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
12
灼见(微信号:penetratingview)
文艺范的精致影像和深邃哲思,媲美2016年的良心科幻剧《降临》。
近几年,随着刘慈欣的长篇小说《三体》,郝景芳的短篇小说《北京折叠》先后获得“雨果奖”,以及改编自荣获“星云奖”小说的影片《降临》在国内影迷中的热议,“雨果奖”和“星云奖”这两个被并称为科幻艺术界诺贝尔的大奖,也越来越多为中国观众所熟知。
▲刘慈欣与他的《三体》
其实大刘的《三体》也曾同时提名这两个奖项,不过在2014年“星云奖”评选上惜败给了美国作家杰夫·范德米尔创作的小说《遗落的南境:湮灭》,并于次年获得了“雨果奖”。
▽改编自“星云奖”最佳长篇的电影《湮灭》
30秒终极预告, “新科幻经典”颠覆想象

1

学院派的“星云奖”与大众的“雨果奖”
很多人知道这两个奖项都是科幻界的顶级大奖,含金量不相上下,但对于它们的区别却不是很清楚。
其实两者在评选对象上就有很大不同,“雨果奖”是1953年由世界科幻协会(WSFS)为纪念“科幻杂志之父”雨果·根斯巴克而创立,面向世界范围内的创作者。而“星云奖”则是1956年由美国科幻和奇幻作家协会(SFWA)创立,参选对象是美国作家或者是在美国出版发行的作品,很显然“雨果奖”的评选范围更加广泛
▲左:星云奖奖杯,右:雨果奖奖杯
雨果奖奖杯底座每年更换
历史上“雨果奖”一度偏重科幻,而“星云奖”则科幻、奇幻兼收。但随着《魔戒》《哈利波特》《权力的游戏》等奇幻作品风靡全球,现在的“雨果奖”也不吝啬给《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美国众神》这样的奇幻作品颁奖。
除小说外,两个奖项现在还颁给戏剧、影视、漫画、游戏等多类型作品,像HBO热播剧《权力的游戏》第一、二季就曾先后获得“雨果奖”最佳戏剧表现(长剧)和(短剧)奖;“星云奖”也于2017年新增“最佳游戏剧本”奖。
一般来说,一部作品可以同时提名这两个奖项,历史上也因此诞生了很多“双奖”作品,比如说我们非常熟悉的《沙丘》《安德的游戏》《美国众神》等等。
▲《权力的游戏》小说作者乔治R·R·马丁
曾4获“雨果奖”,2获“星云奖”
目前,这两个大奖已经成为好莱坞非常重要的类型片创作宝库,众多获奖作品被改编成了电影。
这其中又以“雨果奖”的改编作品最多,像电影《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安德的游戏》《星河战队》《鬼妈妈》《动物农场》均是根据“雨果奖”最佳长篇或者中长篇得奖作品改编。这些作品有的展现出疯狂的吸金能力,有的则因其独特性成为流行文化的代表,影响力巨大。
 相比之下,“星云奖”作品改编则显得“高冷”很多。1965年的双奖作品《沙丘》有着过于庞大的世界观设定,虽经大卫·林奇这样的奥斯卡金牌导演改编,但依旧遭到惨败。1968年的电影《查利》改编自“星云奖”作品《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朵》,也因降低了原著的社会批判,被影迷评价是不合格的改编。由于改编难度大,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好莱坞对于“星云奖”的作品是不敢轻易涉足的。
▲《沙丘》是第一部获得“双奖”的作品,据传开发过《长城》、《环太平洋2》、《金刚:骷髅岛》的传奇影业今年将再次重启这个项目,景甜宇宙将增添第4部? 
事实上,造成这种一冷一热的局面与两个奖项的评审机制有很大关系。
“雨果奖”虽然由世界科幻协会评审,但这个听上去高大上的组织却有极低的入会门槛,因此有大量的科幻爱好者加入其中。同时,它所依靠的大众投票制度也让“雨果奖”的作品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大众的科幻趣味。
 相反,“星云奖”的评委多是专业的作家和编辑,他们对于作品的语言性和专业性更加挑剔,因而“星云奖”的获奖作品展现出更多的哲理、思辨和语言性。
某种程度讲,“星云奖”与“雨果奖”就好像奥斯卡奖作品和好莱坞商业大片,两者虽然有时会产生像《魔戒》《泰坦尼克》这样艺术和商业俱佳的交集,但更多时候学院派的“星云奖”更追求艺术价值,而大众的“雨果奖”则注重作品的可读性、趣味性、甚至是流行度。
2

《降临》《湮灭》改编重现“星云奖”魅力
虽然改编难度大,但也不意味着“星云奖”作品就不能诞生好电影。相反,它蕴含的深刻思想如果表现得当,其实更容易打造出艺术和商业俱佳的经典。例如2017年的电影《降临》就为我们很好的展现了“星云奖”作品的独特魅力。
《降临》改编自美籍华裔作家特德·姜于1998年发表并获得“星云奖”的小说《你一生的故事》。影片一如某些科幻大片一样开场,外星人毫无征兆的降临地球,双方似乎要展开一场宇宙大战,但影片激烈的外部冲突到此却嘎然而止。
故事的重点开始通过人类与外星人两种文明的语言交流,转向人类自身对于未来无法掌控的焦虑,疑惑和绝望心理。这种改编高度还原了原著小说的语言学精髓,使影片没有沦为一部三流的大战外星人戏码,但同时导演也加强了悬念和戏剧冲突,增强了影片的可看性。影片开放式的结尾和多线性叙事结构也给观众留下了相当多的解读空间,客观上引发了观众对于影片的热议。
《降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在内的8项提名,全球的票房也相当喜人。经过此次成功,好莱坞感觉自己摸到了一点“星云奖”作品改编的窍门。
2018年初,又一部改编自“星云奖”最佳长篇的电影《湮灭》横空出世,同样受到了美国影评人和科幻迷的好评,IMDB评分7.1分,烂番茄新鲜度88%,妥妥的又一部口碑佳片。
曾执导过《机械姬》的导演亚力克斯·嘉兰在改编时既遵循又超脱原著。在叙事上,影片以探秘X地区为主线展开。片中,娜塔莉·波特曼饰演的生物学家莉娜为了弄清楚丈夫失踪后的经历,与其他4名女科学家一同踏入被“闪光”笼罩的神秘区域。
导演在影片前半段极力刻画科考队惊险的探险过程,有着鲨鱼牙齿的变异鳄鱼,会以人类语言诱捕猎物的怪兽、如鲜花般绽放死亡的尸体在这片死寂地带冷不丁地出现,时刻牵动着观众绷紧的神经,令人在观影过程中透不过气来。
除此之外,导演还在X地区创造出一种绚丽的奇观,如泡泡般流动的“闪光”屏障,犄角开花的梅花鹿,奇特的人型植物,多尾的鱼类也让人时刻感受到X地区的不可思议。
不过这些,仅仅是导演为吸引观众而采用的类型化叙事和视觉奇观。

在表层以下,探索X区域异变过程中所透射出的人类恐惧才是原著真正的精髓。在X区域,生物学家莉娜发现生物们早已不再遵循自己在大学里传授的单细胞分裂产生万物的科学理论。这里所有的DNA都莫名遭到反射,从而产生新的进化,创造出宛如“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一样的新世界和新生命,而这一切已经完全颠覆了人类现有的科学理论和认知。
正如《降临》中人类对于外星人意图无法了解而产生的恐惧感一样,X地区的神秘力量也令主人公们从颤颤发抖、到发疯、癫狂;作为科学家,她们虽然观测到了DNA的异变过程,却无法也不敢预测这种异变的未来究竟是好是坏,是预示着地球旧物种的灭亡,还是一个新世界的诞生,这种因无法预知而带来的恐惧感始终弥漫在影片中。
▲有希望与方向寓意的“灯塔”被毁灭,
颇有人类科学与认知崩塌的寓意
据说,原著之所以能够打败《三体》,凭借的正是书中营造出的“克苏鲁”式的恐惧感,面对X地区异变,人类再一次的认识到自己在宇宙面前的渺小。影片中,导演依旧恰到好处的把握住了原著的这一种气质,时时刻刻给人传递出一种无法言说的恐惧感,也因此获得了科幻迷和原著党的一致好评。
克苏鲁是美国作家洛夫克拉夫系列奇幻作品中的怪物,他书中的主人公大多会因为探索或研究未知,进入疯癫和死亡状态。受“克苏鲁”风格影响的影片还有《迷雾》、《水形物语》等影片。
3

《湮灭》对中国科幻的启示
在《三体》获得“雨果奖”之后,一大批的中国科幻故事纷纷被影视公司抢购,形成了一股中国的科幻IP开发热潮。
不过现状并不乐观,像电影《三体》早在2015年就拍摄完毕,宣称有多少多少好莱坞特效团队加盟,但至今上映无望,遭到了很多原著党的批评。
相反一部由粉丝自制,取材《三体:黑暗森林》的概念短片“水滴”却在网上广泛流传,连大刘本人看后都忍不住点赞说,如果《三体》的电影版能拍出这种意境,自己死也瞑目了。
中国留学生王壬制作的短片《水滴》画面
其实像大刘的《乡村教师》《流浪地球》《球状闪电》等小说和《湮灭》一样都属于高概念作品。
《三体》原著中虽有一个探寻基础物理学家被杀真相的故事外壳,但真正的核心却在于对三体文明的创造性描述,以及“降维打击”,“黑暗森林法则”这些高概念,这也是《三体》获得世界读者认可的原因,而能否在改编中完美展现这些核心概念才是影视创作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
在这方面,好莱坞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失败经验,最典型的是2017年被翻拍成真人版的《攻壳机动队》。
这部作品的日本原版是一部超时代意义的哲学思辨神作,充满了对躯壳与灵魂,人类与AI,反乌托邦等话题进行的深度思考,但好莱坞在翻拍时却仅仅看中了其中的东方神秘主义元素,在形似上大做文章,抛弃了原作内核,最后拍成了一部相当爆米花的超级英雄电影,既让原著粉嗤之以鼻,也没有获得普通影迷的认可。
《攻壳机动队》真人版对动画场景
已经做到了神还原,但又有什么用呢?
毫无疑问,《湮灭》和《三体》的原著都是极为优秀的文学作品。
《湮灭》的成功改编在让原著粉感到满意的同时,也为中国科幻片的创作点亮了方向。它告诉我们的导演在对高概念科幻作品进行改编时,首先要紧紧把握住原著的精神内核,做到主题先行,然后再在其上增添类型化、视觉化的商业元素。
如果只是把原著故事当一个大IP用,认为邀请一些好莱坞的特效团队,打造几个有中国特色的大场面就算拍出一部中国科幻的话,相信肯定会被科幻迷们骂死的。最后祝愿《三体》的电影版同样可以成功改编,在粉丝的期盼下早日上映。
—THE END—
MORE
灼见热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