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宿舍,是高等教育建筑底下的一个分支

虽然听着不是最光鲜亮丽,但确是高校的刚需
随着美国高校的扩招和宿舍楼的老化
各种新建和翻新项目均成为建筑公司竞争的资源
因此,在这个时候
最能看出当下学校喜欢什么样的宿舍
大学生们的宿舍文化,又是如何紧扣时代潮流的
作者| 艺梦
编辑|艺梦

初识宿舍
我毕业后的工作单位,是一家主攻公共和教育建筑的事务所。六十人上下的规模,分为三个工作室:幼儿园至高中(K-12);校园体育场馆/社区公共建筑(athletic & community)和 高校建筑(higher education)。当时被分到了高校建筑的住宅团队,上来是去帮忙一个正做到一半的弗吉尼亚大学老宿舍楼的翻新项目。但正由于是翻新,反而了解到了美国大学宿舍建筑的前世今生。之后两年,工作室又陆续接到了两所大学的新建宿舍楼,因此在工作的过程中,也逐渐对这一类型有了更多的了解。
对这一所Gooch-Dillard宿舍楼念念不忘,并不是因为它是参与工作的第一个项目,而是因为,这座建筑本身,就有迷人的现代主义身姿。1984年,它由知名建筑师爱德华巴恩斯(Edward Larabee Barnes)设计建造完成。设计适应了天然的坡地环境,通过外廊将九组红砖方块连接起来,在总平上,形成汉字“八”的形状。室内是套间式的宿舍:一个门进去,首先是小客厅,一层有两间单人房,上二层,又是四间单人房和卫生间。在那个年代,宿舍的“私人性”很流行,学生和家长非常喜欢单人间,但套间的设计,又可以让学生们不那么疏离。
旧照片——摘自弗吉尼亚大学官网
建筑师爱德华巴恩斯(1915-2004),在现在可能没什么人听说过,但实打实是一位有才华又高产的建筑师,执业于纽约曼哈顿。最著名的作品有达拉斯美术馆,曼哈顿IBM大楼以及沃克艺术中心。他的设计在低调和扎实之中,有着平衡的美感。正是因为这样高水平的设计,才让80年代设计的宿舍楼,在学校里一众新楼里,仍然独有风格。

场地离我家和单位都很近,经常会路过,属于学校的地界,边上就是巨大的橄榄球场,但身处八字形围合起来的景观时,却又非常宁静,仿佛置身事外桃园。秋冬季节,落叶和枯树填满眼睛,使其后的砖楼又多了层意境。可惜的是,家长和学校反映,园中树木太多,尤其是暑期刚结束,家长送新生来的时候,看到郁郁葱葱的树林,担心会有安全隐患。因此在这次翻新中,景观被重新设计了。
最重要的翻新内容,是在室内。原先的厕所敲掉,重新设计和装潢。所有的单人间被合并成双人间。至此,一个套房内,就有三个双人间、一个客厅和一个卫生间。
新照片——摘自弗吉尼亚大学官网
根据校报里对学生的采访,大家都非常中意这个新卫生间:明亮又现代,和建筑本身的外观很有对比性,是搬进来后的“意料之外”。除了房间,美国大学宿舍楼近年来另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便是公共空间,以供学生们社交或学习。这座建筑本身就有四个这样的活动室,但原本的空间黑暗、老旧。家具也很落伍,虽然学生们也经常使用,但体验,一定是这样崭新又明亮的环境更好了。家具的选择上,学校也并不吝啬,非常倾向于多媒体和家具整合在一起的选择
新照片——摘自弗吉尼亚大学官网
宿舍的公共性
在之后继续做了几个学校住宅项目之后,我才渐渐知道,近年来各个高校住宿界的趋势,便是增强“社区感”,鼓励学生多互相交流、跨界学习。因此,每一层有多个这样的公共空间的设计,并不少见。公共空间里,还会有简易的小厨房,和一起看球赛的大屏幕。曾经各自经营一个小屋子的理念不再流行,因为他们注意到,好的社交和友谊,能让学生们终身受益。
趋势形成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各个学校都因为招生而在软件硬件上比拼,也因为各大学校的住宿部门有一定的自主权和经费,行业内也会有年度的区域性会议。届时,建筑师和住宅部门的管理人员会各自布展,推介好的经验,介绍自己的案例。因此,这样的理念和空间,就流行开来了。美国现在不少新建的宿舍楼,更像个多功能的活动中心,二楼往上是住宅,一层贯通而成不同的教室、多功能室、游戏区和自习厅等等。更厉害的是,不仅住宿的人可以使用,其他的学生也可以把它作为校园设施的一种,过来使用。因此,宿舍不仅仅再是学生上课回来睡一觉的地方,而是一个学生活动的枢纽,创意诞生的摇篮
佐治亚理工新宿舍大楼的公共空间,照片摘自VMDO事务所官网
如果说旧时的学习空间,不外乎是增加一个电脑教室或图书角的话,那对于现代人来说,学习可以发生在任何场所,任何空间。因此,如同当代工作场所设计发生的变革一样,宿舍设计也在不断吸收进来摩登的空间,让人仿佛置身于科技公司或咖啡馆。
图林大学新宿舍大楼的公共空间,照片摘自WAGGONNER & BALL事务所官网
住学社区
除了崭新的空间类型,也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在推广“住学社区”(living learning communities)。其实,这是一个英制高等教育的传统:学生宿舍里常住一位教授,以保证学生能在任何自己需要的时候,得到指导和交流。美国国父之一,弗吉尼亚大学创始人,托马斯杰佛逊首次把这样的形制引用过来,在创建弗吉尼亚大学的时候,规划了“学术村”。以图书馆为中心,两遍是学生和教授的宿舍,使得教授并不是高高在上不可得,而是和学生生活在一块,随时随地可以探讨学术的乐趣。
弗吉尼亚大学的学术村
而这样的住学理念,放到现代,有了一定的变化。如今的住学社区,往往是一栋宿舍里有专门的两间公寓,分别给常住的一位老师和住宿管理员以及他们的家庭成员使用。住在这里的老师,可以定期组织楼里的学生进行一些学生、学术活动。更有一些公寓,会有“主题”,例如艺术、音乐、领导力、工程学等等。由于美国的学生需要自己申请公寓,并不是按专业分配,因此在大学提供出的许多选择中,学生可以根据不同公寓的状况,地理位置和风格来申请。这样,作为一位音乐系的学生,除了可以选择普通公寓外,也可以去申请对音乐文艺系学生开放申请的公寓。不仅这样的主题公寓会提供许多专业相关的活动,往往也会有许多排练或工作空间,这样,学生就不用在学校的工作室待到半夜,再回宿舍了。
总结
综合来说,由于美国大学的宿舍体系,并不是像中国一样各个专业分配在一起,且大二以上不强制住宿,因此,他们更强调社交和社区感。又因为宿舍楼大部分不分男女,因此更像是青旅或商业公寓的模式。学习空间方面,虽然各自在房间里都有写字台,但由于大部分作业都是团队合作,是非常需要这样的讨论空间的:我经常看到学生们三三两两预定了图书馆的小教室,或者在饭堂里的座位讨论项目。因此,能在宿舍楼里见面讨论,实在是很方便。另外,就算是独立的项目或作业,如同现在的年轻人很喜欢到咖啡馆或公共图书馆学习一样,身处在一组人中,又保持独立和安静,也是大家喜欢的一点(alone together)。
我想起来我08-12年上大学的时候,和另外三个室友成为了大学时期最好的朋友,也经常寒冬酷暑地一起跋涉二十分钟到图书馆去写作业,看闲书。因此,我十分理解,好的宿舍设计,能给人的大学生活带来多大的改变。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