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言丈量世界

这几位清朝大叔,跟我们印象里那些刻板又守旧的晚清遗老没啥不同。过时的穿戴,松弛的圆脸,关键是镜头前不苟言笑的僵硬表情,仿佛代言着垂暮王朝的封闭和老土。

所以,当在高大上的麻省理工图书馆拐角,猛然撞见这些一百年前的东方脸,我那讶异的小表情你多半可以想见。
这些大叔,是麻省理工历史上最早的中国学生。
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些“老土”其实从12岁开始就在美国就读私立名校,英文水平在普通美国人之上。跟今天一出国就爱在小圈子扎堆的华人不同,这帮人岂止学业拔尖,棒球赛艇样样在行,还用情书和情怀征服了美利坚的姑娘。
他们当中,不少人赴汤为国之英勇令人泪目。很多名字背后,都是中国近代科学和实业从无到有的开创。
但是,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风光与功名在故乡无人知晓。
我想聊聊这些不该被忘记的理工男,和女。
1
麻省理工最早的中国人,是个不折不扣的富二代。
下面这张出自他手的贺卡,信息量其实很丰富。
不仅仅因为它道出了作者的出生地。
这个香山县的地位,在中国近代史上可能无与伦比。且不说开办了开平煤矿的唐廷枢,写下《盛世危言》的郑观应,就是再后来从这里走出去的大人物,名气都能大到让家乡为他更名。
香山,现名为广东省中山市。
位于中山市的孙中山故居。孙中山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
从明朝那时起,香山人就出洋贸易。比起封闭的中土,这些见了世面的商人更愿意送子嗣出洋就读。
张文湛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
中山市古鹤村,毗邻珠海澳门,对望香港
1874年前后,这位做茶叶和丝绸生意的富商,一定听说了一个赴美公派留学的机会。
主事的官员不仅是香山老乡,并且来头不小。
容闳,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第一位从西方顶尖大学取得学位的中国人。
容闳
正是在容闳的游说下,励精洋务的曾国藩和李鸿章上书清廷,从1872年起,选派120名男童去往美东的新英格兰,并在那里读完中学后继续进入大学深造。
能攀上这位主抓留学工作的老乡,张爸爸想把富儿子送去新英格兰。
但是显然,张同学没能进入这120人的名单。
新英格兰位于美东,最下方的纽黑文是耶鲁所在地,右上角的波士顿有哈佛和MIT。中国幼童的中学集中于Springfield和Hartford。
首批30名留美幼童出发前合影
不过张家缺的不是钱。1874年,张文湛还是被父亲送到了美国。3年后,他进入了麻省理工。
对了,你有没有注意到之前那张贺卡上的细节:
没错,大名鼎鼎的MIT,当年中文名真不叫“麻省理工”,而是这个读来几分逗比的“波士顿博学大书院”(翻译的脑洞得有多大,好想献上双膝)。
但是,大书院的中国第一人张文湛,并没有从这里取得学位。
我查到了原因。
这位富二代就读的并不是读四年的本科,而是一个为期两年的项目。
甚至,他读了一年不到就从项目退出,转成一名“特殊生”(Special student),而且一连“特殊”了三年。说白了,张文湛并不是一个能拿学位的正规生。
张同学的课业之所以无法转“正”,原因在于英语水平实在不行,并且很多课业跟不上去,于是被劝诫只修部分学分。
1881年,在美国混了7年的张同学选择回国。
MIT的中国第一人,是个没能取得文凭的富二代。
2
但张文湛只是个例。
就在他进校后的第二年,来自“国家队”的中国学霸就实力碾压了MIT。
这里说的“国家队”,就是上面讲到的清廷选派的120名留洋幼童。
作为清朝政府精心打造的国家形象工程,这些精挑细选的苗子不仅要脑子好用,气质过人,甚至还对形象有要求,确保出国后长相不能丢国家的脸。
1872年初抵美国的部分幼童在旧金山合影
120人中,43人最终升入美国大学,MIT占了8名,仅次于中国渊源深厚的耶鲁(有20人)。
这8人,也是中国史上最早的工科男。
这当中,有些成为了中国工矿事业的先驱。
比如一开头你们看到那不可貌相的三位。我找到了其中两人年轻时在美期间的照片。
邝景扬,后来成为中国第一代铁路工程师。他是詹天佑同乡,也是事业上风雨同舟的一生挚友。詹氏回国后进入铁路界即是凭借他的举荐,詹天佑为中国人首度自主修造京张铁路时,邝景扬负责了前期勘测和施工。
从邝同学到邝工:18岁,46岁,51岁

还有第2张图里的宋文翙(hui,四声),后成为海军将领。参加过甲午海战,后任“镜清”炮舰舰长(管带)。辛亥革命时起义,成为统领长江水师的海军舰队司令。
这位满脸严肃的将军,在1909年写给MIT 25周年同学会的信中,却用英文调侃了自己:

我现在已经220磅了……在美国那会儿才不过150磅……

离开MIT后我就没有再联系过任何美国同学……我很想前往赴会,但却难以成行,因为我有舰令在身……如果同学来华,我会很高兴与他相聚。
还有方伯梁,不仅回国参与中国的铁路建设,还创办了对中国铁路事业举足轻重的唐山路矿学堂(西南交大的前身),担任汉口电报局局长,人称“中国电报之父”。
3
但8人中,并非所有人都命运顺遂。
特别是最受欢迎的那几个。
就像中国大学的帅哥要打得一手篮球,制霸美国校园的标配是橄榄球和棒球。
邝咏钟,中学时就是橄榄球队员,后来还跟留美小伙伴组成“东方人棒球队”。1879年,他成为第一名被MIT学位课程招收的中国人。
邝咏钟和他的“东方人棒球队”合影
薛有福,同样是棒球能手,在学校时还结识了一个书信不断的异性朋友Kate。右边这位颜值担当是跟他同一届入学MIT的杨兆南。
这些中国学霸在美国大学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他们依然没能从MIT获得学位。
1881年,就在这些幼童升入MIT后一年,清朝政府决定召回全部留美幼童。
原因是,这些孩子去美国后快速融入当地社会,不仅四书五经不肯温读,还受到了“民主”“平等”“共和”思想蛊惑,甚至有学生剪掉了辫子。
邝咏钟、薛有福、杨兆南,不得不提前回国。
在旧金山登船回国前,薛同学在给女同学的信中写到:
以后我将邮寄一些礼物,纪念我们共处的时光。那些礼物将来自中国,我希望你会喜欢。
凯蒂!我想问你一件事,当我们分手之后,我却忘了问你:你可愿意继续与我通信?
在这遥远的天边,多么希望听到你的信息,以便得悉朋友们在世界那端的情形。
薛有福,1881于旧金山

他不知道,这一别,是永别。
回国后,这些MIT男被分派到福州船政学堂就业。这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
福州船政学堂刚成立时的合影,从这所学校走出了海军名将邓世昌和刘步蟾
精通洋文、学习机械的留学生,很快成为近代海军的中坚力量。
只是今天,我们几乎没人记得这几位先驱。
就在他们回国后两年,法国军舰开进了福建水师的大本营马尾。
面对开进家门的挑战,朝廷要求官兵克制,绝不能先放一枪一炮。
法军开火了。中法马尾海战,贻误战机的福建水师30分钟内全军覆没,舰沉30艘,兵殁700人。
最早进入MIT的三位中国人,壮志未酬,命丧江底。
三人中,当年的棒球队长邝咏钟年纪最大,殉国时年仅23岁。
这一年,他们在麻省理工的同班同学,刚好毕业。
麻省理工1884级校友的25周年纪念册上,记录了薛有福和杨秀南的遇难信息(当时误标为1882年)
4
从1881年撤回学童,到1901年庚子赔款后再送国人留洋,中国的留学事业中断了整整20余年。
麻省理工的中国留学生数量,从1881年后始终为零,直到庚子赔款后的1904年
MIT迎来第一位取得学位的中国人,迟至1908年。
下面两张脸具有历史意义。谢作楷和温宗禺,都是麻省理工1908届矿业和冶金专业的毕业生。一年后,他们又并列成为在此取得硕士学位的中国第一人。谢作楷在辛亥革命前夕回国,后来成为中国采矿和发电行业的先驱。而颜值爆表的温宗禺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并在回国后创立了北京大学工程系。
(等等,怎么感觉温博士和靳东好撞脸,咳咳……)
清末民初的中国,这所专攻工程技法的学校成为科技和实业报国者向往的圣地。
从1877到1931年,近400位中国人在麻省理工留下求学的足印,创下该校外国学生数的第一。
那个时代的留学生,专业集中于造船、机械、采矿、电气工程和化学。光是这些专业的名字,或许就折射出那时中国人渴望富强的理想和途径。
从这所学校,走出了全美国第一个航空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设计出中国最早的海上飞机,第一台中文打字机……从这里,留学生们第一次认识了“微波波谱”“自动控制”等学科,并随着归国的汽笛,让这些电气时代的新知得以踏上古国的土地。
周厚坤,就读于麻省理工开设的全美首个航空工程课程,并成为全美第一位航空工程硕士,他也是首个中文打字机的发明者
5
但在众多姓名中,最令我难忘的是这位。
李励绂,麻省理工历史上第一位中国女学生。
1925年秋,当她初到波士顿,李女士只是一个打酱油的陪读。
当丈夫在MIT攻读电子工程时,已经在国内获得一个本科学位的她也不甘自弃地坐进了教室。不久,她成为一名正式生。
四年后,李励绂成为这所学校第二位获得学位的女性(只差一年就是全校首位)。
甚至,在那个对中国人和女性智力双重歧视的年代,李同学成为美国人眼中的传奇
《波士顿环球报》的标题叫做:麻省理工的中国太太努力攻读最难啃学位。他们在报道中甚至写到,发现太太晚上在“帮先生完成作业”。
科普媒体《大众科学》则图文并茂地称道:“这位中国太太粉碎了太多古老的先例。”

从1877年到1931年,自从麻省理工招收中国学生以来,李励绂是唯一获得学位的中国女性。
李励绂和丈夫后来回到中国。国共内战后期,她举家迁往台湾,后来在美国定居。
6
除了MIT的档案,我没有再找到李励绂等人后来的下落。
甚至,互联网上关于这些名字的信息也少的可怜。
这些名字,曾经意气风发,左右万里。肇始于一场走出国门的求学,他们将个人一生与国家命运紧紧绑定。
而今,这些名字,连同他们的精彩故事,都已随风而去。
直到一百多年后,在麻省理工这处拐角小房间里偶遇这些熟悉而陌生的面孔,我才忍不住好奇与怀古,去找寻他们的曾经。
我向主办方了解得知,这是首位中国人就读麻省理工140周年之际,这所学校为走入历史深处的异乡学子做的一次系统的梳理。
不得不说,感谢这所学校的努力,让我们在时间和空间的彼岸,看到一个国家更清晰的往昔。
我的观后感就一句:我们能有今天的中国,少不了这些人在这里度过的曾经。
如果你来波士顿,我会带你去看这里。
本文部分材料和图片取自“麻省理工学院早期中国留学生展览”,网址:http://chinacomestomit.org/
下面是很硬的一条广告
美国社会人文考察计划
众筹情况比预想还热烈一点
特惠4000元即将结束,入伙从速
点击下图了解详情
下面是很暖的一条通知
虎哥直播:读懂麻省理工(走读波士顿第一弹)
直播时间:周二(8月15日)21:00
参与方式:扫码加关注,准时开直播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