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苏联解体,有很多原因,这方面的研究很多。当然,核心问题是政治能力低下,人民生活水平差。但是,单纯从经济来看,苏联的经济并非世界最差层次,而且苏联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其教育、医疗、住房等基础社会福利相当不错,那为什么会突然解体呢?
  其实,苏联特色的民族自治架构,就决定了其必然解体的命运。

苏联特色的联邦制
  苏联是联邦制国家,但和瑞士、美国的联邦制不同。瑞士美国的联邦制是以共同的政治理念而联合。而苏联的联邦制特色,各单元是以民族为基础建立并以民族命名。苏联最终包括15个加盟共和国,列表如下
苏联
东斯拉夫三国
俄罗斯
乌克兰
白罗斯
波罗的海三国
立陶宛
爱沙尼亚
拉脱维亚
中亚五国
乌兹别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
土库曼斯坦
外高加索三国
阿塞拜疆
亚美尼亚
格鲁吉亚
摩尔达维亚
摩尔多瓦
注1:卡累利阿-芬兰加盟共和国1956年被并入俄罗斯
注2:白俄罗斯已更名为白罗斯
  政局动荡,这些冠以民族之名的加盟共和国就各奔东西了。
  在上述加盟共和国里面,还有20个自治共和国、8个自治州和10个民族自治区。这些冠有"自治"字样的区域,都是以民族命名的。比如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中有卡拉卡尔帕克自治共和国,阿塞拜疆加盟共和国中有纳西切万自治共和国和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州,塔吉克加盟共和国中有戈尔诺巴达赫什自治州。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冠名民族在其构成体内都占有多数,如在哈萨克斯坦,1981年人口为1505万,其中哈萨克族有529万人,俄罗斯族则有599万人。
  这种以民族划分行政区域的体制,带来了严重的政治后果:
  第一,在法理上,民族自治破坏了法治的公平原则。作为单一制国家,苏联宪法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但在法律中又强调对少数民族的保护,这样在法律实践中形成民族特权,民族特权导致了自治主体民族对多数民族逆向歧视,以及自治主体民族对其它少数民族的歧视。也就是说,法律面前应当人人平等,与民族、性别、年龄、职业、地域等无关。如果法律考虑民族因素,不管是保护少数还是保护多数,都背离了法治的精神。类似的有马来西亚,直接在宪法里面规定了占领口多数的土著(穆斯林)的特权。
  第二,在实践上,民族自治未能建立起各民族间的平等关系。少数民族与多数民族的区分,本来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苏联只有60%的居民生活在冠名的民族自治实体中,也就是有40%的居民处于冠以其它民族名义的自治实体中。为体现所谓的民族自治,必然在教育、就业、福利等方面规定自治主体民族的特殊权利,那些未能享受自治的其它民族,必然处于一种不平等地位。
  第三,人为制造民族区别,导致民族主义增强,影响国家凝聚力。按民族划分区域、实行民族自治的做法并没有达到使各民族相互团结和融为一体的目的,反而导致了少数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民族主义增强。这种做法使苏联居民首先认同的是自己的民族属性,然后才是国家属性。从赫鲁晓夫时期开始,民族地区的领导必须是来自治民族的,不管此人是不是胜任,人们认同的首先是民族归属。到了勃列日涅夫年代,干部本地化政策导致民族自治区域大力提拔任用本民族的人担任地区高级领导人,最后形成官官相护的民族干部帮派集团,历史学家认为:“愚蠢的民族自治政策给所有地方的民族主义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导致国家所有地区的民族主义逐渐抬头,到一定程度,就走向民族冲突。”
  第四,某些民族与宗教高度捆绑,教比国先,进一步弱化国家认同,分离势力明显,这也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1980年代起,苏联原中亚地区深受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之苦,许多埋伏在地下的伊斯兰激进势力以“宗教”之名浮出水面。土耳其是泛突厥主义的头号旗手,而沙特是泛伊斯兰主义的头号金主,它们通过大力资助修建清真寺,免费赠送《古兰经》,资助中亚穆斯林免费去麦加朝觐,目标都是推动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政权。在极端宗教教义的影响下,苏联的某些干部军人也发生思想变化,过去不敢宣之于口的、摇摆不定的极端思想得到强化。最典型的例子是车臣族的焦哈尔·杜达耶夫,他是苏联军队的青年才俊,22岁加入共产党,26岁成为副团长,27岁毕业于加加林空军参谋学院,接受过高等教育,在阿富汗战争中屡立战功,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1987年升任空军少将,是苏联历史上第一个车臣族将军。在苏联末期,他辞去军职返乡夺权,争取到沙特巨额赞助,在车臣施行伊斯兰教法,迫害俄罗斯族居民,与印古什人为争夺土地大打出手。后来与俄罗斯联邦政府之间爆发车臣战争,为扭转战局,杜达耶夫还策划了多起大规模恐怖袭击。高加索地区动荡数十年,至今仍是俄罗斯的一个溃疡。
休息一下,看个广告
苏联民族自治问题后续
  苏联虽然解体了,但其民族自治导致的问题并没有结束。
  举格鲁吉亚的例子,格鲁吉亚境内有阿布哈兹自治共和国、南奥塞梯自治州、阿扎尔自治共和国,正是在这几个民族自治区域内,领土纷争不断。
格鲁吉亚的冲突区域
阿布哈兹自治共和国位于黑海东岸,黑海和大高加索山之间,是一片狭长的低地,8860平方公里。格鲁吉亚1993年在与阿布哈兹的冲突中遭受了军事上的失败,格鲁吉亚失去了12.5%的领土和200公里的黑海沿岸,而且还导致格鲁吉亚族居民大规模离开阿布哈兹。

  南奥塞梯自治州占地3900平方公里,位于高加索高原的南部,与俄罗斯人口较多的北奥塞梯之间被高加索山脉分隔,2015年南奥塞梯与俄罗斯签订一体化条约。
  阿扎尔自治共和国在格鲁吉亚西南部,滨黑海并与土耳其接壤。除沿海狭长地带外大多为山地,面积3000平方公里,首府巴统为最大城市。阿扎尔与俄罗斯关系密切。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巴统保留了一个军事基地。2004年5月,阿扎尔领导人阿巴希泽在经过与格鲁吉亚中央政府一个多月的武装对峙以后,流亡到俄罗斯,阿扎尔重新被纳入中央政府控制。
  注意,格鲁吉亚的上述领土纠纷,都是与俄罗斯联邦相关。
  俄罗斯联邦与原来各加盟共和国纷争不断,但内部的政治隐患也未消除。目前俄罗斯联邦的行政区划,有22个自治共和国、46个州、9个边疆区、4个自治区、1个自治州、3个联邦直辖市。这些冠以自治名称的,依然延续了苏联的民族自治政策。前面提到的车臣自治共和国,即使强硬如普京,最终也只能扶持当地的伊斯兰军阀,成为事实上的国中之国。有人去首府格罗兹尼旅游,看到原来二次车臣战争痕迹被全部抹去,沦为废墟的整个城市已经修建一新,于是高度评价。其实这只是表象,格罗兹尼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市场经济循环,其外在繁荣建立在俄罗斯联邦巨量的财政输血之上。说白了,这是普京维持高加索和平局面的一个形象工程。
格罗兹尼的游行队伍打着车臣领导人卡德罗夫头像的旗帜,墙上有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巨幅画像,这是车臣政治的现实写照 摄影:马克西姆·谢姆托夫
  毫无疑问,一旦俄罗斯中央政府控制力弱化,包括车臣在内的自治区域必会重演苏联解体一幕。俄罗斯周边,特别是高加索地区将成为动荡的重灾区。

  综上所述,可以清晰看到苏联民族自治政策的后果:
  地区民族自治,强化民族认同,催生民族矛盾,形成事实上的族比国先。
  更有族教捆绑,强化宗教认同,激化社会矛盾,形成更严重的教比国先。
相关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