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本文为“电影最TOP”的图文导读,视频节目请点击文末的视频框
有同学跟我反映最近几期的《细读经典》口味有点重,不是人性丑恶就是愤怒母亲,我也觉得有些过于用力,那这期咱就来聊一部温情的,大卫•芬奇2008年的剧情长片《本杰明•巴顿奇事》。
这部电影我当年第一次看的时候,并不是太喜欢,因为觉得没啥戏剧冲突,而且不符合我对大卫•芬奇的预期,这还是那个拍出《七宗罪》和《搏击俱乐部》的导演么?暗黑和冷峻在哪里?
但我三四年前某天的睡前,心血来潮的又看了一遍,这次的观感却特别好,那天我心情可能有点烦躁,但看完心就平静了下来。它没有启发我什么,但就是感觉熨贴舒服,就像看着一位娴熟的画师,画了一个完美的圆。
电影改编自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同名短篇小说,当时看完电影我就去把小说读了一遍,想看看哪些是属于原著,哪些是属于大卫芬奇的东西,发现除“返老还童”这个梗,大部分情节和人物都不一样,小说里黑色荒诞的味道比较重,电影则改的很写实,浓情满溢。
这不是改编,算是再创作了。
据说菲茨杰拉德的灵感来自于马克•吐温说的一句话“如果我们能够出生的时候80岁,逐渐接近18岁,人生一定更美好”。他一定是觉得出生时和年迈时都需要让人照顾,那还不如合并同类项,让年轻的时光更多一点,但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好像是故意要怼马克吐温,本杰明•巴顿的生命没有因为逆生长而变得光辉灿烂,相反他经历了更多的磨砺。
人生没有好走的道路,哪一条都差不多,我们都注定失去自己所爱的人。
所有的幸福与不幸,都和上面的两句话有关。据说现在西方不少顶级富豪在琢磨怎么让自己永生,比如复制自己的意识,等身体死去后,再把意识灌注到新的身体里,让精神永远活着。
先不论能不能实现,如果真能这样,那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永远拥有所爱之人或所爱之物,这就是永恒的幸福么?
我觉得不成。就像那位老人说的,只有失去的时候,才能知道真情可贵。在离开我们之前,这些最重要的东西是那么的习以为常,只有死亡,才可惊醒人们珍惜。
我觉得《本杰明•巴顿奇事》不用太复杂的解读,把它当成一个温暖的童话就行,它在某些方面和《阿甘正传》很像,但里面没有太强的历史感,反而更像是一部凡人史诗。
看节目吧,这期里有不少温暖的台词,我都没怎么舍得剪掉。

PS:次条是为FIRST青年影展打Call的文章,近些年这个影展风头很劲,《路边野餐》《心迷宫》《中邪》等优秀作品都是FIRST先发掘出来,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

《细读经典》往期回顾:
这周小店铺运营的妹子在休假,不忍心打扰她,没试用什么新产品,大家有想剁手的,进店铺逛逛,随意。(PS:那个之前缺货的腰垫儿有货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