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亲密之旅”关注我们

《亲密之旅》情感智慧与自我成长课程官方微信
周一、三、五,原创上新
文 | 广骏(亲密之旅学员)
这是来自北京的家人--广骏的一份珍贵的礼物。
来自偏远边疆的他,十六岁考入首都的九八五重点高校,研究生毕业进入北京大学作青年教师,博士就读于中科院院士门下,在寸土寸金的北京也有了立足之地,可以说在中国“望子成龙”的文化中,父母的绝大部分期望他都超额实现了。可是,他却深深感到自己支离破碎、抑郁无力。
那些成长过程中形成的:“通过牺牲自己的意愿来满足他人的期望从而赢得关注的心理情结,帮助过往的他把握住通过高考独木桥来京读大学的机会,同时也积累了付出牺牲后自我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压抑感,且成为他今天的羁绊和枷锁。
他将如何走出幽谷?
《简·爱》是我大学时代完整阅读过的英文原著之一,对女主人公坚强独立、庄重自强的成长经历赞赏之余,也有些疑惑简·爱并非贪慕虚荣之人,为何会矢志不渝爱上脾气暴躁、盛气凌人的庄园主人罗切斯特,并在后者家毁目盲时回到其身边陪伴委身?带着疑问看过几部同名改编电影,直至欣赏到袁泉和王洛勇联袂演出的话剧版《简·爱》时,忽然得到了一些新的看法和角度。
原来罗切斯特先生本人亦经历人世沧桑,他本是有产家庭的次子,父亲为了保证长子继承所有家族财产,安排他娶了有丰厚陪嫁梅森家的女儿。婚后方发觉妻子患有精神疾病无法正常生活相处,囿于那个时代的社会规范,陷入渴求爱同时无法自由追求爱的痛苦境地,即令后来父兄双亡继承巨额家族财产,仍无法摆脱过往造成的伤痛,所以对外表现出粗暴、傲慢的行为。同时在行为背后他有一颗温和、善意的心,比如简·爱的学生阿黛拉本是玩弄过罗切斯特先生感情的巴黎交际花的私生女,罗切斯特不计前嫌担负起对这位没有血缘关系孤女的照顾监护责任,正因如此打动了经历过孤儿院磨难生活的简·爱的心弦,两个都曾受过伤的人因此而心心相印起来。当时的思考只是为了更好理解经典作品内涵,孰料后来自己也陷入与罗切斯特先生一般进退维谷的境地。
话剧《简·爱》剧照
几年前,在别人看来春风得意的我忽然陷入几乎走投无路的抑郁状态。我来自偏远边疆乡下地区,从一无所有起步,十六岁考入首都的九八五重点高校,研究生毕业进入顶尖学府作青年教师,博士就读于科学院院士门下,在北京也算有了立足之地,可以说“望子成龙”父母的绝大部分期望都超额实现了,可经历亲密关系的考验时却很快陷入支离破碎、抑郁无力的境地。不离不弃的阅读爱好带给我一些慰藉支持,仿佛安徒生童话中的小女孩,点燃手里的一根根火柴,想得到一点点温暖和看清方向的光明。
卖火柴的小女孩
火柴般的微光中,国际著名心理学家黄维仁博士所著《活在爱中的秘诀——亲密关系三堂课》给我一些难能可贵的鼓舞。书中说:人生有许多风浪,在这旅途中,每个人都会受伤。但是这些生命的伤痕却带给我们深度,帮我们更能体恤别人的伤痛。一颗受了伤,还愿意不断去学习、不断去爱、不断寻求医治的心是一颗最美的心。初读这段富含人生智慧的平实文字即让我感动得热泪盈眶。黄博士的书中总结活在爱中的秘诀,就在于刻意地经营友情、有效地处理差异与冲突、发展健全的真我三个亲密关系的要素。
《活在爱中的秘诀》
以自己对喜欢作者顺藤摸瓜的阅读习惯,先后购买阅读了黄博士目前在国内出版的作品《窗外依然有蓝天——婚姻关系的经营和医治》和译作《爱就是彼此珍惜——缔造幸福婚姻的秘诀》,仍觉得意犹未尽,感到这些书中所融入的心理治疗方法仅靠个人纸上谈兵的阅读是无法体会个中奥妙的。从书中得知黄博士为中国家庭现状量身定做了一套情感智慧与自我成长课程“亲密之旅”,于是第一时间联系主办方心景视界报名参加初级培训。
亲密之旅培训课程
两天十六小时的“亲密之旅”初级培训给了我非常难忘的学习体验。在课堂上我们观摩了黄博士的精彩讲演、解说视频,其中将国际上先进的心理治疗理论博采众长,将情商及人际关系的心理概念、原则等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是为传道。
课程还整合了婚姻治疗和心理训练的一些最有效要素,设计了“智慧存款”、“情绪疏导五步骤”、“关系修复十步骤”、“饶恕”等实践操作,我们在资深培训师的示范带领下逐步演练掌握,是为授业。
参与小组的学员基本都是带着需要处理的问题参加学习的,课程安排了“真爱与迷恋的区别”、“男女差异”等开放式分组讨论使大家慢慢熟悉并参与到互动中来,“情感智慧”开始以恳谈者、倾听者角色的互相配合循序渐进发展出对情绪的安全表达,在培训师和同伴的鼓励陪伴下实践着“倾听就是爱,了解中有医治”的课程精髓,“先解决心情,再解决事情”,学习后问题可能依然存在,当感到被接纳、被理解后发展出看事情的安全观点和角度有助于我们从容面对,是为解惑。
初级培训的最后一课黄博士勉励大家继续学习浸润。自己也感到虽对这一片广阔的新天地有所了解、得到一些可贵的安全性滋养支持,内心的伤痛只是得到缓解而非深入疗愈,当然得锲而不舍地继续谦卑学习。于是以后几年的时间里,我坚持参加北京地区亲密之旅的第二家庭、开放沙龙、初级复训等各种活动。
起初带着沉重的内心负担,未敢敞开心扉同人交流,在一边安静观察,渐渐发现大家无论事业成就、身份地位如何,每个人都有成长中积淀下来的伤痛,当伤痛在活动中营造的安全性氛围下表达出来,被在场同伴们以黄博士所教顾惜的方式倾听了解后,伤痛得到了缓解疗愈。参与次数多了以后,受到安全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也敢于主动分享和倾听彼此的感受,在助人自助中慢慢成长。成长后回到原生家庭里,同亲人的相处亦有了改善的效果,真实体验到和周围人建立有意义爱的联结对身心健康的好处。
在学习亲密之旅第五课“原生家庭对人格和亲密关系的影响”时,黄博士特别提到深度心理学中“内在誓言”的观念:小时候经历过的一些非常强烈、痛苦的经验感受,往往使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影响一生的如何待人接物的重要决定;这些潜意识中产生的“隐形的内在誓言”,常在当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上造成决定性的影响;这个影响一生的决定,并不见得一定是坏的。它曾在你人生中某一阶段保护了你,对你有帮助。只是到后来,当你的人生环境改变时,过去这保护你的行为在新的环境里,反而变成了阻碍。
这让我想起回想起曾荣获第70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荷兰影片《性格》(Karakter.1997)。这部电影以略带悬疑的叙事呈现了一段颇不寻常的父子关系。片中的父亲是一位强硬冷酷的执行法官,对欠债穷人无丝毫恻隐之心,一天情不自禁和家中的女管家发生了关系;女管家个性沉默倔强,坚拒了法官居高临下的命令式求婚,选择独自抚养儿子;童年时儿子曾尝试同父亲建立联系,但遭到无情拒绝,甚至在他成人后自力更生的奋斗中,不时遭遇来自父亲方面的高利盘剥、债权诉讼等方式的刁难打击;历经重重磨难儿子终于出人头地,迎来和父亲最后一次的直面交锋……
电影Karakter.1997海报
影片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是儿子在工作中遇到两情相悦的女孩,可过去那些对父亲爱的渴求没得到回应反遭打击的经历实在太惨痛了,形成了对人保持距离以策安全的内在誓言,反映到性格上的退缩不自信,没有办法和心仪的女孩建立爱的联结,由简单误会造成劳燕分飞的终身遗憾。当儿子事业攀上高峰(成为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跻身上流社会)时,他终于黯然表示自己(在情感方面)已一无所有。如果他人眼里的成功要牺牲一生的幸福才能达到,所付出的代价委实过于惨烈。
在亲密之旅中有了一定的学习成长积累后,尝试通过生命线梳理等方式寻求觉察自己“隐形的内在誓言”。父母因时代因素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远离家乡去边疆谋求发展,人生地不熟加上没有文凭,尽管教学效果不错他们仍在民办教师转正、工作调动等阶段举步维艰,不免将出人头地的期望投射在子女身上。
我七岁入读乡下小学,因周围教育水平低和不重学业的风气开始成绩表现得鹤立鸡群。适逢文革浩劫后百废俱兴之时,父母看到报刊上中科大少年班宁铂等人事迹的报道,便安排我前后两次跳级,小学只读了三年便升入初中。实际上我的才智只是中人之资,家乡的文化教育水平都非常落后(高中毕业时任教老师几乎都没有正式师范学历,重点大学升学率也很低),当时获得的一些“神童”赞誉只是“杀君马者道旁儿”(蔡元培语)式的敷衍捧杀。
初三时从乡下转学县城成绩一落千丈,体会到骑虎难下的窘境,此后的学业不得不直面比自己年长两三岁同学的竞争(再也没有在所在班级得过三好学生等奖励过),没有人会因你年纪小给予格外的优待照顾,开始成绩不好自然也少人关心少人问,甚或有伤仲永式的讽刺挖苦,感觉自己就如同丑小鸭一样无助。
就在父母也开始对我的学业前景失去信心时,那时少年的我发展出“隐形的内在誓言”: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我必须付出牺牲获得成绩才能赢回他人的赞赏关注。落实到行动上就是既然无人问津关心,我就索性去做班上最用功的学生之一去努力,记得高中有一次连着四个小时课上下来后全班同学几乎都跑出去透气了,只有我独自一人孤零零留下来接着做题。
人们常会对中小学学习时光留下不少美好轻松的记忆,对我主要是书山题海的艰苦拼搏。初三时有一次语文老师鼓励大家尝试写作不限主题的小说,平素默默无闻我的作品居然获得最高评价,真有点受宠若惊。可家长在乎到家乡理工科相对多的高考名额和就业前景优势,我只能牺牲对文科的兴趣去学理工科,陷在各种应试教育的书山题海中,读大学前接触的文史类书籍寥寥无几。
在课程中听到黄博士说花了十年时间学习才拿到医学院博士学位时,既感受到他的谦卑也心生认同,想起自己第一次攻读博士学位因超出身体负荷极限不得不惨淡放弃,时隔十二年后才如愿以偿的经历。
在“必须牺牲自己意愿满足他人期望才能赢得爱”的内在誓言驱策下,不断自我牺牲努力满足父母家人在学业、工作、婚姻的各种期待,可成长中遭受的挫败、羞辱、失意种种伤痛被表面上的成就所掩盖,在内心里日积月累之下,终于在仓促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中集中爆发出来,就像电影《性格》中儿子那样感到一无所有、孤立无援的空虚乏力。
回首那段关系,如同黄博士所介绍“强迫性重复”:生命中,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与某些特定的人发生或爱或恨的关系,潜意识中借着与他们或快乐或痛苦的深度情绪互动过程,得到第二次机会,去医治过去所受的心理创伤,弥补过去的遗憾,满足童年对自己特别重要,却未能得偿的一些心理需求。于是尝试去觉察自己从小最需要、而最没有得到满足的心理需求,其实那个小小孩只渴望受到挫折时被人无条件接纳、可以自由按照本人意愿做些开心的事情。
比起《简·爱》中的罗切斯特先生我更幸运,因为人生低谷中可以有机会在“亲密之旅”里谦卑学习,不需要仰赖他人的改变,以善意和一颗愿意成长的心获得对过往内心创伤的医治,为自己的幸福快乐负责。在亲密之旅活动中,作为在场男士有几次被邀请作为“存款”、“饶恕”等的示范伙伴,配合过程中深受感动的同时也能体验到“倾听就是爱,了解中有医治”的共情同理实践。
有一些成长后尝试对自己的内在小小孩进行存款练习,赞赏他坚强、善良、勤奋的品质,感谢他以非凡的毅力默默努力奋斗,终于成就了今天的我。在学习到原生家庭图时,通过回忆认识到自己在家里从小就被教育压抑不良情绪,甚至要牺牲自己的正常心理需求去讨好他人,所以成年后的我情商很低,一味以讨好忍让的方式避免冲突,却很难在关系中获得平等尊重的对待。
黄博士在介绍情感智慧时,提到可以先从对情绪的觉察入手提高情绪识字率,在亲密之旅的不断参与实践中我渐渐可以用五要诀等工具来标明和疏导自己的情绪、满足内在心理需求,自我成长后也能够在关系交流中体察他人情绪,可以在安全性的环境中尝试以倾听了解的接纳态度帮助他人进行情绪梳理。再进步到一定阶段,能够有机会在同伴配合下成功应用“关系修复十步骤”消解了误会造成的冲突、使得彼此间有意义爱的联结能够有更上一层楼的机会。
在自己独立带领的成长小组中,进行到“学习饶恕”等深度课程时,经过这些年的成长积累,在现场组员的支持帮助下,完整进行了面向父母家人及已成往事亲密关系对象的“爱就是彼此珍惜”练习,真切体验到黄博士饶恕环节中自我责任担当的精妙构思,帮助饶恕者从画地为牢的愤恨中重温关系中对方的善意,从过往受伤自怜的情结中主动赢得解脱及自由。

那么通过这些年亲密之旅学习、浸润,伤痛真完全被完全处理了吗?实事求是说,本人依然在觉察、疗愈、成长的路上继续努力前行。
一方面是原生家庭的成长中情绪压抑积累的伤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岂能朝夕之间就霍然而愈。就如同黄博士曾说过那样,中国家庭的男孩大都从小就被教育要学习关公刮骨疗毒的坚忍,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是不可能长久被压抑的,有时会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爆发出来构成极大的伤害。就以关羽本人而言,他固然武艺超群、英雄了得,可自我压抑伤痛的同时也带来人际关系方面的冲突张力,比如他对于孙权的联姻请求就以“虎女安能配犬子乎”一句话激怒了强邻,导致腹背受敌的后果;又比如对傅士仁、糜芳的严厉苛责,导致下属叛离最终造成败走麦城的功败垂成。由此可看到一些压抑伤痛所致的惨烈结果。
另一方面个人不断成长,学习如何和他人建立有意义、爱的联结也是要持续一生的重要功课。在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会遭遇风浪而受伤,黄博士勉励大家通过不断安全性的学习成长活出这些伤痛带来的人生深度。俗语说得好,如果你想走得快,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得远,一群人走。我的个人体会是一个人固然走得快,但遇到困难跌倒受伤伤时孤立无援的感觉是很让人难受的;一群人在具有安全医治性的环境中彼此鼓励支持疗伤止痛,建立起爱的联结,大家便有机会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幸福,也正本人对“亲密之旅”这些年来坚持不懈追随学习中所获得的真切体验。
黄博士亲授《亲密之旅》培训,
7月北京开讲!
余数不多,欲报从速!
开讲倒计时
count down
15DAYS
2016.7.6
(点击蓝色文字,可查看详细简章)
版权声明
“亲密之旅”公众号所发布的内容为黄维仁博士及亲密之旅家人们原创并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请务必注明出处,若有修改须征得作者同意。请尊重知识产权和我们的劳动成果,谢谢!
关于亲密之旅
2007年12月,一位站在巨人肩上的巨人,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兼婚恋专家、执教于美国西北大学的黄维仁博士,综合过去三十年来国际最前沿、最尖端的心理学临床实证的研究,以及全世界最好的婚姻治疗和训练中的一些最有效的要素,整合出了一套帮助自我成长、培育情商,提升婚姻家庭品质及其他人际关系的辅导培训课程——亲密之旅。它是训练医学院中心理学博士的课程,却以简单易行的方式传授,被誉为“心理学界的军事武器民用化”。
亲密之旅
倾听就是爱,了解中有医治
长按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喜欢请点赞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种祝福
The more we share,The more we have
名额不多,点击阅读原文】,快捷报名支付!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