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位讲者:于源春
中央民族乐团青年琵琶演奏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邀艺术家
我叫于源春,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琵琶的音乐。
“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
这段话出自东汉刘熙《释名·释乐器》,这是我们能够得知的关于琵琶最早的记载。它告诉我们琵琶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原本是胡人坐在马上演奏的乐器。
(手指)往前的这一下叫“批”,回来的这一下叫“把”,就像它演奏时候的声音一样,因此把它叫做“批把”。
我们今天看到的“琵琶”两个字,上面有四个“王”,看上去很威风的样子,但这个“王”在汉字的偏旁部首中,它其实是玉字旁,也就是说用“四玉相撞”来形容琵琶的声音,这就是琵琶名字的由来。
刚才那一首《十面埋伏》(见视频开头),可以说是琵琶音乐中最为人熟知的一个的片段。它描写的是公元前202年,在楚汉相争中,刘邦用了十面埋伏的计谋打败了项羽。
这是一首非常激越的凯歌,但是大部分人对琵琶的印象,还是一个比较女性化的乐器。
这是琵琶的头,它的相,它的品,它有四条弦,很多人觉得琵琶的琴背像是女人的背部,抱着它有一种很美好的形象。
虽然琵琶的形声优美,但演奏本身其实是一件挺枯燥的事情。
刚才我们说到的“批”、“把”这两个最原始,最基本的演奏技法,到今天我们还是在运用它,把它叫做“弹”、“挑”。
“弹挑”在琵琶的世界里就好像是道教的“阴”和“阳”,或者计算机语言中的“0”和“1”一样,是最小最基准的原子,在这样的基础上,生发出了琵琶非常丰富的音乐语言。
作为一个演奏者,无论面对怎样的舞台,怎样的观众,怎样激动人心的音乐,当你每一次拿起琴的时候,还是要从这最基本的一点开始。
对于弹挑的练习,一部分是出于磨练技艺的需要,但是更多的,我觉得它培养了一个演奏者对音乐谦卑的心态。
有人说琵琶是一件有“品格”的乐器,我很认同这句话。
首先,从构造上来说,琵琶是一件有“品”的乐器,这就是琵琶的品,它是对音高的一个规定,窄的这个非常容易找到音。相对于其它很多没有音高的弦乐器而言,比如小提琴、二胡,琵琶相对容易上手,因为我们有音。
但是中国音乐的表达很多时候讲求一个韵味,这个韵味怎么来呢,就在于音高的改变。我们有了这些“格”以后,就需要通过很多的练习去突破它的界限,(以达到曲子所要表达的韵味)。
比如说我来弹一句中国音乐,完全按照品的规范来弹,对比一下,我们再加上推、拉、吟、揉,让它富有中国音乐的韵味。
是不是很明显?中国音乐的韵味可能就是在这样的推拉吟揉之间。
但是为什么我要说琵琶是一件很有品格的乐器?
有了品,它为我们提供了弹奏的便利,也给我们设置了创作的底线,琵琶音乐很少滥情,它更是一种比较含蓄优雅的表达,我想这就是琵琶音乐最重要的一个品格。
对于古曲,还有一个可能很少人知道的事实,就是中国的音乐其实是没有谱的。从琵琶诞生那一天起,在1700多年的传承中,它一直是没有谱子的,直到一八几几年,用文字记谱的工尺谱在逐渐定型后才得以广泛使用。跟西方音乐依托于作曲家创造乐曲,用谱面来记录音乐的方式完全不同。琵琶曲在这种口传心授式的代代相传中,就蕴藏了很多的韵味。
我第一次弹古曲的时候是11岁,那时候我是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到中央音乐学院附小,老师过来说:“好,你弹一个古曲吧,给你留一个《寒鸦戏水》。”
回到家以后,我发现,天啊,这个曲子太神奇了!它让我觉得我仿佛是从来没弹过琵琶的,没有一个音是原原本本按照它原来的样子弹出来的。
《寒鸦戏水》不是表现几只鸭子在大冬天里玩水,它其实有很深的寓意。
它的背景是明末清初,一批明朝的遗老遗少被强制留在清廷做官,他们并不愿意趋炎附势,所以回到家中非常苦闷,这些文人就通过这样自娱自乐的方式去排解心中的悲苦。
这么复杂的情绪对一个小孩儿来说,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但是我觉得中国的音乐有的时候不是用脑子去分析它,也不是用理性去演奏它,只需要很野性、很原始地去感知它就够了。
我小的时候弹《寒鸦戏水》,当然可能只是在模仿它的韵味,但是当我长大以后,反复地温故知新,我发现我越来越喜欢古曲,因为它随心。
于源春现场演奏《寒鸦戏水》
这是《寒鸦戏水》的一个小小的片段。听过了传统古老的乐曲以后,接下来我还想给大家介绍一首很现代的琵琶曲。
这首作品是刘德海先生创作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一首琵琶独奏曲,叫做《秦俑》。它充满了一种对音乐审丑的魅力展示,我们平时很多音乐都是在审美,曲子里有乐音,有很唯美的一些东西,但是在这首作品中,我觉得更多的是引发人们对声音的想像。 
这首作品几乎没有乐音出现,全部都是噪音,而且仅有的一点点乐音,它的泛音也不是在该有的泛音点上发出的。
我选取了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乎没有乐音的片段。这首作品表现了秦始皇兵马俑的威武雄壮,从中我们还能够想象曾经的古战场。甚至我每次演奏这首作品的时候,我都觉得它在向我发问:
我们从哪儿来啊?我们是怎样走到了今天?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好奇过一个演奏者弹琴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想乐谱?想其它的什么东西?
当一个人长年这样眼、耳、手、心四位一体地沉浸在音乐当中,不断得到锤炼,有的时候我觉得一个演奏者他会参透一些这个世界的秘密。这个秘密可能就是:
我是这么小,世界是这么大,但是我是这么地重要。
其实整个世界都是我心中的一个倒影。
当你全身心地挣脱这些音符的束缚,把自己沉浸到音乐中的时候,就会得到自由。
我们刚才讲到了琵琶的本原、琵琶的品格、琵琶的随心,还有自由,那么接下来我想分享一首为我创作的作品,它叫《文武双全》。
于源春现场演奏《文武双全》
琵琶的音乐从古至今都有一个文武曲分开发展的脉系。
像刚才咱们听到的《寒鸦戏水》,它就是属于文曲,主要运用左手的技巧,并且意在写虚,它很少去描写实实在在的东西。在审美上,比较地符合东方人赞美和热爱自然的情趣;
武曲,有如《十面埋伏》这样的,它表现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而且用一种实实在在的音响去模仿它,能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它更多的是运用右手的技巧,让人觉得听上去很过瘾。
文武曲分支发展一直是琵琶一个独特的文化,我要弹的这首作品,一方面是为了向这种文化致敬。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在演奏的时候,经常会感觉自己仿佛是一个侠客,遨游在天地间,唯有文武双全才能自如自在。
我第一次见到琵琶是5岁的时候,在那之前我从来没有听过,也没有看到过。那是在我老家,吉林省辽源市少年儿童艺术学校的一个普通的教室里。那个琴就挂在墙上,是一个苏州琴,我直到现在还能回想起它的样子,上面有一个孔雀,也不是专业琴的品质,但是当时我很好奇,这是一个用来做什么的器物呢,它真的好美。
这种好奇心一直伴随我到今天。
我弹琵琶有20多年了,我每一次见到这件器物的时候,还是会想,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让人们去创造一件这样的东西来寄托自己,来沟通人和万物之间的这种灵美?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