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方长大,小时候家里的主食基本以面食为主。我从小喜欢看我妈做饭,总觉得跟看魔术师表演一样。随便一块面团在妈妈的手里,都能变出各种美味的食物。

妈妈包的饺子在我心里的地位无人能敌。春天的韭菜饺、夏天的素馅儿饺、冬天的羊肉胡萝卜饺、还有茴香馅儿的饺子,等等等等。每次妈妈包饺子,我都会吃到肚皮滚圆。
那时候妈妈工作很忙,包饺子也不是常有的事情,但是逢年过节饺子还是必须的,小年、初一、十五都有饺子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就是家的味道,就是年的味道。
我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单手擀皮,一家人包饺子,我一个人可以供爸爸妈妈姐姐三个人包。
小时候,快到过年的时候,妈妈就开始准备春节待客的小吃,印象最深的是油果子,在有些地方叫麻叶。
一过了小年,妈妈就开始忙忙碌碌起来,我总是跟着团团转的妈妈看热闹。妈妈用面粉、鸡蛋、油、芝麻和成面团,用擀面杖擀出很大的面片,再用刀切成一条条长条的面片,每条面片折叠分割成很多份,每一个折叠的面片上用刀划出几条,再打开折叠。
那时候我的任务就是帮着妈妈做最后的折叠,说是帮忙,其实是好玩,做一会儿,我就跑了。等到妈妈把馓子放在油锅里炸的时候,我又出现了,馋馋的等在锅边。刚炸好的油果子又香又脆,混合着芝麻的香味儿。
每个新年,妈妈都会炸很多很多油果子,甜的、咸的、各种各样的。过年期间来家里拜年的人络绎不绝,茶几上的油果子比糖果更受人欢迎。
又到新年了,出国十年,春节都是在国外度过,没有爸爸妈妈在身边,新年的味道一年比一年淡。孩子们渐渐长大,我尝试像妈妈一样做些新年的美食,真希望能把春节的年味传递给她们。
不仅是过年,家常味道有着各种亲切的踏实的回忆,每每想起,心里就很温暖。比如简单的馒头面食,我记得那时候姐姐去上大学了,爸妈挺忙,经过几次实习后,我正式接手蒸馒头发面的活,每周至少一次。
一般我会在午休回家的时候把面发上,晚上爸妈回家就可以吃到新鲜的蒸馒头了。刚出锅的馒头,满满的面香味儿,最是馋人。
爸爸总说我有劲儿,面和的很硬,他满是心疼和欣慰的笑,这么多年后还是那么清晰。
大学时,有一年寒假返校,妈妈炸了四十个小油饼给我带走,20个咸味,20个甜味,到了学校,没两天就被瓜分完毕。
妈妈做的炸油饼放了很多很多鸡蛋,又酥又香,怎么也吃不够。
离家多年,想家,想爸妈,想家乡,而这种思念具体起来往往就是想念小时候的家常美味。所以我就把油饼炸起来,希望这种家的味道,也保存在我的孩子们的记忆里。
回忆往往是琐碎的,但是很珍贵,
记得十来岁的时候,有个四川阿姨每天黄昏时分会挑着豆腐脑的担子,在我们楼下叫卖。一听到她的叫卖声,我就坐不住了,和妈妈要些零钱,拿只空碗下楼去买。

阿姨掀开一个很厚的棉垫,打开木桶盖子,里面是细细滑滑的豆腐脑。她用一个平平的勺子,一层一层把豆腐脑舀出来,放到我的碗里,再撒上一点点酱油,一点点香油,一点点辣椒油,再放一些芝麻,一点紫菜,一点绿绿的葱花香菜末。那一碗香气四溢的豆腐脑,让人无法抵御。
后来,离开家乡,再也吃不到那样美味的豆腐脑,只能凭着记忆,做一碗给自己。孩子们却兴趣寥寥,有的东西对我弥足珍贵,对他们却乏善可陈,虽然能够理解和接受,但是多少有些遗憾。
在异国他乡的日子,我常常做很多小时候吃惯了的食物,比如韭菜盒子、沙琪玛、枣泥酥、红薯饼等等。每一次做,都会想到那些和爸爸妈妈一起的日子,那些我还是个小女孩的日子。
无论脚步走多远,家的味道都熟悉又固执,牢牢锁定我永远牵挂的人和故乡。
家的味道是一种基因密码,我希望这些家常味道一直留存在我的孩子的记忆里,永远伴随他们,成为我们之间的会心微笑,更成为家的传承和美好。
中华饮食是中国人一种独特的审美味觉和生活价值观,是华人对地道家乡菜的执念!愿这份执念永远拨动心弦,父母的,我的,孩子们的。
作者简介
麦子:两个孩子的妈妈,健康食材的拥护者,注册有Mai Sweets品牌烘焙工作室。在养育了两个孩子之后,开始专注于研究各种能够吸引孩子食欲的健康美食。此后,又逐步在健康和创新理念中发展出了自己的烘焙品牌Mai Sweets。个人微信号:maiziwp,个人公众号:麦甜食光
点击“阅读原文”,参加团购、报名英语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