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学子】 第 1144 
纯粹教育 |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
大学校长本应是一个受人尊重、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岗位,但到了今天,仿佛成了“遍受质疑、普遭微词”的对象,不禁要问,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此外就是,什么样的人才是最理想的校长? 大学是学府还是衙门?
今天推送两篇文章的合集,一篇来自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的一篇旧文,他在文章中阐述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一流学者不能当校长。文章摘自《大学何为》(陈平原/著)一书。另外一篇来自作者苏子,质疑了中国大学是学府还是衙门, 此原文较长,【留美学子】就重要的内容,做以精选编辑,并诚意推荐,如果转载,敬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我为什么反对一流学者当校长
文: 陈平原
来源: 中国好学者
陈平原,男,汉族,1954年生于广东潮州。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文学讲座教授、北大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
我为什么反对一流学者当校长
中国缺优秀的大学校长(一般意义上的校长不缺),但更缺愿意且能够坚守学问的第一流的专家学者,这是我的基本判断。
近些年,政府推行科教兴国战略,大量提拔学有所长者出任各级行政领导,而当官的好处又是那么明显,如此巨大的诱惑,使得稍有学术业绩且政治正确者,均跃跃欲试,希望得到提拔——不能当个省长市长,也得混个校长院长。
只是一个孤零零的“教授”,没有其他头衔,不要说在社会上“没市场”,在大学里也会吃不开。
有感于学界之日趋势利,我撰写了《“专任教授”的骄傲》,在2007年1月16日的《人民日报》上刊出。这不是个别人的志趣问题,而是整个社会风气的导向。
所谓“官大学问大”,虽不是共识,但已成通例。近年偶尔参加重大科研项目的评审以及学术著作的评奖,深感目前这套评审制度,对于普通教授太不公平。
可“官”也不是那么好当的,上者为国为民,下者蝇营狗苟,而无论上策下策,尊卑雅俗,全都必须殚精竭虑。同样的,从事专精的学术研究,也需要全力投入(即便如此,尚不能保证出一流成果)。两个“全心全意”互相打架,于是培育出众多“半心半意”的学者。
如今的大学教授,聪明点的,多“身在曹营心在汉”——也在做学问,但随时准备收拾行李当官去。
以前学校里的职务不算官,如今“换了人间”,有了科级、处级、厅级、副部级的分别,还有各种相关待遇。学校里开会,介绍来宾时,也都井然有序,从校长到院长到系主任到所长到教研室主任,中间还得考虑“正院长”“副书记”以及“校长助理”等错综复杂的关系。
最后,才轮到“出席今天大会的,还有著名学者某某某等”,真让人啼笑皆非。
这一套“仿官场”的规矩,即便只是仪式,也都变成一种“无言的教诲”。
今天中国的大学校园里,因热爱学问而拒绝出任各级行政领导的,不能说没有,但绝对是“稀有动物”。长此以往,期待中国大学的学术水平迅速提升,实在是难了点。
在我看来,奖励优秀学者的办法,不是让他/她去当校长、院长、系主任,而是让他/她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专心从事学术研究。所以我才说,让第一流学者当校长,可惜了。
至于我谈第一流学者执掌大学后可能出现的弊病,那是在“学科文化”的背景下展开的。
最近十五年,中国大学改革的趋势是,从单科学院向综合大学过渡,从小巧大学向巨型大学转移,这样一来,如何有效地管理大学,尤其是处理好主导学科与辅助学科之间的关系,是个大问题。
承认大学里有不同学术背景造成的隔阂,尽可能理解不同学科的不同思路、尊重其趣味与选择,这对于“术业有专攻”的前学者、现校长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不仅仅是“一碗水端平”,不过分看重、偏袒自己所从事的学科,其间更包括避免用自己学科的管理方式来“大力支持”其他学科。谈到这里,我举了北大老校长蔡元培为例。
其实,这意思我十年前就说了。在《“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1998)中,我曾这样谈论作为大学校长的蔡元培:现代学术的发展日趋专门化,因此,专家易得,通才难求。
蔡元培与陈独秀
总揽大学全局的校长,需要的恰好是“通才”而非“专家”。看看蔡校长兴致盎然地谈论文学、史学、哲学、美术、音乐、政治、伦理、教育等,而且全都具备“高等常识”,你不能不佩服。这样的大学校长,方才配谈“兼容并包”。学识渊博而且兴趣广泛,才能有学术上的前瞻性与判断力,所谓“识鉴”,所谓“气度”,均以此为基础。
应《南方人物周刊》之邀,我曾撰写《为大学校长“正名”》(2004),谈及大学校长的诸多标准,其中第二点是“有专业,能超越”。具体论述如下:
毫无疑问,大学校长的工作有其特殊性,并不是阿猫阿狗谁都能做。大学校长不该是纯粹的行政官员,而应是著名学者,这点学界内外均无争议。问题在于,对于“学者”之是否“著名”,言人人殊。
目前教育主管部门的意见,倾向于将“院士”作为主要指标。这样一来,出现了一个中外教育史上的奇观——目前中国,绝大部分综合大学的校长均为理工科教授。理由很简单:人文及社会科学不设院士。这个偏差实在太明显了,相信有关部门正在考虑解决的办法。
我想质疑的是:选择大学校长,是否真的需要某特定领域的“顶尖学者”。在我看来,如果真的是第一流的大学者,不该委以校长重任—— 让其陷入繁琐的日常事务,对国家、对个人都是巨大的损失。其次,大学者不见得就能管好大学。
我担忧的不是其行政经验(那是可以培养训练的),而是平日里特立独行(作为学者,那是美德;如果不是这样,很难成其“大”),一旦转化为权力很大的管理者,是否会变得刚愎自用?
还有,长期从事“高精尖”的专业研究,有所见也有所蔽,出任大学校长,能否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在我的印象中,所谓的“顶尖学者”,大多对自家从事的专业极端自负,而对其他学科的价值及进展缺乏起码的了解,甚至不无偏见。就因为出任校长,必须一碗水端平,如此“委曲求全”,对人对己都很失当。
在那篇文章中,我同样提及,大学校长最好是“通才”,而非“专家”:“回首民国年间诸多有所作为的大学校长,如北大校长蔡元培与蒋梦麟、清华校长梅贻琦、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武汉大学校长王世杰、中山大学校长许崇清、北京高师校长陈宝泉、无锡国专校长唐文治等,都是有专业,而又并非第一流学者。
“其实,大学校长的主要任务是当好伯乐,而不是自己争着去做千里马既当校长,又抢课题,还带了不少研究生,这种‘革命生产两不误’的做法,我颇为怀疑。不是你当校长不够尽心,就是你的研究只是挂名——谁都明白,做好这两件事,都必须全身心投入,你一天又不可能变出四十八小时。与目前的流行思路相反,我以为,国家根本就不该给大学校长重大科研项目。”
至于谁的学问一流、谁的学问二流,有时是见仁见智,或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既不必对号入座,也不好强做分辨,说到底,只是为了说明“大学管理”不同于“专业研究”,各有各的努力方向。而且,明眼人一看就明白,我谈这个问题,暗含李方桂的故事。
被誉为“非汉语语言学之父”的李方桂,曾拒绝出任中央研究院拟设的民族研究所所长,理由是:“研究人员是一等人才,教学人员是二等人才,当所长做官的是三等人才。”
据说前去说项的总干事兼史语所所长傅斯年听后,并没发火,而是作一长揖,边退边说:“谢谢先生,我是三等人才。”作为后来者,我们能理解李、傅二君各自立场的差异,但又承认,二人都是二十世纪中国学界极为难得的“第一等人才”。
之所以在这个时候提出,不该让第一流学者当校长,既是希望社会及政府尊重学问,也是意识到今天中国大学问题的复杂性,远非“学问中人”所能理解、所能驾驭。不要说“世上已无蔡元培”,即便蔡先生再世,也都可能回天乏力。
2007年10月15日于圆明园花园
附文
中国副部级大学名单曝光
学府还是衙门?
作者: 苏子    来源:掌停车
如今,一流的大学成了一流的“衙门”,层级分明,等级森严,哪还有人甘于寂寞,好好做学问?
教授家中坐,校长天上来
一般情况下,普通本科高校的级别是正厅级,但是,在全国有32所大学被定位为副部级大学,这32所副部级大学的书记和校长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任命,中共中央组织部宣布,这些大学的校长和党 委书 记全部享受副部级待遇,由中组部管理。其中,国防科技大学为副大军区级别。
中国32所副部级高校名单如下:
北京区(7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天津区(2所):南开大学、天津大学
东北区(3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
陕西区(3所):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上海区(3所):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
江苏区(2所):南京大学、东南大学
湖北区(2所):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湖南区(2所):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副大军区级)
安徽区(1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福建区(1所):厦门大学
广东区(1所):中山大学
浙江区(1所):浙江大学
四川区(1所):四川大学
重庆区(1所):重庆大学
山东区(1所):山东大学
甘肃区(1所):兰州大学
除去32所副部级高校的所有一本院校和二本院校,即包含7所985大学、所有非985的211大学,以及其他所有普通本科高校都属于厅局级单位,其中,中央直属高校的书记和校长由教育部任命宣布;高职高专院校则属于副厅级,包括所有公办专科高校、公办职业技术学院。另外,独立学院有公办民助的性质,级别一般也是副厅级;民办高校一般不署行政级别。
戴着“官帽子”的中国大学,与人们心中兼容并包、独立自由的学术高地早已相去甚远。这些年来,直接从教育部空降下来的重点大学校长、副校长,越来越多,若干司局长熬了许多年,在大学里谋个副部安度余生的例子不胜枚举。正所谓“教授家中坐,校长天上来”,就是这个意思。
说到这里,有一个真实故事:
某学生本科读的是重庆大学,硕士读的是浙江大学,博士读的是北京大学,结果毕业证上统统盖的是北大校长林建华的章。找工作的时候,面试官调侃说:“造假也要专业一点嘛,你就不能多刻几个章?”
不要以为这是一个段子,经过查证北大林校长的履历,发现这名学生确实没有弄虚作假,怪就怪中国校长走马灯般变换得太频繁了。
林建华履历(节选):
2010年12月至2013年6月任重庆大学党委常委、校长;
2013年6月至2015年2月任浙江大学校长;
2015年2月至今任北京大学校长;
2015年3月5日,国务 院正式任命林建华为北京大学校长。
今年1月,施校长愤而辞职,原因是清华“就业引导教育”的功利性,导致中国所有精英都想干金融,无人再潜心科技研究。以施校长之材,绝对是清华一大损失。
也就是说在“官本位”的渗透下,中国诞生了32个副部级大学,那么就需配置64个副部级干部。由此类推,正厅,副厅、正处、副处......这就是为什么大学教授都争着谋个处长或副处长的原因了。另外,要是能在教育部或国家学术评审机构占个一席之位就更好了,这样不单提升了学校的“综合实力”,教授说话自然也更有分量。“官大学问深”,不是共识,却已成通例。
中国大学:聚天下英才而摧毁之
忆往昔,民国时期的大学之风,称得上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开一代学术与自由之风”的北大蔡元培、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中国现代教育之父”南开张伯苓、浙大学风与灵魂缔造者竺可桢、以及与蔡元培并称为“北蔡南马”的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等等,一代代闪耀人性光芒的伟大教育家,为中国教育事业奋斗终生,何曾想自己一手打造的理想国,如今竟乌烟瘴气、危若累卵。
从左至右:蔡元培、梅贻琦、竺可桢
在现在的大学里,就业率才是最紧要的行政任务,为了千方百计提高就业率,甚至有学校“绑架”学生的毕业证,要求学生拿就业证明来赎。那漂亮的数字背后,风光无限的高等学府只是一台冷冰冰的机器,学生则一如流水线上的商品,被粗暴地被打包出售。
对此,北大学者钱理群直言不讳,最著名的是《大学里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文,他在文中警告说:“这样的人,一旦掌握了权力,其对国家、民族的损害,是大大超过那些昏官的。”可谓振聋发聩!
“聚天下之英才而摧毁之”,触目惊心!学者资中筠痛心疾首:“大学培养了一群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学生,这是我们教育最大的失败。”
只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多少家长为了将孩子送上名牌大学疲于奔命,殊不知,金玉其外的高等学府早已是声色犬马的名利场。名牌大学毕业又怎样?马云就说了,北大、清华毕业的,不要去阿里上班,应该去中小企业锻炼。另外,马云建议哈佛、清华等名校毕业生,要尊重那些差劲一些的学校出来的学生,非名校毕业的学生,也请尊重自己。只要努力,会有机会的。
今天,我们说大学变了、老师变了,并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要怂恿学生们放弃读书,放弃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是最质朴的金玉良言,即便你不在学校,学习也必须是终生事业。尤其是寒门子弟,要始终坚信只有读书才是你改变命运的“人生捷径”。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百年前梁启超的殷切期盼,如今读来仍使人心潮澎湃。在如何培养下一代的问题上,还请中国教育者再三思量!
2018年高考在即,借用蔡元培校长一句话:“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祈盼广大青年奋发图强,只争朝夕。

来源:陈平原、苏子/ 中国好学者、掌停车【留美学子】删节整理,转载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文章内容仅供分享,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近期相关文章
 美国大学系列参考 1-8/10期 
【留美学子】已发1143期 精选好文
精彩系列 持续推出
【百余篇美国名校探秘系列】
【美国大学、高中信息汇总】

【陈屹视线】 美国教育30年心经

【世界名校之路-公益分享】

【名家谈教育】【留学逆袭】

【父母手记】【预备留学狗】
............
【留美学子】的 读者文摘
第 1144 期   原创精选 篇篇出彩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