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9年的生命中,造就了印度最大的私人企业,他在印度政商两界的影响力可谓空前绝后,他的名字叫德鲁拜·安巴尼(Dhirubhai Ambani)
穷上子政商联袂
  上个世纪,话说在唐三藏取经的目的地——西天印度,有一个叫德鲁拜的穷孩子,17岁时跟随他的长兄,远渡重洋来到也门的壳牌公司加油站打工。
  一个偶然的机会,德鲁拜发现一种也门银币的含银量价值居然高于它的面值,于是开始大量兑换这种银币,把它们熔化后提纯,铸成银条出售。虽然这个买卖在3个月后被政府发现被迫停止。不过,德鲁拜由此获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1959年,德鲁拜回到印度,在孟买创办了信实商业公司,从事香料和纺织品出口生意,随后他进入实业界。
        那时,他们位于孟买市拥挤市区的办公室只有一部电话、一张桌子、三把椅子和两名员工。
  7年后,德鲁拜的公司在艾哈迈达巴德成立了一家纺织厂,开始进入纺织行业。在接下来的10年里,他不遗余力地在印度推广自己的品牌。据说,德鲁拜曾经在一天里主持了100家连锁店的开张仪式。
        随着事业的进一步扩大,德鲁拜成功的晋阶为资产阶级大老板,但这时企业的瓶颈期来了。
“如何扩张”
成为德鲁拜当时最大的难题。

  德鲁拜意识到政治对于资本扩张甚至垄断的意义,他慧眼识金投资了正处于风雨飘摇期的“铁娘子”总理英迪拉·甘地
     1970年代后期是“铁娘子”总理英迪拉·甘地政治生涯前半段风雨飘摇的时期。高通胀、普遍的官僚腐败和平民的悲惨生活使英迪拉的声誉降至冰点,而德鲁拜则选择继续“投资”她的政府。
 1977年英迪拉在大选中惨败,后来又于1980年的选举中重新当选,不离不弃的德鲁拜和一批企业界的支持者一起得到了她的信任。再次上台后,英迪拉宣布,由一批“值得政府信任的”工商企业家作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是至关重要的。
  多年后,即便是信实最微不足道的小股东也知道,德鲁拜留在身后的最重要资源并不是他的经营哲学,而是强大的关系网络。在具体操作中,一位著名的反公司腐败人士指出,这是典型的信实式扩张战术,“先是无视和破坏现有政策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然后通过左右政府部门重写政策,使政策最大限度地对自己有利。”
  与政治人物捆绑在一起对于德鲁拜来说可谓屡试不爽。首先作为印度唯一的尼龙出口商,他先说服英迪拉政府颁布了一项政策:允许那些有能力出口尼龙织物的公司进口稀有的聚酯纤维,显然这项政策信实是唯一的受益者。
  接着,他又促使政府取消聚酯纤维高达125%的进口税,以降低生产成本,随后出台产业政策允许信实在纺织业扩张,同时禁止其他5家纺织企业的扩张请求。另外,英迪拉政府还决定发放聚酯纤维的生产许可证,在400家印度企业中只有两家企业获发,信实独占了1万吨年产量的生产许可。
  而一年之后,另一家得到6000吨许可的奥凯丝织品公司不得不放弃了生产,因为它必须进口的生产原料——聚酯切片,政府两次抬高进口税之后,干脆禁止进口。
  这样一步步地,借助政府政策的特殊眷顾,信实逐渐“秒杀”掉了一个又一个的对手,以至于如今印度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话:有人问,谁是印度最强大的政党?答案是:印度“信实党”。而如今,这个庞然大物已经成为了世界最大的涤纶纤维和涤纶纱生产商,而这只是它众多实业中的一个细小分支。
就这样,英迪拉上台后,德鲁拜这位曾经雪中送炭的小伙伴的生意一飞冲天,像气球一样迅速膨胀,成为第一家进入《财富》全球500强的印度企业,甚至,信实在海外发行的债券被西方分析师当作印度主权评级的指标。左手紧握权贵,右手操弄商界,德鲁拜成了印度最大的私人企业主,以及印度民众崇拜的财神。当年,信实集团的运营收入为180亿美元,包办了印度GDP的3%,年出口额的5%,印度所有私人企业当年总利润的30%。 1977年以来,它的收入增长了400倍,利润增长900倍,市值增长3300倍。
  注:雪中送炭收获的效果要远远超过锦上添花。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也因此,这个世界只有少数人能够收获成功。
左膀右臂:父子三人合力打天下
  这世上从来没有谁能够仅靠个人的力量把生意做到极致,德鲁拜也如是。他的成就之路上,少不了的左膀右臂是他的两个儿子穆克什和安尼尔。
长子穆克什沉静内敛,很早就跟随父亲打天下,主要负责能源版块,把石化产品打造成了信实的核心业务,他还主持了集团的大型炼油厂和化工厂的建设。他效率非常高,成本意识很强,主导的工程项目都能够提前完成,曾经主导的一个年产量3100万吨的精炼厂,建设成本比壳牌石油公司的一个规模相当的工厂低了40%。为此,德鲁拜非常信任大儿子,如此优秀的富二代顺理成章成了媒体的宠儿。
  小儿子安尼尔性格活泼,喜欢社交,娶了好莱坞女明星,事业也是偏向电力、金融、电信之类的新兴行业。乍一看,有点像李首富家的情况。但细细一看,这个安尼尔好像又比名声在外的小超人更厉害,因为他主管的新兴版块在印度都是数一数二的。
  在能源和新兴行业,都能独挡一面。从能力上来看,德鲁拜家的两个儿子,貌似比李首富家的更强,真是让一众挖空心思调教子女接班人的BOSS们眼红。
      安巴尼家族这时已经以“端到端”的方式控制了整个印度的能源市场,曾经撰写过两本关于阿巴尼家族非正式传记的记者Hamish McDonald对《人物周刊》说,“他们往往采取‘逆流而上’的竞争策略,先把控住原材料供给市场,接着一口口地吞并掉上游的企业。”而在石化方面,他们就是要控制从油井口一直到室内电源插座的能源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
注:投胎是门技术活,生孩子也是门技术活。这些首富们,不仅会赚钱,还会生孩子!
龙争虎斗:兄弟阋墙终分家
  十根手指也有长有短。哥哥沉稳的性格和行事作风更得父亲的心意,弟弟尽管优秀,却始终活在哥哥的阴影中。
  很显然,这对兄弟不和。
  父亲这位创始人的存在,似乎掩盖了一切不完美。
  然而,炸药未爆,不等于不存在,它只是需要一个燃爆点而已。
  难道不经历风雨的家族企业,就不能称为真正的家族企业吗?
  这个燃爆点,很快就来了,还是老父亲德鲁拜亲自送上的。
弟弟安尼尔(右)
  2002年,69岁的德鲁拜中风去世,他留下了庞大的信实帝国,却没留下任何遗嘱。甚至,在他生前,从未有只言片语关乎财产分配。李首富提前把两个儿子的继承版块切割得一清二楚,在这一点上,他比德鲁拜老道得多。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运气。因为,李首富84岁才来落实这个事,而德鲁拜命薄,没活到这么大寿数。
  东方世界的传统很多地方是相似的,比如家业的长子继承制,跟中国一样,印度也是类似的传统。哥哥穆克什顺利拿到了信实帝国的继承权。
  由于性格和兴趣目标的差异,两兄弟在集团重大决策上多有分歧,兄弟间的矛盾也日渐从冰山下显现。哥哥穆克什不断扩充自己能源版块在集团的份额,弟弟被挤压,在公司的生存空间日益狭小。
  2005年,兄弟之战终于爆发。1月,弟弟突然退出印度石化公司,导致信实股票即刻下挫,接着,他向董事会递交了一份长达500页的报告,历数哥哥的各种管理不当之处,指责其暗中操纵董事会,将自己排除在集团重大决策之外。一时间,诺大的信实帝国成了两兄弟争斗的战场。
  这场兄弟间的恩怨持续了几个月,不但引得十几亿吃瓜群众热闹看戏,还惊动了印度财政部长奇丹·巴拉姆和总理辛格。他们亲自出面调停,但也无济于事,整个印度经济也因此受到波及(原因之一,印度每4个炒股的人中就有1人买了他家股票
  直到6月份,老母亲出面强制他们和解。最终,两兄弟在母亲的主持下达成了分家协议,哥哥穆克什主管信实工业有限公司和印度石化公司,弟弟则成立了新的集团,包括电力、能源、电信、媒体娱乐、金融、资产等几大部分。母亲要求兄弟两人各守本业,即便新拓市场,也不得在10年之内直接竞争。
  分家后的两兄弟,在各自的领域各显身手,另立门户的弟弟安尼尔甚至后来居上,身家一度超过哥哥。但是,兄弟间的明争暗斗仍未停止,从比赛修建学校,到斗富盖世界第一豪宅,以后前两年的天然气官司。
  作为印度第一大私人公司,瑞莱恩斯集团在印度商务领域的影响力只能用“至高无上”来形容。集团目前的股东达330万人,而集团总股份中的30%被外国投资者所持有,集团营收占据了印度经济的3.5%。对于一家私营企业来说,这是难以想象的。因此,瑞莱恩斯双子最终心平气和地分家也让外界投资者长出了一口气.
    穆克什兄弟是幸运的,这两兄弟一边向前奔跑,一边争斗,他们有本事在分家后把事业越做越好。但最珍贵的亲情呢,显然已经没有了。在家族企业运行的过程中,亲情之所以被消耗殆尽,往往都来自于上一代可笑的私心。
      香港郭氏三兄弟大打出手甚至把对方送进监狱,冯氏两兄弟把股权收回后,亲戚见面不相识,韩国三星、乐天、现代家族就更不用说了,关系堪比仇人。

大家都在看
关于我们
加拿大之声是汉加风平台之子品牌,聚焦于加国政治、财经资讯、社区动态。致力揭示事件背后的深度、温度;传递正义、担当;体现社会责任。旗下品牌栏目:《加拿大骗子曝光台》揭露各类大小骗子、骗术;《汉加风系列》为时事评论;传递百姓之声,为华裔融入加国社会而奔走努力。
新闻线索:[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