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读过不少报道,54%的亚裔学生曾遭受欺凌!先以美国为例:
  美国校园里遭受凌辱的亚裔孩子有很多。根据美国司法部和教育部在2011年发布的数据,相比其他族裔 (白人,拉丁裔,黑人),亚裔美国人学生更容易被欺凌;亚裔青少年更是受网路欺凌的“高危一族”,是其他族裔的3倍!2014年初,纽约市的一项调查显示,54%受访的亚裔学生,透露自己正在、或曾经受过欺凌和骚扰!
  然而,相对于该校非裔学生对于种族歧视问题进行多次示威的反应,亚裔学生虽然也在经受同样的歧视,却不愿过度声张。
  《密苏里人报》曾报道,中国学生面对歧视、侮辱不愿声张,是由于自己的留学生身份。“我们来这里只是为了学习,不想惹什么麻烦,也不是来改变社会的。”这是一位华人学生接受报道时说的话,似乎也代表了大部分中国留学生的心声,之所以忍气吞声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权利和之后的结果不确定,同时也不愿意影响学业。对美国文化不熟悉加上远离故土使得他们对投诉可能导致的余波措手不及。
加拿大校园里的欺凌现象,也时有耳闻。加拿大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一项研究报告指,加国有35%的11、13及15岁的儿童,曾于过去几个月内,在学校遭受欺凌。在29个被称为富有的国家中,加国仅排名第21。比如在新斯可舍省一名17岁少女瑞塔遭欺凌,最终自杀身亡。
欺凌是人性中恶劣的一面,许多人若是在从小生长在这种鄙视同情心,推崇暴力的环境中,习惯了恃强凌弱,以为人就该这样叱咤风云地活着,以致成人后一步步走上犯罪的道路,或是成为社会中一个“老大”。在这种社会中生活的善良的人们,就缺乏安全感,也不会有轻松度日的心情,成了地地道道的牺牲品。

2月22日
有许多加拿大民众纷纷套上粉红色上衣、领带出门。还有不少大学的学生,跳起快闪舞蹈并高举宣传海报。在这一天,无论学生还是教职员工,都会想尽办法穿上粉红色的衣服来到学校,学校里男生女生,叔叔还是阿姨,来来往往的片片粉红掠过,一眯眼,就像面对一片粉红色的彩云。
粉红衣日(Pink Shirt Day)起源于2007年的诺瓦斯高沙省(Nova Scotia),一名高中生因为穿着粉红衣而在学校遭人欺凌。他的同学们决定一起穿着粉红衣反霸凌行为,他的两位同学发起购买五十件粉红衫分赠给大家,没想到活动让该校多人响应。如今粉红衣日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对抗霸凌的象征,进而延伸到用行动对抗校园、职场、社区任何形式欺凌
卑诗新民主党党领贺谨(John Horgan)率同全体35位省议员,于2月22日在维多利亚的省议会大楼外身着粉红色衣衫,连续第十年以行动响应反欺凌活动。
欺凌发生之后 家长怎么办?
心理健康辅导师李绮芬说,一旦发现孩子遭受欺凌,应该妥善处理。华裔父母最困难的就是语言、风土人情方面的问题。许多父母刻意回避自身的语言沟通困难,不去跟老师沟通。因此仅仅是英文很好还不行,最好能找到居住时间长,或者在学校做过社工的人士帮忙沟通。
也有的父母想简单的解决问题。有的家长听到孩子受到欺凌,马上反应:“为什么要受欺侮,打回他,否则被人看不起。”另一种是:忍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李绮芬认为,这两种方法都不对。切勿教导孩子对施害者进行反击或报复。因为你的孩子不一定适合反击,对方也不一定吃这一套;同样,对方也不一定吃“忍耐”这一套,他不会因为你的忍耐就改变行为。而是向孩子了解事情的详细经过,并安抚孩子的情绪。
“ 如果孩子的身体有严重的损伤,甚至情绪持续低落,考虑报警求助及向专 业的心理辅导员求助。通过事件训练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与人相处技巧。学习保护自己及拒绝别人无理的要求。必要时可改善自己言行举止,勿成为他人侵害目标。” 
调整自我 适应新环境
李绮芬曾经在很偏僻的乡下住过,她的2个女儿是学校里仅有的华裔学生,那里的学生都是本地白人,从来没见过华人。孩子的语言根本没有问题,但是麻烦还是来了。
她的女儿回家跟父母说,在学校每天被同学嘲笑Chinese flush(中国平脸),每天带的午餐也被同学嘲笑为“很恶心”。
为了改善女儿与同学的关系,李绮芬本来打算做一些中国点心送到学校供同学们品尝,结果发现完全没有必要,并且马上把孩子们中式午餐改为带三文治。因为孩子面对是整个学校,不可能在短期内让别人接受他们不熟悉的东西。
只是在一些特别的日子举办聚会,让女儿邀请同学参加,同时也让孩子们去参加其他同学的生日聚会,并带上冰淇淋蛋糕。从其他地方增进理解,然后慢慢交几个朋友。 
李绮芬说,当我们遇到抗拒时,不需要正面冲突。在一个强势的环境里,不要刻意强调自己的文化,推销自己的文化,因为不是谁都能接受。在自然而然中、不经意中,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大家都在看
关于我们
加拿大之声是汉加风平台之子品牌,聚焦于加国政治、财经资讯、社区动态。致力揭示事件背后的深度、温度;传递正义、担当;体现社会责任。旗下品牌栏目:《加拿大骗子曝光台》揭露各类大小骗子、骗术;《汉加风系列》为时事评论;传递百姓之声,为华裔融入加国社会而奔走努力。
新闻线索:[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