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还有不到一个月就是国内高考,一则”史上最牛高考成绩“忽然刷上热搜,引发关注:
全班36人,其中35名报考中国的大学,16人考入北京大学,16人考入清华大学,3人考入中国人民大学…
这并不是”吹牛“,而是人大附中国国际部在2017年度实打实的高考成绩
(图片来源:微博)
1、一张“扎心”的毕业照
如果光看这张毕业照,
你可能以为这只是一群
普通的国内的高中生,
(图片来源:微博)
然而他们的“战绩”却足以令人瞠目结舌:
36名国际学生除1名同学放弃报考国内大学之外,其余都进入了北京最有名的三所顶尖高校!
有好事的网友顺便查阅了一下这些年,人大附中的外国学生们的战绩:
人大附中2017届外国学生高考成绩:
我校2017届外籍学生共36人,其中35人报考中国的大学, 在35名学生中:16人考入北京大学,16人考入清华大学,3人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三所名校录取率达100%。
2016届外国学生高考成绩
我校国际部2016届外籍高三毕业生共20人,升学录取结果:11人被北京大学录取,7人被清华大学录取,2人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三所名校录取率达100%。
2015届外国学生高考成绩:
我校2015届外籍学生共28人,其中在26名报考中国大学的学生中:16人考入北京大学,3人考入清华大学,3人考入人民大学,1人考入上海交通大学,1人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考入北京大学的外籍学生张乐临取得“2015年北京大学外国学生入学考试”第一名。
能够查到的最远的2005年,人大附中共接收5名外籍学生,其中1人考上北大、1人考上清华,而考上人民大学的两位同学,刚刚才来北京2年;考上复旦的那位同学,也只在北京学习了两年。
无数学子做梦都不敢想的中国顶尖学府,甚至连本校的学生都要付出卓绝努力才可以触及的“黄金门槛”,可在这些外籍学生面前,仿佛唾手可得。
(图片来源:微博)
更让许多网友直呼“扎心”的是,在历届人大国际生毕业照中,几乎清一色的都是华人面孔。
为什么,这些长着华人面孔的外国孩子,可以堂而皇之得到中国孩子们梦寐以求的一切,把中国父母的孩子们,狠狠按在了起跑线上?
2、外国国籍,真的那么重要?
有人说:什么叫输在起跑线?就是无论你再努力,你的努力也比不过一本外国护照,一纸外国国籍。
国际生能考上中国顶尖大学,他们之前所受到的是中国教育还是国外的教育根本无关紧要,重要的只是他们是否能“赢在起跑线”上,即是否拥有外国国籍。
(某“华侨联招”广告,图片来源:网络)
所谓“十年寒窗不如一纸国籍”,就是如此。
那么所谓的“外籍考生400分上清华”的传言,真的存在吗?
首先,我们可以看看清华大学对“国际学生”的要求:
(图片来源:《教育部关于规范我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有关工作的通知》)
在2010年后,申请高校的国际生必须入外籍四年以上,且实际居住在国外2年以上,才能“算数”,因此也并不是每一个外籍考生都可以申请中国的大学。
但这样就可以为华侨生入学增加难度了吗?却不见得。
很多人已经知道,清华大学在招生规章上白纸黑字写着,申请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最高学历学校提供的成绩单、高考成绩或SAT、ACT等国际通行标准考试,
另外考生还需证明自己汉语水平达HSK五级,如果四级也可申请,但必须入学一年以后达到五级。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
而所谓的HSK四级,好像也没有什么难的:
(HSK四级考试难度,图片来源:网络)
且不论HSK考试对一个长期居留在国外的华侨学生到底难还是不难,
但需要承认的是,招生简章中所“包括但不限于”高中成绩、高考成绩或国际考试成绩的要求,相当于默许了这些国际留学生可以“免试入学”。
就算这些孩子们真的参加高考,似乎难度也并不高。
清华大学根据在各省投放的招生计划与生源质量情况,确定各省高考录取分数线;然而华侨生,是可以被区别对待的:
(图片来源:网络)
就算北京的学生,想要上清北,也要671分
而华侨生,只需要区区400分
更何况其他省市的考生,还不得不过着“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还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古今中外名人轶事信手拈来,才有可能考到上清华北大的分数:

以2016年的高考数据为例,参考总人数为940万人,而清华招收人数为1248人,平均录取率为1.33%,而且这个1.33%还是分数榜排名最前的1.33%。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所以,“400分就能上清北”绝非空穴来风。
对于普通孩子来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对于华侨考生就是一条平坦的康庄大道。
3、“最牛的高考移民”,就是出国
在人大附中35名国际生被传出上清北、人大三所顶尖高校时,有人调侃:这才是最牛的高考移民。
但回过头来说,其实如今一些家庭为了能让孩子有更好的上清华北大等名校的机会,索性移民海外,并让孩子回国参加高考实现“曲线救国”的目的,其实也与过去十几二十年间流行的“高考移民”是一样的。
都说“屁股决定脑袋”,如今中国的中产阶级变得越来越富裕,他们的财产和地位就决定他们能够为子女谋取更好的机会,还可以趁机享受国外的福利,岂不一举两得?
都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中国的教育和家庭理念中,父母为了孩子未来的利益做出的牺牲,都是可以被理解的。
更何况,HSK五级考试,即便是中国人做也不一定能轻松过关。
网上经常传闻HSK五级考试不难,只要考类似于“发表 这篇论文 什么时候 是 的(这篇论文是什么时候)”的排序题就好,
却殊不知真正的HSK五级考试,考的却是这类的:
(图片来源:http://www.chinesetest.cn/
不仅要考阅读能力,还要考验你对人情世故的理解,也可以说很“中国特色”了。
要让一个十几岁,而且长期生活在人情世故比较单纯直白的国外的孩子回答这样的问题,适当的家庭教育和自身的努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显而易见的是:
拥有外国国籍的那些移民了的中国孩子,确实有能力“吊打”那些中国国籍的孩子们,但他们也并不是“坐享其成”。
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之所以能少付出一些努力,是因为他们的父辈、祖辈,付出了百倍甚至万倍的努力。
在我们感慨中国社会阶级固化时,其实我们也需要明白:所谓的阶级固化,也是来源于上一代,甚至好几代的努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