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做所有的工作都是一样的收入,比如5000元。换句话说,清洁工跟阿里总裁的收入是一样的,其他的福利待遇也一样,那时,你会做什么?”
文/马华兴,公众号:治愈马(ID:zhiyuma250)
关于『人生使命』的话题,估计是各种鸡汤热了凉、凉了又热的文章充斥各种朋友圈。
但是你是否依然会觉得,这可是个大话题啊。每个人都想找出自己这辈子到底想干啥,所谓的『理想』是啥,这不是费多少劲都找不到吗?
『人生使命』是个若隐若现的神兽,它藏在你的潜意识里,一般会在你某些情绪达到极致时,嗖的蹦出来。但一旦外界世界的干扰出现,它就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所以,很多人费了多年也找不到。这也成就了我们这些写鸡汤的和搞培训的。
但这里,我要告诉你
你有办法!
我这三个方法,让你一晚上就找到,你信不信。
下面给方法召唤出“人生使命”神兽。

方法一、“剥离金钱”魔咒

工作的一个最无可非议的目的是什么?
就是赚钱,赚很多很多的钱。
如果我是千手观音,这点上,我一千个手都举起来。
但是,对于所有人而言,赚钱不是终极目的,赚钱是过程目的。
钱带来的是一种:安全感
当这种安全感一定程度达到时,人们的工作动力就会减退。
是特别明显的减退。
因此,找内部动力就需要把钱这个因素给剥离
你肯定听很多鸡汤说过这样一个提问:“如果钱不是问题,那你会做什么?”

这个提问似乎让很多人得到了“天启”。如果我财务自由了,我会做什么呢?
但是,问题就出在“钱不是问题”、“财务自由”这个概念上。
你让一个尚住在租房屋、或者每月还贷1万多的职场人士去想象自己财富自由的样子,他几乎无法想象。他听到这个问题的第一反应是:“醒醒啦,工头催活啦”。如果你再执着多问他,你真想过财务自由之后你要做什么吗?他往往就会用一个含糊的语言告诉你:“哎呀,做我想做的事情拉,周游世界,买大房子,做公益。”这样的回答塘塞你。
当人们被钱这个事折磨惯了时,他是绝对想象不到『钱不是问题』这个场景的。

这个问题甚至还会开启他的『抱怨模式』:『我艹我现在为啥不能干我想干的事还不就是没钱闹的吗?』
所以,这个提问咒语对一些人无效,它主要对已经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有效。
那怎么办?
问这个问题。
“假如做所有的工作都是一样的收入,比如5000元。换句话说,清洁工跟阿里总裁的收入是一样的,其他的福利待遇也一样,那时,你会做什么?”
这个问题是炸弹,很容易打中一个人。
我在自己的课程上把这个问题扔给大家,让大家给我回复。真的会回来各种神回复。
如果有导游的能力做国际导游,可以去很多地方,如果木有做蛋糕师,因为喜欢
『地图采集员,平时也喜欢看地图或者与某张地图相关的一段历史或者地缘政治或者其他比如人类学里放的一张地图,都能读很久』
好棒的问题,我会选择做老师,智慧,贡献,成就。谢谢老师的好问题,让我思考并发现自己。
如果所有职业都一样,肯定会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吧,我觉得我会去当画家,如果这也算个职业
请注意看以下两个回复:
我选择做一名图书管理员,原因是:下班即走,无需加班,也不用周末还想着工作;随时看自己想看的书;不用和人社交
(点评:图书管理员?哼哼,看来有远大志向啊,竟然跟我朝太祖早年干一个活)
清洁工,因为不用动脑,只要勤奋就好,没有心里压力和竞争,又有足够的能力胜任

(点评:真的有人愿意做清洁工,这就是这个问题牛逼的地方。这想必是个整理控。)
所以,你知道这个提问的威力了吧,它是一个自洽开放的咒语,能直接打到你内心深处的那个终极使命神兽上。

同时,有人说:
『如果所有人收入都一样,那不就跟三十年以前大锅饭一样了吗?那难道是好生活?』
当然跟三十年以前大锅饭不一样,那时候,确实是绝大多数人收入一样,都是20块。但那时候你没法自己选择你干什么,你的一生都是被被被被被被被被被选择的啊(请原谅我在被字上结巴)。
下一步,当你回答了这个问题之后,你是不是会发现:
何必要等到所有人收入都一样时才开始干这个事呢?
何必要等到钱不是问题时才干这个事呢?
为什么不在现在干这个事呢?
内在动力模式就开启来了。
重复一下这个提问:
“假如做所有的工作都是一样的收入,比如5000元。换句话说,清洁工跟阿里总裁的收入是一样的,其他的福利待遇也一样,那时,你会做什么?”

方法二、“子女”魔咒

这个方法对于为人父母者特别灵。

还是2009年,我跟几个前同事出差,在火车上。他也刚当上爸爸,然后就问我们:你希望你孩子以后做什么?
那时,我刚接受了一些生涯规划的观念,于是我就说:我觉得得问她吧,她想干什么干什么。父母总是会把自己的希望强加到孩子上。我不想强加给她什么。
他说:“你少装!但你依然对你的孩子有希望。那是你亲生的啊。你总是对他有希望,总是不希望他干些其他什么。”
我开始还挺抗拒,但设身处地一想,真是如此。
没有人那么超脱,希望自己的孩子 长成为他自己的样子。 那种【超脱】的人要么还没孩子,要么就有点装B。
我当时就是装B了。
我对我的孩子真的有希望,我希望她有一门硬技能,以后靠这门技能吃饭,服务真正需要的客户。这样就可以不看上司脸色,不跪舔领导,不用靠什么『情商』、『沟通』这样虚头八脑的路数玩。而假如她以后做管理、销售、营销这类靠软技能吃饭的活计,我却不太希望。
至于是什么技能,那倒确实看她个人喜好。
但是,understand?这不是我对她的希望,这是,我对,我,的希望。
我只是把对我的希望的投射到了我的孩子身上。由她带来某种延续。
所以有时当一个妈妈或爸爸,想问我自己的理想,自己未来想做的是什么时。我都会问他一句话:
“你希望你的孩子以后做什么?不希望他做什么?”
这往往是你的梦想,你的愿望。
甚至,当你能描述出这种期望的时候,你会发现,这背后依然有点『未完成事件』魔咒。
你期望他的,恰恰是你的未竟,或者你的缺失。只不过借助你的后代完结。
妈妈期望孩子必须好好学习,往往是妈妈小时候学习成绩不好,然后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所以投射到孩子身上。
我的一个来访者,却期望孩子好好玩,学习成绩一般无所谓。然后我用了一种『神棍』式的语言问他:『听上去你的家庭对小时的你要求很严格啊?』然后他一下觉得这个人读懂我了。
有时候这种游戏变得很好玩,90后、00后们,当你高考报志愿的时候,你可以观察一下你家长的意图,如果他真的很强势,要你非按他的填,那你就知道他的梦想了,这或许也是他的软肋。
重复问题:
“你希望你的孩子以后做什么?不希望他做什么?

方法三、“十年阳寿”魔咒

乔布斯的著名演讲不少人看了很多次。
他说了一句话:
“在过去33年里,我每天早上都会照镜子,自问:“如果今天是此生最后一日,我今天要做些什么?”。”
本来我想说:『每当我听到这句话时,我都热泪盈眶。』。但是实际上我的状况是:『每当我听到这句话,我怎么都没哭出来。』。如果这天是我最后一日,我的想法就很简单:跟家人聊天,然后看几部爽的电影,到死。
啊,太不英雄了。
还有一部电影叫《遗愿清单》,也是各种生涯规划点名要求必看的电影。
讲的是俩得了绝症的老人,在化疗中,其中一个人在写『遗愿清单』,另一个人看到后觉得,既然这么脆弱,那我们还不如把这个『遗愿清单』实现呢?
于是他们就开干了。
跳伞、飙车、去喜马拉雅、去最豪华的酒店爽……
我看了我就觉得,难怪,其中一个老人是土豪。我要列这么一个清单我不会被病弄死,我会绝望而死,每个目标都要花好多好多好多钱。
于是,我就突然想出来要问自己一个问题:
“如果你对阳寿只有一年,一年后的今天你会无疾而终,这一年你会做点什么就没遗憾了?”
这个问题我一样问过很多人,结果答案让我失望。几乎全部都是四个字
“多陪家人”
不过没关系,我又把问题增强了一个版本。如下:
“如果你对阳寿只有三年,三年后的今天你会无疾而终,这一年你会做点什么就没遗憾了?”
我把这个问题扔出去问很多人,结果答案依然不太对劲。几乎都是两件事。
第一件事:多陪家人。第一件事是亲密关系话题
第二件事:到处玩、到处作。第二件事则是个人体验话题
他们普遍的想法就是,我花一年时间陪家人,剩下还两年,那还工作个毛线,花钱,买好看的,旅游,玩好玩的,吃喝玩乐,拉倒。
看来,还是时间设计的不对。
于是我就又调节了几次时间。
最后发现,这个时间点是最有效点,如下:
“如果你对阳寿只有十年,十年后的今天你会无疾而终,这一年你会做点什么就没遗憾了?”
请各位注意,十年。
十年是最好的人生设计时间。
当你只有十年阳寿时。你会发现,除了“多陪家人”和“吃喝玩乐”之外,你至少还有7-8年点时间,这些时间你必须要考虑干点什么。
学点什么,创造点什么,为别人做点什么。
而7-8年这个时间,也恰恰是你正好可以作出设计的时间。
于是乎,回答就又开始丰富起来。
“我会学习写作,希望能写两本书籍。”
“我会继续做金融,考出cfa,能不能晋升到总监”
“我会学习艺术设计,学成后去做画展策划”
“我会学习心理咨询,边学边做”
“我会在第一年跑个全马,然后学习健身体育,做个健身教练”
然后,我会邀请他们作出一个10年的大计划,把10年的事情分解到每个季度。写出那些大块时间需要做的事情。这样,大家就发现,生活是有动力的,一分钟也不要浪费。
所以,这个方法的套路出炉。
第一步,给自己一个小半天的时间,把网络关掉。
第二步,想象以下,10年以后的今天,你将会无疾而终。你的寿命就10年。你会干点什么让自己这辈子没遗憾;
第三步,你可以按 个人、家庭、事业,三个角度来写。举例,个人:玩全世界想去的地方,看想看的各种书和电影,吃好吃的,跟老婆滚床单一个月……;家庭:零碎一共花一年的时间陪父母孩子;事业:要做一个更专业更专业的产品经理,自己设计一个产品,并组个小团队把产品做出来。
在此,请注意,一定要写那些至少需要三个月才能完成的任务,那些大块时间,而不要写碎片时间的事情。因为人要先定出大块时间;碎片时间无需规划,手机和遥控器会规划你。这就好比去吃自助,先想定一定是,刺身和牛排;等这些都拿了,才会去想那些汤汤水水。
第四步,把这个计划细致到季度。每个季度定一个小关卡。列出一个表格。

第五步,实施吧。
如果你每天都会想自己就10年了,那你会动力十足。
此时有的人会说,为啥不弄多点,弄20年、30年?
关于20年、30年版本,我也弄过。但是我发现,大家点反馈就变成了“不知道”。当时间太长时,我们的大脑是没法工作的。
最终,10年,这个数字最好。刚好从一位数进位到两位数。
等这10年过完。再次问自己这个问题。你每个十年都过的没遗憾。
重复问题:
“如果你对阳寿只有十年,十年后的今天你会无疾而终,这一年你会做点什么就没遗憾了?”
祝你用一个晚上,找到你的“人生使命”。
█ 猜你喜欢戳标题直接阅读
关于作者
马华兴,微信公众号:治愈马(ID:zhiyuma250)资深生涯咨询师、培训师,全球职业规划师。著有《现在的泪,都是当年脑子进的水》(黑天鹅图书出品),《老马的职业“鬼”话》。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和天鹅君一起成长
微信ID:htebook    微博@黑天鹅图书
为人生提供领跑世界的力量!唯有好书与成长!
点击下方图片,还有更多精彩内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