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鲜有教育青少年的「生存之道

「仁仁」是妈妈自小给我的称呼。土生土长于香港,现居温哥华。在大学主修哲学和政治学。积极提倡良性八卦,主张信行合一。喜欢写作和阅读(包括漫画)。大学期间曾兼职新闻记者,现在不同媒体上作时事评论。敬佩的历史人物有国父孙中山和哲人齐克果(也很敬重父亲,但他不是历史人物)。
鲜有教育青少年的「生存之道」

温市政府早前公布2016年度无家可归者统计报告(Vancouver Homeless Count 2016),报告由450个义工于3月10日到温市街头收集资料,再交由市府人员分析撰写而成。
根据报告,温市现时有1,847个无家可归者,较上年度的1,746人上升近6%,当中25岁以下无家可归者有171人,占整体的15%。这个字比2015年的199人和2014年的410人都为低,不过早在2010年,温哥华基金会(Vancouver Foundation)已宣称,在温市有多达700个年轻无家可归者,现时不同组织也把年轻无家可归者数字定于700左右,温哥华盟约之家(Covenant House Vancouver)更指去年有超过1,300年青人使用该组织的服务。

年轻无家可归者数字不易确定的原因,是他们的形态跟成年无家可归者不同。他们一般不会长注在特定位置;有的是间歇性离家出走;有的可能从寄养家庭逃出来一两个月后,被送往另一个寄养家庭,之后又溜出来两三个月;有的则更「隐性」,离家出走后、到不同朋友家借宿,间中又到庇护中心住上一些日子。
不过,在这些年轻无家可归者也有一些共通点,其中一个是跟家人相处有困难,慢慢走上流落街头的路。当中有部份的情况比较严重,例如见证过家庭暴力,或者被家人用暴力对待。但其实不只是面对极端家庭状况的年青人,才有离家出走的机会。笔者曾有年青人工作经验,发现有的年青人虽没有经历过太极端的情况,但就是跟家人相处不来,间中离家出走,如果过程中交上不良份子,或染上毒瘾,在得不到充分的家庭支持下,加增了逐渐长期离开家庭的机会,甚至成为无家可归者。
而即使没有走上无家可归者的路,跟家人(特别是父母)相处不来,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对青少年所投以的关注不少,特别在自我认识、个性发挥等方面,在中学也有指导学生规划前途的课程,但鲜有与家人相处的教导。

其实跟父母家人相处,直接影响青少年当下及未来的生活,是必须学习的「生存技能」。
若能在家中的「实战经验」中,训练出高度的情商(EQ)、互谅互让的「沟通技巧」、求同存异的「谈判技巧」、在复杂人事关系中的「生存技巧」、打点生活的「自理能力」,以及积极面对限制的「正面思想」等,不单当下的生活更完满,对将来的事业、婚姻和家庭也大有帮助。

年轻无家可归者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社会问题,涉及的范围又阔又复杂。而家庭生活出现困难,也不一定是年青人的错。不过加强青少年与父母家人相处的能耐,引导他们珍惜一个接受供应又学习贡献的成长机会,对年青人而言肯定是一个正面的过程,或许也是一个有助长远地舒缓部份社会问题的方法。
延伸阅读(可点击以下蓝字):
关于我们
汉加风平台聚焦于加国政治、财经资讯、社区动态、草根创业。致力揭示事件背后的深度、温度;传递正义、担当;体现社会责任。旗下品牌栏目:《加拿大骗子曝光台》揭露各类大小骗子、骗术;《汉加风系列》为时事评论;《闲闲聊时事》为一周新闻综述;《加国职场》关注留学生就业;《汉加财经》为北美和中国每日财经简讯及《温哥华创业故事》系列、《加国养老》专题。
新闻线索:[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