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妈 (公众号 米粒妈频道)
《中国老师来了》,这是一部曾经很热的记录片。讲述了五位中国老师被借到英国,在汉普郡一所名叫博航特的中学里受了一个月的洋罪教了一个月的课
一开始就麻烦不断,腐国熊孩子别提多会搞事情,但中国老师也不是吃素的。
一场恶战之后,最终中式教育大获全胜,三科成绩全超英式班级。
厉害了我的老师,果然是一股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
Part
1
中国老师来了
其实这就是一个实验,它源自于英国教育界自身的危机感。
博航特的校长说:“不远的将来,我们的学生将面临与中国学生的求职竞争,中国正在发生变化,我们需要知道中国发生了什么,我们是否可以把这些用在英国的课堂上。”
曾经是全世界最傲娇的英式教育,近些年在多项青少年的学科竞赛中,被亚洲尤其是中国甩在了后面。英国人很鸡贼,马上想到,能不能引进中式教育,用中国人那一套来治治咱们的孩子?
于是,50名9年级(相当于国内的初三)的英国娃,统统换上无性别的中式校服。帅气的英伦范瞬间变成了降落伞!
天做早操,升国旗,上课起立,放学做值日,上自习课,记笔记,考试……体验了一把正宗的中式教育。

这部片子完全呈现出了中西方的教育有哪些不同,给了我们许多答案还有思考,中国老师到底赢在哪里?中式教育中有哪些应该保持下去的宝贵传统。
Part
2
中式教育是一剂猛药,歪果学生吃不消
1、教育理念大不相同
片子一开头就提出来,中式教育就是:崇尚权威,纪律和残酷的竞争。
这三点总结的很准,把到了中国的脉。和英国以学生为主体,宽松自由,倾向于鼓励的教育观相比,我们的学校几乎是个半军事化的地方。
整齐化一的步伐,庄严的升旗,动作一致的广播操,这些充满了仪式感的活动从小就使孩子认为自己首先是集体中的一员,个人应该尽量服从集体。

课堂纪律非常严明,学生对老师尊敬并服从,班级由老师和学生干部来管理。总之,学校是个让学生产生敬畏感,并接受管理的地方。
换句话说,在中国,如果学校让孩子们有点怕,说明这是一所再正常不过的学校了。
而英式教育就自由的多,随处都可以看到女生一下课就掏出镜子化个眼线;男生脚踩着滑板车就进教室了。
这位,放着楼梯不走,偏要从扶手上刺溜一下滑下去的。
又是在搞什么鬼,难道你们是杂技世家出身?

英国娃上学可以带手机,带零食,带化妆品,他们差不多可以带anything到学校。
思想言论同样自由,学生随时可以质疑老师。片中一个中国老师评论道:他们什么都free,发言free,表达观点free,质疑老师free,完全没有权威意识。
很少讲集体观念,也没有选班干部这回事儿。学生和老师尚且讲平等呢,何来班干部这一说呢,老师都未必能管我,你凭什么管我?。
快乐宽松的环境下,孩子们确实阳光、开朗,但他们也像一头头精力旺盛,横冲直撞的小野兽一样难以管教。
大多数孩子不清楚来了学校就要好好学习,他们的价值观是根据自己乐意,或者不乐意来确定的。
而对纪律要求特别严,学习要求特别高的中国老师,表示一点儿也不适应这里的学生。有位来自南京的中国老师说:“坦白说我有点失望,来之前他们告诉我这里是英国顶尖的中学了。”然后她一脸的哭笑不得,难以言表,就跟上了贼船似的。
英方的校长也有点担心,他说:我们的学生和中国学生不同,他们很活泼,但愿中国老师不要把这种活泼当成是对他们的挑战。
因为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和环境,在英国老师眼中的活泼个性,放到中式学校里就是挑战老师,有点无法无天的意思。
中式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更优秀的自己。
学校会通过考试、排名、评优等手段,给学习好的、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和荣誉,以此形成一种鼓励努力学习,鼓励成为最好的,这样一种价值观。
片中有个平时在班上有点孤僻的小胖子。有一次中国的数学老师教大家玩九连环,他特别擅长,中国老师在全班表扬了小胖同学,还让他教别人。
事后,这位卷头发的小胖子开心地说,突然之间我感到自己成了一个很受欢迎的人,感到自己被接纳。在中国,你被鼓励成为最好的,所以要更努力。
而在英国学校,允许你在某些方面不好,学不好是可以被接受并理解的。英国学校通常有好几套教学大纲,把学生按能力划分到不同的班级,用不同的教学大纲来为学生找到一个看似适合他们的难易度。
这样做被称为因材施教,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压力,与中式教育相比英国的学生心理上肯定是比较舒适的,但是大多数人也是茫然的。孩子们天然形成的价值标准一个是运动,一个是人缘,学习是件次要的事。
从这个片子可以看出,在教育理念上两个国家差别巨大。感觉中式教育更粗暴更直接,一个目的就是把学生塑造成社会认可的样子;而英式教育宽松自由,强调人性化,能包容人性的弱点,更加温情脉脉。
我们的教育理念,可能在英国人看来还停留在半个世纪以前的水平,但是如果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他们又何必对中式教育这么感兴趣呢?
2、教学方法上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比起理念来,中式教育的方法也没什么高明之处,首先是学习时间长。
中式班级的学生都得承受更长的学习时间,从早晨7点就开始了,下午3点半别的班级放学了,他们可回家打游戏玩电脑,而中式班级的学生吃完加餐后(这已经很幸福了,国内的中学没听说过还有加餐的)还要再上两个小时的自习课,晚上7点才能放学。
头一天就累垮了好多孩子。
这也算方法?不就是愣学嘛,花比别人多一倍的时间,下笨功夫呗。但是中国老师说了,苦学就是中式教育的精髓。
再看看中英两国老师是怎么上课的,也是两种调调。
博航特中学的数学大咖是颜值很高,一个月后的数学比赛将在他带的班级和中国班之间进行。
英方老师说,在博航特数学教学更先进,学生按能力的不同分成不同的班级,我们鼓励学生多问问题,多讨论作业。平时,教室里的画风是这样的
老师不在讲台上,游走于各个小组,像家教一样辅导学生。小班上课,师生之间交流非常多。 进了教室和学生打招呼都像哥们儿一样,英国老师真的很会让学生开心。

放学了,老师还客客气气地和同学们告别,说希望你们享受美好的下午时光。
孩子们呢,一个个头也不点一下,纷纷在老师的目送中抬腿走人了。老师的表情有点复杂。 
上了一天的课,老师容易么?哼,小祖宗们下了课就走,都不拿正眼瞧老师一下。
感觉在外国人的师生之间有点像客户关系,老师得千万百计令学生满意,讨学生高兴才行。学生学不好,必定是老师没教好,是老师无能造成的。
连这位中国老师到了英国以后也“牛”不起来了,当英方的教学负责人询问她为什么学生成绩不理想时,她说不怪孩子,是我没教好。
中方教数学的邹老师曾在杭州的一所顶尖中学教数学,他的课堂教学进度快,一堂课45分钟会教给学生大量的知识。并且在国内就用英语讲课,这样学生就可以有国际竞争力。

不用说,邹老师绝对是中国典型的名师。像这样的老师,在中国家长的眼中都是宝,愿意花重金去请来给孩子补习,因为他们可以给孩子涨分。
邹老师在国内是香饽饽的,可是在英国学生和老师眼中简直不会教课。
关于三角函数的基础知识,英国老师通常会花一整周各种讲解。
邹老师却只讲了15分钟就过去了,英国学生表示完全跟不上,连几个学习好的也说听不懂。

他们就去找原来的数学老师哭诉去了,说中国老师好变态,教的太快了,他只顾着在最短的时间内教更多的知识,也不管我们能不能听得懂!
英国老师听了干捉急也没办法,只能发了一通牢骚:课程不是老师说了算,要更多的考虑学生的情况,如果不能因材施教,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就会调皮捣蛋。
可是邹老师还一肚子不满呢:这里的学生学数学不习惯记公式,水平比中国学生差很多,就连好学生都说听不懂,我这进度还远远比不上国内呢。然后,他就一脸自豪地描述中国的学生如何如何强,一点儿也不顾及歪果仁的感受。
教科学课的杨老师说的更直接:“我很少用实验器材,我直接讲知识,写在黑板上。我上课,只要有书、课堂笔记和测试卷就够了。因为,这样我可以加快进度。把知识快速有条理地教给学生。”
进度快,效率高,以老师为主导,让学生跟上老师的进度,尽量让学生学得多、学难是中式教学的主要特点。
中国老师的教学方法不但没有得到认同,反而被英国同行们各种diss。
校长也偷偷溜来听课
他才听了一堂中文课,就一个劲儿地说中国老师上课太死板了,根本没有激发学生。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拼命记笔记,这不是最佳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对的。
然而听了一节杨老师的科学课后,校长彻底不能忍了。
他直接说:“我其实很愤怒,我们的学生在上这么乏味枯燥的课程。我在教室里只呆了20分钟就开始昏昏欲睡了,我对教室里的学生深表同情……”
中式教育是什么鬼,别说学生了连老资也听不进去!


教导主任听完课后也是同感,他和校长说:听中国老师上课,想起最自己小时候的情景,也是趴在桌上听得头昏脑涨,说完两人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言外之意,中国教法太落后,如果像他们这么去教课简直就是倒退。
英方校长感觉胜券在握,他说:“当时我就强烈地感到中式教育要失败,而且是惨败。我也真心希望中方输,如果说让我们用这种方法教育孩子,说这是最成功的教育方式,那就请上帝保佑吧。
我想说,到目前为止,英国人还没有发现中式教育的最最关键之处。中式教育的优势不在理念,也不在方法,这两项我们都不如英国,这也难怪人家要傲娇。
但是我们在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比英国人强了不少,那就是对学生的塑造。
3、中、英教育的第三个差异,就是学生的不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条件再好,老师再有水平,假使学生不肯学,一切都是白搭。这也是为什么最后中国班级在一致不被看好的情况下,还能胜出的奥妙。
中国学生从幼儿园起就开始培养纪律,小学低年级老师还需要抓纪律,到了中学阶段课堂纪律已经不用老师操心了。
英国学生到了中学,上起课来,感觉还不如我们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

老师说了无数遍attention,下面还是跟自由市场似的,有聊天的,涂润唇的,玩纸飞机的……

有一天,老师上着课竟然发现,教室最后面还有一位小哥在煮英式下午茶。

老师正讲着课呢,突然间门开了,一个学生大摇大摆的走了进了,跟大变活人似的。
中国学校的自习课通常是这样的。

而博航特中国班学生的自习课,怎么说呢,你们开心就好。
哈,这个小美女明显在撩汉

还有这种千奇百怪的
中国老师感觉hold不住,立刻拿出看家本领:纪律不好就给我出去!然而,并没有什么作用。
老师在提出警告时,还有学生在她背后一直在这样做鬼脸。
索菲是第一个被叫到前面罚站的人,接着老师又叫了一个,但是这招治不了英式熊孩子。
英国孩子非常难以驯服,“听话”、“守纪律”在他们看来就是老师把我当机器人,老师在操纵我。有个叫安吉丽娜的女孩子,发表了一通“人应该做自己,应该为自己活”的演讲,表达对中国老师的抗议,得到全班的掌声。
那位在教室煮茶的男生,老师没收了他的茶壶时还大喊:我有分离焦虑症!
一位中国老师充满深情地说:“我们的学生是全世界纪律最好的。在中国老师自然会得到尊重,中国学生不会浪费别人的时间。”我想,这差不多是她来到英国以后感触最深的吧。
西式教育的理念、方法以及教师的素质等等都比中式教育优越太多,但是这么好的教育资源却只有极少数好学的孩子能受益。对多数孩子来说就是一边瞎玩一边度过了宝贵的中学时光。小班教学、宽松自由的环境、高素质的老师,这些有利条件似乎都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反而让孩子们更加逃避学习。
中国学生注意力更集中,能承受高强度的学习任务。
在中式的课堂上,要跟上老师的进度,学生必须保证50分钟内高度的思想集中,同年龄的英国青少年很难做到。 
而且中国学生在一天的辛苦学习后,放了学还要上两小时自习课,或者上课外班。连老师都有点心痛地说,这意味着中国学生没有时间玩,没有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
这样的生活,绝大多数英国学生从小到大都没有体验过。
片子中,有一个中国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英国学生之所以落后,就是学习态度的问题,他们不懂学习不仅是权利,学习也是责任。
其实这句话道出了,中式教育胜出的原因,我们赢就赢在学生的品格上。中式教育注意培养学生把好好学习当作自己的责任,提倡勤学苦练的品格,追求一种努力付出的价值观,激励学生做到最好。
Part
3
中式教育赢在哪里
最后的结果是,上帝很不公平地让简单粗暴的中式教育大获全胜,校长在颁奖礼上也自嘲地说:看来我们该好好反思一下了。
现场很燃,师生一片欢腾,中式教育棒棒哒!

不过就此认为中式教育就一定比西式好,没有什么意义。
这个片子给我们的启发是,重新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中式教育到底在哪些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和能力。
1、中式教育不回避竞争,让孩子在竞争中学会承受压力。
既然社会是充满竞争的,学校教育就不应该回避竞争。中式教育中处处有竞争,连体育课都是如此。
英式的体育课就是轻松玩耍,而中国不同,体育也被纳入考试范围。如果体育不及格,就不能上好高中,好大学。在英国也有体能测试,但只是作为了解,不会排名,打分。
中式班的第一节体育课就是测试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马上开跑!英国孩子们一听都震惊了,马上有人开始扶额,还有流眼泪的。
跑完了,班里有一半人都没及格。孩子们都说和英式的比,中式体育要求高多了。
有个学习好但体能特别差的孩子,当场痛哭起来。
英国体育老师看在眼里很受刺激,她说:“我们更倾向于鼓励学生,让他们只和自己竞争,做到最好。测试、排名会对学生产生压力,他们会和别人比较,跑不快的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会流泪。”

这位英国老师真的很有爱心,说着说着自己都流泪了。
竞争和压力会给人带来痛苦,回避竞争可以让孩子一直处于心理上的舒适区,但是他也会因为缺少体验,得不到锻炼,还是不知道如何去调整自己面对竞争和压力。
英式教育因为太重视人性化,往往变得过度保护,相比起来中式教育在竞争这个问题上更加有利于引导孩子面对现实。
2、高标准严要求,鼓励学生做到最好。
英式教育有三套教学大纲,适用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而中式教育就是一刀切,不降低标准,如果跟不上同学,跟不上老师,那你就得加倍努力,想办法追上去。老师、家长会帮助你,但不会降低门槛,告诉你,你就是考60分的料,或者学不好没关系,可以学更容易的。

事实证明,在只有一个教学大纲的要求下,大部分孩子可以达得到要求,不需要降低标准。
在教育上,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引导孩子做到最好,然后再寻找一个合适的标准。因为如果不努力一把,没有人真正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围。人的潜力实际上是在努力的过程中不断被挖掘的。
英式教学中所谓的因材施教,也很容易耽误孩子。
3、学生有更好的学习态度,明确知道学习是自己的责任。
这一点也是中式教育最成功之处,中式教育特别注重从小塑造一个努力学习的孩子,不管社会还是家庭,都对孩子的学习,在学校的表现有很高的期待。这和中国人的整个文化氛围有很大的关系。
就像结尾时邹老师所说:学习不是老师的责任,而是师生共同责任。
我们的教育,说实在地,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是我们因为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培养出了一大批勤学苦练,积极上进的学生。就算西方人明白这一点,他们也很难改变,因为文化传统是渗透在每一个国民的血液中,这个不是教育创新能改变的。
就算能引进中国老师,也不能引进中国式父母。
如果能保持这种的优势,随着教育水平和教师素质的提高,未来中国教育的实力只会让西方人更加紧张,更加有危机感。
中国教育的外部环境也在变,中小学一直在喊要减负,重能力,不唯分数论,很多方面都在往西方的教育方式靠拢,鬼子的教育确实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学到别人的长处,自己的优势更不能丢。
对中国家长来说,也许更好的选择不是西方式的快乐教育,而是吸取中式教育的精髓,在理解和包容的前提下鼓励孩子做一个大写的人。
PS:我知道你们一定想看《中国老师来了》这部纪录片,来来来,加我微信,3月15日我会在朋友圈PO出观看地址;
(扫码加小助手微信,一定要扫两次才能加上哦)
相关阅读 
亲爱的们,欢迎投稿哦(投稿发至:[email protected],主编微信号:daoshidabai)!一经采用,稿费1000-3000元哦!请勿一稿多投,我们需要:教育教养(3-12岁)、婚姻情感、学习启蒙(3-12岁)、科学喂养(0-3岁)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