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之旅》情感智慧与自我成长课程官方微信
探索爱、学习爱、传递爱!
文 | 远婕(亲密之旅培训师、编辑)
2018年大年初一晚上,央视一套黄金8点档的节目《经典咏流传》刷爆了整个春节期间的朋友圈。因为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支教老师,和一群贫困山区里的孩子。

乡村支教老师梁俊,在支教期间用一把吉它带着当地的孩子们咏唱诗歌。一年下来,每个孩子都有了100多首诗的储备量,也因此爱上了学习。他们走上了央视的舞台,这首20字小诗《苔》,被乡村老师和山里孩子在舞台重新唤醒,也因此感动了无数人。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我最初看到关于这期节目的报道时,看到一些略带煽情的语言和截图,比如“唱哭了央视评委”、“被孩子们纯净的歌声打动,顷刻泪奔”之类;再看到一位敦厚的青年老师带着身着少数民族服饰的孩子们齐齐站在华丽的舞台上,特写镜头中孩子们的眼神是那么地清澈,我看不下去了,连节目的视频都没点开,就关闭了图文。
随后几天,朋友圈关于这期节目的转发越来越多。于是,我开始来审视自己的内心,究竟被勾起了什么?
报道都会提到这群孩子来自贵州的乌蒙山下,听起来是很美的一个地方,会让人产生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山歌缭绕等美好的联想。只是我知道,现实并不像文字所传递的那样,因为我的家乡就在贵州。
我知道一旦褪去这些诗情画意、令人遐想的文字,那里只是一个贫穷、寒冷,肮脏的农村。乡民的淳朴里有蒙昧,害羞中带着自卑,他们一年到头都不洗一次澡,身上可能会带着跳蚤;他们会因为贫穷而不顾生命危险去私采煤矿,许多人正被城市的富裕所吸引,外出打工而留下大量缺乏关爱的留守儿童;这些咏唱诗歌的孩子,有的也已经辍学,去打工了,还是童工......
我不知道那些感动和流泪的人,感动的只是自己的勾勒出来的情怀?还是设身处地为这群孩子发出感动。我察觉到自己有一丝愠怒,为这群孩子成为大众的消费品而愤愤不平。我没有点开视频,既有不愿意自己被一碗廉价的鸡汤灌倒,也有不想看到孩子们如玩偶那样被媒体摆布的抗议。
后来,我陆续看到一些评论,有人发出了和我类似的呼声。我喜爱的一位评论者,他一语道出要害:当大家都在感动“这些身处底层、如苔一样很少被阳光照到的群体,被大家看到了”时,问题来了,看到了之后又怎么样?从前段时间媒体热报的“冰花男孩”,再到现在迅速走红的“苔花女孩”,大众和传媒的套路基本都是深情地感动了一波,然后就杳无声息,不过是又一次消费了贫困的孩子。他们在被消费之后,依然还继续陷在没有阳光的阴暗里,如苔一样。
知乎上的一位网友,则发出更强烈的呐喊: “你们口口声声说给孩子们带来了曙光,让他们见识到外面的世界。那你们看过变形记吗?城里的孩子变形结束之后,回到城里,留学的留学,当网红的当网红,出道的出道。农村的孩子回到家,却因为见识了外面的世界,而再难以接受贫困潦倒的家庭,又无能为力去改变,而抑郁不振。仿佛井盖下的青蛙,你给我打开井盖让我看到外面的曙光,却又给我狠狠盖上,让我知道我这一辈子也跳不出去。”
这位网友勇敢地说出了我试图逃避的恐惧。是的,我拒绝点开视频,拒绝被感动,其实是害怕,害怕被唤起希望之后又跌入更深的绝望之中,失望底下某种强烈的无力感企图将我吞没。这种感觉是那么地隐蔽又那么地真切,藏在我生命的某个阴暗之处,我轻易不敢去触碰。而今天,借着这个事件,被勾惹出来。
身为平凡人,我也像一簇苔,鲜少被光照到,孤独而卑微地自生自灭于这个世界上。我艳羡盛放的牡丹,渴望能像它那样拥有华彩的生命,但我倾尽了一季的努力,也只能开出米粒那样微小而苍白的小花。
一天中会有那么一个时刻,有一束光透过石头的缝隙照到我的身上,这令我涌起无数的盼望,以为自己会因此而不再一样。但它转瞬即逝,而我依旧是我。
日复一日的盼望、失望;再盼望、再失望。我开始恼怒,甚至希望没有这束光,至少,我不会因此再生盼望而后又失望。
......
我借着“亲密之旅”的带领,走进心灵的“时光胶囊”。我给苔花做了一个“爱的存款”:
  • 亲爱的苔,我欣赏你虽微小却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在阴暗贫瘠的角落里,你和其它的植物一样,努力扎根、向上生长,开花结子,你的顽强感动了当年的诗人,也激励了今天的我们。
  • 我欣赏你处卑微却不轻看自己的自信。你不因没有牡丹的华贵、芍药的多姿和茉莉的芬芳而自轻自贱,反而从容地绽放自己,为世界妆点出一抹亮色。
  • 我还欣赏你有一颗感恩、喜乐和敬畏的心。我想,若非有这样的一颗心,你不会在阴暗潮湿的角落兀自盛放。即便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你仍然那么执著地开放,认真地把自己活出来,回应造物主对你的托付和使命。
  • 我要感谢因为有你的存在,帮助我读懂了生命庄严美好的意义,并充满盼望地喜乐前行!
这是一首诗容易令人误读的诗。
苔花的重点不是要“学牡丹”,苔花就是苔花,它永远也不会长成牡丹的样子,既没有机会在艳阳下盛放,也鲜少收获关注和掌声。但它和牡丹一样,也是造物主手中独特的杰作,也是大自然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更是生命的神圣和美好的伟大见证。
它不需要去效仿牡丹的形态,也无需去追逐牡丹的舞台,这种形式上的“学”反而会迷失自我。它需要的是知晓自己与牡丹一样有生而尊贵的位份,它需要清晰自己被造的独特意义,它需要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活出自己最美的生命。
我对这群生而如苔的孩子们的顾虑和担忧,也渐渐卸下。
一群大山里师生,能够走上展示自我的舞台,获得众人的关注,得到诸多赞许和鼓励,这样一次“被看见”的经历,在不同的生命个体中或许会引发截然不同的化学反应。或许会如我先前所顾虑的那样,原本阴暗的世界被打开了一扇井盖,形成强烈的对比,升腾起一些盼望,但又很快被盖上,令回到原来的生活变成难以忍受;也或许这道照进角落的光,可以被内化到心中,知道自己原是独特的、蒙爱的,便更有力量在艰难的环境中去发光、绽放,去温暖和激励同样处境中的他人。
除去这些宏大的构想,人生能有这样一次特别的经历,本身就足以令人欣喜,为何一定执着要去延续精彩才算完整,否则就视为残缺甚至是伤害呢?我忽然间懂得了黄博士教导我们,要“发展出百分比的看问题的方式”,不要过于“非黑即白”,这点于我犹为重要。
一首《苔》,引发无数个解读的视角。
我愿意我们都够发展出更为丰富的角度来看待生命中的事物,能够多用“存款”的视角,去擦亮生命中的光,去标明生活中的善意和美好,去感受温暖,去把爱内化于心。这样,我们便更有力量去爱,去助己助人活出最美的生命!
新的一年,祝愿平凡如苔的你和我,能够更深地认识自己、欣赏自己、活出自己。正如把孩子们带到央视舞台的梁老师说的那样:
“我也是一样的从山里出来的,也不是最帅的那一个,也不是成绩最好的那一个,就像潮湿的角落那些苔,人们看不见,但是它们如果被显微镜放大出来,它们真的像一朵一朵的花,很美。这首诗歌的意义就是:找到一些生命的价值,我觉得这个比我们的外表重要。
我最终还是点开了视频,听到了孩子们的歌声,诗很好,歌很美。
我还收集到梁老师和学生在教室里练唱的一段视频,比起央视豪华的舞台和喧闹的电声配乐,这个版本更质朴、更纯粹。破旧的教室,素颜出镜的师生,更配这首《苔》。

人生最难的,是发展出不同的看问题的角度和观点!
爱,就是助人活出最美的生命!


欢迎来稿
“亲密之旅”公众号编辑部欢迎广大亲密之旅家人将学习和实践“亲密之旅”的故事、心得、收获给我们来稿,来稿请在订阅号菜单“亲家园”直接发贴,或发送到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
“亲密之旅”公众号所发布的内容为黄维仁博士及亲密之旅家人们原创并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请务必注明出处,若有修改须征得作者同意。请尊重知识产权和我们的劳动成果,谢谢!
关于亲密之旅
2007年12月,一位站在巨人肩上的巨人,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兼婚恋专家、执教于美国西北大学的黄维仁博士,综合过去三十年来国际最前沿、最尖端的心理学临床实证的研究,以及全世界最好的婚姻治疗和训练中的一些最有效的要素,整合出了一套帮助自我成长、培育情商,提升婚姻家庭品质及其他人际关系的辅导培训课程——亲密之旅。它是训练医学院中心理学博士的课程,却以简单易行的方式传授,被誉为“心理学界的军事武器民用化”。
亲密之旅
倾听就是爱,了解中有医治
长按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喜欢请点赞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种祝福
The more we share,the more we have.
北京:010-68337911 
上海:021-64275673 
深圳:0755-22158026
本期编辑、排版:Jane  校对:顾海燕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微店报名亲密之旅课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