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谁,先找准一个方向,成为一个专家或者达人,用这门知识去与更多的高手连接、交换,相互学习,你就可能用最平等的方式获得更多的知识。
文/秦阳,公众号:老秦(ID:laoqinppt)
在正式回答题目所提出的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聊这样一个人物。

这是一本小说中的角色,可能很多人对这个人物有没有印象,但是一提这本小说的名字估计都看过,这本小说叫《天龙八部》。小说中有一段聚贤庄英雄大会,乔峰带阿朱前往治伤,求的就是这位薛神医。
关于这位薛神医,小说中是这样描述的:
薛神医是当世医中第一圣手,只因「神医」两字太出名,连他本来名字大家也都不知道了……这薛神医不但医道如神,武功也颇了得。他爱和江湖上的朋友结交,给人治了病,往往向对方请教一两招武功。对方感他活命之恩,传授时自然决不藏私,教他的都是自己最得意的功夫。
他不肯另投明师,便别出心裁,以治病与人交换武功,东学一招,西学一式,武学之博,可说江湖上极为罕有。但坏也就坏在这个「博」字上,这一博,贪多嚼不烂,就没一门功夫是真正练到了家的。他医术如神之名既彰,所到之处,人人都敬他三分。他向人请教武功,旁人多半随口恭维,讨好于他,往往言过其实,谁也不跟他当真。他自不免沾沾自喜,总觉得天下武功,十之八九在我胸中矣。此时一见乔峰和群雄搏斗,出手之快,落手之重,实是生平做梦也意想不到,不由得脸如死灰,一颗心怦怦乱跳,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更不用说上前动手了。
看了这样的描述,可能你觉得薛神医是个很可笑的人,但是转眼一想,你会发现,在当下这个互联网时代,我们不都是薛神医吗?

薛神医在江湖漂泊,四处学到各种武功,而且是「传授时自然决不私藏,教他的都是自己最得意的功夫」,你有没有觉得,这跟你去知名的公众号、刷知乎、微博、朋友圈的时候四处学「干货」的场景很像?

今天从哪个公众号里看了几篇干货,明天在哪个在线学习平台看了几堂公开课……于是感觉到我真爱学习,我真充实,我真是嗷嗷牛逼,然后是不是也像薛神医一样「不免沾沾自喜,总觉得天下武功十之八九在我胸中矣」……
慢慢的也会有一些困惑,大神们的分享大多都是自己压箱底的深知识、神技能啊,我明明抱着好学的态度看了一篇又一篇,可是为什么总觉得提升不大呢?
殊不知「十之八九在我胸中矣」就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表现,因为四处得来的碎片化知识,经常带来两个弊端。
第一,丧失深度思考能力。
我们习惯在碎片时间获取一些信息,既然是碎片时间,那么都不会很长,所以能够看的篇幅也不会很长,所以习惯了看一百多字的微博微信,几秒钟就读完。


而恰恰由于其篇幅有限,所以大多都是阐述一个现成的结论或者逻辑简化后的信息,时间久了就养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因为A所以B」、「只要C就能D」、「有了E才能F」、「出现G即说明H」……


就这样渐渐变得狭隘独断,没有逻辑,难以深入思考。
➤ 第二,知识的使用效率下降。
单独的一个知识点非常容易获取,尤其是现在的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短平快。


但由于碎片化的特点,导致脑海里的知识点经常是孤立的,像一盘散乱的珠子,你每一次只能拎出「一个」即止,而不是连续的「一串」,于是只能处理浅维度的信息,所以虽然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了,但使用信息的效率反而下降了。
以PPT学习为例,大家经常爱看的几个公众号,大家从中学到不少绝对的干货,篇篇经典。
但同时几乎所有的微信公众号更新的特点就是,很难是一个完整的、循序渐进的知识体系,因为更新内容是随着原创者的灵感或者突然发现了一个新的功能、神器时得到的选题。

如果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只是单独学习一个个技巧或操作,纵然学习信息摄入量很大,确实也可以拓展了一部分视野,但是如果没有条理的消化以及迭代自己的框架,只是一味往你脑子里塞东西,想要应用的时候发现把自己的知识点串不起来,那这知道太多跟知道太少又有什么区别?不要总盯着套路,套路是学不完的,要研究思路,思路是最精华的。
所以如果在学习一门知识的初期,能建立一个全面的、体系化的认知,在随后的学习中将新的知识点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内,重新消化理解,并将与之矛盾的内容排出体外,就可以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那么到底该如何建立框架,形成体系呢?
这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个人的办法,就是从别人那里先拿来框架,然后在其基础上根据自己具体的实践不断迭代更新,进而成为自己的体系。
我认为一本不错的书、一门不错的课、一篇不错的文章,都是自带好框架的,因为对质量起到决定性因素的经常就是其体系框架的质量。


比如我们秋叶PPT团队在开发课程的时候,最耗费时间的一块就是打磨课程大纲,一个大纲有可能耗费大半年。
但学员们经常进入一个误区就是,总将全部的心思盯着书或者课程里的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操作,从不认真看知识框架,浪费了最有含金量的一块。

怎么用简易的方法获得好框架呢?
比如,我们来看一下《和阿文一起学信息图表》这门课程。

你看阿文这个目录,跟之前公众号里的目录,有什么不同?
是不是循序渐进的?而且知识结构前后之间是相互紧密联系的?


如果你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除了学习眼花缭乱的技巧,还能够有效地吸收这个框架体系,随后不论看多少书,多少公众号,听多少课程,那些零零碎碎的知识点,是不是可以分别归类整理到这个体系下,然后加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而让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扩充?


所以信息碎片化的趋势我们改变不了,但并不妨碍你将各种知识碎片融入一个框架,于是,
碎片知识成了“承上启下”的载体,既可以倒逼输出,又可以促进输入,有效加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强大的知识体系

这样的话,你以后在朋友圈里再看到一个神技能,除了新学一招之外,你就可以进一步思考,哎,今天学到的这个知识点,可以放在体系下的哪一环?它跟之前的那几个技巧之间是不是可以补充?……


这样,你发现你学习的面就打开了,再也不是孤零零的了。
再比如,请问如何欣赏一幅画?

有位妹纸在画前眨着大眼睛问你的时候,此时你如何装逼?


那么如何快速构建一个欣赏绘画的框架呢?
去知乎上搜索了这个问题,高票答案中有一个这样的回答
  • 一看构图
  • 二看色彩

  • 三看光影

  • 四看笔触


于是乎可以先有一个最基础的绘画欣赏的知识框架,也就是1.0版本的欣赏画作框架。

然后翻翻这一类型的书籍,或者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发现他们在聊一幅画的时候,总要提到该作者在创作该作品时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挖掘一幅画背后的情绪。


一些书中会拿出画作当中具体的花鸟鱼虫树草云水等意向物进行分析,因为它们经常承载了一些特殊的含义,一花一木皆有深意用于传递抽象的概念,比如后来看《如何看一幅画》这本书的时候,作者用了三幅画来讲述整个关于“蜡烛”的所有象征意义和历史典故……
于是,在这个时候,我发现这个角度,是我的框架里没有的,所以就意识到我的框架不够完整,于是马上改进,就有了2.0版……

然后继续随着阅读、交流的增多,每一次都可以继续迭代,对于欣赏画作的体系就慢慢建立起来了。
所以,我坚定的认为,知识学习的过程,其实本身就应该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

你必须将这些知识与你原有的经验、体会关联起来,能够将这些外在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编码,与你既有的知识和经验建立关联,部分内容成为你原有知识体系的一部分,部分内容作为新增的知识点,准备与未来的知识点建立关联。

所以一个知识框架是活的而非死的,一个健康的知识体系势必是动态成长的,应该随着思想的成长、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进化的,所以需要刻意不断延伸、修正和灵活调整,就象地图,当修了新路后,也需要更新。你会不断地遇到新的信息,那么必然会对原来的结构造成影响,你会遇到新的东西来冲击你的这个系统,那么你就永远在进步。

所以,大多数人之间的差距其实并不一定是获取这些信息的来源、内容、形式有什么不同,而是在接受同样的碎片知识点后,普通学习者只会将着这些知识点孤立的、杂乱的丢在脑海里,运用的时候一头雾水,高层次的学习者能够将这些碎片信息点梳理为一个体系或者纳入自己之前的体系,运用时更加顺畅。
通常来说,一个人的知识结构越完善,信息筛选的能力也越强,因为基础已经搭好,看到信息后能够在短时间内做出判断,这个短时,甚至有可能是在电光石火之间,完全成为本能。
所以很多同学看似很勤奋,但是学到的是很多知识的碎片,随着我们的成长,需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经过有效的梳理,人就越学越聪明、越来越渊博,越是综合性的难题,就越能和普通人拉开差距。
如果只是乱七八糟的堆在我们脑子里,大脑很快就会被填满,学习就会越来越痛苦。
知识体系一旦建立,我还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受,那就是我发现我对知识的敏感度会增强,经常能从一些不相干的元素中学到很多多元化的东西。
比如这是我个人关于我学习内容的框架,每一个文件里面又是各自的小体系,形式各有不同,依据各自的特点而定。

比如用【互联网相关】里有整理的各种互联网营销常用方法的思维导图还有一些经典案例;比如【口才与表达】里有类似汪涵快速救场的的视频以及我的总结与分析,比如【阅读与写作】里有我用PPT总结出的各种与“写”有关的方法论,比如看到李叫兽的「X型文案Y型文案」,我不是看完就算了,而是将其中我学到的精华纳入我的《如何写出好的文案》这个PPT里,与之前已经成型的一些方法连贯起来。
之所以说对知识点的敏感度提升了的原因,就在于框架一旦成型,就是相当于给自己「挖坑」,挖了「知识坑」。「坑」挖好了,知道自己要什么,就会不断去「填坑」。
比如说读《别告诉我你懂PPT》,怎么读?

大多数人会想:当然是学PPT啊!边学边练习啊!好的技巧要做笔记啊!

在我还没有用「体系学习法」的时候,我也是如此,而且由于当时我已经有了一定的PPT基础,所以在看这本书的时候,用了不到一天就读完了,感觉收获并不大。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此时我在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只是挖了一个「PPT坑」,于是我一直寻觅的都是「PPT技巧」、「PPT理念」、「PPT操作」等一切与PPT相关的知识,对于PPT之外的东西我全部视而不见。


但是当我后来给自己挖了「文案坑」、「畅销书坑」、「故事坑」的时候,我发现我读书的角度开始变化了。

这本书销量惊人,据说销量足足卖出了350万册,在工具类书籍里,这绝对算是个奇迹,怎么做到的?

——因为我的「畅销书坑」,我开始注意一本书的写作手法、图文排版、名人推荐、互动方式……


这本书读起来不累,是因为里面很多场景化的故事写的不错,有代入感,怎么写的?
——因为我的「好故事坑」,我开始注意里面案例故事化的写法……


这本书的标题很吸引人,而且作者的其它系列书籍都有这样的特点,怎么起标题的文案呢?

——因为我的「文案坑」,我开始注意标题的套路……

瞧,此时由于我「多坑齐下」,所以当我从外界吸收知识的时候,就不会仅仅盯着PPT这单一项了。


一旦挖好了这些坑,难道只能从书中提货吗?


周末在家看了一部电影,有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除了故事本身,「摄影与拍照坑」让我下意识截图,把张艺谋那些颇具艺术的构图积累下来,提升一点自己的拍照美感。

在看国庆大阅兵直播的时候,最开始会有一个钟摆倒计时,当画面出现的时候,我的「课程与教学坑」让我下意识觉得这个效果用PPT完全可以实现啊,下次给学员讲动画的时候,用这个案例引起他们的兴趣,岂不乐哉?

看《奇葩说》的时候学学逻辑和口才,让表达更有说服力,是不是也很好?

所以你看到了,之所以能够下意识地去积累、吸取、思考,因为我提前用一个体系为自己挖了相应的「坑」,随着生活和学习的继续,进而不断地丰富、完善、整理,也就是不断继续「填坑」的过程。

如果没有这几个坑,我根本不知道我要什么,看完电影就只能感慨一下电影不错,看大阅兵直播也就只能感慨一下「我×,正步踢的真整齐」,看《奇葩说》的时候感慨一下为什么颜如晶什么时候又要用“吃鸡”来打比方……


而一旦有了自己的体系框架,挖好了自己需要的「坑」,随时随刻都有学习的意识,也就随时随刻有着成长的状态。
这篇文章以薛神医开场,最后再回到薛神医吧。
虽说薛神医碎片化的武功没有让他成为绝世高手,但是我对他依然是充满敬意的,他在江湖中从各门各派中获得非常多的的武功,但都是挺直腰板用自己的医术换来的,没有很多小说中那些什么「你不收我为徒我就长跪不起」之类的绑架。
如今互联网时代,有很多学习的小白或伸手党,经常觉得我关注你你就应该免费教我,这种行为是没有尊严的。所以我也希望大家明白,在这个时代,有尊严的学习者
要有自学的意识,这是一个知识不断更新、不断涌现的时代,大学里的很多知识是过时的,就算入校时是热门行业的但很可能四年后毕业找工作时已经变成了夕阳产业,学习是一种能力,但首先是一种态度,一个人想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胜出,必须拥有快速学习的能力,如果在成年之后如果依然没有掌握这个能力,那么他就注定一生只不过是个低级生物。
不论是谁,先找准一个方向,成为一个专家或者达人,用这门知识去与更多的高手连接、交换,相互学习,你就可能用最平等的方式获得更多的知识,就像薛神医精通了医术,也有机会换来江湖上广博的武功,只是输在了对于消化、吸收和融合,但是在知识获取上,他是有尊严、有原则的。
如果自己没有某一领域内足够的专业性,那就要有为学习付费的意识。这既是尊重知识的一个表现,也可以激发更多知识分享者贡献出更多有价值的知识,让知识环境氛围更浓厚,眼睁睁看到很多好的分享者渐渐沉默了,与长期只有付出没有回报是有直接关系的。好在如今知识经济氛围好了,为原创者打赏成为习惯,也有了分答、在行这样的产品,这是可喜的进步。
█ 猜你喜欢戳标题直接阅读
关于作者
秦阳,微信公众号:老秦(ID:laoqinppt)。
新媒体专家、PPT达人,著有《社群营销:方法、技巧与实践》、《如何打造超级IP》等畅销书。现任秋叶PPT营销总监,目前其团队所运营的秋叶系列课程付费人数已达5万人。
本文经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和天鹅君一起成长
微信ID:htebook    微博@黑天鹅图书
为人生提供领跑世界的力量!唯有好书与成长!
点击下方图片,还有更多精彩内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