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快过春节了。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
导读
曾经的高考理科状元,本科北大的留美研究生王猛(化名)12年不回家过春节,6年前,他与父母决裂,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热议,其中一句网友评论获得2万多的赞。如今,双方再发声,儿子要回家了?
可近日,有关“北大毕业生拉黑家人”的报道引发网络热议1月28日,成都商报刊发报道了《北大留美硕士万字长文 控诉父母“控制与伤害”》一文。
媒体报道截图
曾经的高考理科状元,本科北大的留美研究生王猛(化名)12年不回家过春节,6年前,他与父母决裂,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
他写下万字书信控诉其“罪行”。
万字长信的开头部分文字(来源:红星新闻)
据红星新闻报道,2012年前后,一封长长的决裂信发出,接着,王猛拉黑了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他不再主动联系家人,也几乎不回复任何信息。这一步,充满无奈,“这期间有太多的机会,但凡有一次他们抓住了,就不至于此。”
最近10年,王猛仅回过一次家,还是“例行公事”——更换过期身份证。那是2015年春天,整个行程仅在老家的城市呆了6个小时,在家中停留了不到10分钟。这还是因为需要向父母拿户口本,否则,连10分钟也没有。
被控制的爱:单纯环境限制了社交能力
“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类拔萃的模范!”王猛直着眼睛,说完话紧咬嘴唇,“
他们所有的付出只是为了控制
。”

“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喜欢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王猛至今记忆深刻的一件事发生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
那时,班里要搞文艺演出,前一天班主任要求大家穿齐膝短裤参加,但演出时却只有王猛没按要求着装。“我母亲不由分说地让我穿长裤,我提出带上短裤备用的请求也没被准许。”在穿衣的事情上,这不是孤例。王猛说,从小到大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审美来置办的,几乎没有一次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选择的
  ▲资料图
王猛是大院子弟,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所有的生活圈子几乎都在这个院子里,“包括朋友,都是他们(父母)认识、了解或者听过的,跳出学校的几乎没有”。
王猛介绍,五六年级时,自己对奥数很有感觉,而一开始母亲并不乐意让自己去,一次在外参加奥数考试回来后,发现携带的文件夹不见了,找回后发现被人划坏并涂抹,“回到家后,母亲不但没有安慰我,反而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高中时,王猛曾强烈要求到外面的学校上学,但遭到了父母的拒绝。此后多次争取也均遭到家人拒绝。尽管后来考上北大,但王猛认为,正是这一封闭单纯的环境让自己的社交能力从小就受到了影响,与一些同学的难以相处也让他对人际交往不再期盼。
原本以为,考上北大,就能远离家乡,逃离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没有。“就在离开前,家人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电话,请她之后多多照顾”。王猛说,大姨果然像父母一样“照顾”他:不断给他打电话,甚至悄悄联系他的同学,了解他的情况。
在王猛看来,这不是照顾,而是一种控制。
王猛说,小学时,因为不会剥鸡蛋,他遭到同学的取笑,后来传到家里亲戚耳里,又一次
遭到了亲戚的取笑
,且不止一次,“但面对取笑,家人从来没有保护过我,不以为然。”

发生在大学前的一次旅行,让王猛至今难以接受。大学前,自己“被迫”参加父母“邀请”的一次毕业旅行。旅行团由单位里的几家人组成,带团的是一名年轻导游。“一路上,母亲都在不停讲述者我如何优秀和培养我的体验,让人很不舒服,尤其是她的表情却是愁眉苦脸。”
最为突然的事情发生在当天晚上。导游在安排住宿时,当着全团二三十个人的面提出“这位北大的状元和两位小姑娘一起住,如何?”王猛瞬间僵住,“我不知所措,什么也没有说。”父母也没有搭话。
回到房间后,王猛才不平地问父母导游为什么这么说,却遭到了父亲的一阵教育责骂,“你马上要出去读书了,别人乱说话这类事会很常见的。”“但实际上,我需要的是他们的一个反应,哪怕哈哈一笑呢?”王猛说,“他们什么都没有做。”
而在上学择校的问题上,同样有类似遭遇。王猛称,在大院学校上高中时,一次向父母反映自己调座位后身边环境变得糟糕时,也遭到了父亲的打骂,“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高二时,再向父母反映学校的处境,提出想跟校方谈谈时,父亲依然没有支持,而是说“你必须学会跟任何人相处”。
2005年春节成了王猛在家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当时,王猛即将大学毕业,小时候
取笑他不会剥鸡蛋
的亲戚来到家里,“她看我正在做一件塑料模型就瞟了我一眼,讪笑道‘原来你只有玩模型时,动手能力才不那么差’。”

王猛介绍,因为剥鸡蛋的事,多年来频繁遭到嘲笑,加上大学几年本就因为动手能力原因显得被动,这次便没有忍住,猛地站起来怒视相对。“这次,父母依然没保护我,也没对亲戚说不”,之后,自然少不了一场争吵。
自那以后,王猛便没在家过春节。2018年春节,他也依然没有回家的想法。毕业后,在经历了几年不太顺利的工作后,王猛借着英语优势决定出国读研

然而父母的“关爱”如影随行,随后就给他找了一位“老朋友”照顾他。在与家人的通信中,王猛讲述了与这位“老朋友”并无共同话题,并列举出其为人的诸多问题,“信有4000多字,至少在我看来是证据严密的,让他们明白我跟这人的关系。”
回信一天后就来了。“尽管承认我的愤怒是真实的,但却称‘绝交未免太狭隘无理了’,且依然要求我学会跟有问题的人交往。”王猛无法接受父亲的回信,“父母的反应仍然不以为然,并不顾我的感受。”
父母搞不懂:儿子为何老揪着过去不放
这些年来,无论儿子能否收到,母亲老刘(化名)都会在春节前给儿子发去短信,询问其是否回家过春节。结果如预想一样,大部分信息几乎都没有回应。仅有的两次回复还是在几年前,而回复也极为简洁,“有事,不回”和“不”。

“每年春节都有人问,你们儿子咋又没回来,我都说他在美国,忙,不方便也没多少时间。”老刘觉得这样回答是在为儿子撑面子,“不然说他和父母决裂了,不回来了?”
“我们在期待一个契机,给他时间和空间。”老俩口内心期待着儿子的回归,希望与儿子重新建立起亲密联系,他们认为在关系的重建上,主动权仍在儿子那边,家的大门永远打开,“你走近,我不会反手推开你”。
饭桌上,老刘多次重复着一句话,“搞不懂他是啥原因”。

老王认为,在美国做了心理咨询后,加上和“老朋友”的相处不愉快,他就开始不和家里联系了。“这是一个转折事件,总认为我们给他推荐的人不行,是要控制他,也总认为先前的一些其他人比如他的大姨二姨等都是不能交往了,但你不交往就不交往吧,礼节还是要一些吧,他们反正也不会完全进入你的生活。”老王说。
“国内就不说了,国外是完全陌生的环境,我们介绍一个朋友,在必要时候也好有个照管,我们错了吗?这是要控制他吗?”母亲老刘说,“同时,我们也不了解你的学科,也不了解对方是不是专业的人,你不认同,觉得对方在帮助你的过程中有错,你自己改过来不就好了吗?
会不会真如儿子所言,是
父母从小的掌控和过度保护导致的呢

这一点上,母亲老刘似乎也不认同。“要说掌控,他17岁以后就不在我们身边,现在34岁了,人生一半都在外边,如果前半程我们在掌控他,可问题出在这后面啊,照这样说,反而是掌控不够。”
老刘也承认,的确对孩子说了很多“不”,但这些也都是原则上的不。“我们单位是讲政治的,那时候就有一个警示片,里面讲一个儿子犯错后,在生命最后时刻都在埋怨他父母为什么不能多告诉他一些‘不’字,哪些是不能做的。我可能也更多的是在这些方面给他说了一些不,收得紧了些。”
对于王猛提及的上学问题,以及父母按照个人喜好决定其衣着,老王说,“当时,学校外边经常能看到一些学生在抽烟,有时候还打架,我们大院内就单纯得多。”另外,上学无论在哪里更重要的还是自身的努力。在选择衣服上,老王则称父母的确会帮其做选择,“但也不是所有”。
小白(化名)是王猛的初高中同学,在小白看来,王猛父母的确在对王猛的保护上有些过度了。小白介绍,当时王猛上学到回家实际上仅有几分钟的距离,不过,但凡下雨天,在下晚自习前,王猛的父母都会出现在教室的后门,“手上必备的就是一把雨伞和一双雨靴,连续几年都是这样。”
红星新闻记者将王猛的万字长信转给了老王一份,希望他能清楚儿子对过往真实的思考和想法。看完信的老王没有说太多感受,“还是以前说的那些事”,他依然认为儿子太放不下。
毕竟儿子远离这么多年,老王其实也有自己的反思。抛开儿子本身性格中的内向,抗挫折能力不强外,他也开始回顾自身是否也存在问题:说不上太多,但他觉得曾在处理儿子的“求助”上的确存在方式方法的问题,忽略了儿子的心理感受。
“好比那次他耿耿于怀的旅行,如果当时真的站在他的角度,或者在现场对导游的话有所回应,他肯定会有不同的感受。”老王说,“再比如,他不喜欢的大姨、无法沟通的美国‘老朋友’,或许并没有必要硬要求他一定要联系,应该尊重他的想法。在很多事情上,或者给出策略和办法,让他自由选择要好得多,而不是帮他做决定。”
老王说,儿子是“不一样”的,“但过去,自己却偏偏在任何事情中都一律以大原则来要求他,对任何人都应与人为善,却忽略了凡事都有不同。”
这些年,老俩口搬了四次家,老刘丢掉了所有与自己大学相关的书籍或笔记,对于那个年代的她来讲,这些东西意义非凡,“我都是孩子三岁了才去上的大学,他爸更晚一些”,但惟独没有丢弃的是,王猛从小到大的所有物品,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手工,都在家里放着
“不管怎么样,我们爱儿子,希望能跟他重新联系起来”老刘说。
王父表示,儿子选择决裂,他只能接受。现在,他“只能乞求苍天还我儿子一个健康的心灵”。他反思在教育儿子的问题上,“过于乐观和自信”,认为很多事情在多年后都会过去,忽略了儿子的“不一样”。他也困惑,在“过于关爱”和“放手”之间,到底该如何平衡?
图文无关
父亲下载了大量心理学方面的电子书,希望了解儿子的病情。因为怕刺激儿子,在儿子选择决裂的时候,也选择了接受。当时儿子想要决裂的理由之一是,诊断建议提到要切断和曾经对他造成伤害的家人和环境的联系。“如果这样可以让他快乐,也好。”说完,王父的眼泪落下,五味杂陈。
网友的这句评论获得2.1万点赞...
对于此事,网友是怎么看待的?
中国青年报(ID:zqbcyol)注意到,新浪微博上相关报道的评论区已有上万网友表达了观点。
在@人民日报的相关微博上,有2万网友进行了评论,其中这句获得2.1万点赞:
不少网友对于这一观点进行了跟帖回复:
其他赞数较高的评论分别是:
北美的网站文学城上的网友留言:
一览青山 发表评论于 
从父母方面,没有意识到孩子早期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是父母的疏忽,其实是无法也不可能要求天下父母都是万宝全书。

从孩子方面,每个孩子也都不是万宝全书,体质个性能力各有不同。这孩子已经有mental issue了,只是轻重程度在什么年龄段发出来而已。小孩出格的聪明,往往也容易出这方面问题,因为先天脑子超常的敏感。
ecolio157h7 发表评论于 
这种父母是活该!

把儿子硬是要打扮成女孩,只为了自己的喜好。这种父母本来就有心理疾病。

controlling freak,外加情感缺失,对子女根本没有父母本应该有的那种父爱母爱。


这种父母,等到孩子大了被拉黑,也是自找的
坔麦芽 发表评论于 
中国人的攀比渗透在每个角落!低级并俗不可耐!
不装也是装 发表评论于 
记得我曾经有一个同事(女孩),在家里从小到大是父亲打大的,在家里连大气都不敢出。但在单位里却活波开朗,领导同事都喜欢她。所以一个人快乐与否,不完全在于他出生于什么样的家庭,而是看他有什么样的性格。作为父母,如果生了一个外向开朗,又善于交际的孩子当然幸运。但文中的父母恰恰就生了内向敏感又不善于和人交往的孩子。性格是天生的,不是由孩子自己所能决定的,而且这样的孩子自己也很痛苦。要想这样的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做父母的就不能用对待普通的孩子那样对待他,要格外用心,要能理解体谅孩子,甚至必要时咨询心理医生。文中的父母根本就没意识到他的孩子性格的问题。尤其是孩子多次向他们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他们仍然按自己对生活的的理解去责备孩子,导致了孩子精神问题越来越严重。他们一定不是有意而为,但他们不够细心,没有意识到孩子已经出现早期的心理问题,加之孩子学业优秀,没出现严重的抑郁特征,心理问题就被忽略了。
一只熊 发表评论于 2018-01-28 17:11:04
原谅父母的不完美,其实是放自己一条生路。原生家庭有问题的话,负面影响肯定很大。但是人的自我纠错能力很强的,总是希望往好处发展嘛。我觉得他这种是缺乏爱。如果从家里体会不到,从老师,同学,陌生人,总会有善意的。他毕竟学习这么好,应该还是有过很多顺风顺水的阶段。如果能找到个爱他的人也全都解决了。

在@红星新闻相关微博报道评论区,同样有上万网友对此事进行了评论。

在这些网友的观点中,这一观点获高赞:
该评论已获得1.2万个赞,其他赞数较高的评论分别是:
最新进展:父亲、儿子再次发声
王父在网络上看到了报道,在给成都商报记者回复的信息中,他称:
“希望稿子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他会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对待这件事情,“初步想法是不能把过去简单地看成废墟,否则断壁残墙会阻隔视线,形成隔阂。即使是废墟,也应该用心清理,还可以发现基础、设计、施工中间的诸多问题。这样才能为明天铺平道路,打造新的景观。”
事实上,在成都商报报道之前,王猛与父亲之间可能很难有这样公开对话的机会,在了解到父母的思考和反思后,他会“回家”吗?
一个人的成长是不可逆的,尤其是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成长。佛洛伊德说过:一个人童年时期的经历,决定他成年以后的命运。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从王猛和他的家庭教育上,我们应该反思: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成都云公益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傅艳认为,最近在朋友圈流行的游戏《旅行青蛙》可以带给父母一些启示。
就像游戏中一样,你需要做的并不多,就是为青蛙收割三叶草,让它能远行。至于会到哪里,好久回来,会带回什么礼物,交什么朋友,都不是我们能够干预的。
“现实的孩子就像那个青蛙一样,它会自己吃饭、看书、写日记、睡觉,但你都只能看着。“傅艳说,“其实,父母要做的就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他们全力的支持,在需要鼓励或者取得成绩的时候,为他们在一旁默默地鼓掌就行了”。
巨红琳(四川省家庭教育研究会、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专家):这个家庭教育可以说是比较严苛,父母给孩子积极的情感关注很少,更多是行为上的要求和约束,不断地设立目标,或者让纠正孩子的问题。
虽然孩子越来越优秀,得到很多夸奖,但这种夸奖和表扬比较功利性,导致孩子内心情感很空洞,缺少情感的滋养和支持。在父母目标化管理、功利性教育之下,孩子走到今天回过头抱怨父母。
注重成绩和完成目标,这是很多家庭的共性,只是这个家庭表现特别明显。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很接受这样的顺从孩子,孩子虽然心理感到不舒服,但社会的认可和外界的表扬会让他们怀疑自己,自己萌生的反抗心思是不是错的。来源:中国青年报(ID:zqbcyol)
小编:父母不能选择,童年也无法重来,作为成年子女,可以选择的是自己对父母的态度,以及未来家庭的天伦之乐。

关于我们
汉加风平台聚焦于加国政治、财经资讯、社区动态、草根创业。致力揭示事件背后的深度、温度;传递正义、担当;体现社会责任。旗下品牌栏目:《加拿大骗子曝光台》揭露各类大小骗子、骗术;《汉加风系列》为时事评论;《闲闲聊时事》为一周新闻综述;《加国职场》关注留学生就业;《汉加财经》为北美和中国每日财经简讯及《温哥华创业故事》系列、《加国养老》专题。
新闻线索:[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