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0年前,台山市四九镇南村,发生一场激烈的抗日战役。村民在南村的碉楼上自发抗日,断水断粮依旧坚守了一天一夜。这场战役歼灭日军百余名,村民阵亡25人。
      这段历史所知道的人不多,如今,甚至炮楼上的炮痕也被修复,以至于这个悲壮的抗日故事已渐渐被人遗忘。
      近日到南村,寻找抗日痕迹。如今的南村,一切又恢复平静,只是碉楼仍在,在村落间,在田野之上,他们更像一个个战士那样,傲然屹立。
寻古访今

碉楼上的“伤痕”见证战争激烈

走进四九镇南村,便可见到田野间,村落里,坐落了不少的碉楼。似乎是经过了近百年风雨的洗礼,布满岁月痕迹。
说起碉楼的故事,南村的很多村民都会提到源兴村的向贤楼,因为那里曾经是击溃日军的最主要战场。
源兴村是南村的最大一条自然村,人数最多时,村里人口达5000人。这是一个有数百年历史的老村落,村里的老民居林立,大部分都是清末民初的青砖瓦片的老式建筑。而最让记者吃惊的是,村内有不少辉煌、美丽的祠堂和家塾。融合了传统和西方的建筑风格。屋檐下的灰雕分明是中国传统建筑设计,而柱子却是西方的罗马柱款式,两者融合在一起却显得却不突兀,更具风情。
向贤楼是位于村中央的一座5层高的碉楼。村民说,源兴村是著名的华侨村。早在民国初期,就有很多华侨在外谋生,村民生活较好,引来了许多盗贼到村里来打家劫舍。因此,通过华侨捐资和村民集资等方式,分别在村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以及村中央,建设了5座碉楼,防止盗匪到村中来盗劫。
74岁的老人,李达华,是向贤楼建设者的后人。他告诉记者,民国初年,他的先辈移民到美国,经济环境较好,就筹资在村里建了碉楼,并以老祖宗“向贤”的名字为碉楼名。碉楼高五层,每层都有三个房间。“这个村里,只有我这一家才有碉楼,是私人的,以前村里来了盗匪,就全家人藏到碉楼里。等到安全后,再回到家里。”
如今看来,百年的向贤楼早已布满了沧桑。墙体上满是雨水冲刷的痕迹,甚至雕刻有“向贤楼”的楼顶石碑也被电击而毁坏。而让我们眼前一亮的是,在碉楼的一面,明显有一处现代水泥补修的痕迹。“我小时候听说,抗日的时候,日军打到了村里。村民在碉楼上抗日,日军的炮弹打过来,在碉楼上形成了一个个炮坑。解放后,村民修补了这些痕迹,就形成现在的模样。”
史海纵横

村民坚守炮楼一天一夜

那么有多少日军来到南村?村民是怎样击毁日军?整个战争坚持了多长时间?有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查看了不少历史资料,在黄仁夫所撰写的《台山古今五百年》中,我们找到了对这一段历史的记载。
1944年七月初五,日军自台城侵犯四九南村。南村壮丁集合在百足山迎头截击,打伤日军数人。5天后,敌人集中1200多人,兵分6路来攻,以图报复。南村的村民,特别是壮丁形成自卫队,大约六七十人,据守在南村的碉楼抗击敌人。他们奋勇作战,打退了敌人的冲锋,捷报频传:有村民打倒日军10多人;也有村民在碉楼上用鸟枪把1个军官轰下马。
战斗对峙进行了1天1夜,敌人还是攻不下来,他们恼羞成怒,从台城拖来10多门迫击炮、小钢炮,向碉楼发起轰击。南村壮丁毫不畏惧,拚死抵抗。碉楼中的其中5名村民击退敌人几次冲锋,夺门而出。村民李福源、李发源中弹倒地,其他3人跳落碉楼旁边的水溪,绕出敌人包围。其他的壮丁,也冒着敌人的炮火突围,仅还有村中向贤楼内的壮丁李德胜、蔡介想等8人未能撤出。
向贤楼的村民被困1天,干粮吃光,子弹也将用尽了,他们仍然坚持着。突然,敌人1颗炮弹在碉楼北面爆炸,墙壁被爆开一个缺口,敌人的枪弹便从缺口密射过来。几名日军冲过来,在楼门口放置地雷。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6位村民情急生智,在楼内找到村人存放在此的1匹布,从窗口放下来,然后一个个沿着布条滑下冲了出来。正当壮丁撤走时,地雷突然轰响,走避不及的谭德尧当场被炸死;李德胜和蔡齐想被震晕过去,后来被日军捉到绑在树上,被两只狼狗活活咬死。
根据记载,在那一场战役中,南村村民阵亡25人,歼灭日军百余名。
台山市地方史志编委会办公室原主任黄剑云:
日军攻打台山是为了搜刮粮食
日军来攻打台山,并不是为了攻占,因为台山并不是重要的军事要点。台山作为鱼米之乡,日军是当成后勤区,补给区,就是为了搜刮粮食,供应主战场。四九南村靠近台城,台城有通济河,所以,这些搜刮后的粮食,在运到台城后,通过水路运到北方。
四九南村是华侨村。台山的华侨村都有一个特点,因为村民生活比较富裕,屡遭到劫匪的抢劫,所以纷纷盖起了碉楼,每家每户也配备了枪支,虽然火力不强,但是家家户户的壮丁都会用枪,也会利用碉楼做简单的防御。
正因为有这个基础,所以日军来到了南村,当地的村民有如此强烈的反抗,以至于在碉楼坚守了一天一夜,非常悲壮,为台山抗战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来源:江门日报 世界江门青年大会
图片来源:台山发布
大家都在关注智慧台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