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x特赞 联合呈现
第168位讲者:孙晓曦
三联书店《新知》杂志美术总监
平面设计师、书籍设计师
书籍有什么可设计的?
说到书籍设计可能各位比较陌生,但你们一定都读过很多书,逛过很多次书店。你们在逛书店的时候,有没有因为一本书很漂亮,就把它买走了?尽管你对这本书的内容并不是特别感兴趣。
这就是书籍设计的魅力,书籍设计到底是什么?在大家心里它可能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我之前和一个朋友聊天,他在得知我是书籍设计师之后非常惊讶,然后问了我一个至今难忘的问题:
书有什么可设计的?
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
书还有什么可设计的?
书籍设计究竟是什么?
书籍设计是不是封面设计?
是不是美化设计?
我认为当然不是。
书的“五感”
杉浦康平(Kohei Sugiura)
日本著名的书籍设计家杉浦康平(Kohei Sugiura)曾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书的“五感”。
什么叫书的“五感”?简单的说,一本书摆在你面前,除了最直观的视觉感受,它还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和嗅觉。
视觉和触觉大家比较好理解,那听觉是什么呢?当你翻动书页的时候你可以感受到不同纸张材料的特点,那些薄的纸、厚的纸、粗糙的纸、光滑的纸、硬的纸、软的纸……每一种纸给你不同的感受,翻动的时候它会发出不同的声响。
至于味觉和嗅觉,它会被用在一些特殊内容的书上,比如说有一本书是说雪茄的故事,当你翻开这本书的时候,雪茄的气味会扑面而来。
我们生活的世界被成千上万本图书所包围,这些图书就像人一样,有着不同的面貌和个性。
正因为有如此千姿百态的书,才构成我们丰富多彩的阅读生态。
书籍设计师的工作范围
回过来看,大家习以为常的书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通过这张图可以看到,除了你们熟知的封面、封底以外,它还由若干部分组成,这些小细节都是书籍设计师需要考虑的。
书籍设计师的工作范围可能比大家想象的要更宽泛,它从一本书的内容开始,再根据内容提炼出一个整体的设计概念,再之后还要介入到编辑环节中,这一点我想着重的说一下。
因为在传统的出版单位,这种做法并不常见。一般的出版社里,编辑室和美编室是两个职能不同的部门,编辑把所有工作做完之后,会发一张装帧单到美编室,那里的设计师就开始做封面设计,之后这本书就下厂印刷了。
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单向的工作流程,设计师并没有参与到书的所有环节之中。在这种状态下,其实是很难产生一本具有整体设计概念、具有“五感”艺术的精品书的。
与书籍设计结缘
我个人是怎么走上书籍设计的道路呢?这里头有两个机缘。
第一个是缘于我上高二时买的一本海子诗集,我那时候是他的粉丝,天天翻来覆去看很多遍。
读的次数多了之后,我就越来越不喜欢它原来的那个封面设计,我觉得这个书的封面并没有传递出海子的特性,后来我就无法忍受了,自己画了一个封面套在上面,就是现在的这个。
我在做这个封面时还不具备任何专业的设计知识,只凭自己的一种感觉和冲动,当时做完后觉得还不错,就一直套在这个书上,现在还在我的书架上。这可以算作是我的第一个书籍设计作品。
在此之后,我进入大学学习平面设计,毕业之后从事了很多不同的工作,比如说网站设计、海报设计、包装设计,但一直没有专门的做书籍设计,直到第二个契机来临。
第二个契机是2013年夏天我参加的一个书籍设计研修班,在那里我遇到了一位非常重要的导师——荷兰著名的书籍设计家伊玛·布(Irma Boom)女士,她带来了很强大、新潮的设计理念。
对于图书,她一直强调书籍设计师身份的多元化,除了视觉工作外,还应该以编辑的身份、以作者的身份,甚至以摄影师的身份参与其中。而且她还不断地探索纸这种材料的各种可能性,所以她也被称为书籍设计的拓荒者。
伊玛·布女士设计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永远用编织的方式来呈现。
她通过一种压凹的方式将织物做在封面上,这个设计既简单又直接,让你从封面开始就能迅速了解这位艺术家的作品。
《薄薄的故乡》与《星际唱片》
2015年我得到一个机会,为王小帅导演设计他的个人随笔集,叫《薄薄的故乡》。
这本书作为他的处女作,也贯彻着一个完整和独特的设计概念,这个概念是什么?就是我让王小帅作为编辑亲自去审阅他自己写过的稿子。
在此过程中,他不停地改写、批注、甚至补写……我把这些手写的痕迹完整的保留在这本书上,最终印刷出来的书就是这个样子。它传递了一种很个人化,很有情感的体验。
书上市之后的确很多读者非常喜欢它,觉得这本书很有亲和力,就像这个作者坐在你对面跟你聊天一样。
所以五感的体验对于书籍的设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去年我又接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这本书叫《星际唱片》,它说的是美国有一个著名的科普作家,一直推动地球文明和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的沟通,在1970年代他和美国宇航局合作,将一张刻有人类文明文化信息的唱片送去了太空。
这就是著名的旅行者金唱片,直到今天,此时此刻,这张唱片还在太空中遨游。
这张图是1978年这本书在纽约出版英文首版,我在翻阅这个首版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很难被书中那个非常浪漫和伟大的计划触动。
大家可以想一想,其实这张唱片真正被所谓另一文明识别的可能性几乎是零,只是人类一个美好的愿景,一个沟通的意愿。
所以在2016年,首版出版40年之后,我对书进行了全新的、整体的设计,希望以不一样的面貌把它带给广大的中国读者。
首先,我利用了唱片封号的形态来包裹住这部书,这个唱片就直指书的主题。然后,我在上面用了一个圆的图形,这个圆的图形非常简洁,但它又代表了一种宇宙和世界的和谐之美。我还在上面采用了一种特殊的烫印材料,有点像雷射那种感觉,它的颜色会随着光线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我觉得这个封面就很好地传递了书中计划的浪漫性。在书的内部我用了黑色统领,这本书的任何地方都是黑色的。因为黑色首先是宇宙的颜色,其次它代表了一种神秘和一种未知,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完全沉到内容中去。
在图片部分我也做了比较大胆的设计,大家可以看这张图,它有点像星空那种悬浮的星星一样,有大有小有近有远,形成一种悬浮的状态。
在你阅读的过程中,就好像在二维的空间里有三维的晋升感,增强你对故事的理解。
电子阅读时代,纸质书还重要吗?
在电子阅读时代,究竟做纸质书还重不重要?我的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而且我认为它越来越重要。
因为尽管纸质书一直被唱衰,说今天哪个杂志倒闭了,明天哪个百年的大刊关门了。但其实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欧美的图书市场,这两年纸质书的销量是在稳步回升的,而独立书店的关停率是在稳步下降的。
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大家从这个英国的一项调查也可以看到,16岁到24岁年轻读者之中,有70%的人是喜欢纸质书籍的。
所以,纸质书到底有哪些东西是人们难以割舍的,到底有哪些东西还在吸引着读者呢?
我们先简单看一下纸质书的发展历程。
现代书籍从15世纪古腾堡的《圣经》开始,古腾堡是一个对欧洲和世界印刷术有很大贡献的人,从他发明了西方活字印刷之后,图书得以批量、快速、大规模的复制。但是你也可以发现,几百年过去了,书还是长这个样子,它的形态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那么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的阅读方式其实也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虽然现在我们开始用各种电子设备来阅读,这带来一定阅读体验和阅读方式,甚至是内容生产方式的巨变。
但我觉得,电子书它更接近于程序的世界,而纸质书更接近于人的世界。纸质书有着一些无法被电子设备或者电子阅读所替代的东西。
纸质书有温度。它直接和你的皮肤接触,这种温度感是Kindle给不了的。即使你的Kindle里可能有一千本书,一万本书,但它的重量和手感都是一样的。
纸质书有个性。通过我们的装帧设计师、书籍设计师以及印刷厂的努力,我们可以做出更多面貌各异、个性丰富的书籍。
纸质书有人情味。
因为纸质书已经存在太长太长的时间,它就像你的一个老朋友一样,你可以随时拉过来聊天,不用担心没有Wifi,不用担心没有电,你也可以随时不理它。这种书籍和人的亲密感,是电子设备永远无法替代的。

纸质书有收藏价值。因为电子阅读的出现,一大部分内容不再需要被印制出来,现在及以后再版的图书一定会具有更高的内容价值及设计价值,甚至变成收藏的对象。
现在的人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真真正正和一本书共处。以后我们可能会越来越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只有你和书,或者你和作者对话,这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
最后我想用Editions at Play的宣传口号来结束今天的分享,它这句话我非常喜欢,叫“我们要卖那些不能被印出来的书”,这其实代表它们发展的一个目标和决心。
作为一个书籍设计师,一个夕阳产业的从业者,这句话其实也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发,甚至为我指明了一个方向。也就是从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坚定的,去做那些必须被印刷出来的书。


点击标题 查看往期回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