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危机,都是一次帮助孩子成长的机会

最近大热的《妈妈是超人3》里,萌娃们又来圈粉咯~
老阿姨们有的被咘咘和波妞两个大眼萌娃的美貌迷得直流口水,有的为淡定说出“不孤单,早就习惯了”的早熟小安迪心疼到抹泪花,不过最圈粉的估计还是“情话大王”和“段子手”附身的嗯哼,简直是甜化了一众老阿姨。
说起来,老阿姨们也是看着“综艺老熟人”嗯哼大王长大的。
《爸爸回来了》里的嗯哼还是一岁多的软萌小宝宝,小嘴巴只能叽叽咕咕蹦一些简单的词和火星语,常常哭的小鼻子红红;
《爸爸去哪了》里嗯哼已经长成了一个阳光坦率的小哥哥。节目开头因为玩具被收时的情绪失控大哭而备受争议,但后面各种又暖又萌的表现渐渐让一票阿姨路转粉。
这一季的《妈妈是超人》里,嗯哼已经变成自带光环的高情商小暖男,贴心懂事超宠妈妈。
在妈妈跟“小嗯哼”弟弟甜蜜互动忽略他时,嗯哼也能控制自己醋意满满的小情绪,不哭不闹,而是用假装摔进妈妈怀里这种萌萌的小心机吸引妈妈的注意。
这种对情绪的控制,其实也是情商高的体现。
“情商”的定义里,本来就包含着:了解自身情绪、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这几个维度。
如果说,给宝宝很多很多爱的联结,是培养高宝宝情商的基础,那么教宝宝调节情绪,就是培养高情商宝宝真正迈出的第一步。
 1.
宝宝的小脑瓜,到底装着哪些情绪?
在潼潼看的第一部动画电影《头脑特工队》里,主人公莱利的小脑瓜里住着五位情绪小人儿——乐乐、怕怕、怒怒、厌厌和忧忧。这些情绪小人平常会分工协作,调配小主人的生活。
然而当莱利跟着爸爸来到新的城市生活,几个小人儿在脑海里打起了架,乐乐和忧忧相继走失,小主人迷失在了情绪的海洋里。
在咱们的现实生活里,宝宝的情绪小人儿也经常争夺控制权,上一秒还是天使的小甜心,下一秒突然大发雷霆变身小恶魔。
要弄清楚宝宝的情绪之谜,咱们先来看看,宝宝的情绪是怎么发展的。
0-1岁,高兴、愤怒等基本情绪逐渐出现
第一个搬进宝宝小脑袋里的是乐乐。一个多月的小宝宝已经会因为看见熟悉的人脸而有意识的微笑。
4-6个月时,宝宝愤怒和悲伤的情绪越来越多。因为认知和动作的发展,让宝宝更希望能控制自己。这个时期,如果拿走了他的玩具,或者限制他们的行动,宝宝会用大哭大叫表示自己不开心。
7个月以后,宝宝常常会出现害怕的小情绪。比如害怕陌生人、害怕陌生坏境。这种恐惧通常让宝宝不敢离开妈妈太远,以妈妈为安全基地,在周围进行探索。
1岁半以后,宝宝会出现内疚、自豪等更高级的情绪了
1岁半左右时,宝宝的小心思变得更复杂了。他们开始慢慢能体会内疚、羞愧、尴尬、嫉妒、自豪等等更复杂的情绪了,这些情绪叫做“自我意识的情感”。
比如宝宝不小心弄坏了东西,可能会低下头、捂着脸,觉得很内疚。当宝宝可以把球扔的很远,或者用积木搭出很高的城堡时,他会觉得很自豪。
经常情绪崩溃,是因为宝宝大脑还没有发育成熟
小朋友的世界里,一切情绪好像都放大了。尤其是两三岁的小朋友,情绪变换的速度像热带雨林的天气“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戏码分分钟上演,非常考验爸爸妈妈的老心脏。
有时候咱们会在心里打鼓:“这孩子的性子怎么这么烈?”
先别急着给孩子贴标签,其实,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宝宝的大脑发育还不成熟。
3岁前,宝宝基本被负责情感的右脑主导,而负责逻辑、语言的左脑,还像一片荒芜的花园一样等着咱们去开发。
宝宝出生时,负责强烈情绪和本能反应的下层大脑,就已经十分发达了;但是负责决策、共情、控制情绪的上层大脑,要到二十多岁才会真正发育成熟。
想要很好的控制情绪,需要宝宝的左脑和上脑慢慢强大起来。当大脑的各个部分联结起来时,情绪的小野马就不会四处撒野了。
当然,大脑的发育,和宝宝长个子一样,急不来。但是,咱们还是可以浇浇水,帮助宝宝更快更好地整合大脑。
2.
怎么帮宝宝整合大脑、调节情绪?
在咱们的文化里,情绪的表达通常比较内敛,而且更倾向于报喜不报忧。
比如小时候受了委屈,父母都会说,“别哭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坚强一点。”久而久之,我们也会觉得,难过、害怕都是不好的情绪,应该回避。
可事实上,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我们同样需要包容。
有次去接潼潼放学,一进教室看到潼潼正趴在桌上伤心,小肩膀还一抽一抽,我赶紧过去问怎么了。原来是她在幼儿园画了一幅画准备回来送给我,结果不小心被同班的小男生弄坏了,潼潼一下着急得大哭起来。
这个时候我们家长能做什么呢?当时,我选择了“先联结,再引导”的方式,来帮助她调节自己的情绪:
同右脑联结:标注和接纳情绪
潼潼的画被撕坏了,她因为难过而大哭的时候,其实已经被右脑的情绪洪水淹没了。
如果这时候咱们跟她讲道理说:“别哭了,没事儿,小朋友不是故意的,明天你还可以再画一幅。”其实上就是在用我们成人理性的左脑逻辑来回应宝宝的右脑情绪,而当时的宝宝只会觉得,她的情绪被否定了,她的感受不重要。
而我的选择是先抱着潼潼,任由她用哭的方式把最激烈的情绪释放出来,这种拥抱的身体语言实际上就代表了一种接纳的态度。
等潼潼稍稍有些平静的时候,我告诉她:“我知道你很难过,靠着我哭一会儿会好些。”用“难过”这个词,可以准确标注出潼潼当时的情绪,这样的标注,也可以帮助孩子释放情绪。
对于小一点宝宝,她能体会到自己有各种强烈的情绪,但是并不知道这种剧烈的体会是怎么回事,就只会用哭闹来表达。这时候我们可以替宝宝表达,比如:
“宝宝很着急,很想吃这个对吗?”
“这个积木总也搭不好,宝宝觉得很沮丧。”
“哥哥把你的玩具弄坏了,你很生气。”
这个过程,是让孩子学会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
等到宝宝慢慢长大,理解了一些情绪的词语,再次因为情绪困扰自己时,很多时候只要咱们说出宝宝的感受,她就觉得自己被理解了,情绪的风暴就开始渐渐弱下来了。
引导至左脑:帮助孩子合理释放情绪
一旦和孩子“右对右”地连接上了,帮助宝宝冲过情绪的浪头,咱们就可以引导左脑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了。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
潼潼的情绪平复下来以后,我拿起弄坏的画,先跟她再重复过了一遍当时发生的事情,然后轻松地说:“宝贝你看,这幅画还是很漂亮,我们可以把破的地方粘起来,在这里贴上一根羽毛,这样看起来也很酷。”
听我说完,潼潼眼里出现了亮光,但还是自言自语地说:“我明天再画一幅画送给妈妈吧!”而这时候,她负责语言和逻辑的左脑已经开始工作,正在打扫刚才被右脑风暴破坏掉的战场了。
很多时候,孩子只是需要被倾听、被理解、或者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发泄一下,情绪就能恢复正常。但是,在情绪平复下来以后,通过引导宝宝把事情复盘一遍,或者和宝宝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真正的帮助孩子的左脑发育,促进左右脑的联结。
每一次危机,其实都是一次绝佳的帮助孩子成长的机会。
在这次的事情里,不管是商量要不要把画修好,还是讨论一遍这件事的经过,其实都是在帮助潼潼用左脑梳理情绪,让她语言和逻辑把事情的经过整理好,知道自己的情感和身体正在经历什么。
复述对一岁左右的小宝宝或者十多岁的大孩子都会很有帮助。
比如一个刚学走路的孩子,摔了一跤,疼的哇哇大哭,我们也可以告诉他,“宝宝刚才没有站稳,不小心在这里摔跤了,宝宝觉得很疼对吗?妈妈帮你揉下腿,下次我们走路的时候看着地,走慢一点,觉得快要摔倒了就坐下来。”
对大一点的孩子,复述的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可以在睡前简单的聊一下,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鼓励宝宝自己说出来,还可以用日记、画画、甚至游戏的方式把自己的经历和情绪表达出来,还有一些情绪绘本也可以帮助宝宝理解自己的情绪。
当左脑参与了理解情绪的过程,宝宝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能更快用左脑的力量平复自己的情绪,你会发现,孩子会越来越阳光,无法收场的大哭大闹会越来越少。
让孩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并不意味着负面情绪被消灭了。而是当孩子的心里下起小雨时,她能自己给自己撑开一把伞挡雨,或者跑到屋檐下去避雨了。
比如潼潼在玩玩具遇到困难时,以前她会乱发脾气乱扔玩具来表达自己的挫败感,现在她常常自言自语,叽叽咕咕的跟自己说“再试一次吧!加油!”之类的话鼓励自己。
还有一次,带潼潼出去旅游回来,坐了很久飞机又累又很想爸爸的潼潼一看见爸爸突然哭了,她搂着爸爸的脖子呜咽着说:“我不想离开爸爸妈妈,你们一直陪着我我就会很开心,我想一直和你们在一起。”
这样的小哽咽和把想法说出来的做法,其实也是她在安抚自己的过程。
圣经的《箴言》里有一句话:不轻易发怒的,胜过勇士;能制服己心的,强如取城。”
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是我们送给孩子的成长之路上的,一份珍贵的礼物。
参考来源:
1、《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 劳拉·E·伯克
2、《全脑教养法》 丹尼尔·西格尔
-END-
小暖说
昨天推送那篇《孩子被打了,要不要教他打回去?》之后,后台消息很多在问:
“可是小暖,如果不打回去,人家会觉得孩子软弱,要是遇到校园暴力怎么办?”
其实那篇文章小暖想聊的是一些比较正常的,不带有强烈恶意的同伴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我觉得家长多观察就好,孩子们可以自己来学会按自己意愿处理。
可校园霸凌就是另一方面的情况了,写下来这几个字我都觉得寒意升起,回头下次有机会咱们可以专门单独聊聊这个话题。
每每写文,都容易最后自己感慨:养个娃,什么时候变得这么不容易了?真是操不完的心,打怪升级一路都辛苦得厉害。
抱抱大家,我想问问你们真的有勇气再要老二再重来一遍么?哎……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原创文章
【游记】日本、迪士尼、长隆、三亚、滑雪
【阅读】科学、英语、古诗、思维、语言 
【心理】分离焦虑、安全感、T2、慢热、专注 
【睡眠】抱睡、奶睡、夜醒、安抚、小睡短 
【情绪】戒吼、管教、抑郁、听话、 情商
【养育】牙齿、性教育、厌奶、如厕、喂养 
【游戏】玩具、绘画、早教、儿歌、陪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