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五羊,2018 Fall HCI Master的申请者。非常开心能和大家分享我的申请故事。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一篇干货型的申请总结帖,而是一篇纯心路历程的复盘。而我想象中的目标读者,也不仅仅是那些已经认定了目标、开始全力冲刺的同学们,更有那些和当初的我一样,对HCI申请有兴趣,但还没能看清自己的内心,对于前路犹疑未决的行路人。毕竟,在这个HCI申请竞争越来越激烈,美国new grads的就业市场却难以捉摸的大环境下,没有什么比认清并坚守自己的内心更重要了。
首先汇报结果。
这次申请过程中,我一共收到了6个ad,来自: 
—CMU MHCI, 
—CMU METALS, 
—IUB MHCI/d, 
—Umich MSI (HCI Track), 
—Cornell MPS-IS (HCI Track),
—Purdue CGT (HCDD Track)
此外,UW和Gatech的三个HCI项目我也有申请,不过结果都是Rej。一路走来经验和教训都很多,虽然结果比不上很多横扫的同学,但我已经足够满意和感激。
我的申请故事开始于2016年年底,当时我刚刚从清华毕业,搬去了杭州做产品经理。某一天睡前,我在知乎上搜着类似“新人产品经理应该如何快速成长”这种问题,偶然在一个回答下看到了“HCI”这个词。那一瞬间,我体会到了一种莫名的“被击中”感,心里的感受就是:这难道不就是我一直以来想学的东西?!原来世界上真的有这门学科的存在!
我相信,有很多人的申请之路也是始于这种一瞬间的击中感,但当时的我们或许还不能解释其从何而来。直到后来申请进行到一半,我处理完了TG考试开始写PS,才慢慢意识到自己和HCI之间的故事其实开始得比想象早。
在大二的一堂社会学专业课上,老师布置的作业是要自己选一个田野,做一个关于社会分层与流动的经验研究。通常大家会选择一个易操作的线下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但我出于兴趣做了一个针对线上社区的定量研究,研究算法策略和功能设计上的差异对于虚拟社区社会分层与流动的影响。后来我才知道,这类研究其实属于Social Computing的范畴,正是HCI大类下的一个分支。大三那年,也是循着兴趣,我在腾讯做了三个多月的产品经理实习。在那里我有幸遇到很好的上级和同事,第一次接触到了“用户体验”的概念并为之深深着迷。大四那年,我的社会学和新闻双学位的论文都或多或少地与HCI相关,其中新闻论文的关系更为密切:从具体的产品设计入手分析某新闻客户端的信息传播模式。毕业之后,我去了杭州网易继续做产品经理的工作,从此一直浸润在与用户研究员、设计师和工程师们密切合作的工作氛围里,亲身参与到影响用户日常生活的产品决策中去。神奇的是,所有这一切与HCI之间关联密切的经历,都在我还没听说过“HCI”这个词的情况下由兴趣驱动而自然发生着。而正是当我拿着“HCI”这个线索去回溯一切的时候,这条经历线才开始清晰起来。
所以,对于那些曾和我一样被HCI击中的同学,不妨仔细回溯一下自己此前的人生经历:究竟哪些不经意间做出的选择、不经意间经历的事,其实在为你这一瞬间的击中感默默蓄势。而这些星星点点的无心柳,都会最终被HCI这三个单词串联起来,串联成你独一无二的故事,构成你申请的优势所在。
找到了HCI这个心之所向后,我开始了漫长难熬的挣扎期。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小囡姐16年发在这个公众号里的那篇文章,文章讲述了她从一个在职财经记者到去CMU读MHCI的故事。小囡姐作为一个文科生和在职者的双重背景给了我太多信心。顺藤摸瓜,我联系到了UXOFFER团队,认识了双双。小囡姐的文章和双双姐的出现,对于尚对HCI申请和美国IT行业情况知之甚少的我来说,仿佛在封闭的箱子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光一下子透进来。
但,故事的主线仍然是挣扎。从16年底到17年8月,整整9个月的时间,我都在工作之余反反复复地思考,思考的问题从“到底要不要申请”,到后来随着时间一点点流逝,变成“要不要辞职申请”。与很多应届生同学不同,“在职”这个身份给我的决策附加了很多机会成本。可以说,从毕业过渡到工作的一年时间,我的心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一方面是正向的改变:我在一个优秀的团队里和一群优秀的人共事,开始自食其力养活自己,并且能从工作中收获成就感。但更多的,其实是负向的改变:我开始切实感受到生活的不易,开始对杭州日趋上涨的房价感到恐慌,开始感受到年龄增长加诸女性身上的种种社会压力。某种意义上,我未来的可能性在毕业入职这一瞬间坍缩了,可期的未来变成相亲和房贷,以及偶尔会在深夜想起的日渐模糊的“远方”。这9个月,我问了自己很多问题: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又想成为怎样的人?我究竟想要怎样的生活?我怎么定义“价值”和“成功”?我想要“成功”吗?怎样才是我心中值得度过的一生?偶尔,想要申请出国的心会像沾了油星的炉火一样蹿升起来;偶尔,看着身边那些已经在杭州扎下根来的异乡人,心底又会生出些许羡慕。
直到有一天,一个朋友告诉我,“把你想做的事,想成为的样子一条一条列出来。等你列出一百条左右,你就知道你要干什么了”。我照做了。
以下是列表中的几条摘录:
> 我想要去做访谈和田野,了解人们和他们的想法,理解人们,进一步理解这个世界
> 我想有自己的“作品”,我喜欢创造的感觉,创造美好的事物带给我难以言说的喜悦
> 我想“旅居”,想去新的城市生活几个月到几年的时间,做半个本地人,而不是简单地路过
> 我想要具备在异文化和英语环境下工作的能力
……
除此之外,我还对选择出国读书后可能的情况进行了评估,从中意识到自己其实并没有那么抗拒不确定性。我甚至在日记中写下这样的话:“我对未来一无所知,这令我感到欣喜”。更重要的是,我也并没有那么抗拒走所谓的“弯路”,因为深知每一步探索都会带来不一样的生活体验,而这些体验本身就是珍贵所在。就职业发展而言,我意识到自己的兴趣并不拘于Product Management,而是渴望进化成一个从用户研究、产品设计一直到基础编程都有所涉猎的全栈产品人。同时,我也对美国的互联网行业究竟怎样运作、和国内的情况有哪些异同十分好奇……这一切都在促使天平向出国读书的一方倾斜。
于是在2017年的8月中旬,我终于下定了脱产申请的决心。
剩下的故事就很简单了。8月底到11月底,我沉浸在单词书构成的世界里,考了两次GRE,V+Q的成绩从321刷到了334,托福从107刷到了112(S26)。随后我找到了公司里的前辈和系里的两位老师做推荐人,和双双讨论选校,完成PS和作品集,并从12月开始陆续递交申请。
如今申请尘埃落定,站在终点回望,会发现遗憾还是有的:首先是花在挣扎和焦虑上的时间过多,挤压了后期执行的时间;其次是受制于时间和经验,自己作品集的打磨还是很欠工夫,辜负了身边丰富的资源。
现在我深知未来的路还很长,也可能十分艰难。但不论如何,我很感激准备出国的这段经历,感激这场漫长却值得的自我审视。而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感谢你耐心听我讲故事,更要祝你未来一切顺利!

十分感谢来自小五羊同学这篇与HCI申请有关的心路历程复盘!
确实
没有什么比认清并坚守自己的内心更重要了
也希望看到文章的小伙伴们
多多审视自己的内心
...
往期精彩访谈
😄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