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刚结束的国际安徒生奖终审会议上,中国著名插画家、中国原创绘本精耕创作者熊亮,凭借着他独特的艺术魅力,脱颖而出,成功进入短名单。
(注:国际安徒生奖由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设立颁发)
这是自1966年国家安徒生奖设立插画奖以来,第一次有中国插画家入围短名单。意义重大。
看到这则消息,熟悉他或和丹妈一样热爱童书的朋友们,很是为之振奋,为我们拥有这样一位出色的童书插画家而倍感骄傲。
对绘本有执念的灵魂创作者
绘画艺术家
中国原创绘本的先锋与导师
今天的熊亮,有着势不可挡的魅力与流量。但鲜有人知的是,这位胡子拉碴的男士,曾带着自己的作品去找出版社的编辑,却无人问津。
或许,成功的人都有一段“孤芳自赏”的孤独时光。不过难熬至此,熊亮也没有想过放弃绘本创作,“如果这本书出版不了,那就做更多……”
三年韶华一晃而过,等待中的熊亮也终于等来了机会:中国台湾一家出版社的编辑非常欣赏熊亮的插画,想要做成绘本试试。得知对方的想法,熊亮二话不说,把他这些年精心制作的所有作品都拿了出来,任对方挑选。
于是,就有了当年“中国台湾中国时报开卷年度最佳童书”、“ 台湾诚品书店年度10大好书之一”的《小石狮》。
紧接着,《屠龙族》《兔儿爷》《和风一起散步》《小年兽》等优秀作品像迟到的暖春一样陆续和读者朋友们见了面。

《熊亮·中国绘本》(全10册)
传统文化启蒙绘本,原汁原味的中国故事。
他的作品一站到大家的面前,不仅惊艳了国内本土的绘本创作领域,也在国际上屡屡获得好评和认可——2014年安徒生插画奖中国区提名和此次入围的短名单。
对于这样一位重磅作家的原创绘本,错过即是遗憾。为了避免这样的遗憾,丹妈分享他一本低调的好作品——《屠龙族》
《屠龙族》
熊亮 著绘
天津人民出版社
这是一部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又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讲的是屠龙族和龙之间相杀相爱的故事:
中华文明的图腾是龙,但很久以前,有一类人,生来就是为了屠龙的,他们被称之为屠龙族。随着时间的推移,龙越来越少了,甚至杳无踪迹。无龙可屠的龙屠龙族,会有怎样的心情?他们又做了什么呢?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些人,叫作屠龙一族。
屠龙族人长什么样?谁也不知道,谁也没见过。以“龙水印”为背景的画面里,伴随着朴素的色彩,五位着装一样的屠龙族人映入眼帘。
这一族的人非常之少,所以我们对他们的了解也非常非常少。
充满古书卷气息的“书面”方式,把我们的视线一下子拉进了书页里。生而好奇的孩子对于这种“故事开始”的方式,一定会和小蜥蜴一样,又惊诧又期待。
屠龙族的人数之所以很少,是因为他们对剩下的每一个孩子都精挑细选。不够强壮、不够勇敢的都要被丢弃。
雾气弥漫的荒芜的树林里,这位父亲将一个体弱的孩子遗弃在大树下,趴在树上的小蜥蜴心疼地望着孩子,对比之下,捂脸哭着离去的父亲就显得格外残忍,让人深刻地体味到屠龙族“优胜劣汰”原则的严格性。
每一个孩子都被精心培养成一名屠龙斗士,他们都为能够杀死龙而骄傲。
他们不停地找龙挑战,在深深的海底,在黑黑的地缝,
在高高的天上。任何地方他们都不会放过。
为了找到龙,屠龙斗士们像超人一样下海—入地—上天—无处不入。
后来,龙越来越少,屠龙族的工作也越来越艰苦。有时他们会为了找一条龙,耗尽一生的时间
漫漫黄沙之上,辽阔的苍穹是天青色的,像水墨一样给人一种风云变幻感,一把白胡子的屠龙族人仍在张望、寻找,屠龙族人生命意义落空后的失落感扑面而来。
再后来,没有人真的见过龙了。孩子们会问:“爸爸,什么是龙?”这时,大人才感到担心:屠龙族的传统难道就要消失了吗?
右眼落下大颗眼泪的“爸爸”落下的或许不是泪,是反思,于是才会有——
屠龙族的长老们赶紧把自己对龙的印象,用壁画、雕塑或是长长的史诗等各种各样的方式记录下来,以免他们的孩子长大后连龙是什么也不知道。
不论是穷尽精力雕刻龙的长老,还是奋笔疾书记录关于龙的信息的老者,还是在作壁画的青年男子,他们专注的神情透露的不是凶煞之情,而是充满热情的热爱。
屠龙族的后代们就在周围充满龙的环境中长大了。一代一代,他们的玩具都是龙,他们的衣服上都是龙的图案,他们的童话里全是龙的故事。
这一页一改前面的纹理感,转而为清新的柔和感。
龙从屠龙族疯狂屠杀的对象,变成了陪伴他们长大的玩具与元素。这种情感的转变,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找龙成了屠龙族每个孩子的梦想。
这页有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细节:每个孩子都没有握刀,唯一的刀也被扔了出去。
孩子们坐在树上翘首,表达的是与龙相遇的渴望。孩子的梦想通过一棵树来解读,巧妙而又形象。
他们不停地找龙,找了很久,一代又一代。
“一代又一代”这么抽象的时间维度概念,怎样才能具象到孩子面前呢?熊亮用了“漂浮的九个人”,他们各自朝不同方位寻找着,从未放弃。
终于有几个最勇敢、最坚强的孩子爬上了从来没有人登上的高峰,结果——他们发现了一个洞。
原来,龙并没有真正消失,有几条龙就悄悄地躲在大山中的一个溶洞里,小心翼翼地藏着,藏了很久很久。
在龙的残骸之间,用“滑滑梯”的山洞模式,打开通往与龙相见的路,化恐惧为幽默。
“龙!”孩子们大叫起来。龙吓得紧紧抱在了一起,以为这回要完了。
看见龙的孩子们的表情耐人寻味,惊喜和兴奋之外又有点辛酸。而龙的眼神里则有一股难以名状的绝望。
可是,孩子们却高兴得大叫:“我们终于找到真正的龙啦!”经过那么久的寻找,屠龙族的孩子,现在变成最热爱龙的人了!
喜极而泣的孩子们,扑过去拥抱了龙,龙的害怕随即消誓,多年的“恩怨”和解了。这里回应了前文埋下的伏笔:屠龙族与龙的关系,由相杀走向了相爱。
龙!你不用害怕。以后,所有的孩子都不会再伤害你们了!
又是清新柔和的色彩。水墨的凝重和一路看下来冷色调偏多的压抑感消失殆尽。孩子举起的剑也变成了木剑。屠龙族和龙和谐相处的气息迎面袭来,让人心觉温暖。
这一页呼应开篇第二个对开页,从挥舞着利剑,变成静静读着关于龙的故事,对比之下,作者表达了自己心中的美好期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世界美好。
也让读者深深体味到:血腥、杀戮、暴力带来的快感并不足以支撑起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唯有爱与和谐,才能让生命有质感,让人生有价值,让生活温暖动人。
而落款的“龍”字,在丹妈看来,对以龙为图腾的我们,也有意味深长的寓意:像龙一样包容、宽厚,与动物、自然,乃至整个世界和谐相处。
◇丹妈读绘本◇
先来说说这部作品的画风。
这本立意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哲学的绘本,没有国外一些经典绘本那样鲜艳的色彩,相反,整部作品看下来,着色朴素,富有墨色感。
作者只是单纯为了追求将中国元素体现在本土原创绘本里吗?并非如此——
“鲜亮的东西更多是一种视觉或造型的刺激,而我希望我们的小孩在艺术的觉察力上能够更加的细微,充满辨别力,同时又有容纳力。
东方水墨的东西它是不那么张扬的,可它的内涵却可以包容很深,欣赏这样的作品能让孩子的心慢慢沉静,还能拓展他们的欣赏力和容纳力。”
这是国外绘本所没有的,但每一位孩子都值得拥有。
接着来说说故事本身。
也许从“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这个层面去要求孩子理解这个故事,未免过于高深。孩子也未必领悟得这么深刻。
但恰恰是这样,印证了一点:好的绘本绝不仅仅是给孩子看的,也是给成人看的。
虽然绘画风格大相径庭,但在帮助孩子认识世界这一点上,熊亮和宫西达也都不谋而合地选择了把世界最真实的样子呈现在孩子面前,让孩子自己去触摸和了解。而不是经验的传授,死板的说教。
如:屠龙族抛弃体弱的孩子,以屠龙为骄傲等,无不体现了屠龙族残忍、凶残的一面。熊亮没有回避世界凶残的一面。
把真实的对抗与矛盾呈现在孩子面前,故事越往后发展,孩子也就越能感受到屠龙族对龙的态度转变:从屠龙族变成护龙族,与龙和谐相处。
什么是善、好与美,而什么又是恶、坏与丑,无需我们刻意强调,孩子也能感知到。
当孩子心中的这种“是非”“对错”概念确立好,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认知与判断,也可以由此延伸开去。通俗点说,就是懂得用正确的“三观”看问题。

后台回复见面礼,丹妈免费送你一本育儿秘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