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学子】 第 1149 
纯粹教育 |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
上期发表了
《熊孩子如何是家里的宝》
《比 "穷养-富养" 孩子更重要的是什么?》
《上了名校才知晓:比牌子更现实的东西》
本期讲述
不是一个拼爹妈、拼孩子的故事, 
连父母都不知晓孩子
怎么从“歧途”走入正轨之路的经历。 
表面上是歪打正着,
其实,
孩子后来的成功,
是水到渠成的见证。
“歪打正着”的名校“升学记”
文: 陈屹视线
80年代末留学的S先生十几年前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美国这个国家,很实际……  留学前我想,到了美国我就可以做许多发明,结果呢?到了美国,想要自己去发明的这里有,没有想到的技术,这里也有了。”


S先生的话是什么意思?到了美国就不用再费劲思索了吗?其实不然,也就是说,这里的机会并非按照常规思维定式出现的。比如: 2017年的美国新总统川普,一个两党都不喜欢、主流媒体全唱反调、许多精英阶层人齐反对、口无遮拦、民意调查始终落后的美国商人,竟然能竞选成功。


最近 S先生对我说,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周边的华裔父母、大陆孩子们的父母,无不愈来愈早的为孩子策划如何成就未来名校梦想的实施路径。大家纷纷邀请他来分享教子成功经验?这让S先生感觉尴尬。说实话,不讲别人觉得他不礼貌,如果实话他们,自己没有经验好谈,别人也不相信。


说来说去,儿子麦克(别名)进入名校,纯粹就是一条歪打正着的路,为何这样说?故事还是要从孩子小学时候说起。
 疯玩
Play Hard

1
80年代的留美学子,哪个不为学业和生存拼命?硕士毕业后,S先生和夫人开始了打工、创业屡遭挫折的艰辛生涯,对独生儿子根本没有时间搭理。


在父母眼里,美国小学什么都不教,随随便便,高高兴兴,孩子不捣乱,平安听话,每天他跟着校车去上学,跟着校车下学回家,吃东西,打开冰箱就应付了。 S先生说,比起父母那一辈人,自己和孩子们都太幸福了,难道孩子还需要管吗?


当然,每天脖子上挂个钥匙,当时还是需要偷偷摸摸的,因为美国法律规定:12岁以下的孩子,不能独自一个人呆着。


忙碌的父母还没有来得及过问儿子平日生活中的寒与暖?一晃就是孩子进入高中,然后到了大学申请季节。


申请大学?这时父母才发现,美国这里,不是中国的高考环节,孩子不仅学业好,还要有学校活动、要有好的标准考试成绩、要有奖项、要有组织才华、要有高中老师推荐信……  那个时刻,父母不仅全蒙,而且发现一家人无论再去做什么,也来不及了。


儿子这些年都干什么了?父母惊恐的扪心自问。学校的功课跟玩一样,成绩不错,但是,他怎么这么不自觉,怎么不会多学多做点什么。 当然,他一直在努力的做着一件事情,也许他只有这一个爱好,就是玩电动游戏。在打游戏的世界里,麦克就是一群孩子的孩子王。



醒悟
Wake Up
2

一流大学申请根本就是白日做梦,申请二流大学,父母认为就是一个浪费钱,当时父母不仅对儿子失望,对他们自己的父母生涯,也懊悔,孩子长大太快,父母明理太晚。然后,父母执意让麦克去读家周边的社区大学。一个原因:不上大学不可以,好大学进不去,上个便宜的大学,好歹对自己有个交代。


说男孩成熟的晚,就是这样,别人家的女孩们早早就知晓自己要什么,自己就去努力了;而大部分高中岁月里的男生还是男孩,还没有醒悟,麦克肯定是最典型的一位。


进入家附近的社区大学读书,麦克突然发现,他原本高中的几个好朋友,都离开父母到外地上四年制的大学,在麦克眼里,那些伙伴的大学生活,才是酷。


麦克呢?每天上学后,还跟着父母住在一起,等于他的大学生活没有改变。即使父母不管不问,他也感受不到一种放飞的自由。更不可接受的是,他这个社区大学的同学们在学业上,根本与他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别人费劲半天拿及格,用麦克讲话:他随便听听课,考试都是满分。


注解:社区大学,一般为本县镇居民在当地设立的两年制大学,学生两年毕业后,或者再升入四年制大学,从大三读起;或者就直接去谋生。这是美国大学教育体制的一个过度学制系统,属于公立教育系统。


对于一些美国家庭,如果家里有3-5个孩子的话,父母一下子难以支付昂贵的私立大学教育费用,所以,有些优秀高中生,会在支付比四年制大学便宜至少60%以上费用的情况下,先去读2年制的社区大学,再转入正规四年制大学。)
对于教育至上的华裔家里来说,几乎没有学生是从两年制社区大学读起的。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这个人生的十字路口的抉择时刻,麦克自己突然真正清醒过来,乍然间,他从一个男孩思维 - 跨越进一个要对自己担当的男人思维。从那一刻起,这里两年毕业后的何去何从,一直在折磨着他。

拼搏
Work Hard
3
一个人的自推力决定这个人到底能走多远!


有了这个自推力,麦克开始回看自己。他最强的、最爱的就是与电脑、软件、硬件打交道。也许他升入顶尖大学不现实,但是,他可以找到非顶尖名校里、与计算机相关的最顶尖的大学教授,去深造、去追求梦想。


有了想法,就有了行动的动力。麦克自己变得主动、变得更加专注、变得生活有条理和自律,因为他意识到,改变命运,要从当下开始。这些也是被逼出来,因为现状不是他要的,如果未来生活还是此时的画面,他将无法忍受。


当然,有潜力的孩子再拼起来,就不一样了。他以自己的实力,拿到了这位令他心怡的教授推荐,进入到这所心怡的大学读书。然后,在这位教师引领下,大学期间,他参加了全美大学的计算机程序大赛,在群英聚集的盛会上,他竟然拿下第一,同时,他是唯一 一位来自非名校圈子的大学生。


这个奖项,让世界知晓了麦克的存在。大学本科毕业前,他已经收到来自几所名校教授的读博邀请函,最后麦克选择了其中一所给了他全奖的藤校,并且在那里完成了他计算机科学的博士学位。


长话短说,孩子的出息有目共睹,然而,他做了令人动情的事情。工作后第一件事情,他给自己的父母支付了他们还没有还清的房屋贷款。在儿子心中,妈妈爸爸老了,希望他们该退休、不要再这样拼了。




回首
Flash Back
4

然而,一定要S先生总结一下他的教子经验是什么呢? 


想了想,他对我说;
“应该身教比言传更重要!”

其实麦克的成长路径,对许多父母,也许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但是,S先生强调,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福分


确实, S夫妇他们自己初期留美旅居的生活还没有安定的时候,没有照顾好麦克,这也是他们最后悔的事情,那时父母不得不拼自己。S先生留学初,完成一个根本找不到工作的学位,不得已,又返回学校再读一个专业,同时,他还陪着英文不完善的夫人,完成她的医学学位, 再加上 S先生自己的创业并不顺利,学业、创业都是花费,令家人生活拮据,即使如此窘迫,也许一家人的乐观,父母永不言弃的精神,带给了儿子正能量。


当然,家里到处都是电脑零件,麦克从小就看着自己父亲装这个,卸那个,父母没有多余的钱给他,他自己就到外面打零工挣钱,然后,自己也装装卸卸,捣鼓出来一台“土”电脑。


说来说去,
孩子的成长,还是离不开家庭里潜移默化的文化氛围、价值理念!

现在大家流行:不能让孩子输在起步线上!S先生说:“父母为孩子早早指定出成功路线图,这个怎么说呢?哪个家庭不希望孩子超越我们! 麦克这些年的起起伏伏成长,也让我们父母自己成长起来。 不幸的是,在别的父母还都能罩住他们孩子的时候,我们家里的麦克早已经失控。这说明什么?也许这是有幸的,说明孩子早就超越了他自己的父母。”


最后S先生反问我:


“孩子成长这十几年,正是我们自己留学旅居、创业的十几年,至于教育孩子方面,真的当时什么也不懂。儿子变成今天的他,已经远远超越我们的期望值,大家都让我们偷着乐吧。 然而,如果我们当初,也跟今天许多父母,操心这样  -  纠结那样,我们的麦克又会变成怎么样子呢?”


【陈屹视线】 1999 年伊始《北京青年报》、《北京青年周刊》开设近 10 年专栏,已在主流媒体发表了百万字纪实作品,出版了 7 本以中美教育、文化、经管、情感为背景的畅销书。2014 年创办【留美学子】公众号,一个无心插柳、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纯粹教育分享平台。
中信出版社出版的最新力作:
30年教育心经,揭示留学陷阱与误区
【陈屹视线】 部分作品链接 
近期相关文章
 美国大学系列参考 1-8/10期 
【留美学子】已发1148期 精选好文
精彩系列 持续推出
【百余篇美国名校探秘系列】
【美国大学、高中信息汇总】

【陈屹视线】 美国教育30年心经

【世界名校之路-公益分享】

【名家谈教育】【留学逆袭】

【父母手记】【预备留学狗】
............
【留美学子】的 读者文摘
第 1149 期   原创精选 篇篇出彩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