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米粒妈(公众号 米粒妈爱分享)
如果我说哪个妈妈不爱孩子,她肯定跳起来反驳,我怎么不爱他?每天好吃好喝的供着,尽可能创造好的学习条件、物质条件,都快呕血了。
如果这都不算爱?我有什么好悲哀…(暴露年龄了
)
很多中国父母都这么想,总以为给孩子好的物质条件,尽可能“栽培”他,就是全部的爱。
NO!NO!NO!这只是爱的一部分,与这些相比孩子更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的情感支持。但往往这部分,父母做得远不到位。
先看两个悲伤滴小故事。
摔成这样活该!
我小时候有个玩伴儿特别皮,上蹿下跳像个猴子(米粒姥姥原话)。整天瞎蹦跶,难免有摔跤的时候。
5岁时他在奶奶家玩,门口的石头路特别坚硬,嘚瑟正嗨的风中小王纸,马失前蹄…kua的以五体投地的姿势,摔在地上。
这跤摔的是真结实!平时很少哭鼻子的他,当场破功哇哇大哭。奶奶听见立马冲出来,虽然也训他走路不小心,但更多的是温柔安慰。
当时,膝盖伤口深的都能看见骨头了,吓得奶奶赶紧带他去了医院,还打电话通知了他妈。
眼泪汪汪的在医院等着,满以为妈妈看到自己受伤,肯定会安慰幼小滴心灵。谁知,母上大人一出现就劈头盖脸给他满级暴击:
跟你说多少遍了?不要跑那么快,不要跑那么快,就是不听!摔成这样活该!让你不听话。
紧接着后面吧啦吧啦又训叨了一大堆……
为什么这句话,过了几十年他还记得?太伤人了
。几岁的孩子,腿疼的要命,呆在冰冷的医院,虽有奶奶陪着,还是很想妈妈。
可全部期盼,只换来一句活该。忍不住又哭,不是因为腿疼,而是心疼。后来他跟我说,在那瞬间真的感觉:妈妈其实并不爱我!否则,怎会如此嫌弃?
你就不能别乱跑?
有次带米粒去奥森跑步,跑累了我们坐草坪边休息边聊天,旁边还有几对带孩子来的父母。
有个3岁左右的小男孩,特别可爱,一直跑来跑去的玩。过了一会儿渴了,问妈妈要水喝。她妈妈将自己手中的水杯递了过去,还说了几遍小心点,别跑太远。
我看到还有点诧异,咋没带孩子的吸管杯?这么大的水杯,还是玻璃的,小孩子能拿稳吗。
既然带孩子来公园,就多陪他玩玩。可孩子母亲一直在看手机…仿佛有几个亿的业务要处理。过一会儿抬眼瞅下儿子在哪儿,继续嗨聊不停。
可能她觉得这片地方比较安全,没车人也少,所以放心玩手机,但我真心不喜欢这种敷衍的态度。
果然,刚腹诽完转过头,就听见叭的一声!
原来小男孩跑上便道,路不平绊了一下,所幸人没摔倒但杯子脱手掉在地上,碎了。
她妈妈赶紧跑过去,能看出来她很担心孩子会受伤。可当她发现儿子毫发无损,只是杯子碎了,立马开启批判模式…
我不跟你说了要小心点?跑这么远干嘛?这下水全洒了吧,没水喝你渴着吧。就不能别乱跑?(以下省略几千字…)
果然时代在变,训娃的方式却亘古不变!小男孩委屈的眼泪直掉,却不敢哭出声,他妈一把拽过他,拉回草坪坐下,警告儿子不许乱动。
唉!真不知道你带娃干嘛来了。
两个小故事未完待续,后面发生了什么?一会儿再说。先让我大力吐槽一会儿:
为什么这些家长,就喜欢在孩子情感脆弱的时候,雪上加霜的撒把盐?
谁愿故意把腿摔到见骨头,或打碎水杯招大人一顿骂?不都是无心之过。为啥总要用活该、你就不能…等批判抱怨的句式,来与孩子沟通?
摔破腿会流血,杯子打碎的一瞬间很害怕,其实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错,受到了“惩罚”。
这时候家长要做的,是给他足够的情感支持。还记得《撒泼打滚是孩子的“天性”?你不知道的真相在这里》那篇怎么说的?
几岁的孩子,大脑的前额叶皮质还没发育好,情绪主要由杏仁核控制。面对父母不耐烦甚至很生气的训斥,他根本做不到用理性去分析:
爸妈骂我是为我好,是为了让我以后别犯同样的错误。我不应该感到生气,更不用害怕。
别说几岁孩子,就算是现在的我,如果米粒姥姥太唠叨,明知为我好,心里还是拒绝的…
在孩子眼中,发脾气时的爸妈,简直就像动画片里的大怪兽。会让他感到极度害怕、难过,而且有种不受重视被抛弃的不安全感。
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无论摔跤、打坏东西,还是考试没考好,或与小朋友发生矛盾。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发生各种或大或小的状况。
在你眼中,这些可能都是错误,即便孩子真的错了,我们也得给他解释或者说论述整件事的机会。
我家米粒小时候是淘气(现在也淘哈哈),但他很善良,刚上幼儿园时,还因太好说话被别的娃掐过。
那会儿我经常跟他说,要学会合理的说不,要“硬气”一点。后来有所好转,别人欺负他会告诉老师,也敢于和对方理论。
但你要说主动去招惹别人?怎么可能~正因为有这种惯性印象,某天老师电话我说他打同学,把头都弄破了,我第一反应是不相信。
就他那性子不会吧…可赶到学校一看,确实把人家头弄破了,据说是直接把笔扔过去划的。
对方家长还没来,被打的男孩站在那儿,心有戚戚的样子。我生气的说米粒你怎么打人?他梗着脖子不吭声。又说了几句,他干脆扭头跑掉。
什么情况?跟老师道了歉,追上他发现小家伙居然哭了。心里小咯噔一下。
果然,陪他在操场上走了一会儿,米粒小声说,他和同学发生争执,那男孩说话难听,甚至骂我和米粒爸,他一下就怒了,才拿笔扔了过去。
心里既感动又有点难过,虽然知道米粒一向听话懂事,不会无缘无故打人。但刚才到了学校,还是下意识先去批评他,而不是问清楚原因。
因为我自觉理亏,先批评米粒,在老师眼里我就是个“懂事”的家长,说到底还是先考虑了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孩子的。
“那你同学先骂人,为什么不告诉老师?”
“我就要看看他会不会自己承认,哼,要我先跟老师说,弄得跟恶人先告状一样。”
哟,小家伙人不大,词还一套套的。
带他回到老师办公室,对方家长也来了,那个男生态度还行,我们不在的这会儿他主动承认是他先骂我们,米粒才动的手。
事情弄清楚,两个孩子也互相道了歉。对方爸爸怎么跟孩子说的我不知道,反正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告诫米粒。
人都会有愤怒的情绪,也有合理表达的权利。维护父母很让我感动,但直接拿笔扔同学,不对!太危险了,如果扎到眼睛,对方可能会失明。
米粒叹了口气,说妈妈我知道了,便不再吭声。儿子大了,我知道他心里那个劲儿暂时还没过去。但我相信,他清楚的知道我理解并支持他。
让孩子相信“他是被爱的”
现在,转回上文两个小故事。我的小玩伴被妈妈骂“活该”,哭得超伤心…而他妈妈撒完气,也哭了,毕竟孩子腿磕那么深,必须缝针。
伤在孩子腿上,痛在妈妈心上。再加上他奶奶一直在旁边责怪自己,没照顾好孙子。
弄得他妈妈,眼泪像开了水龙头似的流不完(据他形容哈哈)。从医院回家的路上,一直紧紧抱着他,还连声道歉刚才不应该那么凶。
本来他在哭,看妈妈如此难过,反倒不哭了,甚至有点高兴(这什么孩子……
)
他高兴,是因为强烈的感觉到,妈妈爱他!很爱很爱,所以才会比他还难过。
那个摔碎了杯子的小男孩呢?他妈气消了,又拉过儿子全身上下仔细看,确定没有被碎片扎到,才长吁了口气。
抱过孩子边说边逗,小家伙脸上泪珠还没干,就哈哈笑了起来。她终于放下“几亿的业务”,专门陪儿子玩了起来。
收好东西,领着小家伙在草坪上你追我赶,时不时停下来玩亲亲~看着小男孩开心的模样,我相信他一定感受到了妈妈的爱和重视。
先抚平情绪,再解决问题
很多家长并不是不爱孩子,只是在他犯错或遇到问题时,总搞错处理的顺序。
孩子受挫时,先不管不顾的训一顿,说是为他好,其实只是发泄家长的怒气。
因为他的错误很可能让你尴尬,觉得没有面子。从某种程度上说,人都是自私的,遇事肯定先顾及自身感受。
这没毛病,但当我们面对孩子,打骂、批评无法解决问题的根本,只有尽量理解他的处境,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给他支持和帮助。
这么说,可不是让父母混淆是非对错,错就是错了,得用恰当的手段去惩罚。
比如有段时间,米粒写作业超糊弄,也不好好完成家规。想要飞机?没门!想看动画片?砍掉一半时间。
但在情感上,我不回避与他正面沟通所存在的问题,更不认为把他骂哭或打一顿,解气了他就能彻底改掉。
既然爱孩子,先呵护他的情绪,等双方都平静了,再好好解决问题,OK?
米粒妈碎碎念
谁不喜欢听话,不捣乱的高配全能娃?我也喜欢呀~可以最大程度减少自己的麻烦,养起来多省心。
但真实的孩子,永远不可能像布娃娃一样,永远面带微笑,从来不哭不闹。
落差有多大?大概比方便面广告中的肉块与实物大小对比…更令你忧桑。
下次娃犯错,张嘴就想骂他的时候,先默念三遍:亲生的!亲生的!亲生的!
再想想你小时候犯错,不由分说先被一顿“笋子炒肉”…神马感受?你那会儿最渴望的,就是现在孩子最需要的。
在他最不可爱的时候,能够耐心倾听甚至给他拥抱,娃才会越来越有同理心。亲爱的们,你觉得呢?
米粒妈好文推荐
米 粒 妈
美国海归、原500强高管妈妈一枚,
专注科学育儿、英文启蒙、数学科学启蒙,
搜罗全世界的好东西
个人微信:milima121
新浪微博:@米粒妈频道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点击阅读全文,查看公众号目录,有超多的科学育儿干货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