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希望日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转变能成为改善中日关系的催化剂,另一个催化剂则来自美国。
《财经》记者 江玮/文 郝洲/编辑
中日关系朝着重返正常轨道的方向又进了一步。
在到访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共同见证下,中日双方于5月9日签署了10份合作文件,涉及金融、服务贸易、第三方市场合作、医疗养老、社会保障、节能环保、安全、人文等领域,其中包括双方建立海空联络机制以及中方同意给予日方2000亿元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额度。
这是中国政府领导人时隔8年正式访日。自2012年日本政府将钓鱼岛所谓“国有化”以来,中日关系一度跌至冰点,直至近两年才有所改善。此次访问,日本专门为李克强安排了“公宾”级别的接待规格——仅次于国家元首的“国宾”级。
(图源新华网)
李克强在日本《朝日新闻》发表署名文章写道:“中日互为重要近邻。现在从北京到东京,每天都有数十个直达航班,只需飞行三个多小时。然而,近年来在推动中日关系改善发展之路上,我们却走了很久。”
政治关系的升温给两国合作带来了更多实质性成果。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围绕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双方为推进在亚洲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合作,将设立官民磋商框架。尽管日本政府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警惕情绪仍未完全消除,但安倍在与李克强会谈后,用了“从竞争到协调”来形容日中关系,被解读为在考虑转向对华合作。
中国社科院日本所副研究员卢昊对《财经》记者表示,自2017年春以来,日本对“一带一路”态度明显转向积极,体现在主动正面评价“一带一路”,并明确表示在“一带一路”框架中与中方合作的意愿。目前,中日围绕“一带一路”的合作正处于初步展开阶段,日本官民对参与“一带一路”既有动力也有疑虑。
“特别是,日本政府在’一带一路’框架内与中方合作的同时,仍试图维持并彰显自身在对外经济合作政策上与中方的区别,设定各种合作前提、条件,同时,还在‘一带一路’框架外采取针对性的对冲、竞争措施,如在基建出口、经贸体制构建、海洋安全等方面,这反映出当前中日战略竞争-合作关系的深刻性与复杂性。”卢昊说。
安倍希望日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转变能成为改善中日关系的催化剂,另一个催化剂则来自美国。《日本经济新闻》的一篇文章分析说,中日关系在特朗普助推下加速解冻。文章指出,中国由于贸易问题等与美国陷入关系紧张,正加紧修复与日本等邻国的关系;安倍则瞄准秋季的自民党总裁选举,希望取得外交成果;双方的利益关系找到了交集。
“日本国内将改善与中国等邻国关系视为衡量政权外交政策成效的关键变量。”卢昊表示。他分析说,日本此前持续构筑“对华包围网”,围堵遏制中国但难以奏效,加上特朗普政府调整全球及亚太战略,让日本地区外交面临新的挑战,日本需要改善中日关系以维持战略自主和政策回旋余地。
另一方面,日本也受到特朗普贸易保护措施的影响。在特朗普政府发起的“232调查”中,日本没有得到豁免,日方向美国出口的钢铁和和铝产品将被征收关税。今年4月,在安倍访问美国期间,日本曾寻求与美国就豁免钢铝关税进行谈判,但未能如愿。
5月9日,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朗格在北京表示,他也不明白为何欧盟得到了豁免,而日本没有。不过即使是那些得到豁免的国家也只能将现状维持至6月1日。特朗普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不安。共同维护自由贸易是中日两国领导人此次会谈沟通达成的重要共识。
“从中美日三边互动的角度看,‘特朗普冲击’确实对中日关系产生了影响,特朗普主张的反全球化、反自由主义和反多边协商原则,客观上让中日具备了更多的合作基础。”卢昊说。
尽管中日关系在内外因的作用下走得更近,但两国关系仍然存在不确定因素。在此次同意启动的海空联络机制中,双方最终采取了不明确划定钓鱼岛是否为适用范围的形式。
在与安倍共同会见记者时,李克强说,今年恰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中日双方应该重温条约精神,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确认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各项原则,妥善处理历史、台湾等敏感问题,以实际行动落实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的政治共识,并在此基础上谋求两国关系新的发展。
责编  |  苏月  [email protected]
◤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在文末留言申请并获取授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