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下午的放学铃声刚过,同事小白盯着电脑中QQ群的对话框,在办公室一一宣布,交材料啦,听课记录表、师徒结对表、集体备课表,还有教案。好几个本专注于课本、练习册中的脑袋又开始一周一次的快速填表工作。
小张把要交的资料齐刷刷往桌旁一放,长出一口气:“今年两会不是刚提出要给教师减负吗,怎么这些表格,各种活动、周末补课,还是那么多啊?”“1996年就有人提议要给教师减负,哪里有减?到了现在全都‘负负’得正!”
整个办公室里的人开始七嘴八舌,集体吐槽,力求找出中国教师工作的不能承受之重。
这些重负主要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教学管理方面,与教学有关的各类检查、评比不断。许多初高中都有一张教师值周表,上面安排着各个老师,早中晚抓迟到,中午晚上检查宿舍,白天巡堂。每周还有班级卫生纪律、公开课、开放日的评比和会议,各种活动应接不暇。
其次,是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文件、检查、评比活动和接待任务。外调过来的小周说,他原来的学校每逢年底总会无偿提供场地,供外来单位搞活动,这就不可避免地轮流动用部分师生去为之服务。另外,还时常有其他单位到学校里借场地开会、搞竞赛。负责招待和提供服务的也是本校师生。教师被要求牺牲周六周日时间去监考非本行业考试也是常态,谁叫这个学校占了社会的资源(大块土地、校舍),这些也都算为社会做贡献吧。
听着众人煞有介事地概括、归纳,办公室里资历最深的老黄端起茶杯慢慢呷了一口,轻叹道:“时代的要求随着社会发展不停在变:教材在变,考试在变,学生在变,所有的管理和教学都在变,负担哪里这么容易减掉?与其期待减负,不如自己先卸下身上可以丢掉的重负!”他声音不大,却终止了所有的抱怨,众人都陷入了“卸下身上可以丢掉的重负”的沉思。
“身上的重负”指什么呢?那些外在加于教师身上的教学或非教学检查、评比、周末补课?但这些都不是一时半会儿说减就能减的。沉疴宿疾,需要精心诊疗,长久的调理、整顿。那么,真正现在就能慢慢卸下的恐怕就只能是教师内在心灵的重负了。
社会各界从来对教师这个职业有着相当高的期望,要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力求让教师无所不能、无所不会,这自然会令教师产生许多焦虑。但抛开这些不说,教师在定位自己时,何尝不是按照这个职业的理想人设来努力?当没办法达到理想人设的标准时,就会产生自身无法负荷的焦虑和挫败感。多少老师读过《这条小鱼在乎》的故事,多少人被“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感动得一塌糊涂,多少人在各种优秀教师的事迹宣传中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然后发誓决不放弃一个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也活成“救小鱼”的故事,总认为自己似救世主、圣母般无所不能,自己的善良与热情可以拯救所有的学生,不愿意看到任何人掉队。在这样圣母心的召唤下,但凡遇到学习或者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就会不停变换方法、反复做学生的工作,燃灯苦熬,为帮助一个人殚精竭力,昼夜不眠,伤心痛苦。然而有时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也许读到这里,有人会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话很有道理,提醒我们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和育人水平。可它忽略了一个事实:很多时候一个学生被教好了,并不一定是因为一个老师能力足够强。学生的成长和成功,一定是他自身以及其他多方面共同作用努力的结果。记得初为人师时,有次绞尽脑汁反复做一个学生思想工作却无果后,我苦恼地向一位老前辈请教。他微微一笑说起他的故事来。两年前,他遇到了一个总喜欢无礼冒犯他人的傲慢学生。作为班主任,前辈采用各种办法打开他的心扉,让他改变对待他人的态度,可惜直至毕业都未有改观。谁料那学生上大学后的第一个国庆竟主动来探望前辈,态度恭敬,言谈得体,仿若换了一个人。原来,事情的转机不过是参加大学军训时,他因出言不逊被教官好好地修理了一顿,顿悟之前的不该。老前辈无奈地总结,自己的帮助或许只是一个铺垫,改变那学生的却是社会现实扇来的巴掌。而在这学生被改变之前,作为他的老师,前辈总是被深深的挫败感所困扰。
其实,从心理学的深层动机上看,真正驱动教师去帮助学生的不完全是理想人设带来的激励,更多的还是一种功利心——希望学生在解决其问题后提高成绩。这种功利心在无形中反复折磨着教师,成为压在他们头上的累累重石。
有位入职近十年的同事打电话给学校里的心理老师,向后者请教如何做好某个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原来她所执教的班上有个男孩子,在班上从不与人交谈。上课的时候总是低着头,盯着书本发呆,极少做笔记;大家齐声读书时从不开口,提问到他时,他也只是低着头。其余时刻总是一副很“丧”的样子,感觉全世界的无望都萦绕在他身上,成绩也差。同事作为科任老师,出于关心,多次尝试和这个学生交流,回应她的都是清冷无声的空气。心理老师在了解这男生的学习和各方面情况后,发现同事在做思想工作时无意中流露出一种“我为了你好,和你沟通是为了帮你提高成绩”的情绪,那男生显然捕捉到了这种功利性的味道,这是他一直拒绝敞开心扉的原因。
后来,心理老师建议同事放弃以提高成绩作为目的的高姿态,不断寻找合适的教育契机,以人格魅力打动学生。虽说如此,但真要教师完全抛弃功利心去教育孩子,确实很难,因为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其教学水平、育人能力和管理水平,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下,也只能通过成绩来体现。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仍以应试考试为主,这使得社会各界不自觉地将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教师能力的评价标准,并把这些与对教师的奖惩牢牢挂钩。在一项调查中,85%的中小学教师认为升学压力是自己最大的压力源,坦言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是自己生活中最大的挫折。学校以分数定英雄,用成绩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老师也按教学成绩被切分了等级。想要升级,只有不断通过各种方式与学生沟通、鼓励并帮助学生提高成绩,最终才能让教师的综合水平在中、高考成绩的各种各样的比率中展现出来。
可以说,只要评价体系不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内心的重负是不会减轻的。但教途路漫漫,与其心负重荷,不如轻装前行。教师要如何减负自救,实现优雅转身呢?
首先,要改变认知,接纳自己,承认自身的不完美,局限性。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育和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教师朋友得正确看待自己和自己的工作,别把理想中的教师人设与现实中自我的形象等同,不必为了满足社会各界的过高期望而对自己产生脱离个人实际的过高期望,超出自己的能力去扮演完美的教师形象。一个班的学生将近70人,如果帮助不了所有学生,尽力而为,问心无愧就好,至于结果,要交给时间。
其次,不以分数作为衡量自己和学生的唯一评判标准。有功利心可以理解,只是别把急功近利的作风教给孩子。我们要坚信学生和自己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只要肯攀登,总能登上属于自己的高度。理想的教育是像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的:“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然而骨感的现实是没有好的升学率,一切都是空话。我们总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功利了,学什么都要问对中高考有没有用,不能抱着“无用之用”的心态去认真钻研学问。怪社会、怪孩子的同时,或许作为教师的我们也该反省一下自己,功利之心就像是火苗,只要它在教师心中扎根,那么定会形成燎原之势,燃灭所有稚嫩心灵上的浪漫幻想。如果阻断功利主义在校园里的横行霸道,必然得从我们教师自己做起,别让功利之心成为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成为压垮教师心灵的最后一根稻草。
最后,作为教师,确实得学学智慧工作和生活的艺术。教师兢兢业业的理想人设,别总把牺牲个人和家庭的悲情故事作为背景。某著名中学为宣传自己老师的爱岗敬业,为学生全力的付出,在网站贴出了电视台对一位班主任的一天工作的跟访。从早上5点半到学生宿舍催促学生起来跑操,到晚上10点半回到家,那位班主任都无暇顾及家人,访谈间谈起家中情况已泪流满面。与之相似的是该校另一位老师,因为做班主任工作繁忙,据说他孩子3岁了还不知道自己的爸爸是谁。这些优秀老师确实值得人敬佩,但细思之下,觉得可悲。教师也是人,也是父亲、母亲、儿女,如果大众煞费苦心树立起来的教师理想人设都是这般以校为家,牺牲自我、牺牲下一代的苦逼形象,那谁还会觉得教师这个行业是值得羡慕的?况且,很难想象学生以这样苦哈哈的老师“为范”,会获得很高的幸福感。在这个意义上讲,恐怕把自己和学校、学生经营得风生水起的教师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吧。
 “牢骚太盛防肠断”,为了健康工作三十年,我们得“风物长宜放眼量” 。教师朋友,让我们试着放下心头重负,学会在顶住种种不可抗的重压之下,管理时间,高效工作,平衡好工作生活,活成真正健康、幸福的教师模样。那么不管减不减负,减多少负,我们都腹有诗书气,人存正能量。
(图片来自网络)

大家都在看这些👇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为什么别人都过得比我好」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周刊书店,购买更多好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