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高伟川
文章来源 | 香柏原创
香柏主持:青云
相约香柏,认识生命,传递信仰,大家好,我是本周末的主持人青云,

我的心哪,你当默然等候耶和华。这是《圣经》中上帝在人生命的雕琢尚未完成时对人莫大的安慰。如果生命总有一种期待,是期待完美,可以看到更好的自己,或许这是画家高更故有惊人之作的主要原因之一,确实也体现出他非同寻常的生平。

但生命总有这样一种正向的成长,即使是陪着蜗牛散步,我们也宁愿忍耐等候。耶稣尚且是因着敬虔蒙了应允,我们生命上的艺术呈现,也必然在陶匠的手中收获到美好的果实。


艺术,是一种集中的审美形态,它以其特殊的语言和特有的魅力,丰富人的感觉,展示人的灵魂,培养人的审美敏感,塑造人的高雅气质。


艺术是积蓄在人类灵魂中的蜜,是盛开在生命之树上的花,是照亮黑暗行程中的光,是提升筑梦人的梦境,是引导追梦者践行梦想的可行途径。


香柏何等感恩,此次邀请到加拿大的伟川师母做客香柏,她今天分享的主题是《灵魂之歌――生命与艺术》


1988年,伟川师母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之后在中国美术馆艺术研究部从事当代美术评论工作。曾出版《中国当代美术家图鉴》,《中国美术年鉴1949-1989》,《世纪之交中国女性绘画走势》《艺术教育文库--外国美术家哥雅》,《高伟川艺评文集》等。
1999年赴美读神学,获教牧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后在加拿大温哥华 本立比华人宣道会国语部和先生孙波涛牧师一起牧会至今。加拿大中信中心兼职义务会牧,在不同教会讲道见证主恩。2017年因身患癌症进入跨教会的国度服事并获得基督徒正面管教PDCH家长工作坊带导者资格证书,更加扩展了事奉的疆界。


我们有请伟川师母。

高伟川师母
人生的三种境界
大家好,今天特别高兴有这样的机会跟香柏的读者们一起交流关于艺术方面的话题 。谢谢青云姐妹的介绍,在艺术方面我早已经放下,现在作为一个传道人再谈艺术的时候,我特别的感恩,神让我以前所学的专业可以用在福音的工作上。因为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离不开艺术。当我奉献传道以后,我觉得人生在不同的领域里面都能感受到不同的生活风采。今天就跟大家来分享我最新出的一本书《灵魂之歌》和大家一起探讨生命与艺术的关系。
如果没有从神而来的新生命,很难有艺术的震撼力。我以前是做艺术评论的,专为中青年美术家的美术作品做评论。在做艺术评论的时候,我感受到画家的作品很虚空,里面好像都缺少一些东西,但是当时我说不清是什么。当我觉得可以用生命来解释艺术的时候,觉得我们的生活就是艺术,上帝给我们的一切美好东西都可以成为艺术作品,人生就像谱写乐章一样,在美感的引导下把一些偶然的这些事件变成一个主题,记录在生命的乐章中,就像作曲家谱写奏鸣曲的主旋律一样,人生的主题也在反复的出现、重演和修正。在人生的延展过程里,人就是根据美的法则谱写着生命的乐章。人生和艺术创作是相依相伴的,艺术创作就是人生的一个映照。真正的艺术是灵魂之歌,它可以唱出生命的真实,灵魂的绝望或盼望。上帝就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我们就是上帝的一个作品。人生就像一首诗歌一样,人生的历程要经历春夏秋冬、生离死别。

西方一位哲学家齐克果(存在主义之父)认为:“人活在世界上,有三种境界,一是感性境界,二是道德境界,三是信仰境界。”中国的丰子恺也有类似的论述:“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感性境界是人生旅程的第一个境界,也是物质生活层面的追求,主要是以直接的感性来体验,注重的是直接的感受,哪怕是只有瞬间的享乐。就像很多青年人常常说的一句话“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人生在感性阶段的时候,他对艺术创作的题材,必定是自然流露出追求艺术直觉的境界,对生命没有太多的反省。对艺术有着一种执着的向往,幻想着一个色彩的世界,然而面对活生生的人生旅程,人生毕竟还是要面对许多的问题,所以人还需要成熟,在成熟的过程中,人需要进入道德的境界;道德的境界也是一种精神的生活,这个阶段,人要学习面对突如其来的命运的挑战,开始有自我反省的能力,愿意肩负道德的责任,有使命感,为了理想也愿意付出代价,有崇高的向往;但无论怎么样的努力,也不能够完全满足内心对生命一种的探寻。他们也在试图改变世界,但是最后发现难以改变的不是外在的世界,而是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个时候人生就迈向成熟,到了信仰的境界;信仰的境界就是灵魂的生活,齐克果称人生最高的境界是信仰的境界,很多画家到了晚年或者当他成熟的时候,他的作品就趋向以信仰的追寻。
例如,晚年的高更,近人生终点的时候,画了一幅画,题目叫做《人从何处来?人是什么?人往何处去?》。当他生命接近尾声的时候就意识到信仰、永恒、永生的问题。这就是《圣经》所说的神“将永生安置在人心里”(《传道书》3:11)就是神把永恒的意识安置在人心,到了一定的时候,人就要思想这个问题。
当我们面对宇宙的时候就看见自己的渺小,这个时候人就开始思想信仰的问题。在这阶段齐克果将宗教分成了宗教A和宗教B。
他说:宗教A是人自己寻找出的信仰,自己寻找出的信仰,就是人心中所创造出的一种想象的和谐的状态,也许可以算是合情合理、合乎我们自己的理性,但是对生命的疑问没有办法解答,也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内心。
宗教B是神来寻找人也许不能够合乎我们自以为是的理性,人要保持信仰需要以极大的热情来克服由理性带来的冲突,这样就实现了一个最深刻的存在。我们可以试想一下,超越宇宙万物的耶稣怎样在玛丽亚的怀中,怎样是神又是人的,这样的一种不符合我们理性的思维方式,事实是超越人的理性,神的作为永远超越人有限的思想。基督信仰讲的是终极真理,并没有合乎人有限的理性,也没有能合乎人的情和理。但是人从哪里来、人是什么、人往哪里去的这个问题,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所以高更在晚年创作了这样一幅画《人从何处来?人是什么?人往何处去?》我今天就透过高更的例子跟大家讨论一下生命和艺术的关系。
以高更为例讨论生命和艺术之间的关系
生命是什么呢?生命不是寿命,基督信仰里面讲的生命是上帝重新创造的,是我们接受神、认罪悔改的生命,没有信耶稣的人是体会不到的,也得不到的。耶稣来不是创建了一个新式的宗教,而是给我们带来新的生命,就是扎根于生活的生命,而且生命是在生活里体会出来的。神在平凡的生活里面让我们知道我们的有限,我们需要救赎。当一个人悔改的时候,就有了新的生命,艺术家也需要悔改,艺术家也是人,所以每一个艺术家都需要有从神而来的生命,之后才能有智慧去创作,各样的生命都有不同的表达。高更晚年,他的生命到达了信仰的阶段,就是灵魂的阶段。人生和艺术创作的三部曲一样,从感性到道德到信仰、灵魂的终极关怀,当我们成为基督徒有了新的生命的时候,就如齐克果这位最具反叛性的哲学家一样,在耶稣基督那里找到了灵魂的归宿,许多艺术家的创作历程也是这样。《月亮和六便士》这部作品描写了画家高更的一生。很多艺术家非常崇拜高更的作品,也欣赏他的生命历程,也羡慕他对艺术的投入的精神,他确实是经历了人生的三部曲。

高更年轻的时候在证券交易所工作,赚了很多钱,娶了一个富家女。不久高更就对绘画有了兴趣,那种发自内心的莫名的渴望促使他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创作欲望,以至于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他离开妻子辞掉工作投入创作,被列入了艺术家的行列,就像许许多多艺术家一样,他的生活非常潦倒。许多艺术家他们的爱情生活也是非常任性、没有责任感,高根也是属于这一类。《月亮和六便士》中描写了高更在贫境中曾经被朋友收容,但是却对这位真诚帮助他的朋友的妻子投入了感情以至于朋友夫妇离婚,但是高更最终也是离开了朋友的妻子使得朋友的妻子自杀;高更也曾几次走投无路,回到自己的妻子身边,但没有办法尽丈夫的责任。
最后妻子对他非常的愤怒,妻子说,“你再去为所欲为吧!”
高更接受了著名画家梵高的邀请,跟梵高相处三个月。因为他们个性的冲突,艺术表达方式完全不同,所以经常大吵大闹。在一个晚上梵高就威胁高更要割断他的喉咙,高更连夜逃跑,梵高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就把自己的耳朵割下。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艺术家的感性层面(第一个阶段),就是幻想艺术世界充满了他所要的东西,但是不能够满足他生命的追求,这样就走上了歧途,他们没有办法面对这样的痛苦,(我接触到的很多画家,同样有这些的痛苦),只能选择自杀,来达成自己生命的追寻(我的一个画家朋友就是自杀,也是因为这件事情让我反省生命的意义)。在他们再度追求的时候就会进入到道德的境界,也就是精神生活。

后来高更生活在大溪地,在大溪地他看到法国殖民政府,滥用职权、欺压百姓,他心中特别难过。所以,他就办报纸揭露黑暗,替百姓伸冤。梵高也曾经努力为贫苦的矿工奔走,有心帮助这些工人脱离疾苦,他的父亲是个牧师,看到人们的这些痛苦,就激发了他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艺术的热情,所以梵高就以旷工艰难的生活为背景,创作了《吃马铃薯的人》。
画家强调在灯下吃马铃薯的工人的一双手--一双伸向盘中的拿马铃薯的手——那双手是非常粗糙的,劳苦挖掘土地的手,他们用自己的手实实在在的努力换取食物,画家精心地刻画了灯下吃马铃薯工人憔悴的面容。通过这幅作品表达了画家当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道德的境界中画家就要付出自己的代价,但是无论如何,他们的努力都不能够满足内心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必定要继续的寻求生命的终极意义。
高更在晚年,创作了他一生几乎是最后一幅画《人从何处来?人是什么?人往何处去?》,他在追求生命的终极答案,就是人生最重要的问题。所以如果人不经历生活的这三个阶段,人的心就不能够苏醒过来,就像所罗门,一生追求财富智慧,可是他到晚年明白了“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一切都是虚空的,只有在日光之上,才有意义和价值。”所以所罗门王写了《传道书》分析了生活方方面面的虚空,最后他的结论就是:“总意就是敬畏神。”(《传道书》12:13)他在人生到晚年的时候找到了真正的信仰真理的境界,高更也是如此。许许多多艺术家都经历了人生的这三个阶段,人生旅程的三个阶段和艺术家创作的三部曲是一致的。

《人从何处来?人是什么?人往何处去?》这幅作品,右侧描写的主题是“人从何处来”,一个躺着沉睡的婴孩,还有一只狗相伴,突出了美丽绚烂的色彩,象征着美好人生的开始;中间描写的主题是“人是什么”,一个男人伸手摘禁果;左侧描写的主题是“人往何处去”,一个临近死亡的一个老人,对比右侧那个婴孩代表人生的终点,靠近老人的旁边,刻画了一只乳白色的鸟儿,对比右侧的那只狗。高更希望用他独特的构思,将他所领悟到的境界和人生的真相表达给世人看,这幅作品给人很深的印象的,高更的创作就表达了生命更艺术的关系。高更或梵高的作品让我们看见什么是艺术,艺术就是生活的再现
从米勒的作品看见生命的意义
米勒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艺术画家,米勒的作品在我感受生命和艺术的关系中,给我很深的体会。米勒很多的作品,都表现农民的生活,他非常了解农民的感受,因为他自己生活在农村,所以能够把他的生活再现在作品里,他非常了解劳动者的感受,他认为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应,所以画家一定是真实的表现,是自己所看见的、所感受的事物。艺术离不开生命,所以很多有震撼力的作品,一定都是在耶稣基督的题材或者耶稣基督生命的状态下面创作的。米勒是写实主义的代表,他非常反对那种粉饰现实的客厅艺术,他的著名代表作有《拾穗者》和《晚祷》。

《拾穗者》描绘的是秋天的阳光下三个农妇在刚刚收割的田里拾麦穗辛苦劳动的场景。他的作品非常质朴,不玩弄线条色彩,完全使用写实的手法与很质朴的农民形象非常协调。《晚祷》所描写的是夕阳即将落下,大地一片寂静,远处似乎想起了晚祷的钟声,一对夫妇在晚祷的钟声当中完成了一天辛苦的劳作,伴着晚祷的钟声向宇宙之主低头祷告的场景。或许他们是为一年的收成而向上帝祷告感恩,或许是为这一天平安的度过而向上帝祷告感恩,但是从他们布满了风霜的脸和画家刻画的神态上,我看见了他们对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对天父的敬虔。
我每次看这幅画都很感动。
在中央美院上学的时候,就很喜欢这幅作品,但是我不知道这幅画所把表达的真正的意义,当时我也是处在在第一个阶段(感性阶段)。所以,当时看这幅画和现在看的感受完全不一样,那个时候看这幅画很感动,我的心好像要飞到天上,但是我飞不上去,我不知道跟谁祷告;现在再看这幅画的时候,仍然有很多的感动,但是我知道画家是带着生命来创作的,感受到人生不单单是为了工作而活着,还有更庄严而神圣的那个时刻,天父非常爱我们,我就感受到天父的爱和祂期待着我们与祂交流的父与子的关系。
天父要给我们这些辛劳工作的人一种生命的尊严,祂也给我们生命的安息,也给我们一个永恒的人生方向和意义。其实我们离他们作品所表达出来的生活非常相近,因为那庄严的时刻是永恒不会改变的,因为上帝是昔在今在永在的神,是昨日、今日的神。
在欧洲美术史上米勒被称为是常常读《圣经》的画家。当我有一天看到米勒是常常读《圣经》的画家的时候我就非常受感动。我觉得他是体会了劳动者的艰辛,也体验了人生中那种得安息的宝贵,所以使得他成为写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写实主义认为美就是真实无需编造,就像我的心一样坦荡在神的面前。画家真实地表达了他内心的一种向往,一个还没有认识神的人是没有办法读懂这幅作品的。如果画家没有对上帝真实的体验,那么画面所表达的思想就是作者虚构的图像,所以画面所表达的就不能够震动人心。如果是虚构的,也不符合写实主义的要素。写实主义意味着和真正的事实做朋友,在米勒真实的体验之后就产生了这个震撼人心举世闻名的佳作。

画面中那种宁静充满了庄严,天地的主就存在于这一片宁静之中,是那样的真实感人。当我看到这幅作品的时候,有一句歌词从我心中油然而生,“若然没有你(神),朝晖将不可再现,若然没有人(神),清风也不可再吹……”一切的劳作就成为延长生命的痛苦的挣扎,生命就是没有意义的,一个生物体的功能根本找不到意义。所以当那对辛劳了一天的夫妻低头祷告的时候,他们所付出艰辛就有了方向和价值,也找到了安息,人生的意义也就在此显明出来。这让我想起著名的神学家加尔文的一句话:信仰就是相信你所看不见的,但是信仰的结果就是使你看见了你所相信的。所以米勒的作品《晚祷》就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信仰灵魂的意义。很多的大艺术家、科学家,他们走向信仰,唱出了灵魂之歌,这也是我创作《灵魂之歌》所要表达的。
有价值的是永恒中看不见的东西,所以像音乐家巴赫,艺术家米勒、伦勃朗、米开朗基罗,科学家牛顿等,他们都是用耶稣基督的生命来生活,他们因为信仰丰富了工作的意义,赋予了劳动力的尊严。这使他们所做的变得神圣尊贵,并不是因为他们是著名的科学家、音乐家、画家,而是他们背后生命中的看见。我记得有一位美国诗人非常感慨的一句话说:“在什么时候我们活着却失丧了生命呢?”其实活着与生命不一样,生命不仅仅是活着。当一个人信主之后与宇宙之主天父连接以后,整个人就活了,这也是我生命的一个体会。人生的一个现实常常使我们忽略了我们里面看见的东西,就是生命不是活着。我们不能只是活着却是失丧了生命,耶稣让我们清楚地看见了我们里面的罪,当我们严肃的以诚实的态度面对自己里面的罪的时候,这位高尚的完全的完美的神就有机会穿越我们的内心。

“寻找的,就寻见”(《马太福音》7:8),所以这种生命的力量一定是可以寻见的,所以当我们很真诚地用心灵的眼睛去看一些的作品,去体会生活里面艺术方面的感受,我们必定能看见,一定能够看见背后更崇高的人生意义。所以在米勒的《晚祷》中,需要我们里面的眼睛看见。爱默生也说过一句话:“拿出你的真诚,因为,在普通的祷告和布道中隐含着诗一般的真理,有什么比失去在神面前的祷告与礼拜更大的灾难会落到一个民族的头上?”生活就没有了意义,人生就变得像一张白纸一样,人人都在上面不停地写着,不知道写什么,就像惯性一样,只是不停的劳作着、活着。每天晚上睡了,第二天早上起来了继续工作,这种“无意义”似乎变成了有“意义”了。
所以只有真实生命中的看见才能带来复活的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就是复活节给我们带来的复活生命的意义。就像米勒《晚祷》里那种敬虔生命的描绘和再现,劳作的价值就在那庄严的一刻,与我们生命的主宰相聚相会,用生命来创作的时候才有意义才有价值。所以当我们在欣赏米勒《晚祷》的时候,米勒的《晚祷》要告诉我们一个真相,告诉世界一个真相,就是我们真正的家不在这个有始有终的现实的世界上,我们真正永恒生命的家是在天上,是新天新地的,天父就在那里等着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里,天父都在等着我们,呼唤着我们。当我看《晚祷》的时候,就体会到画家的生命和天父的连接,这是一种新的生命,所有的劳苦都是值得的。我们本身就属于永恒之神的,当我们有了这样一位永恒之主以后,我们的生命就不再一样,我们的艺术创作也不再一样,我们就会像小孩子一样,天父用祂慈爱的、信实的、温暖的一双大手拉着我们往前走,祂带着我们一步又一步地走向未知,但是天父清清楚楚的知道我们走向哪里。就像一部电影里面所描绘的,一个老师领着一个学生在爬山,老师拉着学生说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样,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天父拉着我们走一步再走一步。我们的艺术创作也是这样,有耶稣基督生命的人,就知道他在创作什么,他就一步一个脚印地跟着圣灵的感动,在圣灵的光照下,创作出震撼人心的作品。在《晚祷》的钟声里面开始我们的新生,开始我们的生活,用艺术来点缀我们的生活,也苏醒我们的心,让我们拥有一个扎实的真诚的生命和生活,过每一天很单纯的日子,却是踏实的质朴的日子,这就是我所喜欢的每一天的生活。
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刻画了灵魂深处的呐喊
艺术家米开朗基罗说:“好的作品是接近神和神结合,它只是神完美的抄本,神的画笔的阴影,神的音乐,神的旋律。因此,一个画家成为伟大与巧妙的大师还是不够。我想他的生活应当是纯洁的、神圣的,使神的精神得以统治他的思想。
我们从很多画家的作品里面可以体会到生命与艺术,有生命的艺术,人们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来欣赏品评,无论是研究或者欣赏,只要我们敞开心扉,让它完全注入我们的心灵之内,我们就会为作品里面那种超然的艺术气息感到陶醉和震撼。很多艺术家在描绘基督题材的时候都带着生命。
米开朗基罗有一个诗集里面有一段话写到:“我的生命在波涛险恶的海上,由一叶残破的小舟渡到了彼岸,在那里大家都将对于虔诚与亵渎的作品下一个判断,于是我把艺术当作偶像,当作君王般的热烈的幻想,今日我承认它含有多少的错误,而我显然看到一切的人都在为着它的苦难而欲求,爱情的思想、虚妄的快乐的思想。当我此刻已迫近两者之死的时光,他们究竟是什么?爱我是肯定了,其他只是一种的威胁,既不是绘画,也不是雕塑能够安慰我的灵魂,他一转向着神的爱,爱却在十字架上张开着双臂拥抱等待我们。”
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胜利者》,也带着生命的力量,是一种发自灵魂的歌唱,也是他自己生活的象征。《胜利者》雕塑了一个裸体的青年,躯体健美(这是开朗琪罗雕塑作品的一个特点)满头卷发,昂首单腿站立,另一腿曲膝在一个囚徒背上,囚徒匍匐的身躯向前探出头来,好像蜷窝在那里,垂挂着的胡须,就像是一面降下来的旗帜,好像一头不甘失败的牛一样,胜利者并没有注视着眼下的这一切。在他的拳头即将落下去的一刹那,他的手停止了,并没有打下去。这个时候,胜利者惶恐的表情被刻画出来,它的眼睛、嘴巴都充满了忧郁,把目光就转向了一旁。这个时候他不再想要那种胜利了,他似乎已经征服了,也已经被征服了,这是他人生心境的一个自我投射。
米开朗基罗的这个雕塑作品表达出来的生命力,就是在那凝固的瞬间表情所表达出来的胜利者对胜利的超越的体验,这就是艺术家用独特的艺术语言传达他在信仰中的一种人生的信念。这是对人生一种深刻体验的表达,他是一个痛苦的胜利者,所以开朗基罗所要表达的就是这样一个痛苦的胜利者。
米开朗基罗是一个非常诚恳的面对自我心灵挣扎的艺术家,他是一个向往战斗与征服的人,他胜利了也成功了,但是他所要的不是这样的一种成功,这样的一种胜利。所以,他有着一种人生悲剧式的矛盾和挣扎。从他的生命核心出发,他的作品就充满一种痛苦与信仰的呐喊。他既追寻着永恒的那种平安,又陷入了人生的一种挣扎,在人生的竞技场上,他穿戴了很坚实的盔甲,陪伴他一生的是真实存在的神和神给与他的平实、坚韧的勇气。

米开朗琪罗跟许多艺术家,那些伟大的有生命力的艺术家是一样的,他们的艺术都具有强烈的信仰性,就是第三个阶段,进入到灵魂的深处追求他们所信靠仰望的那一位主宰。所有人说艺术家的财富是基于心灵深处的,而信仰也恰是从心灵深处萌发出来的,是人在神面前把真我呈现出来。在米开朗基罗的生命艺术中,他不断追寻的就是这种的境界,就像奥古斯丁所说,“神啊,我心得不到安息,除非我安息于你。”只有在神的面前才可以得安息。在米开朗琪罗其他的作品里面,我们都清楚看到,他把艺术几乎完全奉献在颂赞基督的热诚上。米开朗基罗的艺术,打动人心的就是这样一种痛苦的颂赞,他并没有呼出颂赞的欢乐和丰满的声音。因为他目击了自己家乡的沦陷,也目击了亲人们的逝去,在他晚年的时候,没有做完的作品,也没有力气再做了,还有一些被毁掉了作品
他好像是被战败了似的,但是他却是在这一切之上的胜利者,他是一个世界的战胜者,所以他的作品所表达出来的就是这样的胜利者。他所关注的不是眼下的雄壮,也不再是那种拳头击下去霎那间肤浅的胜利和外在的快感,他转过了头注视他心灵中所渴望的真实的胜利者。所以他真正从心灵里面得胜了,因为他看见了真实的已经胜过人生的一切的全能的神。
人类自从离开神以后就在时空当中流亡,究竟什么才是流亡者的胜利?我们怎么样才是成功的?什么才是真正的一个胜利者?艺术家在寻找着,每个人好像都在寻找着,当我们与神相遇的时候我们就拥有了真正的胜利者的风采,超越了有限,生命的瞬间。

米开朗基罗的绘画跟他的雕塑一样带着生命的力量,他的艺术风格也非常的坚毅,其中有一幅画就是《上帝创造亚当》,是他为西斯廷教堂创作天顶壁画而做的。天顶画总共大约有三百平方米,距离地面大概有二十多米,共画了差不多九幅连续性的主题画,在他的周围还画了十几位先知的形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画是《先知耶利米》。这一幅画,也是一个懂《圣经》的人才可以描绘出来的。在历史上,耶利米被称为泪眼先知,他为国为民流泪,他是非常沉重的拥有使命感的先知,所以米开朗基罗把他塑造成一个浓郁苍老的老者低头沉思。所以许多评论家研究家都认为这是画家自己的写照,把他自己的那种人生的痛苦沧桑表现在《耶利米先知》这幅画上了,这幅画就表达他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因为米开朗基罗在他的生活和生命当中都经历了很多沉重的历史,他用雕刻刀和画笔塑造了一系列的他理想当中的英雄的形象。
这些题材都是取自《圣经》,其规模之大,是从来没有过的,在壁画上面倾注了他一切的力量,把全部的生命都投入在艺术创作上面,当时轰动了整个的意大利,被称为文艺复兴时代最宏伟的一个纪念碑。在他笔下的人身躯健美、立体感非常强,他的画面给人视觉上有很大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带有很大生命的力量,这表现了对于人性中美和力量的颂赞,也是对人的一种礼赞,或者是对人觉醒的歌颂。如果是没有耶稣基督生命的人,是没办法投入到这样的创作里面。
《上帝创造亚当》那一幅画也是这样,描写的不是耶和华用尘土造人,将生气吹进亚当鼻孔的那一幕,而是亚当被塑造成以后上帝之手点触亚当的手,上帝将手伸向亚当似乎要给他生命的力量。他将他的理想就作为他作品的构思,他笔下的亚当是一个非常健美的青年,将上帝描绘为一个又威严又慈祥的老人,他把他想象当中,庞大的、慷慨的、慈祥的、威武的、有权柄的宇宙之主,力量之源的上帝的形象刻画出来。所以这幅画里面充溢着艺术家对上帝的歌颂,人本主义和神本主义在这幅画里特别微妙的相结合。这幅画有两个主旋律:一个是上帝的形象,祂将手主动地伸向亚当;第二个就是亚当从睡梦状态中苏醒,无力的手被动地响应着上帝的那只手,这两只手就成为画面的一个焦点,吸引着我们的眼睛集中在这个地方,引起我们对生命的思考。
上帝因着爱创造,上帝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创世纪》1:26)”
“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创世纪》1:27)”
“耶和华 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创世纪》2:27)”
这是上帝创造的一个高潮,祂给人以丰荣的赏赐,并把受造之物都交托给人来管理。上帝的手和亚当的手相触的一刹那,是最神圣的一刹那。那一刹使我们看见瞬间和永恒的一个接触,也激发出我们的遐想。有人说神的手就象征着生命和力量,而画中青春的亚当就是未来创世纪的一个代表,标志着世纪的新纪元的开始。
所以上帝的手跟亚当的手相处的那一刹那,就使我们看见自己生命的模型和人生的途径。从诞生的那一刻到死亡的那一刹那,人生这个路径就如同一种迷阵在我们眼前伸展了,人却选择离开美好生命的源泉,为自己布下了一个黑暗的迷阵,就是生死存亡的挣扎。上帝创造的人具有自由意志,所以这幅画让我们想到神自身承受着因为人误用自由而招致的悲剧性的结果,但是慈爱的神不愿意放弃我们。虽然我们堕落,但是祂的手依然伸向我们,祂的手就引领着你我来超越这个悲剧性的存在。
亚当在这幅画里面就是我们人类的一个代表,“亚当你在哪里?”上帝在呼唤那些悖逆的人,就是你和我,当我们远离上帝的时候,我们就是亚当。当画中上帝伟大而慈爱的手伸向亚当的那一刹,祂不单单恢复亚当最初被创造的那种丰荣,更进到了基督的荣耀,所以耶稣说,“我来了,是要叫羊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翰福音》10:10)”。所以那个时候神就是要把丰盛的生命,美丽、尊贵的礼物赐给人类,但是人糟蹋了这珍贵的礼物,但是神仍然拉着你跟我的手,让我们在爱中在自由中去享受、欣赏并且应用。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就是生命最真实的表达,上帝的手伸向亚当的那一刹那就充满了像诗一般的迷奇,生命与美丽就被传递出来。当时我看了这幅画之后,我觉得它苏醒了我的人生。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丰盛的生命源头,我们需要上帝的那强而有力的手搀拉着我们,牵引着我们,我们需要上帝慈爱的手伸向我们,再没有什么能够使我们与神的爱隔绝,所以米开朗琪罗在这幅画里面表达出了的灵魂里面的呐喊与深情的歌颂。

米开朗基罗在他的一些的书里面也表达了他的一些愿望,他希望可以从时间中超脱出来,这也是他一生在追求的目标,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就从那种惊涛骇浪、暴风雨的生活转入了甘美、平和的寂静。他一生的作品都好像是在暴风雨中战斗、挣扎、歌颂、呐喊,在晚年达到了他一生的目标。在米开朗琪罗的遗嘱上写着一句话:“我的灵魂交给上帝,我的肉体遗给尘土。安息于神是一生劳碌、勤勉与创作的米开朗基罗的生命的真正的价值和最终的归宿。”
生活和艺术都需要有基督的生命
今天我们谈生命与艺术的话题,所以我就给大家提供了一些画家的作品,让我们来感受耶稣给我们的新的生命。生命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不单单表现在艺术方面,在我们平凡的生活、工作里面,都表达出来生命的力量。当我们心灵的眼睛打开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艺术作品给人的那种震撼力,但是画家透过生命所要表达的内容,是很难用言语完全的准确的表达的。当艺术家内心走向对信仰的追寻的时候,他们的所有作品都带着生命力。在他们的作品里面所表达的这种生命。在《圣经》里面说:“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哥林多后书》4:18)”所以当艺术家带着生命去表达的时候,他就给我们看见那看不见的真实。什么叫做敬拜?就是每一天我们对上帝、对造物主,一种感恩的回应,这就是我们的敬拜,把这种敬拜带到我们的艺术创作里面,带到我们的生活里面,就会给我们一个方向,一个价值感,使我们的人生有意义。在人生当中,不管是艺术家的艺术作品,还是我们平凡的生活, 都需要把耶稣基督给我们的丰盛的生命自然地流露出来。
读者与嘉宾互动:答疑解惑
Q新疆群问题:伟川师母:艺术是来源于生活,“晚祷者”这幅画,是画家通过画表达对生活感恩,对神敬畏、微弯的身体深深体现对神的感恩。是灵魂之深的敬畏?
A高伟川:是的,他们的神态都表达了他们生命中的敬畏之情。艺术家是在画心,心中有耶稣基督生命的艺术家的作品必定会表达对上帝的爱与敬畏之心。好的艺术作品充满生命的力度,震撼人心。
Q香柏五群问题:想请问一下老师怎么看待中国的艺术现状?
A高伟川:中国的艺术现状就是艺术家需要悔改归向生命的源头。我现在接触的中国画家已经越来越少,因为我从艺术界出来以后主要是传道。但是这一次回国接触一些画家,我觉得他们还是非常的骄傲,我跟他们也说,没有生命的画家,他们的艺术生命不会持久的,就是艺术家永远创造不了真正的生命,伟大的生命才可以创造出伟大的艺术。所以,如果不是生命的美好和永恒,艺术迟早是要死掉的,若不是耶稣基督重造的新生命的活力,艺术家也早晚要枯萎的,没有灵魂超越性,艺术也是苍白无力的。现代的这些艺术家,有一些已经信主,他们在默默地来传福音,但是大部分的艺术家需要更多的机会、时间,也需要更多的生命上面的反省,才能够在中国的艺术里面表达出对耶稣基督信仰的灵魂之歌。中国的艺术需要重建灵魂的家园,我们为我们的国家祷告,为每一个艺术家他们的灵魂得救祷告。

Q香柏五群:老师,可否分享一下基督徒怎样培养对上帝创造的美的感受力?
A高伟川:可以多看看上帝创造的大自然,去感受神伟大的手笔,多读《圣经》也可以体会上帝的美好,心灵的滋润,慢慢体味。
主持人青云
没有生命的解读,一切的画作依然是一笔一画的笔工呈现而已。当伟川师母基于信仰的层面带给您崭新的看见的时候,我们才深知文艺复兴传递出来的上帝是何等得有血有肉。


艺术灵感与创作来源于生活,上帝自己就是最真实的艺术创作者,祂是最伟大的艺术家,因为祂创造了古今中外一切的艺术家,是祂创造了一切的艺术素材,
祂为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家展开了天与地,历与史的画布,为要将伟大的作品用伟大的生命呈现出来。

伟川师母通过祁克果所描述人生历程的三个必然经历:感性境界,道德境界,信仰境界进而铺垫了艺术家所要呈现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灵魂生活的不同人生阶段的艺术创作。


谁能脱离生命自感的真实,用尽生命的热情来追求一切自己想要的;谁能脱离现实社会的道德责任感,谁能脱离虚空的虚空,一切都是虚空的苦恼与纠结。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臣民百姓,没有一个人能够逃脱这千古的追寻。
如果没有从神而来的一个新的生命,崭新的视角,任何一个充满灵感的人都很难有艺术呈现上的震撼力。

伟川师母所谈到的高更,他从自己人生最现实的经历中,看到艺术创作之路需要以信仰来呈现最真实的创作。平凡的生活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感受到自身的有限与救赎,
所以,艺术家也只有悔改的时候,才有了创作伟大作品的最真实的生命和观点。艺术家需要悔改,需要从神而来的生命,而后才有智慧去创作。他晚年的《人从哪里来,人是什么,人往何处去》表现
艺术家只有在被上帝找到的时候,才能拿出对自己生命满意的作品。


米勒,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画家,他的《晚祷》是对现实生活的呈现,是归入安息的和谐与美好。
时常手
捧《圣经》的米勒相信不仅是对伟川师母的心灵触动,更是对我们每一个读者的震撼。


米开朗基罗是痛苦的胜利者。真实存在的神给了他一种坚实,强烈的信仰。
他是进入灵魂深处进行艺术创作的创作者。从隐密处的点点滴滴不能隐藏的真实中,来呈现真我。或者说是在真光中见光--米开朗琪罗说:“-除非我安息于你。”因此他把艺术完全呈现在颂赞基督,即使是一种痛苦的颂赞,以他的艺术情节为丰满的呼声添加了人性谁都不能抗拒的悲怆。但他是从心灵里面得胜,信仰对生命的提升,提升到得胜的地步。因此基于成熟的信仰带出了他超越的艺术作品,风格坚毅。


文艺复兴时代大量的作品全部是取材《圣经》,《圣经》在整个西方文明历史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透过米开朗基罗在壁画上倾注全部的生命来进行的那些创作,看出画家那生命的投诚,完全展现出对人性美和力量的颂赞,对人的觉醒和礼赞。用中国国画的话来说是画心。从事艺术创作的弟兄姐妹,惟愿借着伟川师母今天的讲座,
我们能够用基于生命的信仰来呈现生命与美。我们,需要上帝那强而有力的手来牵拉保抱着我们。

美,就是真实,无需编造;就像我们的心一样坦荡自如一个尚未认识神的人是无法读懂这些作品的,但是生命自发的追求,即使经历急难险滩,疾患愁烦,目的都是为了让艺术创作者的灵魂归家,在上帝的同在中展开你的生命创作,这样的艺术必然唱出您自己的灵魂之歌。
感谢伟川师母娓娓道来耶稣的生命之道:是的,耶稣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祂来了是叫人得生命,并且得更丰盛的生命。文士受教乃是从府库里拿出新旧两样的东西来荣耀祂,赞美祂!


谢谢伟川师母今日的分享。香柏期待您下一次的分享。

——战善战   尽程途   守主道  ——
执行编辑:ChengSun
初编:揽月
校对: Deborah
配图: Niuben
美编:Deborah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