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澳洲人注意了!
继澳媒宣布,
今年将迎来三十五年最冷寒冬之后,
今天,澳媒又放出一个重磅消息!
五十年一遇的流感即将来袭!
将在未来两百天内夺取全球范围内
3000万人的生命!
甚至就在明天,你就将感染上这一更加致命的最新型流感病毒!
1.令人闻之色变的流感
在最近的一段时间,“流感”可以说是吸引了众人的眼球。
前有《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这篇刷爆朋友圈的“神文”
其后又有美国一系列与流感有关的新闻:
小小的一场流感,竟夺走了美国成千上万的生命!
(图片来源:风传媒)
经过这些堪称“耸人听闻”的事件,
人们终于明白了流感并不是“感冒”这么简单!
这种听起来似乎只是小病小灾的疾病一旦大规模爆发,对全社会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因为流感的肆虐,
外国人们甚至不得不
“病急乱投医”,
就连号称可以缓解流感的
川贝枇杷膏,
都成了“爆款”:
好不容易,
美国的流感随着
春季的来临告一段落,
可就在同时,
有科学家预言称:
随着澳洲入秋,
流感将“卷土重来”!
这一次,
流感甚至要比之前更加严重!
堪称五十年一遇的
“巨型流感”!
2.澳洲将遭遇“五十年一遇流感”
生活在澳洲的朋友们应该还记得,去年,澳洲也同样爆发了严重的流感。
仅仅在两周时间里维州和塔斯马尼亚州有13名老人相继因流感所引发的并发症而去世,创下了澳洲历史的纪录。
据统计在去年,共有超过1100名澳洲人因为患上流感而死亡,其中有超过90%的人是免疫力下降的老人。
(图片来源:abc.net.au)
甚至有人称:
今年在英美国家肆虐的流感的来源,
其实正是去年年中在澳洲诞生的新型流感病毒。
这样严峻的形势也促使澳洲政府做出反应,免费为65岁以上的老人接种疫苗,才终于稳定住了病情。
然而当这一波流感潮终于趋于平静之后,
专家再次预告:
流感马上又要“卷土而来”了!
(图片来源:Herald Sun)
而这一次,
流感甚至来的还要更加气势汹汹!
甚至明天就将“开启序幕”!
3.“200天杀死3300万人”
专家称,引发这一次流感潮的致命毒株,正是正是在澳大利亚首次发现,之后就被称作“澳大利亚流感”,并被正式命名为H3N2的新型流感病毒!
2017年全澳的流感死亡病例中,有一半都是由这种病毒导致的。更加严重的是,变异的流感病毒对最新的流感疫苗已经产生了抗性
(图片来源:Herald Sun)
这一毒株也很快“走出澳洲,冲向世界”,包括英国和美国在内的多个国家都发出了恶性流感预警。
(英国在今年一月发出流感预警)
经历了一年的“生存期”,这种病毒将变得更加强大!
专家甚至大胆预测,这一次的流感潮在爆发的前200天时间里就将夺走3300万人的生命!
而澳洲也将面临着比2017年更严峻,甚至50年一遇的超级流感!
全球健康委员会主席Jonathan Quick博士表示:“最可能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破坏的就是流感病毒新的、并且前所未有的突变。时机已经成熟,可能就在明天。”
而流感专家Robert Dingwall则表示称:想要爆发大规模流感,流感病毒需要发生“剧烈的转变”,预计每20年至40年就会发生一次。
4.警惕流感爆发
而从历史来看,每一次大规模流感爆发,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2009年至2010年爆发的流感潮导致墨西哥出现了猪流感疫情
而1918年爆发的西班牙流感潮导致了1亿人死亡,有相当于当时全球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的人感染了病毒。
所到之处一片炼狱,说的就是当时的流感潮。
尽管以如今的医学科技,
看似不可能再出现当年西班牙流感的悲剧,
但美国的例子也告诉我们:
现代先进的医学科技,仍然不能完全战胜流感。
一直以来,澳洲都是流感的多发地带,几乎每年的八月份都是流感高发季节。
而且华人们对于流感的警惕性普遍不高,甚至将流感当成普通感冒,从而延误了治疗时机。
(图片来源:Daily Mail)
考虑到这一次流感的病毒就是在澳洲诞生的,我们也很难在这一次流感潮中独善其身。
5.那么,该如何应对流感呢?
流感并不可怕。
首先你要做到的,就是定期接种流感疫苗
澳洲政府为年龄65岁以上的老人,年龄15岁以上的原住民,年龄在6个月至5岁的原住民儿童,孕妇,以及因各种疾病原因而易感染流感的人群免费接种疫苗。
(图片来源:Herald Sun)
其次需要注意的是,疫苗虽然可以增强你的免疫力,却并不能确保你一定不会被病毒感染。
正如我们之前所说,新的流感病毒对于疫苗已经产生了耐药性,
所以,除了接种疫苗之外,我们更要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注意流感的预防:
1.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保持个人卫生,在打喷嚏或咳嗽的时候注意捂住口鼻;
3.避免接近疑似患病的人群。
流感与普通感冒最大的区别,就是流感的发病时间长,且有时会伴有心肌炎,肺炎等并发症。
如果你发现自己或者家人的“普通感冒”迟迟不好,你就要考虑是否是感染了流感,并尽早就医。
希望每一位澳洲的华人,都能够平安度过澳洲的“多事之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