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选择每天读一本书,但也有人选择不去读那么多的书,这又是为什么?请看本文作者冬子的分享。
本文选自《借山而居》,作者冬子。
专注与深刻
农村的孩子,没见过什么课外书。一本没有封皮的《365夜》,从小学读到初中。到了最有读书欲的中学,读书的时间又被我爸的偏见捻断。印象最深的就是,语文老师让读名著,我买了本《傲慢与偏见》,我爸看到后就把书夺过去说:“你这是要坐牢的啊!”反正在我爸眼里只要不是听他话老老实实按部就班的,就都是会走上歧途的。看黄片被老师告家长了,我爸说:“你这是要坐牢的啊!”偷抽屉钱打游戏机了,我爸说:“你这是要坐牢的啊!”和人打架了,我爸说:“你这是要坐牢的啊!”留了个长头发,我爸说:“你这是要坐牢的啊!”
“你这是要坐牢的啊!”……
所以整个中学时期我都没读过什么书。到了大学,有网络了,整日埋头于找各种各样的音乐存在电脑里,一边听一边根据音乐想象各种情境。到现在,唯一的读书欲就只剩“资料查询”。读书太浪费时间了,好讨厌读书。说真的,我每天还得画画、晒太阳、发呆、听音乐、写字、喝茶、做饭、喂狗喂鸡喂鹅、给菜浇水、收鸡蛋,太忙了,哪有时间读书?
有次一个老哥问我,你知道《约翰•克利斯朵夫》吗?我说什么夫?没听说过这个人呢。老哥说:“玩文学的怎么能没听说过《约翰•克利斯朵夫》?罗曼•罗兰的名著啊。”我说:“啊,罗曼•罗兰我听说过。”
最近三年的记忆里,就只完完整整读过两本书,一本是韩东的诗集,一本是李娟的《我的阿勒泰》。老外写的书,更是一本都没读过,从小到大就只知道一些名字。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因为这个很自卑。别人一张口都引经据典,提到的名字我都不认识,觉得他们都好有学问,我好惭愧。后来发现,人对世界的认知,其实和读书多少是没有关系的,是方法论的事。
我读书都是当工具书读,一个人一生要读的书,几十本就够了,图书馆里的书浩如烟海,大部分书是不用看的。比如当代人写的东西全都是出自那几十本秘籍,那何必浪费时间读他们的东西呢?直接读他老师的不就好了?我练书法就是,临几遍帖,学学怎么握笔就自己去试着写字了。这个逻辑追根溯源的话,就是:假如大家写书法都必须学二王,那么二王学的谁呢?如果都学老庄,那么老庄跟谁学的呢?老庄读谁呢?老庄不读外国文学,也不读四大名著,没听说过王小波,也不知道博尔赫斯,不也一样有智慧吗?老庄跟自己学都能成为老庄。后人读了那么多名著也没见智慧能超过老庄。
据说一页报纸,是一个古人三年的信息量,但你每天读那么多报纸、书,也没见比古人有情调。
所以就有一种观点:天才不读书,读的是世界。当然这有点儿玄乎了,天才论是很无知的。我相信天赋论和方法论,就是人对求知欲的专注与深刻。没有无用的书,也没有无聊的事。主要是以什么视角去看。我不喜欢在问题的水面没有结果地思考,相对我更希望能钻到水底去看清到底是什么在搅动。
有次听到画室学生放一首凤凰传奇的《沙漠之恋》,好听极了,一点儿都不像是这种类型的乐队做出来的音乐。“凤凰传奇”这四个字一出现,我的第一个画面就是:一个农村的90后小伙子光着膀子(胳膊上还文了个失败的滴血狼头),骑着摩托车,后座改装的自带音响,一路飞过去了很远还能听到他摩托车音响里放的《最炫民族风》。这样的场景很多,所以有代表性,很多打工的人都喜欢这样的造型,认为很酷的样子,文狼文龙表明自己“狠”,摩托车自带音响很拉风,回头率高。
其实你发现只因他们被农村打工的和广场舞大妈推崇就成了通俗文化的符号,所以我们就不自觉地从内心排斥,太土了,要划清界限。如果抛开这种印象,就当是在还没有流行之前第一次听到他们的音乐,会发现还是很好听的。所以那些抵触凤凰传奇的小众,并非真心认为凤凰传奇难听,只是觉得俗。俗,就变成了难听。所以这种土或者俗并不是音乐俗,而是代表着一种俗的符号和标签,跟音乐无关。
因为流行,就不自觉地排斥,就会忽略了音乐本身的质感。一种音乐之所以会有受众都不是偶然的,背后都有可解构的文化属性。《红尘情歌》和《广陵散》背后都有各自的语境,什么样的音乐都有属于那种音乐的质感。
这是那天下午我听到一首凤凰传奇的歌时读到东西。
看到一部烂片我会想,哦,这就是烂片。终于知道烂片到底有多烂了。然后会去想它是怎么烂的,为什么烂,烂片的套路是什么,烂片的受众怎么看的烂片?为什么它这么烂还有那么多人喜欢?为什么有人觉得《小时代》好,有人觉得烂,这之间差异的节点在哪?并且偶尔看烂片挺好的,以后拍喜剧片就可以拿烂片的套路镜头来严肃化,以制造出荒诞的喜剧感。
也看过几期《非诚勿扰》,娱乐过后我需要解决的是:为什么一半以上的中国人在看这个节目,它被追捧和火热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既然一切电视节目的“策划”都是投其所好,那么这个节目哪些部分的“夸张处理”是给收视率增色的呢?
比如《穹顶之下的雾霾》,我的兴趣点都是雾霾之外的部分:互联网传播、新媒体话语权、人性以及民族性、粉转黑的节点、支持与批判背后的大数据、政治动机背后的博弈、名人效应的价值与隐患、环境保护的希望与悲观、治理污染到底该谁来埋单等。
就像我所有文字里引用的人名、文章和概念,我都没读过,但一叶知秋,就像西方哲学史没读过,只看个目录简介就都知道在说什么了。就像“批判现实主义”,一看词语,就知道哪些作品是批判现实主义。带有批判性的现实主义作品嘛。一本书都有很多密码、标签、关键词。
其实就是方法论,专注与深刻,吃透。在工业时代,人太浮躁了,信息也太碎片化。一个问题才了解个小枝节,另一个耀眼的问题带着新鲜就扑面而来,所以就只能丢了苹果去捡桃子,丢了桃子捡西瓜,最后肚子里还是空的。微信时代的悲哀就在于,专注被消解得太快。像朋友圈一样,每天狂轰滥炸的信息,一个热点还没消化完,就被另一个热点推到信息洪流里。专注与深刻太重要了,我觉得有兴趣的问题就一定把它吃透,这是一个问题对于我的价值和意义。
很多敏感的人意识到这些,才有了从城市退出来的觉醒,纸质书的回归等。聪明人都知道,抱着一个西瓜吃饱比较好。
知识的诅咒
有一天百度“萨特”是谁,读了几句关于他的思想的话,很是郁闷,这怎么跟我想的都一样呢?跟我整天反复咀嚼的存在与虚无,完全契合。于是我就赶紧合上书。我合上书是因为我不愿意靠读书去理解存在与虚无,而是要靠求知欲和专注。因靠求知欲而思考得出的认知是有质感的。就像有天在城里,看着那些火柴盒大小的楼与楼之间的蓝,我真的看见,站在楼顶踮起脚都够不着的玻璃层了。就像有段时间觉得每个人都有表演性,世界恍惚得像梦境。
什么是知识的诅咒呢?就是当我说“有天在城里,看着那些火柴盒大小的楼与楼之间的蓝,我真的看见,站在楼顶踮起脚都够不着的玻璃层了。就像有段时间觉得每个人都有表演性,世界恍惚得像梦境”时,有人站出来说:“你这是楚门的世界!”
其实,你是先有了《楚门的世界》的概念,然后看到我的问题,逻辑就被直接拉到楚门的世界的轨迹上去。而我是真的差点儿走不出来,看到《楚门的世界》时有相见恨晚的共振。逻辑是有轨迹的,而逻辑的轨迹,就是知识的诅咒。
被知识诅咒最严重的,就是那些史论工作者了。史论工作者大脑里都是一个个“概念”,任何事物一出来逻辑就对应了什么什么主义、某某说等现成概念。于是写出的文章读起来都是晦涩难懂的词语,像是卖弄学问,很费神。但是史论工作者却意识不到,因为他自己都熟悉那些概念,所以他就觉得:“原教旨主义”“沙文主义”,我写的不都是常识吗?通俗易懂,可是大众怎么读都不读就把我折叠了呢?
因为你都熟知的,读的人都没听说过嘛。就像我读过一篇文章叫《贤者时间》,大概就是说男人在射完精的一小段时间会有空洞感,是最理性、最清醒的。于是我恍然大悟,哦,原来那种“没有情欲,只剩喜欢和不喜欢的理性”叫“贤者时间”,于是我写东西写到“没有情欲,只剩喜欢和不喜欢的理性”时,就想用“贤者时间”。我认为大家都和我一样懂啊。后来我才意识到,我被知识诅咒了。
于是我就主动地消解语言,尽可能地让语言都是自己的。
还有一种人经常一张嘴就是佛经或者佛经体,这是我最警惕的。人容易被知识控制,容易用现成的,而不去自己寻找。并非说佛学不好,而是说佛学太系统了,系统到可以从任何一个细节解释世界。但解释世界的道路其实是有很多种的,大部分人只看到一种,认为只有那条路可以走得通,其他路都是旁门左道。所以我认为是狭隘的。应该是能看到很多条路,然后又能看得见路路皆指向同一个点。所以越是学问大的人对待事物的包容性越大。
这个问题再延伸下也很有意思。就比如说,你看李娟写的东西,干净,很难找到与之对应的文笔。而很多写作的,一下笔,都是前人的路数,就是我们说的出处,就像很多艺术家一出手就是弗洛伊德。只有李娟那种才是独立思考得来的。在阿勒泰那种地方,再看她的生活环境,哪有那么多书可读。所以文笔才干干净净,和说话一样灵动。
当然我是因为“每天还得画画、晒太阳、发呆、听音乐、写字、喝茶、做饭、喂狗喂鸡喂鹅、给菜浇水、收鸡蛋,太忙了”,所以只能拿书当“工具”使,思考遇到“瓶颈”时,还是会打开书。更多人是为休闲、愉悦、填充空白、丰富想象力而读书,不能一概而论。只是说不管艺术还是生活,自己思考得来的东西,都会比直接去拿别人的用更有效。我现在就很庆幸,在我刚想读书的时候我爸及时把我阻拦,“你这是要坐牢的啊!”
后记
和绍勋兄聊天,绍勋兄说得好:有些老和尚,书读得好,道参得也好。看耶稣、佛陀,他们多通透,最有代表性的慧能,那是真悟透了,说的都是自己的话,但不违正道,都是从这里来的。人是有天赋的,说是从前世带来的也好,说是神赐也好,只是不要辜负了。还是王国维的三重境界,如果不能满足于小宇宙的爆发,想看到另一面,比如银河系的静谧、神圣、连贯,多读书还是可以的。
█ 关于本书
《借山而居》80后青年诗人、画家冬子,4000元租下终南山小院20年使用权,种菜,养鹅,养狗,为你呈现与都市成活相反的悠闲生活。
本文选自《借山而居》,磨铁图书(ID:motiebook)出品。如需转载请保留本行及以上图书相关完整信息。

▼点击下方关键词,阅读更多精选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本书,阅读作者更多分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