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之旅》情感智慧与自我成长课程官方微信
让我们阅读原创!
文 | 顾海燕(心景编辑、亲密之旅培训师)
自从有了孩子,我就很少有时间看电影。上个周末趁着姐姐外甥女来京,丈夫很体贴地照顾孩子,我就带着姐姐外甥女看了一场近日热播的电影《无问西东》,本来看电影只是为了放松,但是没有想到我一直热泪奔流,我很少看电影这样感动。我感觉有什么东西深深地撞击着我的心灵,这个电影与我的成长经历,与我们现在做的“亲密之旅”都有深深的联系。以至于看完电影,我依然久久地沉浸在这部电影中。
只是我一直没有想到写影评,我心里非常怕累。好像我小时候春游完了,余兴未尽,就要写一篇游记一样。这次心景团队到北海开会,在飞机上我和新萍邻座,我们竟然又谈起了这部电影,我们都为这部电影感动。她剖析了这部电影的很多细节,与“亲密之旅”的关系,她的话帮助我把一些感动的碎片连成整体,也激发了我想要把这种感动写下来的热情和决心。我突然意识到,如果我不把自己的感动写下来,任它在心中飘来飘去,那才叫累。
我和新萍各自都写了一篇影评从梅校长到袁校长,从《无问西东》到“亲密之旅”。新萍从梅校长的一番话想到了她自己的校长,想到了黄博士的爱。我则想把自己借着这部片子感受到的真实的力量写下来。
《无问西东》这个电影取自清华大学的校歌“立德立言、无问西东。”这部片子原本为纪念清华大学百年校庆(1911-2011)而作,却不想因为各种原因被冰封雪藏了五六年,如今重新播放,却已经突破了先前的意图,不仅限于一个学校,一群人,而是触摸到许许多多人心灵的深处。

影片描述了几个鲜活年轻的青年人的故事,他们各自出生在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看似跳跃、没有关系,却暗中联系,彼此呼应。这其中有上世纪20年代为自己的学科选择甚至人生选择而彷徨的吴岭澜;在30年代的西南联大,经历了在亲情与人生的意义的挣扎而最终投笔从戎的富家子沈光耀;60年代在政治压力的间隙中寻求真情的陈鹏、王敏佳、李想;现代社会中在职场尔虞我诈中沉浮的张果果。
这部片子被很多媒体称为青春片、理想主义的片子。的确,这部片子猛地看起来,会让我们想到很多类似的主题:比如在人生惶惑的时候寻求真正的理想,比如个人的青春如何献身于民族的伟大事业,我们会很容易把它等同于一部心灵鸡汤。但是,若我们细细去品味就会发现这部片子与以往类似的片子有很多不同,导演所关注的主题不是理想主义如何改变现实,也不是牺牲小我成全民族大义,而是一个我们常常听到却很少细想的一个词:真实。
四个历史时刻:四个关于真实的故事
电影在叙述故事的时候,随着情感和故事的内涵做了很多的时代的跳跃,不是严格按照历史的顺序。但为了梳理电影的脉络,我们不妨按照时代的顺序回顾一下:
上世纪20年代为自己选择学科而彷徨的吴岭澜。吴岭澜的理科不及格,国学和英文都是满分,但是他却选择要学习实科(即理工科)。(看到这里,我忍不住心里一动,看来学文学理在我们国家是一个恒久的问题。)其背后也许除了“科技救国”的理想之外,也有为了满足父母的期许,为了寻求自己的价值意义,得到肯定和接纳这样的心理。
当时的教务长梅贻琦(后来的清华大学校长)问他,你求学的目的是什么。他回答说,在这个年纪,读书都是对的。不管我们每天学什么,每天把自己交给书本,就有一种踏实感。梅贻琦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却说了一句非常智慧的话:但是你还忽略了一件事:真实。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之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却丧失了真实。
吴岭澜困惑地问,什么是真实。梅贻琦带着深思和恳切,徐徐地回答: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梅贻琦这一段短短的话以蒙太奇的手法叠合进四位主人公的生活画面,成为全剧的点题之笔,也成为该片最让人乃以忘怀、最值得细细咀嚼的一句话。
这一段话也让我久久回味,吴岭澜关注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他应该做的,却没有关注他到底喜欢什么。他放弃自己的喜好,努力去做大家都认为对的事。但是梅校长的话却直击他的内心,你关注到你内心的真实了吗?
梅贻琦对于真实的解释非常独到,他没有从现实、证据、数据等等角度入手,尽管他本身是学实科的。他从一个人的经历(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与人的连接,还有内心的感受入手,非常平实而又浅易地阐明了一个深奥的道理:真实,存在于你的经历,你与人的连接中,你可以从你内心的平和、喜悦来检验你是否活在一种真实中。简单地说,一个人要活得真实需要先了解自己。
黄博士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可以给别人最珍贵的礼物是发自内心深处真实的心声和感受。”真实,首先是我们可以面对自己内心真正的心声和感受。这样的真实是人生宝贵的礼物。当我们可以对自己真,我们才能对别人真,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实。
吴岭澜就在探索自己内心的真实过程中无意间参加了泰戈尔演讲,这位大诗人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说出“我竭我的至诚恳求你们,不要走错路,不要惶惑。不要忘记你们的真心和真性。拿出你们的光亮来。”这段话深深地震撼了他,他看到在泰戈尔身边那些他所仰慕的师长们身上流露出来的自信、笃定、从容,犹如对泰戈尔话语最好的注解,他亲身感受到了梅贻琦所说的那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于是他最终下定决心学习文科。他成为西南联大文科教授,并影响了后来的沈光耀。
30年代西南联大在亲情与探索自我的心路中挣扎的沈光耀。王力宏扮演的沈光耀获得了观众极大的赞赏和肯定,这个近乎完美的形象却有其真实的原型:沈崇诲。我们从资料中知道他们有一些重要的相似之处:家境殷实的官宦子弟,却勇敢地加入了死亡率极高的空军队伍,在危机时刻拒绝跳伞,以生命的代价撞沉了日军的军舰。
在电影中导演对于沈光耀这个角色做了更多心路历程的刻画:母亲反对他参军,只是希望他可以享受他的生活。母亲的这个期望也许可以从他们家“三代五将”的这个牌匾中得到解释:他们的家庭中有太多的人为国捐躯了,母亲非常爱他,希望他可以安然无恙地享受人生。
但是在他的心中有两个铿锵有力的声音在回响:美国空军教官在招募学生的时候,面对学生们怯场,害怕失败、害怕出丑时,用并不熟练的汉语一字一顿地说,“这个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的人。”这句话如同春雷炸响在他年轻而又迷惘的心中。
但是他的这个苏醒很快就被母亲的担心和眼泪压倒了,他服从了家规,服从了孝道。然而,他的人生却陷入了低迷。在躲避日军战机的轰炸时,他偶然跟吴岭澜教授有了更多的接触。他也许好奇、仰慕这位师长。紧接着,他就有机会听到吴岭澜更多更深刻的心灵告白。在呼啸的轰炸声中,吴岭澜用从容平和的声音朗读泰戈尔的诗句,他告诉学生们他曾经经历过的困惑与迷惘;泰戈尔的话,还有那些让他尊敬的师长们如何用他们“真心和真性”唤醒了他。他鼓励学生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于自己的真实。
过去那些在吴岭澜生命中的回响,如今再次回响在沈光耀的心中,他终于做出了参加空军的选择。在外在强大的危机下讨论个人的真实与真心,似乎有些不切题且非常奢侈。但正是师长吴岭澜的话唤醒了他的真心与真性。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他听到敌机刺耳的轰鸣声和身边朋友同学的哀哭声,他看到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瞬间成为灰烬,看到了自己最亲密的玩伴阿山被炸死,母亲痛不欲生的惨状(他是否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在这个过程中他感受到了失丧的痛苦、悲哀。在这个时候他体会到他渴望的并不是安然无恙地度过一生,而是在一个危机和黑暗的时刻“给出心底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与以往电影牺牲小我成全大局的思路相反,这部电影表现的是,当我们可以触摸到我们内心的真实时,我们才能触摸到一群人的真实,才能触摸到一个民族深处的呼声,做出勇敢无悔的选择。那些看似了不起的行动正源于我们勇敢地面对自己内心的真实。
在他日后勇敢无畏的空军生涯中,有一个非常勇敢而温情的举动,就是他不顾个人安危把食物投放给饥饿贫穷的小孩子。是否是经历过失去小伙伴的痛苦,让他更珍惜这些小孩子?是否是他把母亲的爱内化在心中,就更有力量去爱这些孤苦无依的孤儿?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看到自己心爱的战友挂着降落伞被打死,听到教官对团队的呼喊,他突然明白自己的生命选择。于是他用尽平生最后一点力气,冲向敌人的军舰。他的飞机在传教士和孩子们悠扬的歌声中,呼啸而下,冲破云端。在那生死一刻,他面带微笑说,回家。他在心中深情地呼唤:妈妈,对不起。震碎的敌舰残片四处飞舞,熊熊的火光照亮了整个江面,犹如对他短暂而又年轻的生命的赞美。这样的场景,把生命的美好、爱的温暖与为国捐躯的壮烈情怀融合在一起,令我不由得泪奔。我感动于他的真实,他真实的生命,真实的情感,进入到这个民族真实的心声中。
我想沈光耀带给我们的感动不仅仅是他做了什么,而是他带着热情、勇气和爱去做这件事,他的真实与这群人,这个民族的需要完美结合在了一起。黄博士说,真善美的顺序不能颠倒。当我们可以触摸到自己的真实时,我们才有行善的力量,我们的生命才能迸发出美的光辉,我们也才能真正满足一个更大的需要。
60年代用生命拷问真实的三个青年男女。60年代的三位青年人陈鹏、王敏佳、李想之间的故事似乎一开始与“真”有些背离:王敏佳与领袖的合影是假的;她为了帮助老师,跟李想一起给师母写了一封匿名信(既没有用自己的笔迹,也没有署名,我们可以称其为“假”);她本来跟陈鹏更亲密,但是得知李想要去“支边”,就转而向李想传递秋波;当王敏佳的信被师母发现,面对重重指控的时候,李想却为了保住“支边”的名额,没有站出来说实话,保护王敏佳。
但是在这个故事里,“真”与“假”并存,并最终胜过了“假”,陈鹏对王敏佳一直怀着真诚的感情。当王敏佳被群殴,毁容、几乎死去的时候,陈鹏勇敢地去营救和保护王敏佳。他和王敏佳产生了真情。李想被良心的痛苦折磨,在王敏佳的空坟墓面前披露自己内心真实的惧怕。在那个时代,我们常常觉得人是身不由己、言不由衷、无能为力、无可奈何。但是,这个电影却给我们呈现了真才是最持久和最熠熠生辉的力量。
陈鹏,就是被沈光耀无意间拯救的孤儿,虽然没有见过沈光耀,却继承了他身上的“真”,他为他的爱情和他的事业都奉献了真爱;而李想在这个故事中从不敢“真”的怯懦中悔悟,他真心地帮助了一对夫妇,用生命赢得了“第二次机会”。这个故事很少提到“真”这个字,但观众却可以从陈鹏对王敏佳的爱,从李想的痛悔中感受到他们的真,以及“假”带给他们的折磨。
在现代职场的尔虞我诈中挣扎的张果果。张果果活在现代社会里,他是一个广告公司的高管,他犹如生活在一个角斗场,他在其中如同争斗的砝码,他自己也把四胞胎当作自己广告的砝码。他说话谨小慎微。他回避谈真实,因为那是危险的。
然而,他并不快乐。他生活在各种算计、掂量之中,但是内心的良知并没有泯灭。在他挣扎时,父母带着他在清明节一起去祭奠帮助过他们的李想叔叔,父母在李想的墓前跟他说,这些年看到你并不快乐,希望你能过上你真心喜欢的生活。
这样的一段话点醒了他,让他有勇气做出选择,放弃假的、尔虞我诈的生活,而真心地做他看为有意义的事。
真心·真实·真理=真正幸福快乐有意义的人生
这四个故事因为一些人物的命运似乎偶然相连,然而使他们连接在一起的却是更为深刻的东西:真实。在这四个故事中,虽然年代不同,“真实”却是一致的,它犹如一粒种子,虽然历经民族危亡、政治险恶、竞争激烈,却顽强地生长并且鼓励更多的人面对生命的真实、生活的真实。
这部影片的标题《无问西东》,在清华大学的校歌里意指立德立言这样有意义的事,不论在无论在东学西学、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在电影里更增添了一层新的意义,即单纯与专注。不论环境怎样,不论别人怎么看,发自内心地去寻求、探索、生活、去爱,正如影片结尾借着张果果的话说的,“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无问西东》虽然大部分的情节都是讲述过去发生的故事,但是它所拷问的“真实”在我们这个时代,依然非常有现实感,非常震撼。我们现在虽然没有了民族危亡的巨大压力,也没有险恶的政治环境,但我们依然面对各种压力:我们如何才能找到好的工作,好的收入,如何让我们的孩子的学习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如何让孩子考上好大学?大人们为自己生存奔波,为孩子们的未来忧愁。如今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时期,但我们的心中依然是硝烟弥漫的战场。我们没有时间和心情来探索:我真实的需要是什么?孩子内心真实的心声和感受是什么?这个问题比起我们要面对的问题来说似乎无关紧要。
我经常听到人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如今,我们更多地活在一个“骨感的现实”中,我们生活得并不快乐。但我们所说的这个“现实”有多少是“真实”的,有多少是我们内心不安全的投射?我们为了孩子拼命去努力,但是根本不去倾听孩子真实的心声和感受,这是出于对现实的理解,还是因为我们里面不安全而产生的对于现实的曲解?
当我们没有办法真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办法爱;反之亦然,当我们没有办法爱的时候,我们也无法让我们所爱的人行走在真正适合他的道路上。黄博士在《亲在人生路上》写到,“在我们华人的家里不是没有爱,其实有很多的爱,但却是充满了恐惧、焦虑和掌控的爱。”我们常常是想爱,却没有办法爱。因为我们自己无法真,我们也不能接受孩子的真。结果是,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假的、压力重重的“现实”中。想要爱,但却彼此隔阂,甚至彼此敌对。
黄博士在说,亲,是人生最大的成功。真正的成功,源于我们可以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爱的连接。我们若想要与他人建立连接,需要先与自己建立连接,先能够明白自己内心真实的心声和感受。如果我们对自己都不能真,怎么可能对别人真?如果我们对别人不能真,怎么可能亲?如果我们没有亲的能力,怎么可能包含热情和创意地、持久地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真?我常常听到一些说法,心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然而,人生复杂的是我们心里想的可能是内化了别人期望的声音,我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有时可能是一种任性。真,是需要学习、操练,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医治。犹如蚌受到外在的刺激,在痛苦中分泌出汁液包裹着刺激物才能形成了珍珠。真,也是需要经过察觉自己,面对伤痛、寻求医治,才能探索到什么会给自己带来平和、喜悦,什么给自己带来痛苦遗憾,什么对自己来说是重要的、有意义的。黄博士在“亲密之旅”中特别训练我们如何察觉自己真实的感受,从自己真实的感受入手,发现自己的需要,然后找到建设性的想法和行动。我们值得在“求真”上付出真心和努力。
这部片子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和照亮,在中国现代史上最黑暗的夜空上却是群星璀璨。在那样一个危机四伏、压力重重的年代,在一个本该充满焦虑、压力,泯灭自己所有的真实,只为生存争斗的时代,却有一群人愿意付出痛苦的思索,不断求问自己的真心,努力探索真实,寻求真理。这样的求真让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他们心中的真实、坚持,和“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成就了他们的伟大。
记得黄博士在“亲密之旅”第六课情感智慧中说过,他经常问来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的学生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要来这个地方学习?(这非常像梅贻琦当时提的问题。)他告诉他的学生们,每一个人所需要的是两件东西: 一个是幸福快乐的人生,一个是有意义的人生。然而,要获得这两样东西我们需要两种生命技能,一种是专业技能,一种是情感智慧。
我们要过幸福快乐有意义的人生需要专业技能,这一点不难理解,但是为什么需要情感智慧?我感觉这部片子是一个非常好的诠释,当我们感受到自己生命中的快乐、痛苦,我们才知道什么对我们而言是有意义的,是值得追求的。我们才愿意去付上时间经历和热情去做对我们有意义的事情。刷题、考出好成绩,上好学校、做好工作,固然可以帮助我们的孩子完成生存大计,却无法给他们生命的意义,以及寻求快乐幸福有意义的生活的动力。
我自己深有感触,我在大学求学的时间超过十年,从南京师范大学到北京大学到普林斯顿大学,我曾经上过不少名师的课,若问我学得怎么样,我既有勤奋学习的自豪,也有对于自己过度焦虑的遗憾。我遗憾常常并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而却耗费很多时间来喂养自己内心的焦虑:比如,我怎么样才能在竞争中居于优势,我怎样才能证明自己,我找什么样的工作会更有前途?这样的问题让我失去了很多求知的乐趣。如今回过头来看,那些耗费我的精力、让我焦虑的问题大多是假问题。当我们无法真的时候,就会在假的问题上耗费时间。
多年之后,我在亲密之旅中学习才发现,我过去学了很多的专业技能,却没有学会真正的情感智慧。我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别人。我如今花了很多时间在弥补过去落下的这一宝贵功课。
真,需要学习,需要勇气。我们只有通过学习、医治,才能发展健全的真我,呈现我们的真心;当我们里面真,才能认识生活的真实;真实的自我、真实的生活才能引导我们进入探索真理的征途。真,不是一个只跟个人有关的小事,也不是一个与未来、前途没有关系的空想。它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和渴望,它也促使我们为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付出持久的努力。
这部片子启发我们去思考:我们要过一个怎样的人生,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过一个怎样的人生?既不是罔顾现实、沉浸在自己的梦想中;也不是用自己的焦虑压抑真心、只为满足生存的压力而失去了精彩的人生。我们需要触摸真心、寻求真实、探索真理,踏上幸福、快乐、有意义的人生。
唯有真实,才能感受到真爱;经历真爱,我们才能发现属于我们生命更大的真实。黄博士说,人生犹如一场旅行,当我们身边有有意义的、爱的连接的时候,它将是一场幸福、激动人心的旅程;但如果我们身边没有有意义的、爱的连接,它将是一场孤单、凄惨的旅行。愿你和你所爱的人都能活出这样一个幸福、快乐,有意义的人生!

欢迎来稿
“亲密之旅”公众号编辑部欢迎广大亲密之旅家人将学习和实践“亲密之旅”的故事、心得、收获给我们来稿,来稿请在订阅号菜单“亲家园”直接发贴,或发送到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
“亲密之旅”公众号所发布的内容为黄维仁博士及亲密之旅家人们原创并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请务必注明出处,若有修改须征得作者同意。请尊重知识产权和我们的劳动成果,谢谢!
关于亲密之旅
2007年12月,一位站在巨人肩上的巨人,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兼婚恋专家、执教于美国西北大学的黄维仁博士,综合过去三十年来国际最前沿、最尖端的心理学临床实证的研究,以及全世界最好的婚姻治疗和训练中的一些最有效的要素,整合出了一套帮助自我成长、培育情商,提升婚姻家庭品质及其他人际关系的辅导培训课程——亲密之旅。它是训练医学院中心理学博士的课程,却以简单易行的方式传授,被誉为“心理学界的军事武器民用化”。
亲密之旅
倾听就是爱,了解中有医治
长按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喜欢请点赞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种祝福
The more we share,the more we have.
北京:010-68337911 
上海:021-64275673 
深圳:0755-22158026
本期排版:Jane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微店报名亲密之旅课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