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精算视觉」的 第184篇 原创文章
导读:表面上看,我们好像已经迈入了中产阶级。然而,中产家庭究竟有多脆弱,我们自己心中已有答案。
昨天,一篇名为《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在朋友圈刷屏。科普君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中国中产家庭在疾病面前的那种无助与脆弱,在每个人心中共鸣着。
看过这个故事以后,在悲伤之余,感受到更多的是深深的不安——这个故事离我们的生活太近了,近到忽然之间,故事中的男主或女主可能就变成了我们自己。
我们都是三十岁上下的年轻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一份稳定的工作,收入超过同龄人的平均水平,有资格也有能力去憧憬美好的未来——“有车有房,环游世界,财富自由,子继父业”。
当然,这种“美梦”成真的前提是,所有我们深爱着的家人,在接下来的每一天中,都能“完美地”避开那个足以毁灭整个家庭的“小概率事件”——因为我们上有四位养育了我们十几年、刚退休准备安享晚年的父母,下有寄托了我们所有爱与希望、不顾一切快乐成长的小朋友,我们身上的责任太重,我们生活的“容错率”太低。
很显然,像文章作者这种,事业小有成就、在北京有房有车、有相当的经济储备、有一定的社会人脉、有大量的亲戚资源可以调动的中国典型中产,在岳父这场大病中,仍面临着排不到床位、买不到药、工作中断、小孩没人照顾、不得已要卖房的困境。
设想一下,如果让我们自己也经历一场相同的劫难,最后的境遇会比作者更好,或是更差?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我们的经济实力再强大,内心再坚强,经历这么一场劫难,也一定会“元气大伤”,甚至生活永远都回不到自己当年梦想的样子中了
如果你也是中国3亿中产阶级中的一员,在看完文章后能体会到那种深深的不安全感,你一定能理解我所说的“脆弱”——三代家庭成员中有任何一人患大病,就可能让这个中产家庭“一夜返贫”。不过,如果我们在看完那篇文章之后,只是在心中唏嘘一下中产家庭的脆弱,感慨一下生命的无常,也未免“太不深刻”了。
通过作者29天的经历,从就诊、用药、开销、求血、插管、人工肺,再到生死别离,我们看到了脆弱的中产阶级在家人罹患重病的情况下,将有可能面临的各种各样的“棘手”问题。或许我们可以站在与作者同样的位置上进行反思和总结,来看看作者家庭的遭遇,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有用的启示。在这里,我仅抛砖引玉地谈几点:
  • 启示一:不要总觉得自己的身体特别好,不要总把“我这身板没问题”挂在口上,不要理所应当地认为“小概率事件”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经常锻炼、饮食健康虽有助于降低患病概率,但是患病有时候真的是个“看运气”的事情。你不是超人,不要对于自己的身体情况过于自信,常检查,常预防,流感疫苗该打就打,口罩该戴就戴,地沟油能不吃就不吃。
  • 启示二:中国的医疗资源紧俏,治疗水平参差不齐,在一开始没能获得良好有效的治疗,很有可能是在浪费患者的生命。在中国,要么有关系,要么特别有钱(当然,这两者通常是伴生的),否则想获得最有效的治疗非常困难。以作者的岳父为例,转了五次医院,使用了不同的抗生素药物,最终导致病毒产生了耐药性,说岳父在频繁转院的过程中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也一点都不为过。如果真的有能力,直接去私家医院,甚至去海外就医,也未尝不是个好的选择。
  • 启示三:未雨绸缪,随时预留足够的流动资产用来应急。作者提到,自己的大部分理财都是短期的,再加上岳父岳母养老的钱,能在短时间内凑到足够的资金让岳父住进ICU。而纵观现在很多的中国中产家庭,把绝大部分资金都压在了房产上,在短期内很难变现。因此,家庭资产配置的合理性显得尤为重要。与企业一样,很多家庭陷入困境,并不是真的没有钱了,而是资金链断了。如果家庭真的到了变卖房产这一步,生活可能已经被毁了大半。
  • 启示四:解决大病医疗资金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保险,但保险可能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重大疾病保险是以确诊为条件赔付的,医疗险是以实际花费为标准赔付的,有一份保险,能让我们在应对大病时从容很多。不过要注意,除非是购买了能够保证续保的高端医疗险,一定的应急资金仍旧是必须的,因为重大疾病保险只针对列表中特定的疾病赔付(虽然已经包含了绝大部分的常见重疾),一年几百块的中端医疗险不保证续保,而且对于医疗手段和用药有较严格的限制。不要以为买了保险就能高枕无忧,随着你对保险理解的加深,你会愈发觉得自己买的保险还不够。
  • 启示五:医保卡不要借给别人用,尤其不能让别人用自己的医保卡去医院体检或买高血压、糖尿病一类的药物。一旦出现了这种问题,以后保险基本是买不上了,否则即使心怀侥幸,没有如实告知投保成功了,以后理赔时候也免不了和保险公司扯皮,说不清道不明。这种诚信问题,以后在中国会越来越被重视。
  • 启示六:如果你因为父母已经买不上保险而困扰,就别让自己重蹈覆辙。你今天不买保险,以后受困扰的就是你自己的孩子了。
  • 启示七:大病面前很多花费是不理性的,倾尽所有积蓄,可能只为换一个心理上的宽慰。作者在文章中已经隐约地表达了,自己觉得为岳父换人工肺能存活的概率很低,但代价却非常大,而且给岳父带去了极大的痛苦,回头来看可能并不值得。要不要用巨大的代价去博一个微小的机会,什么情况下自愿放弃治疗,我觉得可以和家人(尤其是爱人)找个时间坐下来放宽心地谈一谈,毕竟每个人都是为了这个家。
  • 启示八:不要以为家人走了是给家庭最大的打击,后半生卧床不起给家庭的负担更重。长期需要家人陪床护理+持续的药物开支+随时可能突发的疾病,无论在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对成长中的年轻家庭是个巨大的挑战。
  • 启示九:作为家庭中的经济来源支柱,我们要考虑自己如果不幸离开后,家里剩下的人怎么活。家庭未来的美好生活,子女以后的教育,父母未来的养老,全部都建立在我们能为家庭持续带来收入的基础上。到现在还没有给自己买足定期寿险保额的朋友,请严肃考虑一下这个问题。
以上就是我对文章《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一点感悟,字数不多,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本文是「精算视觉」在新年前的最后一篇文章,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中,每天都能完美地避开那些不讨喜的“小概率事件”,在平澜不惊中享受自己的幸福生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