代法帖精粹---晋人小楷》,从历代法帖中精粹了魏晋时期的名人法帖,如庾翼、谢安、王导、卫夫人等。

《近奉帖》晋·卫夫人
魏晋书法,魏晋风骨,作为学习者我们需要了解其时代背景,社会面貌,书家的个人经历,书写的状态等等。书法只是一个载体,通过这扇窗了解更广阔的人文历史等思想的天地。并且魏晋时期也是书法的分水岭,书法中出现的真书、行书、草书基本在这时期确立。魏晋以后的书家都是从“钟王”这个源头宝库中获得灵感,形成支脉。
法帖参考:
《历代法帖精粹---晋人小楷》西泠印社、
《历代小楷名作选刊--王羲之王献之小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8第一版
《晋唐小楷》西泠印社(精印、硬木盒装本)
书籍参考:

《世说新语》、《晋书》

就楷书沿革论之, “一般认为,楷书起源于汉末三国魏时期,南北朝时期南北分流发展,隋代逐渐融合,唐代成熟并达到鼎盛。”(见《楷书研究》卢中南著)
现在我们以“钟王”为代表把魏晋时期的小楷艺术讲完了。
魏晋小楷是后世小楷变法的基础,在钟繇《宣示表》后,大体是有两条发展脉络:一条是按照古朴敦厚一路,可谓“质”;一条是秀雅流美一路,可谓“妍”。前者如唐颜真卿小楷,明王宠、明祝枝山、黄道周小楷等;后者如晋王羲之、王献之小楷,唐钟绍京小楷,宋米芾小楷,元赵孟頫小楷,文征明小楷等。后世都是从魏晋获得灵感,汲取养分。

《孝经》明·黄道周
《出师表》明·祝允明
明代祝允明、黄道周、王宠等小楷名家都是效法魏晋,尤其是钟王书风,而形成自己的书法特色,质朴古雅,格调高雅,韵味十足。
好了,后面明代小楷我们将重点讲到。
接下来是南北朝时期分流发展。

图为《张猛龙碑》
魏碑是一大宝库,直到明末清朝时期才真正挖掘出它的艺术价值。
至清中期,古代的吉书、贞石、碑版大量出土,兴起了金石学。嘉庆、道光时期,帖学已入穷途,当时清代书法的集大成者有刘墉,邓石如开创了碑学之宗,阮元和包世臣总结了书坛创作的经验和理论。咸丰后至清末,碑学尤为昌盛。前后有康有为、伊秉绶、吴熙载、何绍基、杨沂孙、张裕钊、赵之谦、吴昌硕等大师成功地完成了变革创新,至此碑学书派迅速发展,影响所及直至当代。纵观清代260余年,书法由继承、变革到创新,挽回了宋代以后江河日下的颓势,其成就可与汉唐并驾,各种字体都有一批造诣卓著的大家,可以说是书法的中兴时期。
《张黑女墓志》

《元略墓志》

《刁遵墓志》

龙门二十品之《杨秋生造像记》
还有典型的雄强风格《龙门二十品》,这个书法艺术的宝库自从明清时候的学者书家们开启后,直到今天都有众多的追随者,在这个宝库中摘取“金子”,挖掘艺术的“宝藏”。
······
因为第一次做这种分享,讲述可能太多,后面小楷艺术得到大力发展的唐宋元明清各时期还没有讲到,因为时间关系,就留待后面来开讲。
希望下次还有机会为大家分享,今晚分享就到这里,谢谢!
— END —

回复“庄子江湖”可查阅往期目录
回复数字可收看往期精华文章
【91】张远山《伏羲之道》书摘2:神农归藏历,山西襄汾陶寺
89张远山《老庄之道》书摘1——中西渐行渐远,导致千年时差
【87】道场精华|刘勃:何谓“中国”?

【86】张远山:伏羲连山历原理——《伏羲之道》书摘1
【84】张远山新著《老庄之道》简介、目录
【83】张远山新著《伏羲之道》简介、目录
【82】书评|磐木: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 我们要到那里去?——读张远山《伏羲之道》有感

长按识别二维码订阅“庄子江湖”
编辑:贺马儒

感谢分享朋友圈,转载请注明来源
纸质发表和出版,联系公众号后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