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学子】 第 1104 
纯粹教育!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留美学子】编者语

何谓【周末特刊】
【留美学子】已发表1000多期的文章,其中,应该有数百篇可以作为收藏的精读作品。 2014年创立以来,这里的原创作者,全部是公益爱心奉献,同时【留美学子】也得到许多平台的文章授权转载, 特此感恩、鸣谢!
正是此丝丝坚守与爱心,才让一个纯粹教育的平台,持续的守望着教育学人的情怀、初心和使命,当完成1000期之时,除了内心留下激动的涟漪之外,【留美学子】继续低调的耕耘着 ing ...... 
谨此,【留美学子】也诚心邀请更多同样怀有教育情怀的同仁,赐稿和引领!
创始人留美旅居30多年、写作发表美国教育文章,数百万文字。其初衷,就是要把纯粹、客观、透明、系统的美国教育真谛, 分享给更多关心教育的家庭与留学群体。
【周末特刊】也就是把许多经典专题,汇编给读者,或者收藏、或者系统阅读。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是引领我们走过千期、走过数年、还继续在路上的座右铭! 感恩读者,更感恩我们同行、共勉、祝福!
今天是【留学逆袭】连载 50-8 期,目前已经连载了七期内容。
 篇篇来自一位父亲、记录着:一个工薪家庭, 如何把一个曾经中学逃学、叛逆、个性十足的儿子,经过一个偶然的发现, 送去留学;从高中生, 到今天的博士生, 八年来, 儿子重新发现自己, 父亲重新成长的历程。 
本期, 特邀【留学逆袭】系列的作者、也是儿子的父亲,海月先生,就数年与儿子不断的磨合和交流中, 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
漫漫留学路,得失寸心知
儿子赴美留学,已是第八个年头。
当初十五岁的青葱少年,带着股怨气,匆匆走出国门;而今,他已是好学不倦的青年。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些年,我的性格变化确实太大了。”
“那么,是怎样的变化?”我问。
“你不觉得,我已非常沉稳、平和了吗?”
“那倒是。不过,似乎去年春天你还发作过一次……”
“有吗?要知道,你所说的‘发作’,不过是在别人冒犯的时候,我选择了沉默——我说过什么吗?”
噢,我记起来了,儿子当时确实没说什么。不过,他的沉默,确实有些长了,长达几个月……  然后,又一切如初,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
二十来岁的青年,如此定力,从何而来?我曾思考过这个问题,答案并不明晰,也许是跟他成长过程中经历过的风波是有关的。
细想之余,觉得并不全然如此,几乎所有的成长,看似波澜不惊,却都蕴含着惊涛骇浪。能够站稳脚跟,一来足够幸运,二来也是内心修炼结出的果。
儿子是幸运的,她的母亲慈爱、干练,而作为父亲的我,总有足够的耐心,无论他遇到什么,都能得到尊重和平等地交流,都会给他时间,等待他成长。
更大的幸运,是儿子出国这些年总遇到好心人:安德森夫人、道尔顿妈妈,还有另一位同学的妈妈 “水晶”夫人等。身处异国,反倒得到更多的关爱。这一点,他自己也觉得十分幸运。
诚如有位方老先生所言:比健身更重要的,是健心。我曾经标榜:“老子是我的精神父亲”,也许这话说的矫情。但是,儿子自幼喜读先秦诸子,却是事实。并且,他说自己的根,是扎在老庄那里的 ......
那么,何为老庄?
我以为,说到底就是一个字:无。记得儿子曾跟我聊起人生的四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他说:前三种都是有的境界,只有第四种是无的境界,也就是老庄的境界。
我问:“这是你总结的吗?”他说:“不,我还没这个本事,好像是民国时期的一位什么名人。”后经查证,语出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窃以为,此言不谬。
老庄奇特,他主张退、守、弱、柔,凡事一步一个脚印。你要“扬”,先“抑”之;你要得到它,先放弃它;你要推翻它,先拥护它。最简单比喻:你要收获,先埋种子……哈哈,可谓举重若轻。
本科期间,儿子接受老师的建议,修了哲学专业,先是迷恋存在主义诸大师。近来,他的阅读转向叔本华,并说,有人认为叔本华是悲观主义者,这是一种误读。恰恰相反,我从叔本华那里,学会了怎样对付悲观主义。
对我而言,儿子少小离家,常年在外,牵挂是难免的,网络视频成为我们主要的交流方式。后来,随着儿子的不断成长,我渐渐觉得跟他的交流是需要做功课的……如此这般,我越来越觉得跟儿子聊天既是天伦之乐,也是督促自己学习的机会,真是一举两得呀。
前些天,儿子跟我说起,近来陈教授的课给了他较大的压力,一来课程本身就很难,二来每次考试只有两道题,题目的风格有点像脑筋急转弯,即便学得好,也有可能想不出釆,便会一下子失分很多。
第一次考试过后,儿子说感觉不太好,说要找陈教授好好交流一下。过后,我问他跟陈教授交流得怎么样?
他说: “挺好的,教授正对哲学和摄影感兴趣,但是个初学者,这恰恰是我的强项,所以聊得很愉快。他说,四次考试中最差的一次是不算成绩的,下次努力就行了。”
第二次考试,是在春假后第一周,儿子说要用春假好好准备一下。考试过后,我很想知道情况,但又不愿直接问。电话接通之后,儿子主动提起,说感觉依然不太好。
见到陈教授,对方说:“你的卷子我看过了,比上次好些。但是,以后的两次考试,成绩要明显好于这次,否则我是不能给你A的。”
然后,儿子说到这学期的三门课,两门都是高难度,如果出现一个B,另一个就必须拿A,连A减都不行,而事实上,凡事并没有绝对的把握,必须一点一滴地去争取。
出国留学以来,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儿子对考试感到压力,想到从前他曾戏言自己“职业是学生、特长是考试”时的轻松,就有些心疼。从前,我就听说过美国的博士难读,但仅仅听说而已,这次我是真切地体会到了。
不久前,我让儿子给我发过他的一份作业,全是用钢笔手写的物理和数学符号,密密麻麻,像绣花一样,有三十页。他说这仅是一次课的作业,通常要写五六个小时,而这样的课每周有好几次,再加上实验室的工作,每天忙过午夜才能休息,就是家常便饭了。
对比儿子的求学历程,我觉得自己当年真是韶华虚度呀——学的时候少,玩儿的时候多,上学期间所热衷的那些事情,后来发现都是亳无意义的事情,等回过神儿来,青春已经不在。所以,也就有了后来自己人生的艰辛。
为人父母者,都希望儿女能够超越自己,希望一代人犯过的错误不要在下一代人身上重复,希望自己人生的缺憾在下一代人身上得到弥补,因此就会把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讲给儿女们听,这是人之常情,却不一定都能做得好。
在我看来,有些做法是破坏性的。譬如,有的父母把自己包装成高大上、完美无缺,然后盯着孩子的毛病,永远扮演着挑剔者的角色,通过让孩子认错、产生负罪感,来实现对他的控制,甚至替他设计人生……可以肯定这种做法适得其反,会毁掉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从而毁掉他的人生。
有些错误,我们之所以会去犯,往往是因为我们意识不到它的错。
这是个怪圈,我是较早从这个怪圈里跳出来的,从而选择了不断地欣赏和激励孩子,当他遇到困难时给予心灵的安慰,陪伴他度难捱的时光,也才有了他后来健康茁壮的成长。
有一次,儿子对我感叹道:“人过了二十,时间就特别快,转眼间我就要二十四了。”听他这样讲,我淡然笑道:“是啊,据说上帝的钟表最近被人偷偷拨快了。不过,我的感觉是四十岁刚过,就发现自己已经五十岁了。逝者如斯啊。”
关于目前的状态,儿子说自己不像前几年那样有斗志了,尤其上大三时简直是在玩命啊。我问:“在你看来哪种状态更好些?”他想了想,说:“还是现在更好些,现在的状态比较正常。”接下来,我想跟他展望未来,他说:“那是后话,还是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吧。”
说实在话,留学的路途漫漫,留学家庭经受着双重的考验,其中的甘苦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到。
对孩子而言,独立、自律、刻苦和勤奋都是不可缺少的品质;而对家长而言,财力和心力都要够用,才能做好孩子的坚强后盾。
近十年来,我们生活的主题就是儿子的学业。应该说,妈妈对儿子的付出比我更多,四十到五十岁,这是人生最年富力强的时光,我们认为自己做了一件最有意义的事。
令人欣慰的是,儿子比我们做的更好,他用聪明、勤奋和非凡的毅力,铺就了人生的坦途。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伴着儿子一起成长。
 儿子留学,让父母改变了什么   
让父母变得更宽容、平和,更有耐心。
原本的三口之家,通常家庭矛盾的相当一部分,都是由家庭教育引起的。父母都想按自己的教育理念去孩子,而塑造又有客观的成长轨迹,不是父母能够左右的。
孩子出国之后,除了提供经济保障之外,父母已经无法评判和干预孩子日常的言行,只能通过间接的手段去跟孩子沟通,这样倒是让家庭生活变得平静起来。
常言道:“儿行千里母担忧。”因为担忧,就会更多地去关心和关注,而不会去挑剔和指责,亲情变得更加珍贵起来,父母双方都会变得比较收敛,言语更有分寸,孩子也变得越来越懂事。
这种作用是三方相互的,也就是我说的在留学过程中父母和孩子是一起成长的,这是个良性的循环。也许大家的情况各有不同,我们真实的感受就是这样的。
据我的观察和体会,国内家庭比较普遍的情况是,母亲严厉、挑剔,容易与孩子发生冲突。然后,父亲为平息家庭矛盾,被动地在孩子跟前变得慈爱起来。这样,母亲就会认为父亲不负责任、不管孩子、当老好人,自己反倒出力不讨好,似乎很吃亏,对丈夫和孩子怨气都很大;而丈夫觉得自己委屈求全,付出也很多,不被妻子理解;孩子呢,自己有独立的想法,却夹在双方之间,左右摇摆,无所适从,弄不好就会变成父母的出气筒  ……
这种家庭关系的怪圈,对孩子的成长是很有毁坏性的。
为何会有如此怪圈呢?
我以为,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跟这些年来人们对女权的误读是有关系的——女权的中国版本是,“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其造成的危害是母亲不再温和与慈祥,潜意识中总在以关心和爱的名义去掌控孩子,这对孩子造成的焦虑和压力都是很大的。
父亲在被动中成为和事佬之后,在孩子跟前就很难发生应该有的影响力,这实际上是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角色的错位与缺失……如此纷乱的成长环境,会导致孩子内心的怯懦、没有主见、没有担当,在迈向自己人生的道路上缺乏砥砺前行的自信和勇气。
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应该是母亲溫和慈祥,用自己的温度和热情,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无论男孩还是女孩,父亲都要真正担负起教育者的角色,这就对父亲眼界和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父亲的高度决定着孩子的高度。
所以,孩子的成长不是他自己的事情,是全部家庭成员都要自我反思之后认真对待的事情。
【周末特刊】
【留学逆袭】连载欣赏
未完待续:每周末连载【留学逆袭】
从逃学、叛逆;从高中留美、到奖学金读博
    打赏作者 二维码 
海月先生
岳武穆第三十二世孙, 历史教师, 业余写作
【留美学子】已发1103期 精选好文
上期发表
哈佛博士后笔下的“真”美国
高考的公平 你知道吗?美国名校名额哪里去了? 
被藤校拒绝: 一年后女儿才说出真相
 美国大学系列参考  
美国名校探秘
斯坦福: 诞生于一个遥远的 “大爱”
耶鲁/哈佛 妈手记:耶鲁百年人和物-传承与传奇
为何盖茨儿子首选芝加哥大学?
恢复高考后 哈佛本科中国女生第一人
【斯坦福札记 2】没人告你 "生活会是这个样子”
“爬藤”往事:值与不值
哈佛妈: 爬藤的日子不浪漫 (万字收藏版)
【留美学子】已发1103期 精选好文
精彩系列 持续推出
【美国大学、高中信息汇总】

【陈屹视线】 美国教育30年心经

【世界名校之路-公益分享】

【名家谈教育】【留学逆袭】

【父母手记】【预备留学狗】
............
【留美学子】的 读者文摘
第 1104 期   原创精选 篇篇出彩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